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太阳一出 积雪全消(《为人与处事——员工培训讲座》)

儒家是阳刚之教,就象积雪再多,太阳一出,积雪全消。

时间:2014年3月13日

地点:北京海淀上地上第MOMA小区先生会客厅

 

我以为五年才要开一次会,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要开一次,今天好像是多出来的。我想,今天的会如果是以工作汇报为主,可能比较好。照刚才主任说的,今天的聚会好像是要大家来喝点“心灵鸡汤”,大家还需要喝心灵鸡汤?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事。如果大家没有聚在一起互相砥砺一番,真的会有不必要的消耗而减弱了我们的整个团队的工作热忱和效率吗?如果没有给予许多安慰,难道每个人的心里就不能畅快,就没幸福之感,而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就不会舒服,工作就好像是一种负担?我想,这些内耗、不畅快、负担之感,都是不必要的,你如果有了这样的情绪,你做事就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而且也不是正常的为人处事之道。

 

今天早上主任才通知我,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永远都会有一种拉力往下拉,这是莫须有的不需要的,我们要解决。希望我以下所说能帮大家解决,虽然大家也知道这是很难的。因为从古以来,人类之所以没有很大进步,其实就是在这一点上过不去,这一点是莫须有的拉力。人类之所以境界低是因为这一点,其实也不能怪,据佛经讲,人是由无明而生的,如果不是无明就没有人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念比较方便,原来是“缘无明,行;缘行,识。”——“缘无明”,“缘”就是以它为因缘,就是因为如此;因为有“无明”,所以才有“行”;这个“行”就是“心灵”,因为有无明所以才有心灵;这种心灵跟中国的心灵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看心灵,尤其是从孟子以后讲心——孔子很少讲心,论语里几乎没有“心”这个字,孟子就大讲这个“心”,尤其是“四端之心”,所以“心”这个观念是孟子先提出来。后来到王阳明讲“良知”,“良知”就是心的察觉。所以中国人讲“心”是真实心、光明心。如果心是这样的心,人间就应该没有问题。所以人间之所以有那么多问题,刚才说的,有佛教看“心”,看出它是“缘无明”,它是从无明而来,因为有无明,所以才有一些行;“行”就是行走的行,行就是一步一步走,不是我们脚步一步一步走,是人的生命最原初还没有现实的身体之前,没有脚之前,是我们的心思一步一步地走。最圆满的心思它是一下就整全的、当下即是的、一念万年的、心如虚空的,它没有所谓一步一步,但是一有了无明,受了无明扰乱的心灵,便是佛教所注目的人心灵——染污的心灵。这个心灵是不整全的,不透明的人,它只好一步一步地走。而那一步一步,是落在时间中的一步一步……或许这样说比较正确:那心灵的这样一步一步,就走出了“时间”。所以一有无明,就很难拉回来,顺着这个无明下去,往而不返,这是现实心灵运作的模式。因为“无明缘行”,接下去“行缘识”,这个心灵它就有知识的“了别”:了解作用;它就想要把握什么知识,也可以说它要把握什么了解、分别,它就有“分别心”。有了“识”的分别,就有了“名、色”,“名”代表认识的主体,色就是客体。我们认识外界的事物都给它一个名字,纵使没有名字,其实你也有一个印象,就是你叫不出名字,其实你心里已经对它有一个判断,那个叫“名”。“名”是对着“色”,有名就有色,或者说有色,你也会有名。这个“名”翻译得很好,这个“名”就是老子所说“名可名,非常名”的“名”,这个名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行”的作用是思考,“识”的作用是分别。有了“识”就有了“名”和“色”的分别,所以有无明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把世界分别成“自我”跟“外界”两面,叫“名”、“色”。名、色的内容分开来说,就是人的“六入”;名、色怎么结合?也就是众生的主体怎么跟外界沟通?就有六个管道,六个进出的管道: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对象是色、声、香、味、触,都属于“色”;意的对象是“名”。接下去,“六入缘触”,有了“六入”就有了触:接触。接下去,“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触了,它就有会有所接受;有了接受,就会以为那是真实的事物、有所贪恋,就产生了“爱”;爱了,就会想要拥有;拥有的多了,多到某一个程度,就会变成一个生命表现出来;一有生命这物质性的存在,存在在时间空间中,它就注定要有“老、病、死”的命运;老、病、死的过程中,所有“忧、悲、恼、苦;都在里面了。佛教讲人生就是这样来的,这样讲也很有意思,它也是真理。

