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礼平畴·书院晨话】第168期季谦先生讲《传习录》
(孔元2573年5月28日)
音频来源:【文禮書院】(喜马拉雅)
一、内容纪要
(一)本期关键话题
1.论“求学”之本义 (开始时间00:06:27)
2. 哲学的本义,为什么要学哲学?(开始时间00:32:00)
3. 学习的态度,如何听讲《传习录》,如何学心理学等?(开始时间00:42:00)
(二)《传习录》讲习内容
1.《传习录》第147条(开始时间01:16:00)
(三)本期解经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开始时间00:13:00)
(四)哲学概念
1.一元与多元(开始时间00:25:36)
(五)旁征博引
1.石达开对联“只觉苍天方愦愦,但凭赤手拯元元”(开始时间00:27:28)
2. 禅宗故事,智闲悟道。(开始时间00:57:25)
二、视频回放
三、附录
(一)本期《传习录》讲习内容
《传习录》第147条: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已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乃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二)精彩摘录
- 如果是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为天下孩子的成长而规定要受教育,这种规定价值更大;如果只是为了百姓受教育,国家更富强,这样价值就少一点。虽然看起来都一样。
- 所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求学,是为了生命意义的开展、启发,还是为了他将来谋一技之长,所谓“混一口有饭吃”?固然一个人要生存下去是基本的需要,但是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不是在让一个人能够活下去?
- 你想学,有没有真正从内心发出来?平平实实,诚诚恳恳,念兹在兹,鸡鸣而起,孜孜为学。如果没有,这个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被你糟蹋了。
- 我们期待的学生也不大相同,期待有一种心有所向,就是有立志,你来求,不一定是向谁求,其实最后还是向你自己求。但还是希望有一个恰当的地方,有同学、有老师帮助,你念兹在兹在于生命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 一想到一元,就是定于一尊,压迫别人,好像政治上的独裁暴君,就太庸俗了;一想到多元,就想到各自有各自的看法,群言淆乱,众说纷纭,这也是很庸俗的,所以,一元不离多元,多元不离一元。
- 价值的源头就在于人性。人性在某一个事件上开展,也有其价值。但是人生不能开尽一切的价值,所以各个价值都能成立。这样的时候,就承认多元的社会,多元的学问,多元的思考,所以多元的元,不是乱说的。杀人犯也是一件事,一种心态,那怎么叫做一种元呢?所以,元,必定是归本。
- 哲学是安顿人生。
- 以自己一人的见识来看这课程,以你当下的情绪来听这课程,以你心中一点点的反应来写你的感想,这都可以,因为人都有限制,但是你一定要告诉自己,不可以安于这种限制,这个叫做察其所安。你安于你那一种限制,你就自己辜负了你自己。
- 凡是人想要做学问,凡是人想要学圣人之学,一辈子只有一件事。你想没想过,你终身只有一件事?甚至天地宇宙也只有一件事。
发起:乐习读书会
志愿者:郑其嘉
整理时间:2022年6月7日
编辑排版:其嘉
【书院晨话纪要】缘起:
每周六上午8:30,文礼书院院长季谦先生都会藉阳明先生《传习录》,为书院学子讲授儒门心学,是为“书院晨话”,并在【文礼平畴】直播平台同步播放。
先生晨话,立足宋明儒,上溯孔孟荀,下接当代新儒家,融贯五千年,判摄四大教。讲学过程,或随机指点,或时有兴感,或旁征博引,或纵谈古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听罢,总觉满心充塞,天光朗畅。师友之间,每每提及,辄思先生讲学,精思络绎,或可为之纪要。是以【乐习读书会】数位师友志愿将每期晨训内容,分类记录,标以起始时间,便于师友查看学习。
以是为记。
承继儒学道统,弘扬民族文化,
点击【志工招募公告与说明】,
欢迎有志师友加入~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