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语文教育新典范的建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百年来语文教育的反思)

文化是属于一种熏陶,它是属于一种潜移默化。它不是当下要理解,更不是当下要运用,它是要放在一个人的心灵当中,让在他有生之年,慢慢地去开发、慢慢地去体悟。

时间:2009年4月25日

地点:福建晋江

 

各位教育界的领导,教育界的先进,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骨干、优秀老师,我非常高兴主办单位安排我做第一场演讲。我知道主办单位的意思,因为所谓“好酒沉瓮底”啊,凡事要渐入佳境才好,所以他们安排一个最不会讲的人讲第一场。我虽然很不会讲,但是我会很认真讲。

 

这个题目是我定的,我到处去做演讲,讲过一千场以上,从来没有讲过这个题目,所以,今天是很新鲜的。也可以说,各位是很有福气的。不过,讲来讲去,我讲的还是换汤不换药,三句不离本行。等一下你会发现我老王卖瓜,还是讲我这一套,因为我姓王,我可以卖瓜。

 

为什么还是要讲同一套呢?是不是没有别的东西可讲了呢?我知道老讲一套会被人笑话的,本来想要讲一些新的东西贡献给诸位。但是,如果以前都讲对了、讲好了,再讲一些别的新的东西,那岂不是讲错了、讲坏了吗?所以,我今天只讲至少是我认为对的、而且是唯一的对的。离开我今天所讲的,我认为它是不对的、至少可以说它是不好的——不好的意思是它的意义是比较薄弱的、稀少的、庸俗的,甚至是误人子弟的——所以,我们只讲应该讲的,只讲至少我认为是对的。

 

今天所立的题目非常重大,所谓“语文教育新典范之建立”,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关心语文教育的领导或者老师,我对于各位的专业以及经验,非常敬佩。但是今天要讲所谓“新典范”的建立,可能多多少少对在座各位会有一些冲击,也就是对各位以往的观念以及做法,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请各位现在先有一点心理准备。假如我的意见跟各位不一样,甚至有很大的不同,乃至于完全相反,请大家不要反应太过;因为我不是领导,所以不是来这里做规定,我们只是做学术的交流、讨论,提供给各位一些新的意见,应该无妨于各位以往的学问,以及各位所做的成绩。只是,如果给位做一点参考,或许是稍微转移一下我们语文教学的观念,或许是直接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应该有益乃至于有大益于将来的语文教学。当然,这要看各位对我以下所讲的道理认识得清楚不清楚、同意不同意。如果认识得清楚,又同意了,可能对语文教学做一个完全地颠覆,完全地转换;假如认为我的一点意见可以供做一种参考,或许也可以有稍微的修正;但如果认为我的讲法,是错误的、不值得参考的,就请你就把它当做一家之言,笑一下也就可以了。“一笑混恩仇”啊,我跟各位也没有恩也没有仇,不过呢,对于不同的意见,可以大方的接受,那我就感谢各位了。

 

典范与典范转移

 

以下要先解释什么叫做“典范”。

 

典者,大也,所谓高文典册,重大的东西、重大的学问,都叫做典。什么叫范?范者,规范、规矩。所以典范就是重大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原始的规律。原始的规律,就是重大的规矩。原始而重大的规矩,它必定是涵摄了某一方向,让有关此一方向的理论,以及行动,都受到这个规矩的引导、受它的笼罩。像这样子从一个原点出发,而规范一方、笼罩一方,这个原点叫做典范。典范被我们比较清楚认识的,是科学的典范,科学界有所谓“典范的转移”。我们举几个重大的科学典范转移的例子,比如哥白尼的天文学——哥白尼以前把太阳跟地球的关系是“日动说”,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环绕着地球转,哥白尼却发现并不是这样,而是地球环绕太阳转;自从哥白尼以后,天文学有了重大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于它发现新的典范、新的规律。本来是太阳绕着地球走,变成是地球绕着太阳走,跟以前的观念正好相反,这是一场天文学的大革命;因此以后对与以往完全相反意见的提出,就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再来,比如牛顿以来,对于时间空间的认识是“绝对时空论”,认为时间空间是事实存在着,是不能改变的。但是爱因斯坦发现时间空间并不是固定的,在非常大的重力场下,会改变空间的形态,而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会改变时间的观念;所以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相对的存在。因此相对论就转移了绝对论。又,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有所谓的欧几里德几何,后来有所谓的非欧几何;欧几里德几何在平面上用,非欧氏几何它在曲面上用。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科学典范的转移。

 

科学典范一有转移,必定造成科学界的重大革命,而且这个革命一定是让我们人类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往上跃升一步。因为,要能够作典范的转移,它是经过非常长久而精密的研究,层层深入到自然规律当中,对于自然世界的规律有重大的发现,发现不只是新的规律,还发现更原则性的规律,对自然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深层的认识,就打开人类对自然世界一个新的视野。但是这个新的视野,所谓新的典范的转移,是不是就否定了原来的典范呢?不是,它并不是打倒原来的典范,它是涵摄了、包容了、融贯了原来的知识。比如说,虽然,我们现在都已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说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了,难道哥白尼要来说我们不对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又,虽然相对时空,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但是,在一般的状况之下,我们的生活还是在绝对时空之中。时间、空间如果随便变,那我们的生活岂不是不稳定了吗?所以牛顿的绝对值时空还是有用的,普通的物理学,通通还是在牛顿的时空当中。还有,欧几里德几何、它还是人类最常用的几何,它还是真理,所以平面几何的道理依然存在。我们现在的学生所学的几何,依然是平面几何。所以,科学典范的转移,它其实是科学典范的提升。此就是科学能够日新月异,精益求精的道理。

 

除了科学典范的转移之外,我们也看到,文化也有典范转移的现象,乃至于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教育,教育的典范,也会有所转移。但文化的转移,或者说文化当中的教育之事的典范转移,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刚才说科学典范的转移,那新典范必定是更深入一层、更提升一层、更扩大一层,而笼罩原来的典范,把旧的典范融摄进来,通而为一,造成科学的进步。但是,文化典范转移,就不一定是进步了,有些时候,它只是片面的改善,甚至是退步的。因为科学所研究的是自然,我们对于自然的了解,有逻辑与经验之验证作基础,孰是孰非,是骗不了人的,所以,它当然是精益求精,后来居上。但是人类对文化观念的改革,并不一定是一直在进步中。

 

我们知道,文化会有没落的时候,但是科学没有没落的时候。科学永远站在前人的成就上往前进一步,而文化有关乎人心,人心败坏的时候,文化也会产生典范转移。这种典范转移,是会让人间更远离真理,走向黑暗的。当然,如果狭义的精确的来界定“典范”的意义,我们不应该说“坏典范”也是典范,但是它既然造成一个时代、造成众多人的心灵的一个走向,它引起一个风潮、引起一个运动,它影响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命运,这样我们也可以说是典范的转移。

 

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例。先秦夏商两代认为“天命”是人间政治权力为转移的标准,所以崇尚鬼神与祭祀。到了周朝,则渐转向以德性为标准;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维持了周朝的长治久安,人文的意味越来越显明。从鬼神到人文,是文化典范的转移。到了孔子,周文疲弊、礼崩乐坏,孔子一生的心愿,本是在政治上恢复周公的礼乐,不过旧有的政治典范已不足维系社会人心,使孔子在政治上不能行其道。最后孔子对周公的礼乐,从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层面,做了深入一层的探讨;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所以,礼不只是相见的时候送送礼物,乐不只是敲敲钟打打鼓,礼乐是出自于仁德、出自于人性。把周公礼乐的内在精神,一下指点出来、表明出来,为中国文化立下千万年的骨干根基,这当然也可以说是典范的转移。孔子之后有孟子和荀子。孟子是直承孔子对人性的了解而建构了道德理论,荀子则将孔孟从内在心性建立道德的路数,转到外在社会规范上而隆礼义、重法教——这个当然也可以说是继承孔子的某一面向,但跟孟子从核心处继承是不一样的——于是孟子、荀子形成了两个典范。后代儒者认为,孟子是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心灵,而荀子就走了偏锋,乃至于自然地带出了法家。法家转移了孔孟重德的精神,影响了那个时代,它帮秦朝统一了天下,但是也败坏了天下。所以到了汉朝,贾谊跟董仲舒才要来个“复古更化”——恢复古人以德为本的理念,而变更社会风俗、以成教化——又把文化典范转移回来,尽力回到儒家的本色。乃至于魏晋时代,文化风向转到道家;到了隋唐,又转到佛家;到了宋明,再转回儒家;而宋明儒家跟先秦儒家又有所不同。这不管是对道家、佛家来说,还是对先秦儒家来说,都是一种典范的转移。因为宋明理学已经吸收了佛道两家的精采,再一次把儒家的深刻性、高明性,指明出来,让儒家也可以面对道家无心而圣的高明和佛家真俗不二的整全。所以宋明理学,如陆象山、王阳明,明显地能往深刻走、往高明走,直指人心、深刻高明,可以吸收并且融会道家跟佛家。

 

到了近代,又有所谓的新儒家,这也是儒家典范又一次的转移。因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面对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笼罩之下,或者说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之下,请问中国文化往何处走?这是从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大变局。到这个时候,中国人到底要以什么心态来面对西方文化?或者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我们的祖先、来继承我们的祖先,然后来开启我们的后人?这里急需一个新的文化典范,来指引这个新的时代,完成中华民族在此新时代的使命。这个时代,中华民族出现了两个对时代有感觉、对民族有影响的文化派别,一个是五四、一个是新儒家。他们都致力于为当代中华文化建立新的典范。五四的典范是要我们打倒传统全盘西化,新儒家的典范是要我们继承传统全盘化西。

 

