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数理读经:从人类理性的二用谈数理教育

要成为科学家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人人都有的,因为人人都有逻辑的心灵,都有好奇心,都可以做相当研究;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做精密研究的特殊心灵质量,一个科学研究者的心灵随时要保持思考的清明,而且要很用功,宁愿关在实验室里数十年,一步一步研究,一点一点累绩,失败了也不气馁,具备这种心灵能力的人已经很少有了;还要有第三个条件,要有一种走得很快的敏锐力,这就有关于禀赋天性了,这就不是努力就有的了。

四、智慧与知识之学

 

我们说“东方的成就”,这个“成就”是已经成就了的,就是到了智慧最高点了,智慧是可以成就到最高点的。而西方对于知识、对于思辨理性的运用,是“走对了路”,并没有说他已经成就了,因为知识是不可能成就了的,知识是日新月异、一直往前走的,然而知识这样一直走,到底会走到哪里?这个问题认真想起来,是很可怕的。但智慧走到哪里,它是定的,只要一个民族出了圣人,智慧就是如此,而且不同民族出圣人,所有智慧都是相通的。各位,这是了不起的认识啊!这种对学问特质的分辨,一定要先学会啊!东方的学问表现的是智慧型的,智慧是到了就到了,一成永成的啊!到了就到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不会再长进了啊。从来没有一个佛教徒说,我学佛,等我悟道了,我将比释迦牟尼的境界还高,那要被人笑死了。自从五四以来,很多中国人美慕西方文化一直在进步,精益求精,日新月异,而反观中华民族自从两千多年前出了孔子老子,好像文化就停止发展了,所有后来的儒家道家,都以孔子老子为师,一辈子只讲孔子老子,从来没有进步,真是迂腐。他们想这样把中国骂倒,甚至到现在,一些号称学者的人也这样说,真是无聊、糊涂!你以后再听到这样的话,你不可以就胆怯了,就觉得没面子了!反而要高兴才对啊!康德既然能分辨人类学问的性质,是不会像五四以来的中国学者这样看待儒家道家的,当然康德没有接触中国学问,但是他的学问很有中国味,康德很了不起。可见人类不论在何时何地,如果从理性而思考,进到最高明的地方,都是相通的!中国学问,或者说中国和印度的学问,是属于智慧之学。智慧是可以一成永成的,所以不需要再进步。但是智慧是每个人都要从零开始走,而且每个人都要自己去走他的行程,圣人走过的,是圣人的成就,不是你的。你也不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进,你要亲自从头开始,走它一遭、才算数!当每个时代的人都自己走自己的行程的时候,在行程之中,会有时代特别要面对的事务,在那事务上,是可以有累积的、是日渐丰富的,但在那个智慧的高度上,是无所谓累积进步的。每个孩子生下来他就要自己去走向圣人,每一代都这样走,走到最高点,也与古圣同高,千圣只是同一圣,千佛只是同一佛。这是一定的,这一定,是学问的特质规定的,是人类的理性规定的,也是天地造化的道理规定的。

 

西方的学问,走的是思考的路、知识的路。这个思考也起自于人类的本性本心,没错,但是思考运用的方向,是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无穷无尽,往大处走是大宇宙,往小处走是小宇宙,大宇宙无穷无尽,小宇宙也无穷无尽。所以,知识是永远往前进的,而知识是可以累积的。他们日新月异、精益求精,每一代都比前一代还要进步一点,这也是一定的,也是学问的特质规定的,是人类理性规定的,是天地造化的道理规定的。如果以西方对人性这方面的开发,比照说东方人守旧,这不是莫名其妙吗?知识要日新月异,这是它学问的本质如此,西方人走这条路,就是每一代要接着往前走,但是不知道到最后是走到哪里去。而中国人走的路是很明确的,每个人都要走向同一个地方,向往的最高点是一致的。如果你了解了这两种学问,你就不会心慌,别人随便乱讲,你不会受到蛊惑,如果让中国人普遍都有这种见识,那一百年来慌乱的中华民族,就好像吃了定心丸,不会再有信心危机,民心马上笃定,中华文化可以找到方向,而有正常的发展。这叫做“一招救国”!

 

从一百年前中国和西方接触,就应该这样看事情了,我们已经荒废了一百年,不要再荒废下去了!我们现在走到谷底了,走到悬崖边了,趁这个时机,该反省了!我们的前途还是广大的!尤其老天的厚爱,哲学家发现人类理性只有这两种用途,我们又发现东西方各成就了一个方向,而现在是东西方交通和信息这么方便,生长在这个年代的人类,可以一下看到两种人类理性的光辉、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地球这一期的冰河期以来,到现在,人类才有这个机会。从今天起,只要人类不再贪婪、不再战争,各民族把他的理性良知拿出来,互相学习,那将是天堂世界啊!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生在这个时代里,不要把古代的儒释道当作包袱,也不要把西方当作崇拜的偶像,我们应该把两者都看成人类理性应有的开展,当作我们的宝藏,我们应该庆幸才对。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抱怨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愤世嫉俗,他有那么多的学问要学而不去学,有这么好的宝藏而不去珍惜,他们的生命是迷茫的,这太可怜了。但是这可怜从哪里来呢?是他自己造成的吗?是他愿意这样子吗?不是,而是因为我们家庭、我们学校、我们社会从没有好好教养他们,没有明白告诉他们,所以,他们的眼睛没有张开,他们的心灵闭塞了。

 

现在,我们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先好好思考,让清明的心灵、好学的精神、包容的态度,表现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则你渐渐会是一个坦荡而幸福的人,你也会渐渐感染你周围的亲友学生,大家都做这种人,就会相互尊重,无怨无悔,所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天下大乐,莫过于此!

