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周易”题解

时间:2009年2月24日

 

我们讲经,先讲“经题”,就是题解,对题目的解释。先讲“周易”这两个字。“周”有三义,“易”有三义。“周”有三义,所谓周普也,周流也,周代也。易有三义,所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周”有三义,为什么易经叫周易呢?有三种意思,第一是“周普”也,因为“周”这个字原来是“周密”的意思,引申为周围,就是整个范围的意思,这个周有时加了走之旁,是后来衍生的俗体字,两个字可以相通。我们说“圆周”,就是圆的一圈,就是全体合起来,没有遗漏。又我们说周年,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刚好经过一整年了,平常我们七天的工作一个循,也叫一周。总之,凡是一个历程的完整叫做一周,所以周有涵盖的意思,普及的意思,叫做周普,表示《易经》的道理普及于天地万物一切,系辞传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涉及的范围广大而完整,因此叫《周易》。第二,是“周流”的意思,周普之外还有流动,到处贯注,系辞传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周普是静态地说,周流是动态地说。第三,是“周代”的意思,周代的周跟刚才的两个周意思就不大一样了,刚才那两个周是从义理看,这个周呢是历史上的周朝,表示《易经》周朝人所发明所传授所运用之书,因此叫“周易”。这里我们需要再解释一下,如果《易经》只有一本,何必特别表示它的朝代呢?譬如《诗经》只有一本,何必叫做什么时代的诗经呢,所以加上一个时代,就暗示还有其它朝代类似的易经。据《周礼春官》有“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也就是除了《周易》之外,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但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失传了,只有留下个名字,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就不可考了。但是学术界根据周礼之说,言之凿凿。且说连山是神农所创的易,是以山为首,象“连山之出云”,连山,就是艮卦,以艮卦为首来排列卦的顺序。这似乎有一点蛛丝马迹,因为神农尝百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神农登山观云而有悟,所以他的易叫连山,这有点扯,但古人这样说的。再来归藏易,据说是黄帝所创的易,是以坤卦为首,这也不完全空穴来风,一方面说黄帝,想到土地黄色,与坤有关,一方面汉朝黄老并称,有所谓黄老之治,周礼可能是汉朝人的作品。为什么黄帝跟老子可以相配呢?大家知道老子清虚无为,而我们中国的祖先黄帝之时,生活俭朴,社会单纯,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前些年马王堆汉墓出土有《黄帝四经》,有四篇讨论人生政治的文章,相传为黄帝所传的书,而其思想很类似道家的政治哲学,所以更证实了所谓的黄老一家。其实《黄帝四经》是不是黄帝传下来的呢,这大可怀疑,照道理说应是后人的伪作,乃至于医学很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也是假托黄帝跟医者的问答,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呢,说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是没有错的。老子因为清虚无为类似坤德,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还有,老子有隐逸思想,藏诸山林,所以得到“归藏”这个名称。这样,就有三本《易经》,《连山》和《归藏》是用意义命名,《周易》,周易是用朝代的命名。

 

但,仔细看来,这个周代的周易是不是周代发明的呢?我们可以说周易是周朝成熟的,但并不一定是周朝开始发明的,因为照易学的历史讲,它的渊源很远,远到什么程度呢?远到伏羲,伏羲当然比黄帝更早了,所谓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发明熟食,有巢氏发明住宿,伏羲氏发明畜牧,再来才是神农,发明农业,这是人类历史进化的轨迹,一一推给一个圣人做代表。到黄帝才制衣裳,造文字,所以普遍承认轩辕氏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是中国文明的开始。没有文字就没有真正的文明累积,而只有神话。文字的发明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没有文字的民族永远是野蛮民族,所以人类有语言是不够的,必须有文字,文字才能把先人的成就传诸后世,自从有文字以后历史就不是神话,而是事实的记录。为什么没有文字的历史会是神话呢?因为口耳相传一定是越传越离谱,会把一个普通的英雄说成神勇无比,并且渐渐推高,最后一定是天神下降,人变成了神,不是神话吗?神话就只能迷信,不能令子孙起效法,所以他们的子孙永远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进,每一代都是这样传着祖先的神话,而消耗了他们的下一代,所以,一个民族有文字是很重要的,一个民族有文化的累积是很值得庆幸的。