我这样一套讲下来,依中国文化大环节的发展,请问,这个文化典范的转移,是不是每一步都有所开展?每一步都必定更深入、更高明、更广大?那是不一定的。从儒家的主流转到道家为主流,或许可以姑且承认道家有其高明的一面,但道家并没有把儒家推得更广大。而从儒、道两家转到佛家,佛教当然有其广大与高明的特质,但是佛教是不是能够笼罩整个中华文化,那也是不见得的。所以到最后,反而是中国文化消化了佛教,让中国文化的主流成为儒、释、道三家,而依然以儒家为主流中的主流。

 

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文化,请问,我们是要随着五四全盘西化、打倒传统呢?还是要继承传统,消化西方?各位,这不是很严肃的问题吗?这一百年来,请问中国人是清醒的还是一直在梦中?五四的文化典范经由政府的认可和推动,其势力是很大的,九十年来,全中华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受了五四典范的影响。现在我们睁开眼睛看一看,整个中国人,几乎已经忘了他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国人而没有中国文化的灵魂,请问这一个中国人还算是中国人吗?那么,请问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的典范,应该采取五四的标准,还是采取新儒家的标准?所以新儒家对于五四,一直持批判、反对的态度,要扭转五四的偏差。对这两种文化态度,我不知道各位,你自己、以及你的朋友们,作何看法?还是根本没有看法?你如果对于这个大时代,中国文化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的危急情况,根本不察觉,实在不足以当一个老师,乃至于不足以称为知识分子。一个知识分子居然不关心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走向,怎么称得上是一个高级分子呢?怎么可以当老师呢?尤其怎么可以当语文老师?处在这个时代里,讲文化典范,要嘛就是全盘西化,要嘛就是全盘化西,请问你走哪一条路?

 

中国自古以来,从自己民族文化的本根开发出来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高明的。后来我们又接触了佛教,并且吸收了佛教,乃至于融通了佛教,使中国文化变成了儒、释、道三家。我们要知道,佛教是人类非常高度智慧的展现,既然中华民族都可以把这样高度的智慧吸收进来,而跟原有的文化不相冲突,乃至于拓展了原有文化的内涵,而使中国文化从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像这样子大气魄的民族,为什么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文化,不能把中国文化从儒、释、道三家变成儒、释、道、西四家?我们志气哪里去了?我们的心胸哪里去了?我们的理想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全盘西化?而全盘西化一定要以打倒中国文化为代价?一定要让中国人通通变成西方人?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所以我常说,五四运动,这一批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但是非常可惜的,1919年,九十年前,国民党政府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在教育上,透过教育部力量,让全国的人民接受西化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也继承了国民党的教育政策,一直到现在,两岸的中国人,已经远离了中华文化,丧失了大心胸、大气魄的堂堂正正的胸怀。我举眼一看,看不到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非常可悲的。这一种可悲来自于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来自于我们教育理论的失败,教育理论的失败则来自文化观念的失败!所以各位,现在大家都认为中华民族要复兴了,很多世界上的有识之士,也都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处于一种好像可以骄傲起来的气氛中,但是,所谓中国人的骄傲是虚拟的、是不实在的。因为如果只是军事力、经济力的强大,我认为那并不是很光荣的,那也不可以算是中华民族的真正成就。我认为文化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

 

我们应该回归本位,回归中华文化本位。回归本位并不一定要排斥其他的文化,乃是,本位站住了,我们可以吸收、我们可以融会、我们可以扩充、我们可以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更加丰富、光明、伟大的文化,来传授给我们的子孙、来贡献给全人类。这才是真正的贡献。其实,在这个东西文化交融的大时代里面,只有中国人才能够负担这个责任,这一百年来,中国人放弃了他的责任,这是对不起世界的。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可以负担起这个责任呢?首先第一点,我们刚才说,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有容乃大的文化。我们的读书人老早就接受孔子的教导,“学而时习之”、“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指点了尊重真理、好学不倦的精神。其次,我们在历史中,已经有了消融文化的成功经验——就是把佛教吸收进来。我相信,西方文化并不会比佛教高明,尤其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的根源是逻辑与数学——以逻辑、数学来研究物理,就成就科学;以逻辑、数学的精神来安排建构社会的次序,就是民主。所以西方文化是非常明白的,它的根源,也就是它的典范是很容易把握的。

 

以一个这么聪明又好学的中华民族,要吸收西方文化为什么经过一百年还吸收不进来?因为我们走错了路,尤其是我们的教育走错了路。因为我们选择了错误的教育典范,让我们走偏了方向。而我们的教育的典范为什么会走偏,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文化典范,乃至于我们受到了不恰当的文化典范的引导。因此,今天,我要在这里讲“语文教育典范的重新建立”,我想用语文教育的成就,来唤醒中华民族的灵魂,来吸取人类伟大的智慧。有了伟大的智慧,我们才能够开阔心胸、提高眼界,然后我们才能够把中西文化做一个统整的融贯。假如我们不能够开拓我们的智慧,每一个人心胸狭窄、眼光短浅你怎么可能去面对这个大时代?

 

新典范建立的四标准

 

所以,今天我们主题虽然是讲语文教育,但其实我们是把语文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来考虑、把整个教育放在文化背景来考虑、又把文化背景又放在永恒的人性来考虑。我们如果从人性出发,来考虑我们的文化走向,从文化出发来考虑我们的教育的理论,从教育理论再来看教育的核心工作,从教育的核心工作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从语文教育我们又说如何把语文教育做好……这里必须要有一个对于语文教育典范的建立。而这个典范的建立,如果比照当前,或者说比照一百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它是一个新的典范。

 

我们这个新的典范的建立,我有四句话做为新典范建立的标准——第一句话,就是“回归人性”。这里含有一个意思,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以及文化教育,远离了人性、障碍了人性,所以,一定要回归人性。第二句话是“把握本质”。这句话含有一个意思,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没有把握到语文和文化的本质,而是只在枝微末节处耍花招。第三句话是“直截了当”。我们现在把语文教育做得很复杂,艰难,其实语文教育不需要如此;语文教育是依照人性,非常自然就可以开展的,所以我们要直截了当,直接开发人类的语文天才,让每个人都有高度的语文能力。第四句话是“不再折腾”。这是采用胡锦涛先生的名言“不要再折腾了”,我们的文化不要再折腾了!我们的教育也不要再折腾了!尤其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要再折腾我们的学生了、不要再折腾老师了;老师教得轻松一点,学生学得愉快一点、我们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依照这四个标准来建构我们语文教育的新典范。而这四个标准,其实就是一个一“合乎人性”如果新典范是从人性出发的,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新典范是永恒的典范。

 

如此一来,典范就有两个意义。比较浅显的意思,是在某个时代,发现某些新的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到了另一个时代,观念改变了,发现以前的典范不适用了,采用了新的观念,又影响了一个时代。这样的典范是横列的、是会一直转移的。而刚才说过,这个转移并不一定是提升的、并不一定是是扩充的,有些时候是走了偏锋、甚至走了倒退的路。但是既然它影响了整个时代,影响了很多人,也可以叫做“典范”。

 

而第二种意义的“典范”的建立,是追寻到人性的根源。就好像科学典范的建立,如果能追寻到自然世界的法则的根源,那就是最后的永恒的典范了;不过科学是不可能追寻到自然的根源的,因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是一步一步地深入,原则上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尽头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从精明的理论,现在又变成混沌的理论,人类越追寻到自然界的核心,就越胡涂。所以科学上没有永恒的典范,只能一步一步地前进,而永远在前进中、永远在奋斗当中。

 

但对于人性、对于智慧的把握,是可以有个尽头的。智慧是一定永定、一成永成的。任何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心灵伟大的思想家,也就是圣人。任何一个民族出现了圣人,他所示的智慧就达到了最高点。例如佛教,释迦牟尼佛创设了佛教,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就已达到佛教的最高点,以后任何的大菩萨,不管有多大的修行,永远不可能超过佛;即使后世有人到达佛的境界,也是千佛同一佛,不可能超过释迦牟尼佛。又譬如基督教、出现了耶稣之后,就没有比耶稣更高明的人了,因为上帝只有一个独生子。你不可以说,有神学家对神学的研究,写了很多的论文,所以他的境界超过耶稣。那样讲是犯戒的,也没有一个牧师、神父敢这样说。同理,自从儒家出现了孔子,到了他老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使后世有大贤者,修行到圣人的境界,也只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有关于智慧,是一定永定、一成永成的;有关于人性,是见到了就到了,就不必改变、也是不可以改变的。

 

那么,对于语文教育,我们是去追寻这个人、那个人的教育思想,或这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典范来跟随呢?还是应该去追寻人类语文的基本能力,去发现人性中语文能力的根源?以人类语文所留下来的成就,去思考如何以从人性出发去接近这种成就,去思考有没有一条最简洁方便的路、有没有一条永恒的路;只要找对了这条路,便不再有所转移,假如有所转移,那必定走了偏向,必定有了盲点。我现在正想要建立这样一种典范、一种永恒不可改变的典范,而不是一时兴起,看到眼前的语文教育出了某些问题,就去针对这些间题做一些改革。因为那样做,虽然一时好像有了一个新的典范,但这个新典范又将出现新的问题,以后还有人要把它改过来。我们不要再这样折腾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永恒的典范,因为它是可能的;只要从人性出发、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就有可能建立一套永恒的典范。

 

今天,我尝试提供这一种典范、一个永恒的典范。如果你认为还有比我所提供的典范更有深度、更可靠的、更高明的典范,请你告诉我,我明天开始就一定倡导你的典范,而不再说我的意见。不过,假如我这个意见,是真实的、是合乎人性的,那必定能在你的心灵中生根——或许你原来就这样想的。乃至于我认为,所有稍微有头脑的人、稍微有良心的人,其实都老早了解语文教育就应该这么做。这个“应该”两个字,就是它的永恒性的一个保障。凡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语文该怎教就怎么教。如果是如此,那这个典范便是永恒的。

 

既然这样子,事情就很简单啦!我们怎么还这么折腾呢?各位,要发现应该怎么做,或许并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事在于;其实人们已经发现了应该怎么做,但要叫他真的按照自己所知道的应该怎么做去做,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句话好像很奇怪,我们说,凡事只要合乎人性,只要知道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样还不简单吗?我说,第一步可能是简单的,也就是说人人都曾经发现了真正的道理,老早就知道应该如何做,只是在第二步,他并没有按照他所认为该做的去做,甚至是故意假装不知道,不去做。所以要发现原理、发现典范,是简单的;但是要依照道理而行,却是困难的。

 

俗话说,“明明白白一条路,干干万万不肯走”,既然你都那么明白了,尤其是语文老师,你怎么不懂语文应该怎么教才好?更尤其各位都是高级的、被特选出来的模范语文老师,安有不了解语文教育之道的?所以等一下我所说的,是一种卑之无甚高论的道理,也就是说,我所说的,其实是各位老早就了解的,我只是要再强调一次,让大家更加明白而已。更加明白以后,看看大家会不会照着这样子去做?不过,我预计,能够这样去做的人还是很少数的,一百个人里面大概只有一个到两个,其他都还是会回到他原来的习惯,做他原来的勾当。已经失败的路子,他还是坚持那样走下去,劝都劝不来,谁有办法呢?

