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六章庄子的智慧第四节

    一、道家的“道”要通过“无”来了解   道家以无为道,此“无”不是西方式的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修养境界上的一个虚静的境界。“境界”随主观之修养而超升(此不是心随境转,而是境随心转)。…

    中国哲学史 2022年1月8日
    09130
  •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未来

    中国民族具有独特的优点,那就是消纳外来思想外来文化的高度融摄能力,从而我们亦可说中国是一个大海绵,彷佛对甚么都能吸收接受。试看人类的历史,有哪一民族真能如此? 中国二千年来的历史正好比长江出三峡。弯弯曲曲好像总在郁闷著。然而实可说是大酝酿。一出三峡,便直通大海了。

    儒学义理 2021年11月22日
    01.3K0
  • 牟宗三:中国有没有哲学?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儒学义理 2021年8月2日
    02.2K0
  • 季谦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儒释道三家综论(二)

    这样,儒释道三家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不过,佛家的佛性、道家的道心、儒家的圣性,虽然其原始意义与实践入路不一样,但到最后所显发出来的境界,都是超越的,其内容都是无限的,都是相通的,都是盖天盖地,涵摄一切。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大教,所以三教都是大教。全世界再也没有像儒释道三家这样的大教了,基督教也有超越面的肯认,但是不透。为什么不透呢?上下两面隔绝,其超越的根据是“起绝”的,所以上帝永远在本体界,人生永远在现实界,你只能靠上帝来救赎,你永远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圣,不可能成耶稣。但是,东方学问就不一样: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圣性,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逍遥,皆可成真人。这是人生大智慧,把这两层的分合弄通了,其他道理都通了。牟宗三先生认为这两层的划分是一切哲学的基本模型,世界所有的学问都要收拢在这两层系统内。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29日
    11.9K0
  • 季谦先生:只讲高明的部分,就反而不高明了——儒释道三家综论(一)

    佛家是从现实人生开始说起的,现实人生是无明的、染污的、烦恼的,所以要来个翻转,说无常、无我,以回归真实,叫做“解脱”解开无明虚妄,让生命从染污烦恼中挣脱出来。无明烦恼在我们的生命中,其根源是无限深远的,其内容无穷无尽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完全解除。譬如我们的思考,不仅恶的念头不能有,连善的念头都不能有,甚至对于最高真理的欣喜向往也不能有。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28日
    21.8K0
  • 新儒家的志跟业(庐山东林寺版)(附演讲录音)【六小篇之五】

    儒家的学问永远是活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类的理性常在,而这个理性,是要在现实中实现的,所以它会面对每个时代、面对每一件事情,而有其有相应地、恰当地处理。所以以儒家的精神,必然会积极地面对他当前的时代。时代不同,针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处置。但儒家的核心精神——君子之德是不变的。

    为人为学 2021年4月25日
    03.1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