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疏之<离娄章句上>第13章

孟子曰:“伯夷,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hé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hé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wéi政于天下矣。”

孟子曰:“伯夷,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hé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hé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辟,去声。

○作,皆起也。

○盍,何不也。

○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

○太公,姜姓,吕氏,名尚。

文王发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馁,故伯夷、太公来就其养,非求仕也。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焉,于虔反。

○二老,伯夷、太公也。

○大老,言非常人之老者。

○天下之父,言齿德皆尊,如众父然。既得其心,则天下之心不能外矣。萧何所谓养民致贤以图天下者,暗与此合,但其意则有公私之辨,学者又不可以不察也。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wéi政于天下矣。”

七年,以小国而言也。大国五年,在其中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曰:“伯夷,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hé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hé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作字、兴字,都解做起字。盍,是何不。文王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孟子说:“今之诸侯莫能定天下于一者,只为仁政不行故也。试以文王观之,昔商纣毒痡四海,播弃老成,此贤人隐伏之时也。那时伯夷避纣之乱,隐于北海之滨,盖非君不事矣,及闻文王起为西伯,奋然而兴说道:“吾何不归来!吾闻西伯发政施仁,善养老者,归之以就其养可也。”遂自北海而往焉。太公避纣之乱,隐于东海之滨,盖非时不出矣,及闻文王起为西伯,奋然而兴说道:“吾何不归来!吾闻西伯发政施仁,善养老者,归之以就其养可也。”遂自东海而往焉。夫仁政一行,而避世之贤,远自穷海相率来归,王道之得人如此。”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二老,指伯夷、太公说。

孟子说:“伯夷、太公这二老不是寻常的人,但以年齿高天下而已。伯夷求仁无怨,得圣人之清。太公待时而兴为帝王之佐,齿德俱尊,乃天下之大老也。既曰大老,则其德望所在,人心系属,且将视其向背以为重轻,就如天下之父一般。今皆慕文王之政来自海滨,是天下之父归之矣。天下之父已归,为之子者宁有背其父而他往者乎?盖海内之心,方观望于贤者,而贤者之心已趋向于文王,虽欲遏之不归,不可得矣。”自古有国家者,莫难于得贤士,尤莫难于得老成之士。《书》谓“询于黄发”,《诗》谓“尚有典刑”,正谓此也。故三仁播弃,而殷祚以灭;二老来归,而周道以隆,得失之效可睹矣。养贤以及民者尚知所务哉!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wéi政于天下矣。”

孟子说:“文王所以开创成周之业,而为政于天下者,以其得民望而系人心也。今之诸侯惟患不能行文王之政耳,有能取文王之政,如所谓田里树畜之教,鳏寡孤独之养,一一举而行之,则仁心、仁闻达于四海,必有老成贤哲之士相率来归,如伯夷、太公者。那时天下之民,心诚悦服,岂能舍之而他往乎?夫人心戴之,则天命归之,不论国之强弱,大约七年之内,必能统一四海,制御诸侯,而为政于天下矣。有图王之志者,亦何惮而不师文王邪?”盖三代之得天下,皆以施德行仁,固结人心为本,而战国之君,徒欲恃其富强从衡之策兼制天下,故孟子举文王之政以示之如此。万世而后,欲以王道致治者,可不知所法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管理员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