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
-
〔周末连载〕《西铭》的理境及其践履规模|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2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6节
一、《西铭》原文⑫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
-
〔周末连载〕正蒙的心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2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5节
一、心能尽性、仁心无外 诚明篇云: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能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之言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周末连载〕作圣的工夫|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5节
《通书》思第九云: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此,诚动于彼。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
-
〔周末连载〕乾道变化即是诚体流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3节
若将这创生的终始过程应用到乾卦彖辞,则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亦正显示一个诚体流行的终始过程。再就乾卦卦辞而言,「元、亨、利、贞」,亦同样表示诚体流行的终始过程。…
-
〔周末连载〕以诚体合释乾元|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2节
第二节 以诚体合释乾元 周濂溪的著作不多,重要的是《通书》(又名易通),《太极图说》。《通书》开宗明义第一章,便以《中庸》之「诚体」合说《易传》之「乾元…
-
〔周末连载〕宋初三先生与邵康节|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前言
前言(宋初三先生与邵康节) 北宋儒学初起之时,胡安定(瑗)、孙泰山(复)、石徂来(介),皆卓然有儒者之矩范,故后世尊称为「宋初三先生」。这一辈学者的精神企向,主要可以归结为…
-
〔周末连载〕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发(弁言)|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
(一) 从魏晋到隋唐这七八百年中,中华民族的心智力量并没有衰竭。 (1)魏晋阶段,文化生命有歧出,有虚脱,但仍有道家玄智之开显与玄理之畅发…
-
〔周末连载〕公案话头举隅(六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5节
禅家之分派,实无基本宗旨上之差异,而只是接引手法之不同。公桉话头,有时能显示一规路,但有时则只是当机之表现手法。手法既须「当机」,故局外人之揣想,常不免刻舟求剑,强作解人。但中…
-
〔周末连载〕禅家五家之宗风|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4节
六祖亦尊重经教,只因重在心悟,故不落知解言诠。后来南禅专重在「无心为道」一语之拨弄,亦即专重在「拈花微笑」⑩此一主观之领受。于是—— 1.「即心是佛」是…
-
〔周末连载〕如来禅与祖师禅|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3节
在南禅未开宗派之前,圭峰宗密(神会之法裔,又为华严宗第五祖)已有三宗之判: (1)四祖下牛头法融一脉,弘法于江东。此一地区,受玄学之影响特深,法融之学,遂亦以「虚空为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