 

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了,完全的失败!什么叫做已经失败了?自从五四运动,即1919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典范转移,而造成九十年来,当代中国人语文程度一代不如一代;现在滑坡更快,一年不如一年。这种现象,每一个语文老师心中有数。我们常听到社会一些老师们的呼吁,“我们学生的语文程度日渐低落!”请问学生的语文程度是谁教出来的?还不是我们这些老师教出来的吗?那么这些老师越教,我们的国民语文程度越低落,这些老师不该反省吗?有些老师说:“那是其他老师,其他老师不会教,我教得很好,我是模范老师!”各位,你是模范老师,我问一句话:“你教这么多年,请问你有没有教出一个语文合格的国民?”只要合格就好,不要求他是大师。什么叫做语文合格?做为一个中国人,语文能力的合格标准是,他在十三岁之后,能够自行阅读经、史、子、集。你说“这个标准太高了嘛!”这个标准哪算高呢?你如果不障碍我们孩子的语文能力,其实只要三年到五年,他这辈子就能够读经、史、子、集,中国古人两干五百年来就是这样教学生的。所以到底是中国古人聪明还是我们聪明?

 

中国古人做得到,是因为古人把握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所以古人是直截了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教得一个人上下五干年。如果一个中国人不能读文言文,他就不能读经、史、子、集、五千年的文化就被他关在门外,请问,如此一来,他还有中国的灵魂吗?我们现在的孩子,被我们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之后,他只能读近九十年的书。请问是古来五千年比较多,还是近九十年比较多?请问是五千年代表中国?还是九十年代表中国?我问大家:这还不应该痛哭流涕吗?这都是语文老师造成的罪过!所以我们要深切反省,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了,是完全的失败!但是,是我们老师不认真吗?老师是很认真的。我们孩子不用功吗?我们孩子是全世界最用功的。我们孩子不聪明吗?就算有一、两个不聪明,难道全中国十四亿人口都不聪明吗?但是学成这个样子……不,是被教成这样子!所以各位要反省了!那么,这是不是我们的过错呢?大家都觉得冤枉啊,我这么认真还要指责我吗?各位,事情不是认真可以的。牛顿说,“如果不明白道理,而去实践,就好像蒙着眼睛在黑夜中行走。”请问你走到哪里去?——精神抖擞,走向失败!不要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要先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要合乎人性、要把握教育的原则,乃至于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如果能从人性本质上思考,你会发现,教育是如此简单,语文原来是这么好教,乃至于几乎不用教。我们如果能够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我们将发现,一个人在他年纪小的时候,也就是十三岁之前,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语文。而且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其他功课就学好了。而所谓“语文学好了”,不只是现在好,我们要保障他一生的好。所以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一个大志愿:“我们要把语文做为教育的核心,做为教育的主题。”这样的观念要抓紧,要建立起来。我们要有自信,语文老师是最尊贵的,语文老师所教的课程,是影响终生的,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语文程度好,可以带动其他的功课,所以其他功课应该以语文为核心,尤其是初中以下,甚至是高中以下都可以这样安排一一当然最重要的语文教育阶段是小学以下。

 

语文,如果是指本族的语文,也就是自己祖先的语文,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吗?如果我们把握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我们就可以直截了当不再折腾、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把语文教好。语文教育的本质藏在教育的原则中,而教育的原则,又必须从人性中认取。所以我们要从人性中来认取教育的原则、从教育的原则中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三层是相连的。现在,人性深奥,不可说,所以我们先讨论教育的原则。我首先把教育的原则列为三个基本规律,由教育的这三个基本规律的反省与把握,就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同时也会在默默中体悟原来这就是人性之所在——凡是人,就应该这样教、这样学,所以我们先讨论教育的基本观念。要把整个教育办好、要建立教育的典范,必先彻底了解这三个基本观念。处处符合这三个基本观念,教育的典范就建立了;而且是永恒的典范,因为这是从教育的原理原则出发,而不是在枝叶末节上作文章。

 

这三个教育的基本观念很简单,第一是“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是“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第一是时机,第二和第三是所谓的教材、教法。

 

照这样讲,师范学校多的是“某某科目教材教法”的课程,不是就把握了至少两项教育原则了吗?但,仔细想一下,在形式上,是有教材教法的课程,而实质上,是否真的把握了教材教法的要领?我们要更深入一层来检讨一下,怎样才算真的把握了教材跟教法?我可以设一个问题,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一句话的意义。我请问:“各位老师,你知道你正在教学生什么教材吗?”这个问题好像很白痴,很多老师不思考就会回答:“我当然知道啦、我天天在教,我对课程很熟悉。”我再进一步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教这些教材吗?”就很少人能够回答了。在座各位,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大部分都不能够回答吧!想象中,我们也许会遇到比较聪明的人,他会说:“我知道!因为校长要我们这样教。”各位,这象话吗?我们如果因此再问校长:“校长,请问你为什么要老师教这些教材?”大部份的校长一定答不出来。有些校长比较聪明,他或许会说:“我知道,是教育部规定教这些的。”各位,这象话吗?我们如果因此去问教育部:“请问部长为什么让全国的孩子读这样子的教材?”他大概也答不出来。他如果聪明些,或许会说:“我当然知道,因为美国人就是这样教的。”各位,这象话吗?如果有机会我们问美国人:“你为什么教你们的学生这些教材?”他们应该会说:“因为有一些教育学者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问:“哪些教育学者告诉你的?”他会举杜威啦,皮亚杰啦一辈人。假设我们果真问到杜威跟皮亚杰:“你为什么要你们政府教孩子这些东西?”杜威跟皮亚杰会说:“冤枉啊,我依照我的研究发明一些理论。我们并没有强迫他们要那样做,是他们拿我们的理论自己做出来的啊。

 

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

 

现在皮亚杰的学说笼罩整个世界的教育,其实皮亚杰一直喊他是冤枉的,他并没有想要把他的理论提供给教育,他是一个心理学家,他所做的研究叫做“认知心理学”。什么叫做“认知心理学”?我相信各位,你能够当高级老师,一定多多少少知道这个人,多少知道认知心理学里的内容。那我们现在来仔细考察一下,什么叫做认知心理学?皮亚杰是一个学者,他不会骗人,所以他把的书叫做“认知心理学”。这明明是表示:“这是对于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从观察他的孩子,乃至观察许多的孩子,得出结论,把人类的认知能力从小开始,分为四个阶段的成长——零岁到三岁,叫做感觉动作期;三岁到六岁,叫做运思准备期;六岁到十二、三岁,叫做具体运思期;十三岁以上叫做抽象运思期。而皮亚杰的研究最主要集中在十三岁以前,因为十三岁之后不需要再做研究了,十三岁之后大家都知道,叫做抽象运思。皮亚杰的研究,证实人类的认知能力,或者说理解能力,或者说思考能力,是这样慢慢成长的。各位,请问他的研究对不对?当然对!他的研究可以不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所用?当然可以!但是我们的教育用得正不正确?皮亚杰是不负责任的,他不必为教育界负责任,是你教育界自己拿他的心理学来做为你的教育的标准。

 

依照认知心理学,既然人类的认知能力发展是越长大越高明,于是我们的教材应该怎么编?就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难道不对吗?各位,难道不对吗?它并没有不对,它对!只是——并不完全对!在认知能力的教学上,它是完全对的。但我们把它拿来当教育的典范、笼罩一切的教育,那就不完全对。它只能笼罩并指导认知能力的发展,它只能作为认知科目教学的一个典范、作为认知科目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凡是属于认知的科目、你一定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选编教材,就是从浅到深、由易到难。而且这方面的科目的教学方法呢?一定要教到学生“懂”,因为对于认知的能力的训练,一定要去一步一步地走,这是属建构型的学问。所以学习它,必须像爬楼梯一样,第一阶爬了才能爬第二阶。人类有建构型的学问要学啊,尤其是西方的学问,大体是属于建构型的,这是西方人的特长。现在我们不是要学习西方文化吗?我们应该学他们开发认知能力的教育方法,对于科学知识、思考、技能这方面的教育——总称为所谓的“科技教育”——应该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编教材,按部就班地、慢条斯理一步步地教。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类有个别差异,认知教育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他的认知能力。

 