 

有文字以后,就有书可以读,学会认字读书是教育的重点所在。学了文字之后能够读书,读书而能接上古人的智慧,那是重点中的重点。台湾的原住民一直没有文字,他们没有历史,如果有一些族群记忆,只是神话和祭祀,所以他们一直还生活于丛林当中。现在政府想要帮助台湾的原住民,我认为最好的帮助是赶快帮他们创造文字,但是现在要为原著民创造文字,已经有点来不及了,因为他们都已经忘记了他们的祖先了,连神话和祭祀都忘得差不多了,很多民族都这样消亡了。近几百年来,英国到非州,让很多非州的原住民族加速灭亡,因为英国有强大的文化。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他们把古人的经验累积成自己的经验,所以一个人一辈子虽然只活了七、八十年,等于活了五千零八十年,八十岁跟五千零八十岁,哪一个更具备有生存的能力?当然是多活五千年的人了。所以做为中国人来讲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五千年的寿命,有五千年的智慧在身上,要不然真枉费生为一个中国人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打倒自己的文化呢?没有有自己的文化,你就比较成熟吗?这真叫莫名其妙。所以现在的中国人,五四以来的中国人,是莫名其妙的一个民族,自己宁可把自己祖先的智慧斩断,让自己成为一个丛林民族,完全依照西方人的思想为人处世,这样中国人就对得起世界吗?中国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西方人也看不起你,我们真的是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西方人。把中华民族同于非州的丛林民族看待,这就是五四的功劳之一。这种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想要吸收西方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五四的文化运动不只让中国人彻底地忘了中国文化,更可悲的是连读中国书的能力都没有。如果中国人还能读中国书,我们现在怎么还在讲《易经》呢?《易经》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很基础的书,《易经》老早就要读熟了,二三十岁的人,读到博士,老早就要深有体悟了,有什么好讲的呢?但今天我们还是要讲,因为知识份子普遍不能读中国书了。本来每个中国人都应让读《易经》,都有能力自己读《易经》,只要他受过几年教育,但是五四时代白话文教育的结果,让我们的国民永远不能读自己祖先的书。一个不能读自己祖先的书的人就没有文化的累积,没有文化累积,你的生命就要从头开始,你这辈子再聪明再努力,有多少能耐可以有所发明创造?我看那是不可能的,白白浪费了一生。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一定要反省,一定要警觉,我们有文化的累积,你为什么不继承?你为什么要放弃?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可以再走我们这一代失败的路了,所以我提倡儿童读经,因为语言的学习是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会什么,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你教他文言文,他到十三岁,就一辈子会读文言,你不教文言,一辈子就不会读文言。是教不教的问题,不是他学不学的问题。好了,不要再讲了,再讲下去我就生气,反正一天不骂五四我就不舒服。再过几十年你们回想听过我的课,如果还记得我在课堂上常常骂五四,光这一点,你就得救了,光这一点,中华民族就得救了!

 

古人把易经的源流推得很早,为什么要推得很早,因为要显示出这本书的重要性乃至于神秘性,这是人类普遍的保守的心理,以为越古越好,尤其在古老的时代更如此。当然,以理性来看,一本书的重要不重要不在于它的古老不古老,不在于它神秘不神秘,而在于它本身有没有道理,它道理深刻不深刻,我们今后要这样看事情,懂吗?到当今的社会里,还有人认为《易经》从伏羲就开头了,因此了不起。其实,古老,有什么值得了不起的?当然,新潮也没有什么值得了不起的,但是就有人非理性,像古人喜欢把《易经》推得比较远,以为这样价值就高,甚至汉朝人把孔子当做神来崇拜,认为孔子的地位会高起来,结果相反。到现在还有人把儒家当做儒教,烧香礼拜,孔子便降神附乩,又跳又抖,极尽丑态,以为这样孔子就会受人尊敬,就有人相信儒家,真是莫名其妙。

 

以上周有三义,所谓周普、周流、周代,都有意思,至于是哪一个才正确呢?很难说,因为它都于典有据,不过一般的学者认为,周易的周应该是周代,因为《易经》当然有周普、周流的意思,但是为什么名叫周易呢,不是因为周普周流名叫周易,而是因为周代才名叫周易,所以这本书叫周易,因为要与别的易书分别开来。