 

我们下面接着讲落实的细节。既然人类文化的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智慧的路,智慧的路,有儒释道三家,也只有这三家了,我们祖先都开发出来了,你不可能重新去开了,你只是选择哪一条路而已。你去选择,一种是从人生正面的路走进去,一种是从人生反面的路走进去。从正面的路开发出智慧,就是儒家,儒家认识到人心的光明,称为本心,从本心而发,从良知而行,你就日渐光辉,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这条路,你就渐渐走近圣人,走多少算多少,走多少你的得就有多少,每一步都是你的得,从不浪费,这是最坦然明白,最安稳而回报最强的一种生命的投资。你的一言一行,一句好话,就为世间带来温暖,你一个好的眼神,就给人功德。从正面看人生,人性本自见在、本自光明。《大学》说人人皆具明德,孟子说人人皆具善性。生命的实践,只要从人性而发,从良知而行,这是人生的一条大路,这是儒家的路,从人生的正面直接切入,号称是“大中至正”的路。另一面则是相反的路,是从负面来看人生,佛家把把人生的起源看做是无明的、污染的、烦恼的,把宇宙看成是业障的现前,把人间看作是五浊恶世、无边苦海;道家看出人生总是带着成心偏见,是很容易起执着,是常远离自然、违背天道的,所以庄子感叹人生芒味“天下沉浊”。

 

难道人生没有业障烦恼吗,难道你没有执着成心吗?那当然有。那我们又问,难道你没有良心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当下就可以成就仁德,孟子说四端之心,人皆有之,难道不是吗?是。这两方面都对,他们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人生。本来对人性就可以有两层的看法,一层在上一层在下,你站在上层超越面来看,人性本来是光明的,这是儒家的看法,你从人的现实性、有限性——如基督教说人类是上帝所造,从这被造的有限的存在来看,当然是污浊的、烦恼的。这两面都有道理啊,所以没有儒家道家佛家的不同,或者说不可以有三家的争论,如果在这里起争论,都是不明理有多种,不知道人的生命是一个两层的组合体。你了解人生的整体了,就会知道那些圣者所说,都是不可违背的。他们讲的相反,却刚好相成。

 

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实实在在的体贴了践行了,便不会自起疑惑,也不会常想跟人争辩——不客气的说,人类的祖先老早已经把这两层的向度指明了,教导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那些深通人性的教导就表现在经、论、传中。中国有“经传”的传统,印度有“经论”的传统。“经”者,圣人所说,佛所说;“论”者,贤者所论,菩萨所论。照中国儒家的经传传统,句句都在告诉我们,人性是光明的,你要把你光明的人性体贴在心、日渐扩充、达成内圣外王的圣业。印度的经论传统,就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生成,本来是由于无明,你的心灵是虚假的、不安的、动荡的,在苦海中头出头没的,所以你要远离世间,厌弃人群,出家索居,静定思维,停止你的盲动,关闭你的六根,远离你的五欲,消除你的三业,回归到心灵的清净。那时,烦恼无常、苦空无我就变成“常乐我净”,你将会发现,人性原来就是佛性,众生与我为一,这时候就会开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道。这不也类似“内圣外王”之教吗?但进入的途径毕竟不一样。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二辑《读经教育全程规划》。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3)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8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 季谦文集:理想与职业

    并不是一个人去做什么事都可以叫作实践,实践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理想,要有一个由于理想而来的目的,这个目的尤其是要超越的,不是现实的目的。现实其实是无所谓目的的,因为现实的目的,随人不同、随时转换,它不能够让人走向高远,高远的目的在超越的世界中。实践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向着这个理想,一步一步地前进,这叫作工夫。

    2022年4月22日
    01.4K0
  • 季谦先生:立于不败的志与业

    有这个志向,刚才的一步一步,每一步都是坚实的,你的事业,你的功业,或说你的成绩啦,你的学业啦,乃至于不是在求学的学业,你将来为人处世所做出来的功业,也都是立于不败。因为你尽了你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色,也就是你尽了天地生下你的本色。

    2022年2月25日
    01.9K0
  • 诗词吟唱♫玉阶怨(唐·李白)(普通话+闽南语吟唱)

    音频一   作曲:柳松柏   选自《中华儿女唱唐诗》 音频二  吟唱:梁炯辉(闽南语) 选自《闽南语经典诵读》之(五)《唐诗语曲吟唱》(王财贵 编订) 玉阶怨   唐·李白   玉…

    2021年9月4日
    02.0K0
  • 牟宗三:民主政治与道德理性

    上一次我们讲从理性的运用表现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是一分解的说明,即在分解地指出它是一种转折的突变,并说明其是辩证的发展。此一转折乃是曲转,非是直转。凡直转皆可用逻辑推理明之。故从格…

    儒学义理 2022年9月12日
    03760
  • 季谦先生:说卦传(四)

    2008年12月2日   台湾有一位广钦和尚据说得了道,很有名,有人把广钦跟六祖慧能相比配。他原来是乡下孩子,不认识字,他刚出家时,因为没有什么才能,师傅就叫他管打板。在寺庙里面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