现在,我们中国学了西方的科学教育这一套,本来西方的科学教育做得好好的,西方的科学教育成功了,我们中国学西方的科学教育,怎么学才好呢?很简单——“抄”就是了!只要抄得进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就一样成功了。只要科学教育成功、我们国家也是一个科学先进国家。多久可以成为先进科学国家呢?三十年。科学成就只要三十年,因为一个科学家,大体都是在三十岁左右成熟了。一个思考能力特出的天才,如果让他得到良好的培养,大概三十岁就成就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如果中国把科学教育做对了,三十年之后,我们的一般国民都有科学的精神、都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万中选一的天才将成为科学家。科学家辈出,中国将成为科学国家。

 

但是,这一百年来,我们学西方的科学教育,连学都学不好,连抄都不会抄,西方所谓“科学先进国家”,对科技的教育,是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依照每一年龄段的认知标准去编教材的进度;但中国人学进来,就特别提高了教材的深度两年到三年。而且西方人很注意个别差异,中国人学进来,就一刀切了。所以中国学生学起科学来是很痛苦的,因为我们违背了科学教育的本质。我们几十年来喊着“科学救国”,我告诉各位,假如我们不改变科学教育的典范,中国的科学永远赶不上西方,我们中国永远会是一个仿冒的国家——因为我们科学教育失败。那么科学教育要怎成功呢?按照科学教育的本质——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教不懂没关系,以后再教还来得及。甚至一个人的科学知识,不需要学得那么深,尤其是一般的国民,不需要学得那么深,我们只要利用科学的教育,培养国民思考的精神,让他富有逻辑的心灵,他愿意思考、他喜欢思考,这才是我们科学教育最大的目的。一般的国民这样就好了。一般的国民学的数学只要学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辈子就用不完了。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育违反了人性,我们中国为了要迎头赶上科学国家,所谓“超欧赶美”,于是,我们就揠苗助长。我们现在小学三年级、四年级所学的数学,是美国人初中的数学。中国人固然聪明,但有聪明这么多吗?所以我们一直在残害我们的孩子!结果、我们的科学真的学好了吗?不然!三、四年级糊里糊涂,五、六年级更加地渺渺茫茫,到了初中、高中,大部分的学生厌弃科学,不喜欢数学。这一种国民是不可能有科学精神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压抑天才。假如有一个数学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老师还没有教,他就会,他很高兴地说“老师,这个我会!”老师往往骂他“你给我闭嘴!”他如果把数学作业先写了,老师往往会说“你给我擦掉!”于是,他每天都要听老师讲那些他已经了解的甚至已经比老师还要更加明白的数学。所以他在下课的时候是很聪明的,一上课,他就笨了;下课又聪明了,一上课,又笨了。这样,一聪明一笨,一聪明一笨,一年、两年、三年下来,就浪费了一年、两年、三年,不,不是浪费一年、两年、三年,而是浪费了一辈子。他就跟所有的其他人一样笨,而且笨一辈子。这是我所了解的中国两岸的科学教育的状况。请问,这样的科学教育能够让国家超欧赶美吗?

 

近十年来,世界有一个组织,专门在调查,对全世界国家的科学教育做评比,这个评比以初中、高中的科学知识为标准,叫做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前大陆没有参加,所以第一名是台湾;今年大陆参加了,第一名是大陆。大家非常高兴。不过,今年增加了一项评比,就是学生学数学的态度。结果,台湾跟中国大陆是非常讨厌数学的国家。请间:台湾和大陆的中学生数学成绩好而没有学习兴趣、倒尽胃口,有什么意义?这叫做违背人性,远离本质。原因出在哪里呢?本来大家都知道,科学的学习应该以认知心理学做为教育的原理,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的,但是,但是我们又加上了一点一—眼红、加上一点一急躁,而造成我们科学、数学教育的失败。我们并没有真正按照认知心理学来教认知的科目。

 

此外,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在后面。刚才说,认知心理学只是认知方面的心理学,而人类的学问,不只是认知的学问。我们的教育号称多元化,不只是认知的教育,也有文化的教养,也有品德的熏习,甚至有美感的陶冶。像这些科目,都不属于科学。不属于科学,就不应该受皮亚杰认知典范的笼罩。不过,我们一般的教育学者,只知道皮亚杰,因为西方人的学校教育也都用皮亚杰,而我们只学到西方人的学校教育。西方的学校号称是知识传授的地方,所以西方的学校以知识为标准,我们中国的学校也就以知识为标准了。我们忘了西方人还有文化的教养,他们的文化教养放在教堂里,而我们并没有教堂。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完整的人格,除了要有思辩能力、要有才华之外,他也必须要有性情、有品德、有美感。

 

请问性情、品德和美感怎么教?在这现代化的世界上,并没有这种教育的学理,近代的西方人都把性情跟品德也当作科学教,所以我们的文化课程的教材,也都由浅到深,而且用说明、理解,甚至实用的方法来教。这样,我们就把文化教坏了、教空白了。

 

文化是属于一种熏陶,它是属于一种潜移默化。它不是当下要理解,更不是当下要运用,它是要放在一个人的心灵当中,让在他有生之年,慢慢地去开发、慢慢地去体悟。文化与知识的学习往往相反。知识的学习,不是体悟的,是思考的、了解的,可以当下使用的才算。而文化的心灵,要用培养的方式;人生的智慧,要用熏陶的方式。不是当下了解的,不是能讲出来就可以的,不是会翻译就可以的;它不是讨论来的,也不是在老师眼前能“实行”就可以验证的。但是,我们现在所有的课程,都要求学生解释、翻译、了解、讨论、做出来……这合理吗?于是我们的文化智慧的课程就被教坏了。

 

当然,自从五四运动全盘西化以来,我们的语文也是按照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来编课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并按照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教学,懂了才教、教懂了才算。其实人类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是在人生很早期的时候。一般人都知道,十三岁之前,是人类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十三岁之前,我们刚才说,他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完成。我们如果用理解能力来教语文那我们的教材,必定选择他日常生活所能了解和应用的范围,于是我们的课程就选择了小猫、小狗、小猴子、小老鼠,最多选到小华、小明、小英。所以小华、小明、小英这三个人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里面阴魂不散,陪着几亿中国孩子长大。

 

刚才说过,古人三五年的教育,一生就可以读经、史、子、集。我们如果在十三岁之内,只教他这些浅陋、无聊的课本,就障碍孩子一辈子的语文能力了。长此下去,中华民族将走向灭亡,因为没有了中国文化,中国人都不像中国人,中国不灭亡也灭亡了。各位都知道,语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根本,因为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如果语文程度不及格,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文化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没有几干年的智慧的熏陶,他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所以,恢复我们的语文能力,是我们的教育当前最重大的题目,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最重大的责任所在。

 

那怎么恢复我们的语文能力?按照人性就可以了,也就是按照我们人类语文能力发展的历程,来给我们的国民正常的语文教育就可以了。按刚才所说的道理,教材的选择选不一定要合乎科学原理。现在我们动不动就讲“科学”。各位,什么叫做科学?Science.。西方的Science,这个词语本来就是学科的意思,是指有学问的东西、有系统的东西、合理的东西。现在因为西方这三百年来,自然科学非常发达,所以Science这个字就被自然科学所专用。我们中国也是,因为只羡慕西方的自然科学,所以我们一提到科学,就直接地认为是自然科学,而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认为任何东西都要科学。本来,任何学问都要“科学”是没错的,但是,任何学问都要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那就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回归科学的本份,科学就是合理的、有系统的学问。我们用一句话可以把科学精神表达出来,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叫做科学精神。如果放在我们语文教育上,就是——该懂的让他懂,不必懂的不必要他懂,这样他才能真懂。该什么时候教什么学问就教什么学问,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这叫做科学精神。所以并不是都按自然科学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精神。

 

自然科学的教学模式,刚才说过,是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既然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那后面我们就可以推出来,教不懂没关系。因为人类的理解能力自然地会越长大越好,他现在不懂,不妨再等一下,一定可以等到他懂的时候,那时再教,还来得及。而且科学的知识,有关逻辑、数学、科学,这些知识都是固定的、都是死的,它是死的知识。这些死的知识,它是不会变化的、现在学懂了,固然很好;现在不懂,将来才懂,依然一样。所以,不会过时,没有所谓来不及。所以科学教育的道理很简单一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教不懂没有关系,以后更长大再教,还来得及。

 

因此,数学、科学教育,不要急,而且这是不可以急的,急也没有用的,乃至于你越急越糟糕。所以科学教育,到最后,是很轻松的、愉快的,乃至我们如果知道人类的理解能力越长大越好,人类的逻辑能力越长大越好,我们甚至可以推出来一个科学教育的典范,就是——科学是不需要教的、数学是不需要教的。谁教数学、科学,谁笨,而且把孩子教笨。数学还用教吗?各位,假如你在初中时数学自然科学没学好,你现在再回去算初中数学,去看科学课本,你就会认为,“我以前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会。”现在的聪明,是谁教会你的?没有人教!所以数学、科学是不需要教的,到了时候,再自己学,就会了。我们说,科学是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而有另外一些科目不属于科学,则它是:“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很有用,而且一定要在不懂的时候全部教完,因为等到懂了再教,就来不及了。“我再讲一遍一有一些科目是不属于科学的,要用什么规则来教呢?就是“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有用,而且很有用。而且应该在不懂的时候,要全部教完。等到懂了再教,就来不及了。”语文教育正是属于这种教育,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很有用,而且在不懂的时候全部要教完。你如果说这些东西是将来要用的,我们将来再学吧,等到将来就来不及了。所以千万不要把语文教育跟科学教育混淆在一起。在此混淆的时代里,我们应该要建立起语文教育的新典范。

 

以语文为核心的教育规划——胎教

 