 

再来,易有三易,出自郑玄注易经所引《易纬》的话,汉人对于经书,作了纬书,六经都有纬书,其中《易纬》有一篇叫《乾凿度》,说易有三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是简易,为什么简易?就六十四卦就代表了天地万事万物,而六四十卦的来源只是乾坤两卦,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坤就创造了天地万物,不是简易吗?而由于这简易之道,可以启发人类的进德修业,比如《中庸》讲诚,孟子讲本心,阳明讲良知,开诚布公,发自本心,从良知而行,即是圣人之道,这不是简易吗?所以做人要学天地的简易,天地之道如果是复杂的,它就有所阻碍。西方人也认为上帝的心灵是单纯的,从单纯来说简易,简易是最高的道理,做人的总原则。第二个意义“变易”,意思更明显了,六十四卦各个不同,不是有变化吗?而且天地的变化也都在你眼前,你随时在经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经》既然代表天地万事万物,它当然是变化无穷的,所以《易经》有变易的意义。再来,所谓“不易”,所有的事情都在变,这个道理是不变的,就是天地的事物是简易的又变易的,这是不可易的道理,这叫不易。我曾听过有些人说:“这个世界有不变的道理,就是这个世界永远在变。”他们还自以为这样讲很聪明。其实古人早就讲过了。这叫易有三义。

 

再来,我们讲讲《易经》成书的经历和内容的结构。我们读《易经》最主要的是读出易学的智慧,但易学流传既久,累积了一些常识,知道一下,不必当真,也无所谓。古来流传说是从伏羲开始“灵光爆破”,始画阴阳,并且重为三画,成了八卦。就是你们现在所看到的乾三连,坤六断……八个三画卦。再来,第二个对《易》学有贡献的人是文王,文王被商纣关在羑里,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演就是推演的意思,就是按照一个规则往前推。本来伏羲推了三步,一画两画三画,文王再推三步,四画五画六画,到六画就有六十四卦,文王演卦并作了卦辞,卦辞的意思就是对于每一个卦做一个评判,作一个断语。再来,对周易有贡献的人是周公,据说周公作了爻辞,卦中的每一画叫做一个爻,爻者交也,就是阴爻阳爻交错,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画,就有三百八十四个爻,所以周公做了三百八十四个断语。卦代表整个事件的发展,爻就代表事件发展的六个程序,所以爻辞是对卦辞的细部分析,六个爻辞的意思总合起来是一个卦辞,所谓“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古人把《易经》一步步的发展,都寄托给一个一个圣人,古人称为“人更四圣,世历三古”,四圣者,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也;三古者,伏羲为上古,文王周公为中古,孔子为近古。讲得大气,不论真假,这样想也蛮有意思的。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所成的书,合起来叫也“易经”,其实,本来“易经”只有“古经”的意思,所谓古,是以孔子为标准。但请注意喔,孔子所作的传本来也就有称经的资格,只是跟古“经”相提并论时,特别称为今“传”罢了。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是很有作用的。

 

