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章 【原文+拼音+各家注疏】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鲜,上声。下同。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上第三章。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至,是极至。

○鲜,是少。

○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天下之事,但做的过了些,便为失中,不及些,亦为未至,皆非尽善之道。惟中庸之理,既无太过,亦无不及,只是日用常行,而其理自不可易,乃天理人情之极致,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者也。然这道理,人人都有,本无难事,但世教衰微,人各拘于气禀,囿于习俗,而所知所行,不流于太过,则失之不及,少有能此中庸者,今已久矣。”

○上第三章。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注释】

○至:至善至美。

○民鲜能久矣:此句有二解。郑注:“言中庸为道至美,顾人罕能久行。”即是说人不能长久地实行中庸之道。朱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即是说人之不能行中庸之道已经很久了。

 

【疏解】

此章亦见论语雍也篇,而文辞稍异。论语原文是:“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本是常理,是人人能行的,但人却不肯去行,故孔子发此慨叹。其至矣乎之“其”,或可作“岂”字解。其若作岂字解,则文意是说中庸之为德,本不是难行的,人却久未能行,难道中庸是极难实现的至德么?这是“反言以叹之”。这样解,凸显中庸是平常而人人可行之德之义。但此解稍曲折,还是直接以中庸为至德而赞叹之的解法为顺。中庸是人人可行的常道,但又是致广大极高明的,所以是至德。了解中庸,须兼顾平常及高明之义。

孔子以中庸为至德,故中庸的作者便以中庸为篇名,以言天人性命之道。

 

编自:杨祖汉《中庸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2)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编辑
上一篇 2021年7月14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