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八佾第三 第24章|总第64章

仪封人请见(xià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zòng)者见(xiàn)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请见、见之之见,贤遍反。从、丧,皆去声。

○仪,卫邑。

○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

○君子,谓当时贤者。

至此皆得见之,自言其平日不见绝于贤者,而求以自通也。

○见之,谓通使得见。

○丧,谓失位去国,礼曰“丧欲速贫”是也。

○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

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

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仪,是卫邑名。

○封人,是掌封疆之官。

○见,是相见。

○从者,是随从,孔子的门人。

○丧,是失位去国。

○木铎,是古人施政教时,用以警众的器具。其器金口木舌,摇之则有声,即今之铃是也。

昔孔子周流四方,到卫国之仪邑,有个掌封疆的官,来请见说:“敬贤者,吾之素心。凡贤人君子来到这地方,我必求见,未尝拒我而不得见也。今夫子幸至于此,独不容我一见乎?门人以其求见之诚,为之引见于孔子。封人既见孔子而出,乃对门人说:“夫子之失位去国,固其一时之不遇,然二三子何必以此为忧乎?盖治乱相因,是乃必然之数,而易乱为治,必待非常之人。今世教陵夷,人心陷溺,天下之无道,亦已久矣。世无终乱之理,必当复治。吾观夫子之道德,正可以易乱而为治者。天生斯人,岂是偶然,必将使之得位行道,施政教于四方,以开生民之耳目,以觉天下之愚昧,就如那警众的木铎一般,岂终于不遇也哉!”

夫圣人盛德感人,能使封人尊敬而笃信之如此。然当时列国之君,不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至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此春秋之时,所以终不能挽而为唐虞之世也欤!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仪封人请见:仪、卫邑。封人,举封疆之官。孔子过其地,故请见。

○至于斯:斯,指仪邑。

○从者见之:之,指仪封人。从者,孔子弟子随行者,见仪封人于孔子。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二三子,仪封人呼孔子弟子而语之。丧,失位义。孔子为鲁司寇,去之卫,又去卫适陈,仪封人告孔子弟子,不必以孔子之失位为忧。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铎,大铃。金口木舌,故称木铎。古者天子发布政教,先振木铎以警众。今天下无道,天意似欲以夫子为木铎,使其宣扬大道于天下,故使不安于位,出外周游。

 

【白话试译】

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请见于孔子,他说:“一向有贤人君子过此,我没有不见的。”孔子的弟子们领他去见孔子。他出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必忧虑你们先生的失位呢?天下无道久了,天意将把你们夫子当做木铎,来传道于天下呀!”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仪封人:仪、卫国的一个城邑;封人、官名,掌司边疆防务的官。

请见:请求进见的意思。

:此地的意思,指仪邑而言。

从者:随从孔子的弟子,音zòng

见之: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

二三子:指孔子的几位弟子。

丧:sàng指孔子丧失官位,离开鲁国的事。

无道:凡社会黑暗,政治不上轨道,都称为无道。

木铎:铜质木舌的大铃。古代政府要发布命令,宣明教化时,就派人到各处摇动木铎,召集百姓聆听。这里比喻孔子是警世的木铎,将以他的学问道德垂教于万世。

 

【疏解】

木铎是用来振醒百姓的。天生孔子,是要孔子发狮子吼,以使无道的天下归于有道,使迷途之人皆能知返。天下之无道久矣,世人之习于利欲熏心,而迷懵度日之生活,亦已久矣。故孔子于其时出,而周游列国,宣扬正道。孔子不得王者之位,以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委曲处的。但亦因其无王者之位,而凸显师道之尊。他以一介平民(没落之贵族亦犹平民也),而被公认为可作王者,可为王者师,由是而士子皆自觉人皆有其人格尊严,皆可开显无限之价值。而使有志者皆知所向,而奋发兴起。故孔子之不得其位而周游列国,正如一被天所遣派之使者,周游天下,以重拾人心。此即所谓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故孔子之不得其位,是屈,但因得此屈,而德行的意义,天道之内容,皆得以坦然呈现,此则是伸。故后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仪封人只一见孔子,便有如是深切的感受,一方面固是因其善观人,一方面亦是孔子之德性生命之纯一不已,恳切真诚,使仪封人当下便有如斯感受。

孔子的生命历程,可谓是道成肉身,亦可谓是肉身成道。道成肉身是从客观方面说的,孔子的德性人格生命,乃是天道之具体呈现,天道以孔子的具体生命以行著其自己,彰显出无限的意义与价值。肉身成道是从主观面说的,孔子是经过了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践仁尽性,然后使一己的生命浑全是道体的流行。而这主观与客观两面,亦可说本是一事。即孔子这主观面的努力实践原来便是客观面的道体的具体呈现。人必须克己复礼,自觉践仁,才可以呈现天道,此所谓“人能弘道”。而其实当人弘道之际,即是道之呈现其自己,故吾人可说,当人弘道时,即道呈现于人而弘大人,人固弘道,而道亦弘人也。天道之自然、实然,必须在人自觉呈现其仁心时才能见到。

而这道成肉身,肉身成道之事,并不止于孔子。孔子为中华民族开启了这践仁知天之门,则后人只须克己践仁,反身而诚,便可觉万物皆备于我,而纯一不已,以一己的生命彰显德性价值之无限,亦显天道内容意义之无限。此无限意义,只要人开显其道德主体,便可达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于是天下后世之人,皆因孔子所开启之仁教而自觉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天之所以为天之道。故孔子所呈现出来的仁智双彰的德慧教训,实乃永恒不熄之明灯,而可普照于万世之悠悠行路人,使人人皆有路可走也。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廿九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4月30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