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孔孟荀哲学》绪论 之一 儒家的起源

导航:本文选自蔡仁厚孔孟荀哲学》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儒家以孔子为开山,这是人人皆知的。“儒”字在古籍中首见于《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据《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章太炎在《原儒》文中以为儒字从需,本为求雨之师,故衍为术士之称。胡适之继作《说儒》,又作了一番推想。文中主要的论点大致如下:

 

1.儒是殷遗民祖先教的教士,穿殷人衣冠,治丧以相礼为业,而形成一特殊的社群,人称之为儒。

 

2.周初,殷士开始为周人服役,经数百年之时间,养成柔顺的人生态度。但他们有一种“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复国预言,而“达者”孔子被认为是应运而生的圣者。

 

3.孔子与孔门弟子特重礼,亦相礼,可见与殷士有很深的渊源。

 

4.结果,孔子却探取了“吾从周”的态度,又把柔逊取容的殷儒,变为“仁以为己任”的新儒。

 

5.老子是一位正统的“老儒”,将儒敎变成法利赛人式的文士式的宗敎,而未能成为民众宗教,后来的墨子则成为民众宗敎的领袖云。

 

胡氏的说法,带有很多的想象。第五点可勿论,第四点则颇为中肯有见。13二点后面再说,第2点乃是以犹太民族与耶稣降生为模式,而提出的一种联想式的比附。事实上,

 

(1)殷人亡国不同于犹太之亡国——犹太亡于异族,是彻底亡国;而殷人之祖先契(司徒),与周人之祖先弃(后稷),同为舜帝之大臣。殷人的王朝虽已倾覆,而宗祀未灭,宋国尚存。

 

(2)周不同于罗马——罗马以异族征服犹太,而周之代殷,则非异族征服,而是以伯长号召诸侯吊民伐罪,以取代共主的地位。

 

(3)孔子不同于耶稣——孔子并不托其国于天上,而是要重整人间秩序(周文)。至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信念,是表示天命靡常,天下应归于有德者;与犹太民族“人王”的预言根本不同。而且殷人对周,亦不可能产生如同犹太对罗马一般的敌忾之情。尤其到了孔子的时代,所谓“殷遗民”的意识,早已淡漠无存了。

 

至于以“相礼”为业而名为“儒”的礼生,可能与殷士有关,亦可以与所谓“术士”关联起来作一解说。古代的术士,实即当时的知识阶层,亦多半属于贵族,其中显达的担任王朝或侯国的太史、师保、祝史、家宰,不能显达的便散于乡里教人以道艺,并以相礼为副业。周初的殷士,亦大致与这种情形相类似。因此,在民间敎道艺与相礼为业的人,当与殷士系统有历史演进上的关连。这种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儒”。

 

孔子既告诫弟子“毋为小人儒”,而要做“君子儒”,则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当然是“别开生面”了。孔子设敎授徒,亦是民间敎师。但他“好学”“博学”“就有道而正”,他以当时最高的学术——诗书礼乐敎弟子,又赞易、作春秋,并且创发了“仁敎”。仁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而君子与小人之别,最后亦就是仁与不仁之别。仁者立己以立人、成己以成物,孔子时时透露对普遍人间之肯定,他的政教亦是以天下为对象的。他所开创的“儒家”是刚毅进取而志在天下的新儒——君子儒。我们如果把他对子夏所说的“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改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意思应该是这样:

 

你要做一个有人格,有学问,有文化理想,有道德勇气,能够以仁为己任,以维护人道尊严自任的知识分子;千万不可以成为一个只靠一点小学问、小知识,以谋求温饱的知识分子。

 

至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出于司徒之官”,自亦反映一部分历史事实,但却忽视了学术思想兴起的“时代、社会”之背景以及“人”的因素。其实,儒家的开创,乃是孔子之功。孔子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而含弘光大、恢廓发皇的。所以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由于孔子开创儒家,而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与气概,成为一个有生气、有理想的新学派,终于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主流。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孟荀哲学》。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021年4月26日 上午9: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