 

才动即觉,才觉即化

 

儒家不讲这些东西,因为儒家是阳刚之教,就象积雪再多,太阳一出,积雪全消。但是谁能够太阳一出让积雪全消呢?生命总是污杂的,人总是带业而生,这个“业”就是“障”,叫“业障”。所以说每一个人都要悲悯自己,然后要悲悯众生,因为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他的心灵都是很污杂的,他的生命都是很不清静的。所以要先悲悯自己的不清静,也要悲悯别人的不清静,甚至要悲悯整个世界都是不清静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很污染的世界,叫做“娑婆”的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娑婆是音译,堪忍是意译——是说这里的众生很有能力,居然能够堪得了、你还忍受得住。想起来也很有趣,这个世界的苦,刚好能够让你忍受得住,如果太苦了,你忍受不住,你就去自杀去了;它就这么苦,但是这个苦你还能够忍受。意思是,如果一个悟道者来看这个世界,他会很惊讶:你怎么能在这世界里面生活呢?你说:我活得还蛮好的。那你了不起,你忍受得了,我可忍受不了。这叫“堪忍”。所以我们的世界。娑婆世界,是一个让人几乎忍受不了的世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话,这不是恐吓人,每一个人想一想,我们忍受了多少的痛苦?如果我们再进一步问:这些痛苦哪里来的?到最后,答案是——自己找的。刚才说原来一个人的生命是这样来的,不是你自己找的吗?你的心既然如此污坏,生命堕落已经如此深沉,难怪人生就在无穷的黑暗中,无穷的苦海中。说要摆脱,谈何容易?真是无奈啊!

 

但是,又有另外一个观点,像儒家所说的,你既生长在这个地方,既然有如此如此的身体和心灵,儒家不问你过去是怎么来的,儒家只问当下你应该怎么做。你知道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呢?假如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那就可以“太阳一出,积雪全消”,光明一照,黑暗全破。这是何等简易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过这样的人生呢?

 

我们刚才说难,说不容易,但是现在我们又说容易;所以在这个地方,一个人愿意不愿意幸福地活着,完全取决于自己,这是儒家的精神。而最后佛家也要这样讲的,禅宗就讲了“当下即是”,没有什么业障,没有什么罪过,不需要你咬紧牙根去努力,因为没有什么绑着你。为什么你不过这样的人生呢?如果人生这样过,该多清爽?我们可以省下多少的时间精神力气来享受人生?为什么人偏不要这样,偏要小家子气,而那样辛苦一直纠纏在污杂中?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人生是没有什么好前景的,你纵使真的费了大劲,能够冲出来做一点小事,那些背后的拉力,还一直在拉着你,你终不得安宁。所以,你一定要看破,这才是真正的“看破世间”呢!用儒家的话来讲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你从“学而时习之”那里开始,然后,“我欲仁,斯仁至矣”,到最后,“人不知而不愠”。像这样,你就能够完全依照自己的应该有的心理去安心应该有的思考去思考,应该有的为人去为人。这个就节省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烦恼,一方面是自己带给别人的烦恼,还有别人给你的烦恼——其实,别人给你的烦恼,最后还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假如每一个人的心量都很开阔的话,别人也会对你比较敬重,比较不会对你的情绪产生干扰。人与人相处,往往都是你自己先让别人紧张,你自己给别人压力,或者说你刺伤了别人,别人才有所回应,回应到你身上来,你当然就难受了。如果你说你的心灵真的干净了,你非常坦荡,对人非常诚意,但居然没有得到相同的回报,甚至有人还起误会,这个时候,你说你感到更加倍的受伤,所以你不平、愤恨;我说如果你因这样而沮丧,愤怒,那你本来就不是真诚的,你对别人好,也不是真心的,你的坦诚是假的,所以,你的受伤,是活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我们对自己能够坦然,对别人也能够坦然,坦然到不怕别人的误会,不怕别人遗弃你——你不遗弃他,他遗弃你,但你还能够站得住?像这样,你才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何况在我们的团体当中,好像没有人这样恶劣,恶劣到你真对他好了,他还不领情。我相信我们的团队里,一方面大家都有相当的君子风度,至少是有志于君子的人,所以应该也没有什么大恶的人,没有什么专门误会人的人;问题就是大家能不能够相契相投,就是互相了解,互相欣赏,先了解再欣赏。当然,人与人相契相投是不容易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见解,要相契相投当然是不容易的;古人就叹人生难得一二知己,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哪一个人能知我心呢?遇到知心的人,是人间一大幸福。

