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疏之<离娄章句上>第12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chí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chí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

○诚,实也。

○反身不诚,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有不实也。

○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

游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

○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至,极也。

杨氏曰:“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学者宜潛心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chí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孟子说:“君子以一人之身,事上使下,交友奉亲,件件都有个道理,须在根本切要处讲求。且如居下位而治民,须是君上信任他,才得展布。若不得于君,则情意不通,事多掣肘,何以安其位而行其志?虽欲治民不可得矣。然得君有道:不在谀佞以取容,须是行成名立,朋友间个个称扬,而后能受知于君上。若朋友不信,则名誉不显,上何由知?欲得乎君,不能矣。然信友有道:不在结交以延誉,须是竭力尽孝,使父母常常喜悦,而后能取信于朋友。若事亲弗悦,则素行不孚,人何由信?欲信于友不能矣。然悦亲有道:又在于诚身,盖守身乃事亲之本,若反求诸身,一有亏欠,未能尽得真实无妄的道理,则服劳奉养都是虚文末节,何以能得亲之欢?故思事亲者不可不诚其身也。至于诚身有道:又在于明善,盖择善乃固执之基,若察识之功一有未至,不能真知天命人心之本然,则为善去恶不能实用其力,何以能复于无妄?故欲诚身者,又不可不明乎善也。”君子能明善以诚身,则事亲即为实孝,交友为实心,事君为实忠,治民为实政,一诚立而万善从之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说:“君子欲尽道于君、民、亲、友之间,而必以明善诚身为本,则可以见诚之为贵矣。然诚虽具于人,而其原出于天,盖天生斯民皆有恒性。性中所具之德,即是天以元亨利贞付畀与他的,这道理纯粹真实,无一毫虚假,无一些亏欠,乃天道之本然,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但在天固无不实之理,在人容有不实之心,必须先明乎善,思以复其诚实之本体,把性中仁、义、礼、智件件都体验扩充,择之欲其精,守之欲其固,必求至于诚而后已,此乃人道之当然,所以说思诚者,人之道也。”夫诚曰天道,既为性分之所固有,思诚曰人道,又其职分之所当为。则明善以诚身,尽人以合天,君子不可不知所务矣。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承上文说:“思诚,为人道之当然,固宜责成于己,而实理乃人心之同然,自足感通于人。人特患诚有未至耳,若能择善固执,由思诚之功而进之,至于念念皆诚,无一毫虚假,时时皆诚,无一息间断,到那至诚的地位,与天道合一了。将见诚立于此,几应于彼,事亲则亲悦其孝,事君则君谅其忠,交友则友服其信,治民则民怀其仁,有不言而自喻者矣。若谓至诚不能动物,天下岂有是理哉?使诚有未至,则方寸之中便有虚假、间断,何以使精神贯彻,志意交孚?欲求获上治民,悦亲信友,必不可得已。盖天地间只是一个实理,人与我都是这个实心,心相感触,则不戒而自孚,心有间隔则有求而莫应,此必然之理也,君子可不以思诚为先务哉?”按:此章论诚明之学,实渊源于孔子,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于子思者。学者宜究心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管理员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