牟宗三:王学的正解


导航:本文选自牟宗三人文讲习录》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各位会友,今天是我们友会第十七次聚会。上次发的刘蕺山语录,大家必须带来。以后还要讲几次,才可讲明白。上次所讲的是王学的末流,至泰州学派是根据曾点下来的一条流。关于王学的本身,须看王阳明致良知教。陆、王、程、朱是宋明学问的两大系统。至刘蕺山又是一系统。这是儒家的内圣之学,即心性之学,至此而达最高峰。讲内圣是向里收敛,至将内部最细微之处都解剖出来,这才算是达到了最高峰。儒家的学问,孔、孟是第一期,宋明理学是第二期,我们现在眼前是第三期。我们必须通过以前的阶段向外开,所以必须对过去两期的学问加以了解。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比以前更复杂,了解了这些,方可衔接起来。以后大家自己去找点书看看,就可明白。我们不是专讲宋明理学。

 

孔子讲仁,是从生活上讲,不是从义理的分解来讲。孟子讲性善,则有一理路,是从仁义内在一方面讲的,由恻隐之心见“仁”,由羞恶之心见“义”,由辞让之心见“礼”,由是非之心见“智”,即从义理分解上讲的。至宋、明再根据孟子的理路,从内圣工夫向前发展,所以有宋、明理学的出现。孔子只表现德慧,并未成为学问系统,必须有义理的分解,才能成为学问系统。程、朱从孟子之“性”讲,将其扩大而为“理”,再由“理”而讲“气”。与朱子同时者有陆象山,他是异军突起,朱子最推崇周、张、二程,他则对周、张、二程颇有微词。朱子讲学是通过孔、孟与周、张、二程,他却不然,而是直接从孟子之“心”向里进、扩大。(孟子所谓之“心”,乃人生的道德之“心”。)所谓扩大之意,即不仅限于人生的道德的心,同时也是宇宙的心,即Moral Mind与Cosmic Mind是同一的,故曰心即理。(程、朱所谓的是理扩大而心未扩大,故心与理为二。)心与理皆是盖天盖地。程、朱讲的心是认识的心,孟子所讲的心是创造的心,不是认识的心。是创造的心,才能说“心即理”,此不是了解“理”,了解“仁”,而是“心”即“理”,即“仁”。陆讲“心”,精而不细,未能告吾人把握心之所以为心之诀窍。王讲“心”即使吾人有一诀窍,孟子本由仁、义、礼、智四德而了解心之所以为心。(孟子本由仁、义、礼、智心之德,了解性。所谓心之德,即心之内容,亦即心之特性。此种内容与特性,即是性,而程、朱由此而言性即理。)又从此更有一诀窍而简单化、统一化,即特别提出“智”一端,以了解“心”。孔子讲仁,孟子由仁而讲仁、义、礼、智,王阳明由仁、义、礼、智而独讲“智”。智本为仁、义、礼、智四种心德中之末德。阳明为何只从末德来了解心,不从仁来了解心呢? 儒家讲“仁”,佛教讲“悲”,耶教讲“爱”,可见“仁”是主。王以讲“仁”已滥,乃特从“智”上为诀窍而了解心。此时之“智”并非四端并立中之“智”,而是将“智”冒上来。(本来从“仁”了解心,是很好的,“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心”是综合的,“仁”也是综合的。仁是生命的真机,即真生命。可是如此讲,太高,亦稍浑沦无把柄处。)将“智”冒上来,则冲破了并立的限制。此“智”为虚德,亦为实德(仁、义、礼皆实德),而与仁、义、礼有点不同(西方言道德即心德,但不可以智为道德律)。此“智”从其心之德而言是实,但此实乃虚,所谓虚即“灵”,即“觉”,即所谓虚灵不昧。心之所以为心,在我们意识中首先表现者,即此灵觉,而不是仁、义、礼。若以仁了解心,乃实德,从智了解心,则为虚灵不昧。而“智”冒上来后,则通透心之全体,而彰着心之虚灵,此为虚。若虚灵真的不昧,则实德才能被拖带出来,实德被拖带出来,即是“心即理”,由此心而发出的即是“理”,即是法则。若将“仁”当抽象的看,则这道理皆不能看出,所谓“义精仁熟”只有圣人才能讲。例如打一个人是仁是义,不打也是仁是义。仁在具体生活中表现,当机表现很恰当,只靠此“智”德,它是虚灵,知是知非,王阳明指此虚灵不昧,即是“良知”。“良知”即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故是非是个大规矩。良知并非现在所谓的直觉本能,而是本心之明,其运用,是具体的,当机的,不是抽象的。它是跨越在意的善恶之上,是绝对的至善,故曰无善无恶。这种将“智”冒上来了解“心”,乃是王阳明一大妙处,一大贡献。良知是将实德拖带出来,在生活的表现中,当机的表现得很恰当。故良知为是非好恶之准则,并能彰着心之至善。“有善有恶意之动”,在意之动下才有两行(善与恶),在心之体无善恶之对待,以良知本身是至善,故了解“心”为至善。这是王阳明的细密处。比陆象山进步多了。不过四句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这种无善无恶的措辞并不确当,本来这是指绝对界而言的,但后人不明,每以此而加反对。再者,良知若只从虚灵上讲,则心易为认识的心,而与佛道无别,认识的心,安能作本体? 李见罗(曾从邹东廓学良知之学,不得其门而入。)曾说:“从古立教,未闻以‘知’为体者。”故讲止修之学,这就是因为只从虚灵讲良知所起的误会。