刚才说教育的三个基本要领中,除了教材、教法之外,更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要注重教育时机的把握。语文教育的时机是十三岁之内。语文教育必须在十三岁之内完成,因为十三岁之内,我们人类有语文的天份,这是老天给我们的大能力。超过十三岁,就进入人生的“成熟期”,那时,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发动了,那时候,你不能够再学语文,而是要用语文来面对人生的时候了。那时候再学语文,就费力多收功少了。在十三岁之前,是费力少,收功多。而且十三岁之前要分好几个阶段,我认为,越早期,语文教育的功效越大。所以我们要把握教育的时机。在语文教育的黄金时期,用最恰当的方法,教他最高度意义的教材,让他终生受用,成为最优质的人才。

 

以上,我们用三个基本规则概括了语文教育理论,其实也是整个教育的理论。至于怎么落实去做呢?以下我把这三个教育的基本规则,融汇在一起,规划出一个“教育的生涯规划”,也就是教育的全程规划。其中是以语文为核心的。

 

我把教育定义为“开发人性的工程”,如果这样的定义是可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必需依照人性的内涵,以及人性发展的程序而实施,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首先,我们知道人类有某些基本能力,是在生命的早期就开始发展的。而所谓的“基本能力”,是将来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人类早期的教育。早期早到什么时候呢?也就是问: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教育的“第一问”,最重要的一问。如果还不知道,或者还没有确切答案的人,我可以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教育要从应该开始的时候就要开始了。

 

这个答案,好像没有真实的内容,但这个答案可以引导我们去问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应该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个答案:“人类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是应该开始的时候。”再问:“什么时候是人类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就会逼出了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了。既然教育是对着生命做教育,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生命的那一天,如果他能接受教育了,那就是教育应该开始的时候。”所以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应该从胎儿开始。

 

古人都做胎教。现在我们不信古人,但是现在西方医学家告诉我们,胎教是有意义的。至少西方医学家以生理的角度告诉我们,胎儿就在开始发展脑神经系统了。脑神经系统的发达与否,在教育上有重大的意义一人类聪明不聪明,直接地依据于脑神经系统发达不发达。脑神经系统之发达与否,有许多人认为是由于遗传,其实不尽然,尤其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在教育的力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一老天如果要生一个不聪明的孩子,我们可以用教育的力量,把他挽救回来。乃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做到让人人都成天才。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天下孩子都是天才,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别的。”一般人反对他,说,“庸才是正常的,哪一家出天才是特别的。为什么你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呢?”铃木镇一说:“本来所有的孩子都天才,但是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手段教他几年,这个孩子就变成庸才了。如果父母还没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因为把天才教成庸才是很困难的,要用很大的力气的——父母没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再送去学校让老师教几年,必定成为庸才了。”

 

可为什么世界上多的是庸才?因为我们用庸才的手段教他嘛。什么叫用庸才的手段教他?别的不说,先说聪明不聪明这一点。我们人类几乎每个人都一样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神经细胞,但这些脑神经细胞可以发展可以不发展,凭什么发展?信息刺激。有的受神经细胞没有接受到信息刺激,它就不得发展,就会被生命机体所淘汰。脑神经细胞一接受信息刺激,就如树枝长树芽一样,长出芽来,叫树突;如果邻近的细胞也长树突,树突与树突联结,叫突触;如此这两个脑神经细胞就活了,它就能够起作用。如果信息刺激少,树突和突触便少,可能每个细胞平均长两根;而大量的信息刺激,可以长出大量的突触,一个细胞可以长到两万根。长两根和长两万根树突的两个孩子,一出生,他们的聪明就相差一万倍。

 

所以我们如果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譬如美国有“黑白差距”,我们国家,有“城乡差距”。黑人和乡下的孩子,国家都要设法保护一下,要不然他们将来成就的机会就比较小。本来,人人都有等量的一百四十亿个脑神经细胞,所以不论城乡或黑白,都应该都有一样的机会。但是,因为信息刺激的多与少,在胎儿十个月中,聪明或愚笨,已经有了相当差距了。出生以后,如果环境不改,差距更是继续拉大;到了五、六岁,就决定了大半;到十三岁,大事已定,终身难改。所以,各位!教育是有时机的,教育是有方法的。

 

那么我们怎么办?既然我们知道了信息刺激对人类的影响这么大,聪明不聪明,在于信息刺激的多与少。如果我们再加上中国古人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人不以聪明为重,而是以智慧、性情为重。中国古人也做胎教,又说三岁看大,显然认为性情与智慧是可以教的,也是在人类最早期的时候就开始教了,因为越早期,影响越大。现在我们把中、西两面对人类的见解综合起来我们又要一个孩子绝顶聪明、又要一个孩子性情优雅,请问怎么办?如果老天已经定了的,我们不能够再改变;但如果老天未定的,人类是可以努力的。我认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还没有定,就靠我们人类了。

 

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给他信息。什么信息?丰富的信息,可以让他聪明;优雅的信息,可以让他端庄。所以,丰富加优雅,就是我们胎儿的教材选择标准。那么,丰富加优雅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要看胎儿怎么接受信息的。如果他接受信息的管道很多,我们针对每一种管道,都要有丰富优雅的内容才好,这样想来,教育工作一定是很繁杂的。

 

还好,胎儿是很好教的,胎儿为什么好教呢?第一点,胎儿不会跑来跑去,所以很好教。第二点,胎儿只有一个管道可以教,所以我们只要做一项工作就好。本来,我们人类接受世界信息只有五个管道——眼、耳、鼻、舌、身。在胎儿时期,只有耳朵起作用。所以他只能受到世界声音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只让他听。医学家发现,人类最先成长的脑神经系统就是听觉神经系统,在胎儿三个月到五个月就可以用仪器看到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科学家能够看到的,都是已经成形而表现出来的,在此之前,可能从受胎的第一天,就已经默默地开始发展了。就好象有人得了癌症,依照医学家的研究,癌症要被医学检测出来,要经过二十年到三十年。所以癌症是长期累积后,才被科学仪器所发现。胎儿的脑神经系统在三个月到五个月被看到了,可见它已经经过长期的累积了。所以,教育要从受胎那一天开始。

 

那听什么声音呢?当然是听丰富而优雅的声音。丰富优雅的声音在哪里呢?如果你有自己的好意见,你自己去选择,如果没有,请听我两个建议。第一种声音,就是天才的音乐。凡是天才的音乐,必定是经典之作,而流传千古,叫做“古典音乐”。第二种声音,就是经典诵读。人类的语言有日常语言和读书语言,日常语言既然在日常就可以听到,所以这种语言就不必教。我们要教的是高度的语言、优雅的语言、有智慧的语言,这一种语言就是经典诵读。经典中的语言本来就比日常语言变化还大,经典的内容又有非常高超的智慧。其中的智慧内涵是不是能影响孩子,我们暂时不知道;但是,单就着语音的信息刺激功效,就值得我们选择经典诵读了。

 

我讲胎教,可能不关乎各位在学校里的教育,但是,我看很多朋友,都还很年轻,或许还没结婚,或许刚结婚还没有怀孕,或许刚怀孕孩子还没有生出来,我特别恭喜你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孩子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财贵”。因为,依照我的理论,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十个月的教育就够了。他出生以后确实不同凡响,真的是天纵英明,一辈子没有教育的烦恼。所以从怀胎起,我们要开始给予有效的教育,就是把握天才的时期,用天才的教材教他。

 

这种天才的教育,要不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呢?不需要,我们只要做简单的工作。有人说,如果一个母亲怀孕的时候,脾气好一点,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比较不会暴躁。告诉各位,依照我们国民的素质,一个少女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很任性,结婚以后,天天吵架;她怀孕了,忽然叫她做一个淑女,门儿都没有!我不敢相信。所以我不像其他提倡胎教的人一上来,就教怀孕的母亲要娴淑,因为这太难了。又有人说,如果一个妈妈喜欢读书,大概会增进胎儿的聪明,或许是。但是,有关国民的读书素质,世界上有统计数字,日本人最喜欢读书,每年每人平均读七十本书;台湾的国民每年平均读0.7本书。要叫一个台湾的母亲怀孕了,忽然喜欢读书—一我看是与虎谋皮,算了。

 

所以困难的工作不要做,你要做也可以,但是简单的工作也就可以培养天才了,因为你知道教育的真正的方法。所以,家里有人怀孕,请准备两架播放器,每天早上用两秒钟,在播放器上按一个play,一个repeat,就可以培养天才。你按一个play,一个repeat,每天转二十四个小时。注意!是尽可能二十四小时播放,因为大人会睡觉,胎儿不睡觉。母亲走来走去也没有关系胎儿是感应的灵魂,他是神明。其实不管有没有听到,至少他受了这个环境的影响,你尽了力了就够了。你不要象有些妈妈太紧张了,她把两架播放器绑在肚子上走来走去,不需要这么紧张,呵。当然有人设计得比较完整,他用一个中央播音系统,然后每一个房间都有两个音箱,一个播放古典音乐,一个播放经典。一个钟头的片段,让它转七天,转一百六十八遍。好的音乐,转一百六十八遍;经典诵读,转一百六十八遍,还怕不熟吗?五千年来,中国经典只不过那几本,几个月就全部听完了。这样简单就可以培养天才——培养又聪明又有智慧的天才。

 

要教出天才,一定要用天才的内容,所以要教胎儿,一定要把盘片换一换,一定要把常常听的流行歌,那个最没有意义的、最庸俗的、最会污染的东西收起来,换成古典音乐、换成经典诵读。我说把流行歌“收起来”,没说丢掉,因为等孩子长大了,大人们当然还可以拿出来听,反正大人已经没救了,听听也没妨碍。什么叫做古典音乐?杜甫的形容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那是从天上来的声音,也就是最合乎天理、合乎人性的声音。西方人也说,不是音乐家有什么创作,而是上帝在一个人心灵中发出旋律,把那旋律记录下来,就是音乐。这种旋律是从天上来的。能将天上的声音引到人间的人,叫做天才。这些天才遗留的声音,是人间永恒的宝藏。

 

