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的思想架构|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6节

 

道教方面,先有太极图或无极图,以表示其修炼之历程。濂溪见之,一时觉得有趣,遂加以改作,又恐人不明所以,故另作「图说」以寄意。持平而言,太极图虽可能源自道教,而太极「图说」则断然是濂溪自己之思想。自儒家义理而言,不必说道教之图,即使濂溪之太极图,亦无多大价值。没有此图,图说之义理,依然可以独立理解。濂溪藉图以寄意,而其所寄之意,亦全本于《通书》以为说。兹将《太极图说》全文分段录于后。

 

一、图说全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二、图说之义理骨干

 

濂溪之「默契道妙」是从《中庸》《易传》悟入。此《太极图说》亦正展示「由天道以立人极」之义。而综观图说之思理或语脉,则又与《通书》动静第十六、理性命第二十二,以及道第六,圣第二十等各章,实相承接。兹抄录有关各章于后,以便参较:

 

(1)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2)理性命第二十二: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3)道第六: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4)圣第二十:

 

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试以此四章与《太极图说》对照而观,即可看出:《图说》第六句「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以下,至次段「而变化无穷焉」,此一长段与动静章「水阴根阳」以下八句。以及理性命章「二气五行」以下八句。不但义理相合,语脉亦相类似,甚至相同。

 

甲、如《图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是动静章「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之义,水之阴根于火之阳而来,意即阴之静根于阳之动而来;火之阳根于水之阴而来,意即阳之动根于阴之静而来:此即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乙、又如《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二句,与动静章「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以及理性命章「五殊二实,二本则一」,其语法义理皆同。所谓五殊,即五行之殊异,亦即图说「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之意。所谓二实,是指阴阳之气。二气之本,即是太极。太极是理,亦可名之为「一」,故曰「二本则一」。

 

丙、又如《图说》「五气(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各句,与动静章「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以及理性命章「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各句,其思理语脉,亦相近合。

 

丁、此外,《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一整句,依濂溪二则自注看来,实即《通书》道第六与圣第二十两章之简括。

 

至于后段所说,则是本于《易传》而立言,与天地合德数句,本于《易·干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立天之道数句,见《易·说卦传》。原始返终二句,见《易·系辞传上》。

 

从以上之比观,可知《太极图说》之义理骨干,主要不外乎《通书》这四章之义。⑧其与《通书》不同,而又关乎义理者,只有「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太极本无极」三句。下文将疏导之。

 

三、图说关键句解义(1)「无极而太极」与「太极本无极」:

 

「太极」是实体字,「无极」则是状词。朱子以太极即道体,道体无方所、无形状、无声臭影响,而又无乎不在,故以「无极」说之。「太极」是道体的表诠,「无极」是对道体的遮诠。无极者,无有穷极、无有限极之意。说「无极」是无穷极、无限极,并非随意作解,在先秦典籍中正有根据:

 

《诗·大雅》文王之什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易·系辞传上》云:「神无方而易无体。」

同篇又云:「易、无思也,无为也。」

 

凡是作为极至之理(第一元理、最高原理)的实体概念,总是无有穷极、无有限极的,这是极为通常的思路。「无极而太极」亦是如此。「太极」即是无声无臭、无形无状、无方所、无定体,而一无所有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极至之理。故曰「无极而太极」。「无极」乃是无有穷极的遮状字,而「太极」则是在如此遮状下之表词。二词所指,正是一事。故「无极而太极」,意即「无极之极」或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因为无可穷究其何所极至,而得以为极至之理。)

 

又,下句「「太极本无极」」,亦是说太极本是无有穷极、无有限极的极至之理。而不是说太极是本于无极而来。「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王弼注云「不可穷也」。不可穷,亦是无有穷极之意。可见老子用「无极」,亦是作状词看。

 

(2)「太极动而生阳」:

 

太极既是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的极至之理,它如何能动?这个问题,应贯通《通书》的思理来了解。「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二语,实即《通书》第二章言诚体「静无而动有」一语之引申。「静无」即是无极而太极;「动有」即是太极动而生阳。静无之「静」与动有之「动」,皆是所谓「时也」。意思是说,静时以显诚体之无声臭、无方所,而为无有穷极的极至之理;此之谓「无极而太极」。动时则显示其落于「有」之范围而呈现出动之相;此之谓「太极动而生阳」。同理,动极而静,静时之静显出静之相,此便是「静而生阴」。此处「生阳、生阴」之「生」,只是解说上之引出义,而不是客观上之生出义。动相之动即是「阳」,静相之静即是「阴」。并不是「动」则实实生出一个「阳」,「静」则实实生出一个「阴」。若是如此,太极便是气,而不是理、不是神了。

 

《太极图说》全文之述解,见于拙撰《宋明理学·北宋篇》第三章第四节及其附表,可参阅。

 

濂溪此文,由太极阴阳五行之化生万物,叙述一由宇宙到人生之创化历程,并就此以见人极之根源,此即所谓「由天道以立人极」之义。「太极」是宇宙生化之最高原理,由太极诚体之显为动静之相而生阴阳,由阴阳之变化而生五行,由太极真体与二气五行之妙合,而生万物,而生人,宇宙之创化乃告完成。最后说明圣人之立人极,并盛赞圣人之德,上与天同。此则又是「立人极以合太极」。文末,以天地人三极之道,以及生生之易作结。全文思理谨严,洁凈精微,而共计连注不过二百六十余言。洵可谓体大思精之作。

兹再列一简表于此以助解:

《太极图说》的思想架构|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6节

 

 

 

⑧依牟先生之衡定,濂溪之学,当据《通书》之思路为纲,以规定《太极图说》:而不可据《太极图说》以议论《通书》。此意甚谛。《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先列《通书》,后列《太极图说》是也。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10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