孔子这个人太厉害了,孔子写一本写历史的书叫《春秋》,因为鲁国的历史叫《春秋》,孔子去抄鲁国的历史,他一面抄,一面改动几个字自己附加了自己的判断,近代有些历史学者对孔子很反感,觉得孔子所传的历史不是“实录”,不是史学的态度。其实,注重实录的人,叫做专家,而孔子不是专家,孔子是圣人,他抄这本书名叫《春秋》,他从鲁隐公一直抄到鲁哀公,这一段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书,叫《春秋》,后代就把这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称作“春秋时代”。一个时代的名称由一个人的一部书造成,真了不起。对《易经》来讲,孔子之前是“古经”,孔子对于《易经》也有贡献,有著作,孔子的著作叫做“今传”。现在我们所读到的《易经》其实是《易古经》加上了《易今传》,合称还是《易经》。所以现在的《易经》有两类内容,一是孔子以前的原本,一是孔子的解释。今传又分成七种内容,第一是彖传,第二叫象传,第三是系辞,第四叫说卦,第五叫序卦,第六叫杂卦,第七叫做文言,有这七种内容。彖传就是对卦辞所作的解释,卦辞就是对于这个卦的断语,对于卦辞的解释本来应该叫做卦传,但是因为卦辞又叫做彖辞,而彖这个字是一个张着大嘴巴的动物的象形,彖者断也,大嘴巴咬断东西,比喻对一个卦下个断语,卦辞就是断辞,断辞就是象辞。而对于彖辞的解释叫做彖传,传者传也,传述说明,传是传述经文的。孔子所做的对于卦辞的解释叫做彖传,就好像左丘明对于孔子《春秋》的解释叫做《左传》。因为古经六十四卦,古时候用竹简作书,有一个象形字“册”,就是一条一条的竹简编起来的样子,到现在台语说读书还叫“读册”,册一编很长,平常卷起来,叫一卷,中国古人读册,是用右手拉册,左手翻卷,因为我们人类左右手这样配合比较方便,所以中国的书,一行字一定从上到下,一页书一定从右到左,这是从简册时代就决定的,已经成为民族的习惯了。到现在科学家研究,我们人类看书,脖子要动,看中国的书,脖子是上下动,看西洋书是左右动,实验证明,上下动意识比较集中,左右动精神容易涣散。我们老祖先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照顾到这点还是误打误撞?反正不管,中国人没错就是了。古《易经》的经文多,分成两卷,所以现在《易经》有上经下经,就好像《老子》五千言也分成两卷,上卷第一章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字是道,所以叫做道经。而下卷第三十八章的第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字是“上”,但不好叫上经,只好用第二个字“德”,叫做德经,于是总称《道德经》,所以《道德经》不是讲道德,《道德经》是因为两卷各取一字。就如《论语》的第一篇叫学而篇,因为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第二篇叫为政篇,因为第一句话是“为政以德”,并不是学而篇专论学,为政篇专论政。朱熹有个故事,朱熹是一个很庄重的人,有学生问朱熹:老师教我们读《论语》学圣人,那请《论语》中常常孔子常论为学,也论为政,请问求学重要还是从政重要?朱熹想一想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不要看朱熹古板,他有时也会开玩笑,但开得很高级,一个有学问的人,连开玩笑都是学问。

 

自古以来,《易经》的注解数量是诸经中最多的,号称有两千余家。而领会的角度不同,大体分成三个派别,一是象数派,一是义理派,三是图书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列了“历史”一派,但并不很成型态。象数派最盛于两汉时期,因为《易经》本来是卜筮之书,是以象和数来推算吉凶的参考书,所以,以象数解《易》,可以说是易学的本宗。象数派在两汉以后,就衰落了,文献散佚,直到唐代,李鼎作才费力收集,作了《周易集解》,清人李道平为《集解》作纂疏,汉人的象数才得以略窥其貌。义理派的开创者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摆脱两汉以象数解易的传统,所谓“扫象”而注《易经》,以义理为主,即以人生哲理解《易经》,可以说相当继承了孔子赞《易》的精神,不过,王弼总归是名士,是道家人物,所以他的《易》注,在重要的节点上,用了道家的观念,是很可惜的,唐代孔颖达选择王弼的易注作《正义》,于是王弼在易学的地位,达于高峰。到了北宋程伊川作了《易传》,正式以儒家义理注解易经,义理派算是到此成熟。南宋朱熹作《周易本义》,虽然也参酌了象数,但最主要还是循着程子的义理之路。到现在,说到义理派的注解,首选的是“程传朱义”。至于图书派,比较通俗的是明代来知德的《来氏易经图解》,清代道光年间万年淳的《易拇》,是易图的总集。以上所举,都是比较基本的参考书。另外,清代的惠栋、焦循、张惠言、胡煦等人都有其专家式的发明,可供进一步的研究。

 

上这门课的作业是以《周易本义》作底本,每周看十页的范围,至少参考《程氏易传》以及十三经注疏的《周易注疏》和朱维焕先生的《周易经传象义阐释》,你要把它融会贯通,要作摘抄,写心得,还有提问题。十几周以后,你就可以读完整本易经了,以后我还有别的作业让你做。本来硕士、博士班的课应该以讨论为主,但是大家既然对文本生疏,没有讨论的能力,只好让大家先看书,不必等我讲到哪里才看到哪里。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上)》。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1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