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自由与爱的追寻与实现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文/曾昭旭

原标题: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让孔子教我们爱》(代序))

 

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时代,古老的孔子还能教我们什么?对崇尚自由、个性的e世代来说,还有谁需要孔子?

 

科学之外还有生命之学

 

其实说现代人已不需要孔子,这话也对,也不对。先说不对的吧!以为现代文明不再需要古老的东西,这话已预设了科技的观点:的确科学的发展是先不如后、古不如今的。但人生的内涵却不是只有科技这一层,科技以外还有别的,那就未必是后必胜先的直线发展模式,也可能是进三步退两步,不断绕圈圈的曲线或说辩证发展模式了。

 

例如人的感情问题、价值抉择问题,就不是科技能够充分处理的。众所周知,科学的基本立场就是价值中立(不管善恶美丑好坏对错)与不涉主观好恶(不管你喜不喜欢,高不高兴),而只管客观事实如何。如地球绕太阳一周费时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多一点点,这数字很啰唆不整齐。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样,人也无法主张说干脆三百六十五天整不是更好?科学只能忠于事实,不管人的感情与意见。

 

但科学不过问人的感情与价值观,人并不是就因此没有感情与价值抉择的问题。当人事实上陷于身心安顿的惶惑、爱与不爱的苦恼、选定左边好还是右边好的存在两难的时候,坦白说科学是管不了的,所以人还是得有另一种学问来研究、分析、指点。这方面的学问就总称为“生命的学问”,它的根源就是“生命哲学”(探讨生命存在、价值抉择的原理的学问),这和探讨科学知识的构成原理的“知识哲学”(也就是源出希腊的西方含义的“哲学” ——Philosophy)不同。知识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的意思)是“思辨的智慧学”,生命哲学却是“实践的智慧学”。知识的发展是客观的,所以可以累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后人只要好学,一定可以胜过前人,如现代中学生的几何程度就远超过希腊时代伟大的数学家。但生命的实践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人人都得从零开始摸索成长。因为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不能模仿,不能复制;所以别人的经验仅能提供参考,路还是得靠每个人自己走通。更因为人性中的自主性或自尊,要凭自己抉择走通才算数,所以别人愈强势的意见就愈可能干扰我们的自主抉择,而促使人反而愈不愿意听从。总之,生命的智慧是不能直接承继前人,也无法径行累积的。即使两千多年前已有人体悟到生命的原理,而将他的生命提升到九十几分的高度,我们还是得从零分长起,而且可能终其一生都提升不了几分。所以就人品来讲,哪能说今人必定胜过古人呢?又哪能小看古人,说他的一生历练、人格修养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从历代修养有成的古人,尤其是从孔子身上,可学的生命智慧才多哩!

 

生命修养靠EQ不靠IQ

 

不过说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孔子,也没错。就因如前所说,生命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别人的成功经验仅能提供参考而不能模仿复制,所以这种生命的学问基本上是不能学的,在关键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摸索创造。所以,即使伟大如孔子,我们又能跟他学什么呢?既然只能靠自己,那么其实也就不需要他了!

 

但两干五百年来,学子不是都在向孔子学习吗?你怎么敢说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孔子?原来两千多年来,一般学子向孔子学的大都只是孔子的皮毛形迹,而不是孔子生命哲学中的“无上心法”(也就是根本原理,孔子称为“一以贯之”的“一”,或“道”)。那是因为两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还没有发展到让社会中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地步,所以稍学一点孔子的皮毛形迹(形迹是比较属知识层面而可学的)也就够了。但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却已促使人人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了(连e世代的青少年都无例外地讨厌被管),于是光学一点礼教皮毛就不够用了,礼教反而让人反感哩!必得要懂得生命哲学的精微才够,但那却是连孔子都没法子教你的,所以也就只好连孔子都扔了!

 

真的,就这精微处而言,生命哲学的宝典《易经》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易之为书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译成白话就是:“读我这本《易经》的读者可得小心了,不可以太依靠我这本书,因为我这本书所谈的最重要道理,就是‘不可以依靠任何定型的道理’。”禅宗的名言也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最根本的原理都不可依赖,何况是一般知识呢!)