 

不过难道人与人之间就那么难相契相投吗?我曾经多次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并不难”。

 

人与人要相契相投是非常简单的,至少你与别人相投相契是很简单的。假如一个人主观上能够跟别人相契相投,你不要管别人有没有跟你相契相投,照刚才的讲法,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你自己只管付出你的诚意,诚意与对方相契相投,这是你可以决定的;至于对方理不理你,则是你不能决定的。如果对方不理睬你,你感觉到你是热脸贴到人家冷屁股了,你便有气,认为自己吃了亏了;这样,你还是修养不够,你原来的诚意还是假的,你还会在受苦中,你还没有解开你人生的束缚。人为什么要绑住自己?这很奇怪!讲起来,有一个东西在害人,就是“面子“。我不知道人的面子有多大,但大部份的人确实好面子。这本来也是件好事,因为人皆有羞耻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无耻之耻,无耻矣!”爱面子,似乎也是一种羞恶之心的表现啊。但是这个爱面子和孟子的羞恶之心不一样的,羞耻之心是说自己做错了事,伤害了公理正义,自己觉得不恰当,希望改善。而爱面子不是这种羞恶之心,爱面子不是为了道理,不是为了公益;爱面子是为了“自私”,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别人轻视你。原来你认为自己很重要,别人一轻视你,就受不了了。其实别人一轻视你,你就受不了,你自已反而把自己看轻了:你如果把自己看重了,别人轻视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做人不容易。虽然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刚才说了,你就是无明来降生的,天生就带有贪镇痴三毒,而最严重的是痴——白痴,无明,道理不清楚。其实道理讲起来都很清楚,时时刻刻不容许一丝的杂染,一有杂然马上警觉、一警觉马上消除,要到这个地步,才叫做清楚。王阳明说即知即行,你清楚到非常彻底的时候,你一定会做出来,要不然,只是口头清楚,那不是真清楚;所以要达到真清楚,心地光明,“才动即觉,才觉即化”,这是要做工夫的。平常没事的时候,或许嘴上可以说一套,神情上似乎还蛮像样,但一到事情来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那老毛病就又来了,这样是不行的。当你的心境又被干扰了,动荡不安了,其实你可以想一想:天下事有那么严重吗?别人讲几句话,有没有那么严重?如果别人讲几句话就这么严重,就把你摇撼了,那你就是一个浅碟子,像一只茶杯里的水,我手一摇,它就动荡得要溅出来了。那你去摇晃太平洋看看?所以为何怨怒发狂,原来就是自己没本事,心情容易受干扰,自己沉溺在情绪当中,长久没办法静下来,丧失了气度;他就丧失了灵感,也没有了远见,真的就障碍了所有的前程,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随时要保持这种定力,有了定力,你就会稳重。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的威严,不是凭“大声以色”建立起来的,你安定稳重了,就能开朗、洒脱,才有真正的尊严和自在。

 

