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自由的标志就是无怨(《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八)

身处逆境也不怨天尤人,在逆境中检验出人是否真正独立自足,无待于外,包括没人了解、被人冤枉误会、好心反而没好报等,都能立即放下,充分谅解,这才是一个生命自由舒畅的人啊!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35章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篇》10章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篇》15章

 

志于道是对理想方向的肯定(这是超越面的课题),据于德是对有限现实的尊重(这是客观面的课题);但在无限有限之间,去作下学上达的努力,以期合理想与现实为一体,或即现实以呈显理想的,却是人的真心仁心,这就是所谓“依于仁”,这则是主观面的课题,也就是人如何修养人心成为道心(仁心)的功夫课题。

 

这功夫落实下来,当然是一连串摸索尝试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实践创造的行动。创造什么?就是创造出意义、价值、尊严、自由与爱,这些词语都表示理想与现实的合一,所以也可以说是创造出一个天人合一(引申之也包含人我合一、物我合一、情景合一等)的境界。

 

这境界若就人的道德生活而言,也可以区分为内外两面,其内在一面就是个人生命的真实化,其要义在自由,或说自由自在,舒畅无闷。其外在一面就是人我关系的真实化,其要义在爱,或说相知相悦,融通无碍。

 

而不管是个人生命的舒畅无碍还是人我关系的融通无疑,都可以总说为“无怨”。

 

我们姑且先谈个人生命的无怨。

 

原来怨者,冤屈也,也就是生命受到压抑、扭曲而不得畅直。这时生命的存在状态就称为受伤、生病,它的具体表征就是忧、惧、惑(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或是怨尤。在此忧惧惑比较偏指生命受伤的征状,怨则比较偏指这征状的发作。好比人身体生病了,发烧(量体温超过37.5度)是症状,但头晕脸潮红则更是症状的外显,让人不必量体温也知道发烧。所以,要判断人的生命受伤生病,也可以直接看人是否忍不住会抱怨。

 

孔子有一次就曾故意诱导子贡发问而说:“世上大概再也找不到了解我的人了!”(莫我知也夫)子贡听了很惊讶地质问孔子:“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老师怎么会说出没人了解自己的这种话呢?老师不是应该早就超脱这种求人了解的心境了吗?)于是孔子立刻把话转回来说:“你说得对,我们做人就该不怨天,不尤人,只管忠于自己的良心,就自然能够越人间现实的种种限制。而上契于理想。到这时,没人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有老天了解就够了!”

 

孔子在此假说老天了解,真实的意思是自我了解就够。原来生命舒畅的悦乐体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所谓“本自具足”,又何须期待他人的了解呢?

 

但这样一种独立自足的修养与心境却不是说说就够,而是要落到生活中通得过考验才算数的。这考验大致可分两型,就是顺境的考验与逆境的考验。在顺境是看你会不会得意忘形(富而无骄),在逆境是看你会不会怨天尤人(贫而无怨)。孔子认为后者尤难,为什么呢?乃因对曾付出修养努力的人而言,顺境表示努力获得回报,所谓“善有善报”,这似乎是合理的,所以叫人别过分得意,人会服气。但逆境却表示善没善报,这就简直是老天没眼了,人会不服气而忍不住抱怨,所以要在逆境依然服气是更难的。但也正在这里检验出人是否真正独立自足,无待于外,包括没人了解、冤枉误会、好心反而没好报等,都能立即放下,充分谅解,这才真是一个生命自由舒畅的人啊!

 

这逆境的考验的最极致例子是伯夷,他以如此一个贤良之士却饿死首阳山,以世俗标准看真是太歹命了,他心中能够毫无遗憾吗?同样,孔子之贤尤过于伯夷,却也是周游列国,全无行道的机会,然则孔子心中也真的毫无遗憾?在陪着孔子到处奔波的学生中,冉有、子贡之流是有疑的,至少他们自己心中有憾:所以在一次行经卫国,正值卫国内乱,父子争位。冉有觉得机会来了,却怕孔子不干,就叫子贡去探探老师口风。子贡不愧是言语科的人,懂得旁敲击,就借着问伯夷、叔齐是怎样前人来探口风。孔子回答说:“是古时著名的贤人呀!”子贡立刻打蛇随棍上,问到要点:“他们如此贤能却怀才不遇,难道心中毫无遗憾吗?”孔子说:“他们完全忠于良心,成全了独立自由的人格,会有什么遗憾呢?”子贡一听,就知道没有希望了。回去跟冉有说:“算了吧!老师不会干的。”

 

这就是孔子和冉有、子贡的差别所在:冉有子贡还不免有求于外,也就难免有委屈;孔子的生命才真是自由自在,舒畅无碍啊!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2年7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