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基于相知与无知的爱(《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十三)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23章

 

孔子这两句话,稍读过《论语》的人都会朗朗上口,而且觉得理所当然。但君子为什么应该和而不同呢?天下大同不是一项崇高的理想吗?就算说小人之同不是大同而只是小同,所以不好,也该深入追问小人为什么会执着小同?所谓小同又是什么意思?难道跟大同没有一点关系吗?若然,我们便可以领悟到小人和君子并不是截然的差异,而是渐进的成长。我所以说孔子并不鄙薄而只是同情小人,因为所谓小人就是纯真素朴的自然人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加进人文教化、德行自觉,才渐渐蜕变为君子,才渐渐真成为一个“人”。所以君子都是由小人成长而来的,孔子又怎么会忘本呢?他只是在境界上先予区分,以指点人的学习自省罢了!

 

我们不妨就从人际关系与爱的角度来解析一下同与和的问题吧!

 

原来爱有两种,一种是建基于相知的爱,就是和;另一种却相反是建基于无知的爱,就是同。

 

所谓建基于相知,其实也就是正视彼此的差异性的意思。人总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经验、人格结构。人与人相遇相处,因此需要沟通、找到彼此的共识或通道,才能够相悦以解;否则就会踢到铁板,发生隔阂、误会、争执乃至怨仇。所以每一点相知或共识,(共识其实并不是彼此见解一致,而是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你也知道我什么意思,我们的意思可以互相翻译的意思,所以才叫“相知”。)就构成每一份友谊或相爱的基础。这种基于相知的爱,因此并不会抹杀任一方的主体与个性,只是站在平等或平行的位置上,作彼此生命的渐进式开拓罢了!因此才用音乐上的和声来表示。和者,就是彼此的音高、音色虽然都有不同,但因为同步起伏,旋律一样,遂有异中见同,同中有异的趣味。但小人的交往却不是这样,而是渴望彼此认同(Identify),结果不是一起黏着在一个彼此共同的区块之上而形成封闭(如我们都是兄弟象迷,或我们都认同F4),就是轻率以一己的观念喜好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形成自我中心式的征服(如我只喜欢长头发女孩),或自我放弃式的投靠(如长发为君留)。这种爱因为必然会构成对彼此主体人格的干涉乃至伤害,所以其实并不是真爱,也不可能长久。所以才会刚要好时甜甜蜜蜜,出双入对;不久之后就会觉得被拴住、不自由而受不了了。原因无他,忘记了彼此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差异,以致同而不和罢了。

 

但小儿女们为什么会强烈渴望同而忘记和呢?其中难道没有一点人性中的消息吗?

 

原来“同”本来就是人与人相交往、相亲爱的最后理想、最高境界。到这时真是浑忘了彼此分别,而心心相印,两位一体了,此之谓“浪漫”。情人们不正是因为向往这理想、碰触到这境界而彼此爱上的吗?

 

姑且不说这人我两忘的无知境界,其实就在一般生活中,我们也常有机会领略到建基于无知的人情之美。例如在社区遇到仅仅面善而根本不知他姓什名谁、住哪栋哪楼的邻居,会互相亲切招呼问好,一刹那间也是挺温馨的。或者,对路上偶发的事件(如不小心跌倒),萍水相逢者的援手,我们也会特别感激感动。何以故?就因彼此完全无知,所以反而毫无负担与疑虑,反而因此凸显了或证明了这适时流露的善意之真实纯净,而为之感动感激。浪漫爱情为什么总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原因也是一样。

 

但,这毕竟只是偶然的相逢与刹那呈现的美好境界。正因无知,也无内容;虽无负累,总属虚境。我们偶然乍遇,还当即时放下。可以永藏心中,悬为永恒的向往;却不该执着当时假象,不肯让这美境消逝。小儿女之执着小同,大抵从此而来。所以孔子还是建议我们,当回到人间实境,仍当正视彼此的差异,然后通过一点一点地沟通互动,去化异为同,以逐渐接近那永恒的理想,这才是在人间相爱的实事吧!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文章推荐】

 

  唐 君 毅 |孔子与人格世界

  牟 宗 三 |关于生命的学问

  曾 昭 旭 |如何入论孟之门

  季谦先生|读《论语》《孟子》法

  季谦先生|真正的道德:自由意志与自律道德

 

【专题推荐】

 

  季谦先生|论语七讲——中华书局系列讲座(含视频)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