我发现我们团队里有一种普遍的小气习性,或许原来只有少数人这样,但影响了大家渐渐都这样了。现在我们就要返回去,有几个人先不是这样,会感动得越来越多的人不这样,风气是很容易转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原来是没事的,有几个人先斗来斗去,结果影响到别人,好像我不斗了,就不合时代,不合我们“企业文化”一样……木来我们的企业文化要大家“敏感”,敏锐的感受、但并不需要什么事都敏感。对学问的追求要敏感、对道德的涵养要敏感,但对人事的纷杂,最好是“冷感”一点,这叫糊涂,这叫“难得糊涂”。人家讲什么,当作没听到,人家做什么、当作没看到,那些风言风语,对你没影响,这也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啊。何况你还要去凑热鬧,还要去传播,还要抱怨,这应该“非礼勿言”啊。不过这并不是叫大家不要反应,有事不反应也不对。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要用什么方式讲,这里做人就有一个分寸,这要靠自己拿捏。

 

不要茶杯里面起风波,大家自己先安安稳稳地,行有余力,再能够协助他人,别人是会很感恩的。行有余力很简单,我看大家每一个的能力都很好,事情也没有多到做不完,如果把一些无谓的心情浪费节省下来,眼明手快一点,自己的事做完了,还有余心余力便可去协助别人,讲几句好话,帮他做点事,这样,可以建立新的友情,以前的误解也可以化掉。尤其是有些人讲话,讲来讲去,其实他心里面并不那么讨厌对方,只是有一点不甘愿,话中就带有抱怨,酸溜溜的,听在别人耳里,他也不是那么大方的人,就听到心里去,也酸溜溜起来,不好受,慢慢地便越看越不顺眼,到最后,两个人就对立起来。其实,他原也不想这样,也后悔不该这样,也想去和解,但总是不肯先低头,总是希望对方先来和解,这种心理,叫做“矜持”。矜持也是爱面子的一种,就是我端着,不愿意自己先伸出手来握别人的手。其实,自己吃点亏有什么关系呢?纵使明明是对方的过错,换我来跟他道歉,又有什么关系呢,又少了身上几块肉呢?依我看,并没有少几块肉。他不是怕少了几块肉,只是表明了自己的不长进。

 

本来,人是很好相处的,尤其象我们的团队,没有一个坏人。我们要先这样想,确实没有一个想要害人的人,假如根性恶劣的人,我们应该不会让他进这个团队;乃至于整个世界这种恶人并不多,如果有,那种人也很可怜,他的心灵是扭曲的,我们当然不会故意去找那种人来共事,来做朋友了。虽然在一个工作团队中,同事不是自己找来的,你是被安排在某个地方,注定要和某些人共事,有这样的境遇,也应该看成是你的“命运”而坦然接受。何况你遇到的同事,只要不是很坏,应该都可以相处,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自信;不仅在我们团队里,你到世界任何地方,也要有这种自信,才能够融入其中,并且很快地在那个地方生根立足,要有这样强的适应能力,才是你安全的保障和幸福的保障。

 

我用两句话来跟大家共勉,一句话是说曾子称赞他的同学的,“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注解都说这是讲颜渊的,因为说“昔者吾友”,就是说以前有这样的一个同学,那代表那时同学不在了,我们都知道颜渊早死,所以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有若无,实若虚”,他不骄矜、不夸张,他有学问有才华,却好像没有一样;他的内涵充实,却好像空虚一样。“犯而不校”,有人冒犯他,他从不计较。我们从刚才讲下来,不就是这个意思吗;犯而不校。有什么冒犯了你呢?冒犯了多严重呢?对你的生命产生多大的威协呢?如果仔细想想,并没有那么严重,讲几句话又怎么样呢?使一个眼色又怎么样呢?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吾之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话。“宠辱若惊”,人家对我们好叫宠,人家对我们不好叫辱。人家对我们尊敬了,对我们称赞了,我们感党受到荣宠了,就很高兴;人家对我们有所冒犯,我们就感觉受到侮辱了。一般人遇到冒犯侮辱,就会紧张会生气,想办法对抗。在老子看来,固然有人对你冒犯时,你的心受到了冲击,像是受了惊吓,你的心被摇撼了;其实,如果人家是宠了你呢,难道你不也惊吓动心吗?反正不论宠、辱,都是“若惊”,只要动了心,只要惊恐了,都丧失了你生命的本真。那为什么宠辱会动你的心呢?刚才说过,自己的生命太弱小了,你的生命就好像蜡烛的火一样,不要说风吹草动了,甚至有人在烛火旁边呼吸,那个蜡烛就摇啊摇啊地晃动,似乎生命快止息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内涵如果就这么肤浅,器量如果就就这么单薄,那么,一点的宠辱之来,就会若惊。就好像一棵小草,风从东边吹过来,它就往西边弯过去,风从西边吹过来,它就往东边倒过来。心灵脆弱、便会“敏感”,便会宠辱若惊。心灵为什么会脆弱?因为“贵大患若身”。你原初的心灵并不一定真的很脆弱,而是你“贵大患若身”了;这个“贵”,就是你把一件事抬举了,认为它太重要了,把它看得了不得,这叫“贵”。“贵大患”,把你所注意到的那件事,看成一个不得了的大患;“若身”,就好像威胁到的“身”,这个“身”是指你身体的“身”。譬如别人对你讲了几句闲话,或者在网络上写了几句不中听的话,批评到你或者干涉到你,你就好像被人用一根针刺到皮肤上,就好像身上被砍了一刀一样,这叫“贵大患若身”;你把那个“患”看得太严重了,你太重视它了。其实那个“大患”有没有真的降临到你身上呀?它在别人的嘴巴里,在空气里,在网络上,在电脑屏幕上,它真的刺激到你的皮肤肌肉吗?没有,但你把它看得太重要了,这不得了,你的心受惊了。你的心为什么会受惊?因为你的心太懦弱、不坚强,不广大、不平正、不安稳。

