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让气禀成为行道利器而非陷阱(《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七)

不过,不在弱处强求,是不让我们的性格弱点成为做人行道的障碍乃至陷阱。总要调理性情尽可能达到均衡。若拿成绩单作比喻,就是擅长的科目数一数二,没兴趣也要维持起码水准,不要考不及格。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1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2章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篇》3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22章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22章

 

《论语》书中,学生向孔子问仁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为什么孔子给他们的回答全都不一样呢?若拿到现代学校的课堂上,学生们一定一个头两个大,不免要鼓噪质问孔子到底哪一个答案才正确,我们到考试时要写哪个答案才给分了。

 

当然,这是因为现代人对《论语》中所谓“问仁”的意思全搞错了,误以为孔子师生间是在讨论知识的问题——就像柏拉图《对话录》中讨论什么是爱、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等等——于是很自然地会把“颜渊问仁”理解为:“颜渊问孔子:仁是什么意思?”(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仁?)却不知孔子的传统和希腊苏格拉底的传统不一样,它是一种生命体验、道德实践之学,而不是知识论辩之学。孔子也不是用知识、理论去教人如何去爱,而是体察学生每一个人特殊的存在情境,就学生当前正面临的人生困惑或成长关卡去作提醒与指点。由于每一个人的人格形态、成长节奏各有不同,孔子的回答(而不是答案)当然也就因人而异了!这就叫做“因材施教”。

 

所以,像“颜渊问仁”这样的问句,就应该用语体翻译为:“颜渊问孔子说:老师,以我目前这样的情况而言,我还应该怎么做?”

 

于是,当颜渊问的时候,孔子就指点他“要更充分地发挥自我内在的创造力,去实践爱人的理想”。当仲弓来请求指点时,就提醒他“要记得心存诚敬,将心比心”。当司马牛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教训他“要慎言”。至于樊迟两次求教,孔子很有意思的是对同一人两次的回答也还是不一样,应该是樊迟两次提问时的情境不同吧!孔子一次是勉励樊迟去勇于作爱的付出,另一次则是勉励他为人要选更高远艰难的层境去做,才会真有收获。

 

其实,这两次的回答虽然说法不同,但仍是有相近的倾向,就是鼓励樊迟去作道德实践,这可能是因为樊迟的个性特征,能下学而不易上达,所以孔子才勉励他要更上层楼吧!

 

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当然是因为人天生有气禀性向的不同,这总称为人的“有限性”。对这有限性,我们要尊重不要强求,也就是要顺着自己的优点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发挥,却也要警惕不要在自己的弱处强求以致失败折损,也有伤仁道。

 

不过,所谓不在弱处强求又不是逃避面对缺点的意思,而是不让我们的性格弱点成为做人行道的障碍乃至陷阱的意思。而用非其才固然会招致挫败,一再顺性格的惯性把自己引到不利的处境也是一种失责,总要调理自己的性情尽可能达到均衡。若拿成绩单作比喻,就是擅长的科目数一数二,其余再没兴趣也要维持起码水准,不要考不及格。这才算是真做到“据于德”(稳稳地站在自己性格的基准点上,才能有效开步)。

 

《论语》中也曾记载性急的子路和迟疑的冉求都问孔子是否该听到一个好道理就立刻付诸实行,结果孔子回答冉求是:“当然应该立刻去做!”但回答子路却是:“总该先跟长辈商量,等想清楚了再去做。”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在孔子身边两次问答都听到了,就很狐疑地问孔子为什么会答话正好相反,孔子说:是因为冉求个性畏缩,所以勉励他进取,子路则是太躁进了,所以要劝他慢点儿!

 

真的,个性是人的利器,也是人的陷阱,如何调养我们的气禀,让它只显正面效益而避免负面危机,便是我们修德的要旨所在。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1)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2年7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