 

我们现在为什么又要讲刘蕺山呢?这因为在当时大家了解良知之为“心”、为“理”,还不很够,故有以后泰州学派之毛病,李见罗则以阳明所讲之心为认识之心。陆象山说:“心岂止四端而已哉?”其意即指心之所以为心,不仅四端,实属无量,而且每一德都通透“心”之全体,每一端不是一个限定的概念,不过是从此处说而已,所以不能下定义。阳明以后的人,不知良知通透心德之全体,而以其为限定的概念,所以出毛病。(黑格尔曾说:“具体的共相”,亦指点一通全而非限定、非概念之意。)刘蕺山看到讲良知既已出毛病,他为了一新耳目,重明至理,所以又另换一端来讲,而以意为诀窍来了解心之所以为心。若是照平常讲,“意”乃心之所发(有善有恶)。而刘则谓此是“念”,而非“意”,将意向里收(即如王之将智冒上来一样),不为心之所发,而为心之所存,即表明意为定盘针。此为讲道德生活自己做主之讲法(与西方从Will讲道德一样),这是很对的。(但他批判王阳明之处不对。)大家须知中国人讲“心”相当于西方之讲“神意”、“神智”,这是与上帝之全体的无量,现在大家把刘氏的原文看一看,即可知道。由刘氏以后,学风为之一变,大家都向外开,以求事功。但事功终未出来,其病就在讲外王而反内圣,将二者视成对立,其实讲事功、讲外王,须讲内圣才行。中国几千年来的学问,大体都在这里,我们把这方面了解个大概,然后再进一步看如何向外开。从前的人分解与思考不够,文字很难明白,我们现在以西方的思考方式来讲,才能讲明白。读书须多磨练,读任何一种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了解。不懂,过些时再看,了解一种东西,不是为附庸风雅,乃是为了焕发生命、增加智慧。我们现在应该索性承认自己一无所有,但亦不以任何外来的靠山而贬仰自己。我们正视西方科学、自由、民主与基督教,同时也正视我们的文化生命,不当贬抑自己,以外侵内。大家于此要用点功,把现在一般知道分子的头脑去掉,然后自己做主,才能建立事功。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牟宗三,转载自:《人文讲习录》。

(1)
牟宗三的头像牟宗三作者
上一篇 2022年7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5日

相关推荐

  • 牟宗三:普遍性与个体性

    今天世界两大集团之斗争,说到最后,实在即是普遍性与个体性的问题,自由世界要保持个体性,故特别强调维护个性与价值﹑但因此普遍性遂不显。而其征象(或说毛病)即理想透不出来,故不能争取主…

    儒学义理 2022年9月19日
    02450
  • 杨祖汉: 论余英时对新儒家的批评

    余英时先生〈钱穆与新儒家〉一长文[1],以钱先生的亲近弟子的身份,对钱先生与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及牟宗三诸先生,即一般所谓当代新儒家的主流的关系,有所说明,并强调彼此有许多见解上…

    为人为学 2023年4月28日
    01.0K0
  • 〔朝话〕感触大者为大人

    (节选)文/季谦先生   孔子对于世间的事物,一眼望去,随时都有感触。所以他的感触,就是仁者的心怀,仁者的表现。   我的老师牟宗三的老师,就是我的师公、师爷,熊十力先生,他说:“…

    朝话 2021年8月9日
    01.5K0
  • 【儒学壁纸】第5套:海底涌红轮

    昔者,商王成汤在自己沐浴的盘上,刻字自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六百年后,周武王在自己的帽子、鞋、镜子、剑、车、门户、砚……等等常用之器物上,作铭以随身自诫。 后代文人志士,在…

    2022年3月27日
    02.6K0
  • 其实我是懂历史,只是不记得历史

    现在念历史的人,他研究的不是这个历史本身,而是历史材料,文献的材料或是地下挖出来的材料。人们说:他们是专家,他们懂得历史,你不懂历史。其实我是懂历史,只是不记得历史。他们才是不懂历…

    儒学义理 2021年9月26日
    01.1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