 

人生在这个不坚强不广大不平正不安稳的情况下,生命是随时紧张的,随时准备战斗的。整个生命在那种情况下,整天到晚和“无影者”打架打不完,他是没有时间精神长进的,他的生活是索然无味的,他的生命是虚假的,可怜的。有的人想,一定要找一个稳定的环境来住,希望时常有人做他的后盾保护着他,其实,谁不希望如此呢?但天下哪里去找净土?又谁肯永远做你的后盾?不可能的。你自己站不住,你依靠谁呢?你常常靠着靠着,谁承受得起呢?你要知道,佛教说地水火风四大,一个人的生命象一座山像整个地球那样重,谁能让你永久頼着?因为一心想依頼他人的人,頼得如意时,他便“吃香喝辣”,当頼得不如意时,他便如大难临头,彷佛生命不保,“一哭二鬧三上吊”;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唯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种人真是难养,不好相处,久而久之,大家看到他就赶快逃。你为什么要变成这样的人?你为什么不想做一个坚强稳重的人,做中流砥柱,八风吹不动的人?你应该不只要自立,还可以做别人的靠山;不是时常去找避风港,而要做别人的的避风港。只要你坚强了、自立了,就不会“贵大患若身”了。但为什么一个人总会“贵大患若身”呢?老子说:“吾之所以大患、为吾有身。”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大患来临呢?因为我把我的生命挺出来,随时都准备接受别人射来的箭,那些箭当然会射到你身上来;所以“及无吾身,吾有何患”,你没有你的身体了你撤掉挡箭牌了、你不去受那个箭,即使箭射中你身上了,你也不会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人家一支箭射过来,你不必接招,或者说你不必用你的身体来接招;你的身体透明,就让它射过去。你永远是透明的,那些箭就射不伤你了,这叫“及无吾身,吾有何患。”你不要有一种惯性的思考,随时以为别人正在鄙视你,正在冲击你。

 

我们难得有这个生命活在这世界上,是很可宝贵的,随时可以奉献自己帮助别人的,随时可以发光照亮别人的,而不是随时准备接受别人的攻击,准备跟别人对抗的。你要把你生命的意义活出来,如果永远是在那里接受别人攻击,跟别人对抗,这种生命是很卑微的。所以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要有这种涵养,这是教导人幸福的一个切实的工夫。圣人不是教你做一个伟人;我们做一个普通的幸福人就够了,这个普通的幸福人,就是圣贤。有这样的修养就是圣贤,他人生就自得其乐;“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这是每个人随时当下可以做到的。

 

