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梨洲(西元一六一〇~一六九五年),名宗羲,字太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遗命从学刘蕺山。明统既亡,梨洲返里门,毕力著述。其特为重要者有二:
一是《明儒学案》。③
二是《明夷待访录》。
前者是对内圣之学的总持表述,后者是对传统政治之检讨与外王理想之宣说。
《明儒学案》包括明初之理学家、王阳明学派、泰州学派、甘泉学派、东林学派、诸儒学案与蕺山学案。此书有类哲学家评传,亦是中国最早近似哲学史的刍型。钱穆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认为梨洲《明儒学案》序所说,与自来言心学者,有相异之点三④:其一、从来言心学者多讲本体,而梨洲则多言工夫。其二、从来言心学,多着意向内,而此序则变而向外。其三、从来言心学多重其相同,而梨洲变而言万殊。钱氏并指出,“梨洲自负得理学正统之传,而其为学之务博综与尚实证,则固毕生以之,不俟晚年之改悟。”⑤
钱氏之言,自有所见。梨洲处明清之际,承前启后,而对内圣道统的存亡绝续,与外王事功之时势遭逢,义理如何落实于政教伦常,生民如何措之于袵席之安,皆梨洲诸儒所深切关心之落点,而《明夷待访录》则最能代表他的省思。
《明夷待访录》刻本凡二十篇⑥: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等。其中“原君”“原臣”二篇发挥民主精神,为近人所传诵。但有理论而无制度,故其书虽早于欧洲之《法意》、《民约论》,仍不能开显为民主政治,此即所谓“有治道而无政道”故也。似此之论,尚未达于“孟子政治思想之精义”犹能触及政道之关键也。⑦
据此可知,外王事功之问题,其本质性的关键有二:
一是政治上的“政道”(政权移转之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科技之发展(“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之基本要件)。
这亦正是“现代化”的二个纲领。欧西逐步完成于十八世纪,而中国二十世纪初之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亦有此机会,但感受与认知不充分(深度、广度、强度,皆不够),故二十世纪仍然是中华民族放溺沉沦的阶段。所幸后半世纪,台湾、香港、海外艰贞自励的人文学者,动心忍性,以全幅生命智慧,为民族文化之途径,进行深切的反省与批判,终能顺承明末顾黄王三大儒“由内圣开外王”的思路,而完成了通盘的综结。(下文第三、第四两章将分节提出讨论。)
③ 梨洲《明儒学案》成书于六十七岁。刻印出版时,梨洲已八十四,作序时老病不能书,口述其子百家书之。另有《宋元学案》,由梨洲经始,而全祖望完成之。
④ 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商务印书馆)第二章“黄梨洲”之三。
⑤ 同注④,第二章之四。
⑥ 全祖望之跋待访录,言及原本不止于此,以多嫌讳勿尽出。
⑦ 参本书上册第一卷第四章第六节之三。
编辑排版:其嘉
导航:本文选自蔡仁厚《中国哲学史》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