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yàng)曾皙(xī),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yǔ)。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wū)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yàng)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yàng)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
○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曾子养(yàng)曾皙(xī),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yǔ)。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wū)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yàng)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yàng)志也。
养,去声。
复,扶又反。
○此承上文事亲言之。
○曾皙,名点,曾子父也。曾元,曾子子也。
○曾子养其父,每食必有酒肉。食毕将彻去,必请于父曰:“此余者与谁?”或父问此物尚有余否?必曰“有”。恐亲意更欲与人也。曾元不请所与,虽有言无。其意将以复进于亲,不欲其与人也。此但能养父母之口体而已。曾子则能承顺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言当如曾子之养志,不可如曾元但养口体。
○程子曰:“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无过分之事也。故事亲若曾子可谓至矣,而孟子止曰可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说:“凡人之于天下,有所敬承而不敢违,叫做事。事,果以何为大?惟善其亲,凡服劳奉养,无所不尽其心,斯为事之大也。有所保持而不敢失,叫做守。守,果以何为大?惟善守其身,凡言动事为,无所不致其谨,斯为守之大也。然事亲守身,固皆为大,而守身为尤大。盖亲者身之本,身者亲之遗,诚能以道自守不失其身,则显亲扬名,可传于后,如此而能事其亲,吾之所闻也。如或一失其身,陷于不义,则亏体辱亲,乃不孝之大者。而欲以奉养之末,尽事亲之道,吾未闻之也。”欲事其亲者,可不自守身始乎?古人有言:“孝莫大于宁亲,故孝子不登高,不临深,一出言,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皆守身以事亲之旨也。”推其极,虽放诸四海,通于神明,亦不外此。事亲者不可不知。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承上文说:“事亲何以为大?盖人于尊卑长幼之间,有所敬承,何者不谓之事,然非事之本也,惟能事其亲,则伦理明于家,而百行之原以启矣。由是移以事君则可以作忠,移以事长则可以昭顺,皆事亲之念,为之造端也。非事之本而何?惟其为本,故言事之大者,必归之事亲也。人于家国天下之大,有所保持,何者不谓之守,然非守之本也,惟能守其身则道德备于已,而万化之基以立矣。由是以守家国则齐治之效成,以守天下则均平之化应,皆守身之道为之托始也。非守之本而何?惟其为本,故言守之大者,必归之守身也。如不能事亲,则大本已失矣,岂有本乱而末治者哉!”
曾子养(yàng)曾皙(xī),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yǔ)。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wū)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yàng)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yàng)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皙,名点,是曾子之父。曾元,是曾子之子。孟子承上文说道:“古人能守其身以事亲者,无如曾子。其奉养曾皙,竭力用劳,每次进食,必有酒肉;及食毕将撤,又必请问于父,将此余者与谁;或父问此物尚有余否,必以“有'为对。盖恐亲意更欲与人,而先体其情,曲为承顺如此。及曾皙既没,曾元奉养曾子,每次进食亦有酒肉;惟至食毕将撤,却不问父所与;或父问有余,又以“无”为对,盖恐其物不继,将留以复进于亲也。此但求甘旨之常充,可以供亲所嗜,能养其口体而已。若曾子者,于一撤食之间,亲未有言,即先其意而求之,亲一有问,即顺其情而应之,真可谓能养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者矣。夫养口体者非不竭力备物,然不能顺亲之心,未足称也。惟至于养志,则其精神意念常与亲志流通,使其亲欢欣悦适,无不遂之愿,故事亲者必如曾子之养志,方可以称孝也。”自古称孝子者,莫过于曾子,然求其事亲之方,不在用力用劳,而在于养亲之志。可见为人子者必能体父母之心,方可称孝,不但饮食取与之间而已也。有家国者,能因此而推之,则所以养亲之志者,必有道矣。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