你听到这里,回头一想,一定会说,对呀,我们这样做不是很简单吗?大家不是很和好吗?不仅是同事,跟一切环境中所遇到的人、事、地、物,我们都可以这样看,我们都可以包容都可以体贴;有能力的时候,加以转化,没有能力,就先放着,先不要造成自己额外的困扰。我不知道各位的困扰有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如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大家“有若无,实若虚”,尤其是“犯而不校”。孔子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就是自己,亲自的,自己检查自己责求自己要多一点,对别人的责备要少一点,就可以解消各种抱怨。不要认为这是在幼稚园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的,要知道这句话是圣人之言、光这句话就可以终身受用。试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样子岂不很大方吗?而这岂不又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所以,个人要大方,要幸福,只在一念之间而己。

 

所以主任叫我讲一讲这一类的话题,安慰安慰大家的心情,提振提振大家的士气,我说这还用说吗?大家都知道。但我想了一想,说一说也好,每一个人随时都要再一次、再一次地把自己清洗一下。所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其实我每次跟大家讲话的时候,我自己也在反省自己,最重要的不是讲给大家听的,是讲给自己听的。我在大学上课时,上一堂课下来,我都觉得我很有收获,我都跟那些学生说:“这堂课收获最多的是我,你们大概都没有听进去。”希望大家互相勉励,这里边有做不完的工夫,虽然简单,如在眼前,但它永远做不完。每个人随时做一点,你就会有一点的受用。

 

我再说一遍,不只是你在我们团队里面是如此,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更是如此,以后你到别的地方去,对任何朋友同事,也都是如此。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幸福的,所有人遇到你都觉得他很舒朗宽松,不需要在你面前做假,他不必“匿怨而友其人”。你看我们给人多少的功德?想想如果我们有一个朋友,只要跟他在一起,我们就不紧张,你看这个朋友对你是多么大的功德!我们为什么不做这种人呢?所以,不要“匿怨而友其人”,心中干干净净、不要有藏匿,不要藏有丝毫的怨气。把怨气用你的智慧从心里澈底化掉,要不然就把它说出来,对对方有所不满,就诚实地去说,去谈,或许可以发现对方的苦衷,或许可以发现原来是一场误会。讲开了,可能互相就体谅了。当然,不讲是最好的,我一方面自我消解我这一方的怨怒,一方面以一种正面的心态来期待对方,天下本无事,你不要再生事,这是最高明的处理方式:要不就讲,老老实实地讲,我对你哪一方面不满,你做哪件事情似乎不很好,你可以提出善意的光明的积极的建议。千万不要“匿怨而友其人”,把怨气藏在心里面,那是很辛苦的。古人有“怨毒”一词,那些怨气是有毒的,会在你心里面化脓,化不掉会变成癌症的。要随时鼓舞自己,提振精神,把心结打开,没有什么难解决的事。这个是很平常,但是又很深远的道理,讲一讲,跟大家共勉。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做事的一个态度,可能大家已经都很认真,但是或许需要讲求一些做事的方法和能力,因为别的地方都有什么培训,我们这里的培训没有进入一个制度,只是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长进,随时想到就随时说一说。

 

做事的方法与心态

 

我前几年去美国,有一位华侨朋友跟我说,我们中国古书真好,他有一天读《大学》,读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他悟到一个人的心要定下来才能安静,才能够思考,到最后就能够有心得。于是他就想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件事情有个规划,不要再常常象无头苍蝇那样乱飞乱撞。从此以后,他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想今天要做什么,直到他坐公车去上班的时候,把今天到晚上所要做的事一件一件都想好了,把行动路线也都安排好。他说从此以后、生活就非常有信心有次序有活力有效果。我希望大家做事,要学会规划,自己份内的工作,要能够提早规划,最好是每天,每个时刻,先想一想才开始做,不要手忙脚乱。当然我们要有大的规划,长远的规划,但也要有小的规划,具体到每天的规划,每天规划里有每件事情,大概要怎么做,怎么做比较好,要用头脑先想一想。有哪些以前所犯的错,不要再犯,有哪些以前做得太曲折的,要想办法做得直截了当一点?有哪地方不明白的,如何寻求协助?总之,就是要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切实、更有效、更快。这样便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作要固然要有程序,有规划,但也要更进一步想一想有没有比较聪明的方式,若能在既定的工作模式下再做思考,做起来或许比较完整,比较顺利,比较有“创意”。像这样,改善做事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是我想跟各位说的第一件事。