你的孩子这么尊贵,你为什么不让他听这些天才的声音,而要用蠢才的声音?什么叫做流行歌?流行一阵子就要被忘记的声音。什么叫被忘记?就是被我们人性所抛弃。我们虽然表面上喜欢听流行歌,其实我们的心灵深处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是要排斥、要把它丢掉的。凡是要丢掉的东西,叫做垃圾。你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听垃圾音乐?除非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垃圾孩子。如果你想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孩子,你一定要用天才的声音。你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优雅而有智慧的孩子,你一定要让他听优雅而有智慧的文章,这种文章就是经典文章。

 

为什么叫做“经典文章”?一个民族如果有文化的话,它就有所谓的经典,这个经典是从人性开发出来的智慧结晶,记录下来,所以凡是有人性的地方,就会流传,就会产生启发人性的作用。所以父亲交给孩子,老师传授给徒弟,就变成传统。只有经典才可能形成传统,要不然都像流行歌一样,流行一阵就没有了。这种重要的、有意义的、永垂不朽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胎儿所需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假如我们不用这些东西教他,我们就把他放在垃圾堆里啦!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不是浪费了一年、两年、三年,而是浪费了一辈子。

 

婴儿时期的教育

 

假如你的孩子已经出生了,长大了,似乎来不及了。我建议,大不了,再生一个!要不然你这辈子会后悔无穷,因为你养不到一个天才孩子了。其实每一家都可以养出天才孩子,只要十个月!信不信由你!现在我推广这种经典胎教已经五、六年了,有许多用这种教育出生的孩子,通称为“读经宝宝”,读经宝宝有共同的特质,出生以后相貌堂堂、活泼可爱、不哭不闹;而且越长大,越发现他身心健康、乐于学习、体贴父母。那真的是个——不仅是三好,五好、八好、十好的孩子,各方面都是让你不仅很满意,你还会觉得,“我何德何能,竟能生到这种孩子?”你会惭愧,你做梦都会偷笑。

 

古人说,“书是前世读过来,书到今生读已迟。”一个读书读得好的人,是前辈子就要把书都读完了,如果到这一辈才开始读书啊,你来不及了。什么叫前辈子?我认为,胎儿能够听一百六十八遍的《论语》,这叫前辈子;你三岁之内能够听一百六十八遍的《易经》,这叫前辈子。如果你到二、三十岁了,才说,唉呀,我想研究一点中国文化,想读一点中国书,我告诉你,你已经完了,这一辈子算了吧!但人生往往就被浪费了,我们自己就是这样被牺牲了,请你不要再牺牲我们下一代,我拜托你!

 

当然啦,孩子出生以后,还有机会,在婴儿期,像胎教的教育还可以继续做。孩子出生以后,听觉还在成长,要在他三岁之内,听尽世界名曲、听尽经典诵读。又出生以后眼睛开始起作用,在三岁之内,要让他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风景、雕塑、舞蹈、戏剧。也就是把人间最优美的东西,在三岁之内就全部教完。最好把名曲、名画,让他听、让他看,三遍、五遍、十遍、一百遍。

 

至于经典诵读,到底要播放什么经典呢?经典就是那些最有价值的书,而经典中还有经典,我们要从最高价值的教起。也可以说,从最深的文章教起。哪些书有最高价值?我把它们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读熟了,读通了,中国没有不能读的书了。所以,语文教育是很简单的。中国人只要这四本书读熟了,就能够读经、史、子、集,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教养也够了。如果还有余力,再读第二等的书,《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佛经选。如果还要更丰富,第三个层次是,古文、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一个人只要读一、两百篇古文,如把总共两百二十二篇的《古文观止》全部读熟,一个人的中文能力就能上下五干年了。如果再加上唐诗、宋词、元曲,各熟悉两、三百首,一个中国人的基本文学素养也就相当可观了。其实,每一个中国读书人都需要有这种素养,这样的素养是每一人很简单就可以达成的。只要我们按照时机、用对方法、用对教材。

 

第四个层次,就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童蒙书。这些童蒙书是好玩的东西,千万不要认真教,谁认真教《三字经》、《千字文》,谁笨,把孩子教笨。打个比方,有一班孩子读《论语》,另一班读《三字经》。读了两个月,这一班《三字经》背完了,那一班的《论语》只背了四分之一。然后,这两班的同学交换,读《三字经》的开始读《论语》,便觉困难;而读《论语》的班开始读《三字经》,则不用教,只要把《三字经》交给他,他就自己读了。

 

教育要培养大能力,大能力在最早期的时候最好培养,所谓初生之犊不怕虎。你用大学问教他,将来他就有大能力,大能力就可以包含小能力,就可以贯通小学问。所以,我主张小学问通通不要教。我们只要教他高度的经典,孩子的文学和文化的功底就非常扎实,这个扎实不是现在了解,但是他酝酿在他心中,久而久之,他每长大一岁,就了解一些。他该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千万不要问他懂不懂。问懂不懂是自然科学的教法,语文不需要按照自然科学的程序。如果按照自然科学的程序,就违反了教育的本质,违反了语文教育的规律了。所以语文的教育规划是,胎儿和初生婴儿只能听,我们就只让他听,听是用耳朵。等到孩子一岁多了,可以牙牙学语了,就可以让他念,念是加上了口舌。怎么念?你说“小朋友,跟我念”,他就跟你念。你就勇敢地念:“子曰,学而时习之”,他一定跟随你念:“子曰,学而时习之”。读经,顺便训练口舌。人类的五官中,耳朵、眼睛,最锐利,而舌头,也非常地敏感;舌头的活动也可以刺激脑神经的发展。所以,为什么语文能力好的孩子,都比较聪明?因为人类要发音讲话,都需要用到非常大量而精密的脑神经结构系统,才可以发一个正确的音、讲一句流利的话。所以训练口舌,可以增进聪明。还有,孩子学语言,必须先听进声音,然后才可以复诵。这样,信息便在脑神经中产生回流沟通的作用,也顺便为将来的思考能力作好了准备。

 

而训练语言的教材,千万不要用一般的白话文,应该直接用文言文、用经典。因为“白话”是不需要学的,三岁之内就自然学会讲话;而“白话文”也是不需要学的,因为一个中国人会认汉字就会读白话文、会写汉字就会写白话文。只要学问越好,白话文就做得越好。所以白话文是不需要教的,谁教白话文谁笨,把孩子教笨。

 

所以我建议:要挽救我们的民族,白话文必须退出小学的教材!所有白话文的作家,白话文作得好的人,像胡适之、徐志摩、朱自清、鲁迅、老舍、沈从文、钱锺书、林语堂、梁实秋……这些我们所知道的白话文“大师”,他们从小没有读过自话文,因为古人知道白话文是不需要学的。但是,自从五四运动以白话文作为小学的课程以来,我们就没有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不只是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文言作家哦,也没有出现过伟大的白话文作家。所以你要把白话文读好,请你不要学白话文;你要把白话文写好,请你不要学白话文。这叫做新典范的建立。你如果不按照这种方法去教你的孩子语文,我们的国民语文程度依然日渐低落,以九十年来经验,我们已经知道白话文教育,一定培养不出语文的人才,不仅是培养不出五千年语文的人才,我们连白话文的人才都培养不出。信不信一由你!

 

所以能念的时候就给他念,但能读的时候,就应该给他读了,读什么?还是读经典。一个孩子到了两岁半、三岁,就可以开始正式读经了。怎么读?看着书读。教学的方法,也是“小朋友,跟我念。”起初,他不认识字,家长可以一面念,一面指给他看,你念“子曰”,就指着子曰两个字。念、“学而时习之”就指着学而时习之五个字,他或许看或许不看,因为他还没有“注意”的能力。或者说,他不必注意就可以学习,因为他随便看一看就有印象了。所以,他看也好,不看也好,他在玩,我们照常念给他听。如此将这一章反复念个二、三十遍,五、六十遍,最好念一百遍;然后第二天教他另一章,“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三天教他,“子曰,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第四天教他,“弟子入则孝,出則弟、谨而信……。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这样,你如果教两岁半的孩子五天的《论语》,每章都念个二、三十遍,五、六十遍,一百遍,五天之后,这个孩子至少会认两个字,哪两个字?子曰。大家都很聪明,但是都没有良心。既然本来就都知道了,为什么不做?就是不做!我们整个国家都不做!

 

我们国家请那些所谓的语文教育专家来研究,研究儿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认字,他们说要六岁。所以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就从六岁开始教认字。怎么教认字?他们认为儿童认字要从最生活的、最常用的、最简单的认起。各位,这合乎人性吗?这根本在残害人性!但是我们已经实施了九十年,明知其效果奇差,却一直坚持不改。各位语文老师还是这样子教,我们整个民族快灭亡了!一个人不是这样学认字的,体制的语文教育,从认字这一关就开始走了错误的路。把认字规定为一定要会读,而且一定要读得很正确。其实一个孩子一时读错了有什么关系呢?一时张冠李戴一下有什么关系呢?

 

再来,还要求认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其实写字是六、七岁以上的能力。所以体制规定六岁以上才能认字。再来,体制又要求认一个字一定要会解义。其实刚认得的字,不了解意思有什么关系呢?久而久之就渐渐了解了嘛。甚至我们还要求孩子认一个字就要会用这个字,要求他造词、造句。各位,这叫做折腾!我们的老师要折腾多久才让孩子认一个字呢?而滞慢了认字,就滞慢了阅读,滞慢了阅读,就滞慢了知识的吸收力和思考力——一切都完了!

