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乾卦(五)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齐念:“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如果真的有人有龙德而正中,他庸言庸行都能够信能够谨,而且其中不邪,所存者都是诚——“闲邪存其诚”,他真的能够善世,能够有功于世间,而“不伐”——不自夸,他“德”能够“博大”而且能够“教化”,这就是在田的见龙,这是无位的公卿,民间的圣贤,这种人格,是人人可为的,所谓“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这种人格甚至比在位的飞龙,还令我们感佩、向往!但是,世界上这种人确实难得,这种君子不多,所以我们一代一代的还要再讲,一代一代的还要再鼓舞,尤其要勉励年青人。你能不能从现在开始,做这一种圣贤的功夫?每天多念念这种书,念兹在兹,进德修业,“龙德而正中者也”,看你的德有没有“正中”,“庸言”有没有“信”,“庸行”有没有“谨”,内在有没有“闲邪”,有没有“存诚”,外在有没有“善世”还“不伐”,你的德博不博,化深不深?能不能配得上“君德”?所以一个人不一定要在位,比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真的能够做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而且能够做到“善世不伐,德博而化”,周游列国,老年归来,无意朝政,设坛行教,弟子益进,道传千载,这就是君德。所以汉朝人尊孔子为“素王”,把孔子看成是王者,素就是没有颜色的,空的,所以也叫空王,这个空不是空洞,而是没有在位。汉朝人认为孔子没有得位是民族的遗憾,是历史的遗憾,依照中国最古的政治哲学,圣王一体,像孔子之圣,是应该当王的,就如尧访天下而得舜,舜以禹有功而传位,如果按照禅让的方式,那么孔子应该当王,所以叫素王、空王。中国历史中,既是现龙在田又是飞龙在天的,大概只有舜一人,所谓“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舜不管在山居的时候,还是践天子之位,他都如此,他也都是“善世而不伐”,而且“德博而化”。所以,孟子就说舜在还没有得位时候,“若将终身焉”,好像终身就是做一个野人;但是他既得位以后,他也似乎本来就是如此,并没有因为位为天子,增加了什么光采,真所谓“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虽大行不加,虽穷居不损”,这就是内圣与外王通而为一,九二跟九五通而为一,都是利见大人,这就是中国儒家永恒的理想。

 

所以我们讲这种书啊,就是要讲治国平天下之道,你需要有一种大心量,才能够读这种书,假如你的志气太小,上学,只是想修些学分,将来糊口饭吃,你就不必读这种书,或者读这种书你也不会有感动,或者你认为那是古人才行,现在人不可能,或者那是别人要做的事,我只要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小学老师,结了婚,当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不过,你如果是孩子的父母,你的志向太卑,气量太小,那你的孩子就被你所耽误,而且遗害无穷,遗害你孩子一辈子,还遗害你子子孙孙。所以希望你有点学问,希望你有德,你上这种课,不要随随便便。如何进德修业?其实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就在你的亲身体会当中,并不一定你有机会去治国平天下,但是你如果有这样的胸怀,你教的学生就不一样,你教的孩子就不一样。你不要嫌我我总讲大话,因为这个书是大书,所以我们就要讲大话,讲这大话对你是有用的,虽然是大话,也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只不过“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的“庸德之行”。

 

好,再来跟我念:“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设问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何谓也?”那么“子曰”就自然加上去——乾乾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进德修业。在爻辞上只讲“终日乾乾”,不知道他“乾”什么?那么在小象里面只讲“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早上讲过“反复于道”,那么“反复于道”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进德修业”,从“进德修业”这样的进路来“反复于道”,而“进德修业”正是“乾乾夕惕”,我们的成语叫“朝乾夕惕”,就是从“朝”到“夕”都要乾乾而惕,进德修业是要如此地乾乾不已。

 