 

再来,第二件,就是希望每个人能够有一种大气,气量要大一点,纵使你的职务小,但是气量也要大,即使你新来,或只负责一个小小的工作,但你对这个团队这个事业你是满怀意愿的,那是你的自愿,就好像你是发愿来的,你就要做这事,打死不退。象这样你的心才真的能定下来,安下来;不管是不是被安排在显赫的地位,都不碍于你心胸的高远,你眼界的开阔,除了做好本份的工作以外,你可以偶尔提拱一些新的点子,新的创意,你也能对这个团体很有贡献。但并不是让我们去多管我们分位之外的闲事,而是有同舟共济的情怀,尽情发挥自己的所能。我看有一些年轻人,因为本来工作的经验还不多,来到我们这里又只是一个小小的单位,往往志气不够开张,气象不够高远,孟子说“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其实要你有这种雄心大志,不是要你来抱怨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而是要你有一个整体感,有一份尽情的责任感。尤其是我们所做的这件有关读经的志业,真的是无穷无尽,你纵使只在一个小小的职务上,你往前做下去,单单这个小小的职务,就可以做出很大的事业;何况你只要真把事情做出来了,你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要薪资有薪资,世界是不会埋没你的,世界是公平的。但是最好是要能够以一种“温柔敦厚”的心意来处理这件事。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就恃才傲物;不要因为自己有功,就抱怨没有得到赏识提拔。

 

要一个员工有这种心态,当然是很高的要求,甚至即使我要说,也很难说明白,因为你可能会说:“看!当然主管都讲这种话,都要我们做得很多,得到很少,好让你们去那里获取剩余价值。”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是很诚恳地,为道理说,不是站在那一边说,即使我的身份跟大家一样,我也要这样说。一个人除了他的职务、薪水之外,他还有另外的价值,要把这种价值也认为这是做事的一种职责之内的事。我们要负起这个价值追求,而这个价值追求不在现实中,是在超越中,不在现实的价值里面表现;现实的价值是讲身份讲地位讲薪水,但是这种超越的价值不在于这些功利的计较。如果有这样不计较现实价值的人,真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我们人人最好立志做一个可爱可敬的人。这种志向当然不简单,尤其是年轻人,大家都有生活的压力,不仅是来自于自己,还来自于同学,朋友,家人,更不容易,一定要挺得住。如果真能像中流砥柱一样,你的整个心灵是充满的,你的眼光是明亮的,你是乐观住取、抬头挺胸的,这叫做“朝气”。

 

好几次外面的朋友跟我讲,他们到我们办公室,感觉我们办公室没有“朝气”。他说他到别的公司,大家都是活力充满,到我们这里好像老气横秋,看看大家的年龄也不大,怎会有这种气象?我就跟他说:“我们这里都是读经的,我们这里都是温文儒雅之士。”但是你的心里不可以没有那股豪迈之气,要有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负起天下责任的豪情。你做别的行业都要有这种气派了,何况你是在我们这种站在世界最前端的教育推广的中心,而这个教育将是世界教育的主流,也就是将来世界要得救,一定要用这种教育;更何况在中国马上这种教育就要进入体制——虽然能不能一下做得到位,还不知道,但不管政府怎么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还是要做我们该做的。除非政府已经跟我们做的一样好了,那时我们就可以非常高兴地转行。但是,刚才说的,人间世界是充满无明的,要社会完全清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永远做标杆,永远要对人类教育的回归本质奋斗下去。说要奋斗,好像是太隆重了,使命感太强了。其实不是我们要奋斗,是人生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就愿意这样做,而不是我去奋斗。说“奋斗”,好像是有满怀的不得已,是为了教国救民要肝脑涂地,其实不必如此想,我们所做的,只是我理性所在,我良知所在,那是我乐意的,我是充满愉悦的;于是,成固然是成了,就是失败,也是成的。为什么失败也是成的呢?因为所谓失败,就是没达到你最后的愿望,读经教育还没有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要让世界各民族都做这种教育,我是不敢奢望的,但这又是我们永远的理想,我想它必定能成;或许再过几十年,或许再过百年,必定如此。因为人类虽然无明而生,但心灵总是向往于光明,总是想要回归智慧,而我们所做是正是智慧的事,所以,潮流一定会往这里转。如果没有在这种短期内全世界都来读经,我下辈子——如果还有来世,我还要再来一次!我非看到它成不可。