 

在新的语文教育典范里,我们的孩子怎么认字?我有一套认字教学法,叫做“煮汤圆理论”。煮汤圆要先烧热水,下面有火、热水滚了,可以煮汤圆了,比喻可以认字了。怎么煮汤圆?这里有两千五百个汤圆,比喻我们国小学生要认字两千五百个汉字。两千五百个汤圆,现在的体制语文教育,就先选一个最小的、就是最好煮的,丢进去,一直煮一直煮,煮熟了,捞起来,很高兴很有自信地说:“我煮一个汤圆了!”再丢一个。这样子,煮了六年,煮熟了两千五百个汤圆。这种媳妇,隔天就一定会被休掉了,笨媳妇嘛!正常人怎么煮汤圆的?水滚了,两千五百个全部倒下去,你管哪一个先熟?它们或者熟了,浮起来了,或者浮到一半再沉下去,都不必管一过不久,两千五百个汤圆就全部煮熟了。

 

读经、识字与阅读

 

我们古人就是这样认字的——直接给儿童读文章。唐宋以前,读的是经典,明清以后,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叫做开蒙;其实就是识字。其实以蒙书开蒙识字,是比较笨的方法,因为《三字经》可以认字,经典也可以认字。但不通人性的人,认为《三字经》可以讲故事,为什么要对孩子讲故事,我问你?有人说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增广见闻增强想象力啊。我却认为,最好是让孩子讲故事给你听,而不是你讲故事给孩子听。这也是典范的转移。怎么能让孩子会讲故事?读经!读经有本质的作用,奠定一生文化教养的基础,而读经又附带有外围的功能,第一层的附带功能就是认字。

 

如果一天能够读经一个小时,在六个月之内,一个孩子可以认得两千到三干个汉字,所以小学六年的识字量,大概六个月就认完了,比较笨拙的孩子,也可以在一年认完。两岁半开始,三岁半就认完;三岁开始,四岁就认完。所以幼儿园的小班开始读经,到中班就可以读小学六年级的书,因为六年级的字都认完了。从认字再开拓出去,读经的第二层附带作用就是——读书。读什么书?读一切用白话文写的书。刚才我说,白话文是不需要了,教的,但是,可以拿来阅读。一个孩子,可以用白话文吸收他的年龄所能了解的知识,我们只要提供很多的读物让他读,他就可以自学而长进。

 

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平均读三本书,一年就可以读一千本书。一个幼儿园中班孩子读了一千本书,他的知识量,可能就超过一般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一天真能读三本书吗?如果一个识字的幼儿园孩子读幼儿园的书,一天读十本、二十本都可以的。说读三本,是很保守的。因为幼儿园的书大概两分钟、三分钟就读完一本了。当然读的书会越来越厚,对,但是他读书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阅读增加知识量,从阅读也提升理解力。所以,只要读经,他就认字;认字就会读书,愈早开始读书的人都会很喜欢读书,乃至于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有很多读经家庭的父母跟我抱怨,说,他的孩子太喜欢读书了,他实在很烦恼,问我怎么办?我说,恭喜你有这个烦恼,现在全世界的教育部都烦恼他们的孩子不读书,你居然烦恼你的孩子太喜欢读书。这也是一种典范的转移,典范转移带来的功效。

 

我教家长把书收起来,放在比较高的地方,但他孩子还在读,他搬椅子去拿书来读。家长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儿童书全部装箱、收起来、不让他读。但这个孩子太喜欢读书了,有人送水费单、电费单来、他就读水费单、电费单,读得很高兴。他去餐厅、人家在吃饭、他就在那里看菜单,他整个菜单都会背。这种孩子看到文字就喜欢、这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类学语文的恰当时机。

 

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两、三岁,家长就可以用读经的方法让他认字、阅读,养成一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这个孩子就不需要再教他了。即使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也还来得及读经,老师只要说“小朋友,跟我念”,孩子就念得很大声,一遍再一遍、大家越念越高兴。一生的自学能力从此养成,也就是幼儿园毕业、就不需要再教育了。

 

我有一个标准的读经教学的设计,叫做“三百读经法”——每天进度一百个字、让他念一百遍、给任何人一百分。这个标准,你可以超越,你也可以打折扣。

 

每天进度一百个字,像《论语》前三章就大约一百个字,想办法让他念一百遍。我们讲话的速度一分钟讲两百个字,一百个字,三十秒钟就念完,一分钟就可以念两遍;我们让他念一百遍,要五十分钟,算做一个小时。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请各位老师,你就设计一下,你怎么可能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把这一百个字念一百遍。普通孩子念二十遍、三十遍,一百个字就会背了,还是让他念到一百遍,让他有长久的记忆。有些孩子念到一百遍还不会背,没关系,会背的给一百分,不会背的,也给一百分。因为纵使不会背,他的能力已经在进步了。

 

有两种进步,第一种进步是刺激脑神经的发展。因为人类的语文、变化万干,本来就涵有最丰富的信息,比音乐、美术还要丰富,能刺激脑神经大量的发展;所以不聪明的孩子开始读经,很快就会变得聪明。第二种进步是文化的熏陶。经典都是圣贤之教,所以每念一句、每强化一句、每记忆一句,不仅是终生受用,即使在当前,也很快就能看出孩子气质的变化。所以要提升国民的文化教养,要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质量,一定要给他有智慧的语言,让智慧的语言常常在心中打转,所谓口而诵,心而惟,从他内心开始清洗他不良的习气,从内心开启他光明的前途。有人问,读了这些经,到底了解不了解?一般人都认为,不了解。我说,了解。你如问,这么深的书怎能了解?我说,了解百分之一。一般人就笑:“我们体制教语文,规定要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了解百分之八十以上,所谓学以致用,这才有用啊!”我说:“那些内容,让你了解百分之百好了,也没什么大用。而这些经典文章,只了解百分之一就有用,有大用。”你看,这个杯子,你把水装满了,五百c.c.,这不是百分之百吗?你去太平洋,舀它的百分之一的水,请问有多少?所以经典的百分之一就可以读一切的白话文,超过学校课本的百分之百。我再讲一遍,水涨船高,居高就临下;你读了这些经典,固然是一辈子有用,但是,现在,只要释放出百分之一的功力,他就可以读一切的白话文!他自己能了解的书,自己去读,那些简单的文言文,那些唐诗、宋词,比较简单的,他都自己能读。他能读、能了解,了解他的了解,每一个人都了解他现在所能了解的,而他不能了解的是一辈子要去了解的;所以这个是永恒的保障,他可以用一辈子去开发,我们教经典只要教一次,就用一辈子。你教白话文教这一次,现在用,明年就不用了,你等于浪费生命。那些白话文自己读就好了,就不相信!

 

你们可以交给孩子一本白话文的书,交给孩子一本课本,你说,孩子啊,你自己去读吧,他也能够懂得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阅读不只是读一本、读两本,我们先让我们的孩子读一千本书再说。读一千本书之后,他的作文,你就几乎不用教了。作文是不可以教的,谁教作文谁笨,把孩子教笨。我们现在的国民为什么不会作文,通通被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害了,害了一辈子!作文是不可以教的,所有被教作文教出来的人,他的头脑都是死板的;千古以来,会作文的人通通是不按牌理出牌、不按规矩的。作文是不可以有规矩的。只要有学问,就会作文;只要长大到他能思考,就会作文。而一个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思考力并不一定在年幼时就表现出来;所以你看这个孩子读了很多书却还不会作文,你烦恼,是不是?你不要烦恼,明年就会了;明年还不会,后年作得更好。

 

所以各位,小学而叫他写作文,而且把作文拿出来说,这一个孩子作得好,那是很无聊的事、那是残害人性的事。小学作文作好的人,我们已经看过太多了,他上中学又怎么样?他上大学又怎么样?他毕业后以后怎么样?只要没有学问,他一辈子不会作文,作出来的文章没有人看。所以各位,先教他学问,不必教他作文。这又是一个作文的典范。

 

辽宁盘锦有一位魏老师(按:魏书生),他现在当校长,甚至当教育局长魏局长。他以前教作文怎么教?他教的是初中,而且他专门教那些大家不要的孩子——比如说一年级有八个班,他说,你们八班,每一班选五个、六个你们认为不好教的学生,都集中在我这里。所以这个班是没有人要的。这个魏老师就开始教他们。在教作文的时候,就困难了;魏老师说:“我们今天作文。”全部的孩子都感叹说:“老师,不要教作文,我们不会作文。”“作文很简单,为什么不会呢?”“我们不会作文。”“那没关系,我出个简单的题目,你们一定会作。”“我们不会作。”“我出个题目好了——开学了。”“那怎么作呢?”“开学了就开学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你们把它写出来就好了。”同学说:“老师,开学了,怎么写?”“开学了,谁讲话?”“校长讲话。”“那这样就好了嘛,你就只知道这个就好。那你就可以写两句,开学了,校长对我们讲话。你知道这两句就写这两句。”同学又说,“那老师,我们字不会写怎么办?”“字不会写没关系,打圈圈。开了,校长对我们。”……

“老师这样可以吗?”

“这样可以,因为这是你写的作文嘛。”

“老师,这样写会得几分?”

“一百分。”

“哈,这样就一百分啊?”

“对,一百分。因为你只能写两句嘛,就写两句。你能写三句就写三句。”

 

哇,全班很高兴。还战战兢兢,以为老师是不是真的讲笑话,真的有人写两句:“开○了,校长对我们○○。”交上去,老师改也不改,每个人都得一百分。大家高兴地说,老师,什么时候再写作文?