 

这点精微的生命智慧,其实在孔子当时便已有知者几希之叹。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其实懂得孔子之“道”的不过两人,就是颜渊和曾子。连孔子门下最聪明(IQ最高)的子贡都不懂。像子贡就曾感慨:“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师谈到知识皮毛的时候我听得懂;但是一谈到什么生命的形上原理,我就没有听懂了!)为什么子贡听不懂,不是因为他脑筋不好,而是因为在以谋生为中心的古代,子贡的心思来不及放在生命感情的安顿之上(这属EQ范围),而全放在与谋生相关的赚钱上面了。孔子就曾惋惜地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阿赐这个人接不上这支生命哲学的学问,都因他把全副心思放在做生意赚钱之上。不过单就商业领域而言,他却真是一把好手,例如他凡有所预测,总是准确命中——所以子贡若活在今天,一定是股票期货的大户。)

 

这于是对比出颜渊、曾子的可贵,他们所以能懂得孔子之“道”,不是靠头脑聪明,(颜渊也许聪明,但曾子1Q不高是可考的,因为孔子就曾评定他:“参也鲁。”)而是靠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也就是EQ)。但可惜颜渊早死,(孔子曾因此痛惜地呐喊:“天丧予!”)于是传孔子之道的就只剩曾子一个人了。

 

道的内涵就是自由与爱

 

但孔子之道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有一次孔子上课跟学生讲得舌敝唇焦,只见台下的学生们一个个愣在那里,还有宰予之流在打瞌睡哩!孔子感慨之余,忍不住在下课前撂下一句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话表面上是跟曾子说,其实是说给全体同学听的,译成白话就是:“阿参呀!你知道吗?我跟大家谈的学问表面看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无非是那一点不变的根本道理罢了!”说完就下课离席了。同学们果然听不懂,大伙儿围到曾子身边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说的那一点根本道理是什么?”曾子搔搔头为难地说:“这一点根本之道我虽然心知肚明,但要我告诉那是什么却很难,因为‘道’是要去做才能懂的,所以我姑且指点各位两条路,你们认真去走,等走到底就会遇见道,那时你就自然懂得道是什么了。这两条路其一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其二就是‘无私地对待他人’。”其实在《论语》原文,曾子是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为什么将孔子的“一”说成“二”(忠和恕)呢?就因道是真生命的实存境界,是如入饮水,冷暖自知,无法告诉别人的;忠恕则是接近道的两条路,可以人我共行,也多少可以彼此切磋学习。这于是构成身心修养的两项内涵,这两项内涵用现代语言来说,忠就是“找寻真我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恢复自由、自主、自尊、自信这几项真我原有的本性的过程;恕则是“经营真爱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建立人我间的相知、相爱、相信的过程。而等到功行圆满,人将会体证到身心一体(真我)或人我一体(真爱)的境界,那就是道。

 

而真我与真爱,或说自由与爱的追寻、实现,不正就是现代人在吃饱饭之后所普遍关怀想望的课题吗?只是现代人对自由(生命之实存)与爱(人我之流通)的课题是有需要却无方法,有问题却没答案,所以只徒然产生更多欲自由而不得,求爱而不能的挫折苦恼罢了!却不知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为这人性的高级需求(相对的,谋生则是人性的初级需求)找到明路了。而《论语》一书,就是存留孔子人生智慧最多的宝典。

 

虽然就终极的“道”而言,是不能说也不能学的,在此关键处是真的须连孔子也扔掉。但在实践路上遇到“道”之前的种种经历、法门,却也未尝不可说、不可学。在此,孔子的智慧话语、人生经验还是可能教给我们什么。而既然这过程中的内涵主要关涉到自我与爱,尤其在爱。(孔子曾应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回答说:“其恕乎!”)可见恕比忠(或说爱比自我)更属修养课题的焦点所在。那么我们也就不妨设如此一个主题:让孔子教我们去爱。

 

于是我们就以孔子所说的谈真爱以及真我的道理,在下文逐篇予以展开。

 

本站编辑:澤之

 


【相关文章】

 

  牟  宗  三|关于生命的学问

 

【相关专题】

 

  牟宗三等|生命的学问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2)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12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