 

每一个人最好不要把工作看作一个换取薪水的职业,当然有所付出而期望报酬,这是理上所应然,人情所不能免,一个主管也不好要求员工要完全贡献;但在这个地方可以平衡一下,让它既是志业,又是职业、既是职业,又是志业。如果大家都能有这样的共识,那该多好,大家就都省心了。一个主管,有这样的见识,部属将会很省心;一个部属,有这样的志气,主管将会很省心。如果想要上上下下都省心,就需要每个人都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为什么可以这样省心?因为它是志业嘛。志业是共同的,大家志同道合,做一件有价值的事;而事业是老板的,员工替老板做事,拿工资,叫“职业”。志业是自己生命所向往的事,一个人自然会想办法把它做好,因为他把公事当自己的事,尽自己的本分。认定了,不论主管对你不满,你还是继续做,毕竟天下没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志业呀。我们有缘在一起,这个缘不是普通的缘,是从道理上说、从文化上说的缘,那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我希望每个人不忘你的“初心”,常常想到刚决定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你是认定了这件事的价值,认定你乐意要做这工作的。如果没有这种认定,那么,现在就要开始有,要不然的话,是很可惜的。你所付出的生命,没有得到完满的回报,因为你的付出充其量只拿到薪水的报酬,那是很不值得的;生命是无价的,天下人,大家都匆匆忙忙上班下班,为了一份薪水,那是很可怜的,他们来这一辈子就是上班下班,领薪水过活,然后与草木同朽。他们不曾为自己而活,不曾为自已而工作。

 

如果你每天都是为自己而工作,那么你既有薪水过一般的生活,但是你的价值在一般的生活之上,你收获的价值不只是拿到薪水,你收获的价值,一方面是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方面是你功在天下;要找到这种事,才值得你做。而我们的事就是这种事,现在就看你能不能以相应的态度来真实地合乎这样的事。这已经不是要求事情来合乎你的理想,而是你能不能合乎这件事情本身的理想了。我有这个自信,让每个人、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是无价的,这比一般的工作,是更高超的,一般工作是不能比拟的。你有没有这种认识呢?如果没有,那太可惜了,你就只能把它当作是一份职业,我看着都难过;你的生命那么宝贵,一个月给你几千块钱,即使给你几万块钱,我认为都是对不起你,你也会对不起你自己。所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事吧!

 

我不敢说我能做模范,但是我以前做事,统统都当作我自己的事。我十六年来在大学教书,没有假期,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因为我认为是在做我自己的事。像这样做人做事的策略,我认为是很值得贡献给大家参考的,是很值得大家去追求的。做人要到这个地步,我们才天天是喜悦的,每天早上起来精神饱满,每天晚上睡觉心境安稳;而且,随时会有新鲜的事在你身边发生,你有无穷无尽的事,你都做不完。你可以走出去,不必紧守在一个电脑前面,紧守在自己一个小小工作间,要知道你的工作可以发挥很大的力量,把你的工作活化起来,让你的工作变成活的,变成实在的、有意义的,要不然做那些死工作实在是很累人的。如果你“以志帅气”,你将会精神饱满,耐烦而不累,这是何等的幸福呢?

 

总之,要先把自己的心态摆正,然后开始去走你人生的路,如果心态摆正了,便可以“一念万年”,永远这么清明,不再糊涂。当然我们也要持续读经,有所受用。我所说的,也是我多年来读经的一些体会,但所说的,不及经典万分之一,与大家共勉而已。

 

好了,我不要讲太多了,还是做工作的汇报吧。以上,给大家一碗“鸡汤”,希望大家喝了,于身有补。

 

谢谢!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四辑《为人与处世——员工培训讲座》。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1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