 

到了第二次又写作文,他们就不大好意思写两句了,写两句的就变成写四句了、写八句的就变成十六句了。因为他们都知道、怎么写都对嘛!然后呢,不好意思写圈圈了,他会问同学,这个字怎么写,还会查字典,这个字怎么查。所以一年之后,这些孩子放回去原来的班级,都变成佼佼者,他们已经一辈子会作文了。所以、各位、不要残害我们的孩子啊。

 

糊里糊涂认字教学法、放牛吃草阅读教学法、养蚕宝宝阅读教学法

 

因此,我提倡,这个语文教育——所谓听、说、读、写——听、说是不大需要教的,最多纠正他的发音、纠正他听讲的态度,这个很简单。最重要是读、写。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先讲读。怎么读?首先认字。怎么认字?糊里糊涂认字教学法。字是糊里糊涂认的,越认就越清明。所以字认错了,没关系,只要他有学问就不会认错;字写错了没关系,只要他有学问就不会写错——一个有学问的人,写错字,人家还不敢说他写错,呵。

 

所以给我们孩子学问吧!不要那么斤斤计较,折腾哪!不要再折腾我们孩子了。怎么认、怎么读,通通无所谓,只要他有学问。怎么有学问?用最高的学问带动低度的学问,用经典带动白话的能力,白话的能力让他广泛地阅读,开启他的聪明。所以认字是糊里糊涂认,越认越清明。

 

而阅读怎么读?放牛吃草阅读教学法。这是阅读教学的典范,典范的转移啊。以前阅读就要读得很清楚,老师要让他写一些阅读心得报告。告诉各位,你让孩子写阅读心得报告,他将来就不读书了,他将来读的书也很少。所以你要放牛吃草。你只要带牛到一片草地上,说,牛啊,这些草都是你的,你就吃吧。那么牛吃了草,就把它放在肚子里面,有没有消化?没有。但是,等到它有空闲的时候,就拿来反刍、反刍、反刍……假如一头牛,肚子这么大,它可以吃很多草,但是你说,牛啊,这几棵草,你要给我吃得很精细,你要慢慢地吃,马上给我消化。这一头牛就死掉了。

 

这也可以叫做养蚕宝宝阅读教学法。我们怎么养蚕宝宝?养蚕宝宝就是给它吃桑叶,桑叶放下去,蚕宝宝就吃了,你不要管它什么时候吐丝,它到了成熟了以后,就会吐丝。所以你不要管他看了这么多的书会不会写、了解不了解。你不必让他来讨论心得、让他发表看了书以后的感想,到了他有学问的时候,就有心得了、就有感想;没有学问以前啊,没有心得、没有感想。所以我们养蚕宝宝,就是一直给它吃桑叶,等待他到最后能够吐丝、结茧、然后天蚕变。现在我们老师教我们孩子阅读怎么教?孩子啊,你给我吃一口桑叶,我看看你吃一口下去如何反应,明天吐一口丝给我看。这个蚕宝宝就死掉了。我们语文老师专门做这一种勾当,专门就养死蚕、养死牛。

 

所以各位,语文是需要消化的,语文是在一个慢慢地、增长地、逐渐提升程度的历程。这个程度的提升是看不到的,也不能检查的;尤其这么小的孩子他纵使懂得了他看的什么书,他也挂一漏万,纵使他能够表达,他表达得也不很清楚。但我们老师就不高兴。各位,你不要叫他表达了,他喜欢看书让他看,他不想表达不让他表达,他能讲一句就讲一句……他想表达的时候,他就会来告诉你,他会非常喜悦地告诉你,我看到什么故事,就像他现在跟小朋友讨论,这个故事书写什么、写什么。他表达的时候,老师要有一个态度,他讲得好,说讲得好,他讲得不好,也说、讲得好;他讲对了,你说你讲对了,讲错了,也说,你讲对了。这样子他就喜欢读书。你说,讲错了怎么可以说他讲对?他再读下去将来不就对了吗?你听到他讲错了,你就说,这个你讲得不好,讲得太简单,讲得这个没有重点,你批评他又批评他,他就不读书了,将来永远错。

 

这叫做语文教育的典范,新典范。白话文是不需要教的,白话文让他自己读,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新典范。

 

那我们教他这些经典,一百个字、一百个字地前进,念一百遍;他会背以后连着一大篇,几千个字了,再复习;最后能够整个书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背出来。这是我们读经教育的一个标准。如果一天一百个字,一年算三百天,其他六十五天都是复习,一年就可以背三万个字,背诵三万个字的经典。一个孩子能够有三万个字的经典在生命当中,这一辈子就不得了了。

 

什么叫做三万字?我算给各位听。《论语》,一万六千字《大学》,一千七百字、《中庸》三千五百字,加起来两万多字。所以把《论语》背完,把《大学》背完,《中庸》背完,再加上《老子》五千字,只不过两万七千字。我们刚才说一年就可以背三万的字,你看,那有多少的内力,多少的内功啊!他将来可能有多少的发展?只要一年。所以用我的读经教育,每天一个小时,只要教一年,这一辈子他就永远感激你这个老师,因为他带走了他一生的学问,将来有重大的开展。何况他不只读一年,他读两年、读三年,那就更不得了。

 

所以,我们假如要教孩子,可以在你家里自己教。假如你要教学生……时间好像已经超过很多了,我们应该吃饭,不过,我看大家吃不下饭了,这个问题这么严重,你心情这么沉重,你还吃得下饭吗?没良心才吃得下饭。那你说我找到这个教育的典范了,我很高兴,高兴得吃不下饭。那我再讲一个意思就好。我再讲最后一个,我们在体制内如何实施读经教育,比较切实。

 

刚才只是讲大略,我们在体制内怎么实施?因为我们不能违背体制,我们这个国家,一百年来,都是如此。要让我们的政府改变它的教育观念,改变它的教育内容、方法,那要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十年、八年,我们孩子都等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

 

在体制之内,又不能违背体制,那要怎么开始呢?读经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随时可以开始,随地可以开始。像重庆有一个很有名的、最近在媒体上炒热的,叫做“榕树下的读经班”,它是周末的时候,有人教读经。这个教读经的人呢,家里没什么设备,家里也不大,来了有二、三十个孩子,怎么办?他就带他们到榕树下去读经,子曰、子曰地读。后来大家看得他们读得很好,送孩子来读的越来越多,已经几百人了,都在这个榕树下。不是一棵榕树下,那里有好多的榕树,甚至分到别的地方,这叫榕树下的读经班。所以地点不必选择。

 

榕树下都可以教读经,我们学校有这么好的地点,为什么不教?而至于时间怎么来?零碎时间就好了。什么叫零碎时间?最好的是每节打上课铃后,就让他读五分钟到十分钟。刚才说过,五分钟可以把一百个字念十遍,十分钟可以念二十遍,这样每节多念十几遍,大概五、六节课下来,他就念一百遍了,就会背了。回家再派功课,布置功课,念二十遍,把一百个字念二十遍,只要十分钟,所以不会增加他的功课压力,他甚至会很高兴,回家就背诵给父母听。你千万不要叫他回去做功课,让家长来督导,家长就会反对你:你教这个干什么?又不考试!你在学校都已经会背了,回家家长就会感激你。

 

所以每节打上课铃,念五分钟到十分钟。信心非常坚定的老师,一打上课铃,念十分钟到二十分钟,没有信心的人,念三分钟到五分钟。三分钟到五分钟一定不会妨碍到你的教学,反而还能当作收心操,增加你教学的效果。

 

如果念十分钟以上呢?大家认为可能影响教学。对,你如果念十分钟、二十分钟,对教学的影响非常重大。什么重大?就是一我们的体制功课会越教越简单、越教越轻松,到最后,几乎不用教他就会了。大家都说,我们如果用很多时间来读经,那我们应试怎么办?我就烦恼你不注重应试。要应试好还不简单吗?让他有大能力,让他能够自主学习。一个读经的孩子,把《论语》读了半本了,他的大能力就养出来了,他就能够自我学习了,他就有兴趣做功课了。因为功课,越背越简单嘛。刚才说过,水涨船高,居高就临下,我们教学的最大艺术就是,提升他的大能力,而不是认真教学。提升大能力的方法或许有好几种,但是,读经这种方法最简单方便,成效最深远、广大。所以,请你用读经教育,每节打上课铃,念二十分钟,这一班的应试能力会更好。

 

在泉州地区,今天早上我来,有几处老师跟我说,他们学校就是在开展读经教育。好象是泉州二中吧……中学已经快来不及了,但是死马可以当活马医啊,教一下也不错啦。中学三年里面能把《论语》背完也不错吧,高中也可以做啊,三年可以把《论语》背完,对他的应试各方面都有良好的帮助。何况读完《论语》之后,这一辈子的人品,受用无穷。一个学校,如果学生的应试成绩不良,开始读经之后,应试的能力就日渐地成长;因此,不要以应试为藉口而不教读经。你要应试,更要读经,读经越多,应试越好。

 

有些家长他的孩子天天读经,一天读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哇,长进太快了;于是,加把劲,一天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更好了;于是,就决定,一天要读四个小时以上。这样才能够培养人才。把这个孩子培养成大才、时代的大才、国际的大才。所以各位老师,假如你想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人才,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一从明天开始,不要让孩子上学了。我不是开玩笑,学校那些功课,对一个有大能力的人来讲,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有几种人,必须在家自学,必须在家里用长时间读经,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乃至于十个小时。

 

哪几种人要在家自学呢?第一种人,比较聪明的。他在学校里面根本就不必老师教了,他是去陪别人读书而已,那么,他必须自己在家里大量读经。所以,聪明的孩子要在家自学。第二种人,是普通的孩子。普通孩子他永远是平庸的,他如果要更进一步,最好能句够在家自学、大量读经。读它个两年、三年,读它个十万字、二十万字,聪明就长进了。第三种人,一定要在家在自学、他在学校赶不上功课、老师讨厌的,那一定要在家自学,要不然、你永远没有前途。还有品性不良的孩子、还有多动症的孩子、智慧不足的孩子、感觉统合不良的孩子、脑筋麻痹的孩子、语文有障碍的孩子、甚至我最近听说有羊癫痫的孩子……请你大量读经,不仅是有所改善,他甚至能够超越常人。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变成天才。所以,聪明的,不要上学;中等的,不要上学;不聪明的,一定不可以上学。

 

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为止。谢谢各位!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一辑《语文教育新典范》。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1)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