那进德修业又有哪些内容呢?就着进德与修业两方面,而说“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个其实也就是“庸行之谨”跟“庸言之信”。“忠信,所以进德”是“庸行之谨”,“修辞立其诚”是“庸言之信”。这个不用多解释了吧?文句很简单,当然“忠信”才能“进德”嘛;“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比较奇特,从“居业”为什么讲到“修辞”呢?修辞就是慎言,你言语谨慎有诚,推而广之,你其他的行为也都谨慎有诚,就能安于事业,我们说安居乐业,说敬业乐(yào)群,这样都是“居业”的意思。再来“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两句也不好解,知至而至之,知终而终之,这样才能够“几”,才能够“存义”。《系辞》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我们说动机动机,几,是刚刚开始发动的那个契机,刚刚发动,而吉凶之先见者也——吉凶已经藏在里面了。那么“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至,意思同于《大学》的“知止”,知所当至当止之处;而到之,就是实践而步步走去,能够这样知至而期待最后能至之的人,是“可与几”的,“与”就是赞同、参与,可以参与于动之微,也就是能立“志向”的人,立真志,就着“几”而有正确的开始,先要“知至”,才能至之”,慎始很重要,而慎始就预设了慎终,叫做“可与几也”。《大学》说“事有终始”,《说卦》说艮卦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都先说“终”再说“始”,那个“至”的地方就是“终”,就是人生之意义与目的。你先要知道你要去哪里,才能开始走向那里,这样叫做“可与几”。“知至”——知道“止于至善”在哪里,而“至之”——开始往那里去实践,这种人叫做“可与几”。要不然总是失了几,人生没有目的,一生的所做所为,毕竟所为何来?虽然活着,但只是迷茫地活着,虽然天天有事做,但总是在原地绕圈子,直到一生过去了,人生可能连开始都还没有开始呢。所以,一定要“知至至之”,才“可与几”。这是属于内在的“忠信,所以进德”的事,是内圣的事。“知至至之”以后,就要“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是向外真正展现的事,是外王的事,意思是差不多的,“知终”,“终”不是“至”吗?但是“至之”跟“终之”稍微不一样,这个“终之”是实际地达到了,“知终终之”它才可以叫做存义,“存义”是从结果上说。“知至至之”是从因上说,“知终终之”是从果上说,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知至”你开始走,这叫“可与几”,“知终”——你真正达到了,这叫“可与存义”。意思也就是说,你开始要修养、涵养,凭着什么修养呢?凭着你对人生的见解,对于德的了悟而开始修养,这叫“可与几”,你开始行动了,而这个行动是有所得,你“知终而终”之,你真的能够达到了,这样你的人生才真正表现了“义”,你才是一个有道义的人,“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要不然你的“义”还是“存”不住。就好像你刚刚开始说,我要工作去赚钱,这是“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等到你辛勤工作以后,有钱存款了,叫存义,你的存款越来越多,累积越来越多,这叫“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一个从因说,一个从果说,但是不管从因说还是从果说,都要对你人之所以为人,你的人生目标在哪里,首先要有清楚的洞见,要不然就不叫“知至”,你没有“知至”,你怎么走都不能叫做“至之”,你没有“知终”,你怎么走都不叫做“终之”。

 

所以要反复于道——以道为标准才是“至之”,才是“终之”,才是“可与几”,可与“存义”,这两句话很有道理,但很难解释。现在我就这样讲一讲,这种句子很难翻译成白话。经典文章,你就常常念就好了。

 

如果能以“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的态度做人处世,就能“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也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了,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总是回归于道。回归于道是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不论上位还是下位的。这样,随时随地“乾乾因其时而惕”,看起来好像很“危”——整天战慄不安,虽然不安,但却是最安,人要在不安中求安,能在不安中安下来,才是真正的安。如果你只是安于所安,你将来就有不安,所以要居安而思危,就在安中你也要有不安之感,随时警惕。随时警惕好像危惧不安,其实不安才是真正的安,这叫“虽危无咎矣”。这些道理都非常好,但必需你自己对人生真有省悟,真做工夫,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圣人的忧患,是如此细腻,如此精致,你若没有真志气真工夫,你只把它当做文章看,而这种文章好像可解又好像不可解,你可能越读越烦心。读经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个人读了都不一样,这叫做好书,如果每个人读了都一样,那个书就不见得有意思,每一个人去读报纸,大概都差不多,那就没什么意思,你去看一场电影,每个人看完都是一样的情绪,那这种电影是没什么意思的,每一个人看完都不同的感受,这就有意思了,代表它内容丰富。文章也是,每个人读起来都不一样,有的人读起来很闷很烦,有的人读起来很喜悦,有的人读起来很震撼,乃至于痛哭流涕。这种书,你每一次该也不一样,现在觉得有所得的人,自然会一直读下去,现在读得烦的人,请你不要放弃,或许有一天你有所感觉了。总之,经典要常常读,感受它的各方面的启发。

 

我们把九三念一遍,“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我们再看“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上下无常”他不是“或跃”吗?他跃起来再沉下去,跃起来再沉下去——是上下无常,起伏不定。但总之有一个原则——“非为邪也”。不管是上、下,虽然不定,不定是他的现实状况,外在环境,没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心中之德的“原则”是不变的,“非为邪也”——不是为了偏邪。有的人上下无常,是因为起了邪念。墙头草,两面倒,西瓜偎大边,这就是起邪念走邪路了,不是吗?真正的龙德不能保证现实的动荡,但是他能保证他的内在之德,面对上、下、左、右都有而有上下左右的应对,灵活而不失正道。外在的情况是随着机缘,但是内在的德永远是一致的,这叫“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意思差不多,进退没有一定,或者进或者退。但是不管进还是退,都是与百姓同在——“非离群也”。范仲淹的文章就表现这个意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就是“非离群也”。孔子也是,虽然“道不行,已知之矣”,但是他也不避世隐居,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要及时啊,什么时候算做及时呢?就是当你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要把握这十八、九岁,当你是四、五十岁的时候,就要把握这四、五十岁,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就从你了悟的那一天开始,便是你的“欲及时也”,能“及时”就可以“无咎”了。好了,我们来念一遍:“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好文章喔,但没有时间细讲,请大家自己多读多体会。

 

接下去讲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好,我们看“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要飞龙在天,不只是自己飞上去,而是要带动整个天下。用比喻来讲,凡同声者都相应,这叫共鸣;凡同气者必相求——相吸引。就像“水流湿、火就燥”,水跟湿总是相亲近的,火跟燥总是相吸引的。意思就是相感应,凡是“同声者”必定相感应,凡是“同气者”必定相感应。那么首先是君子与君子相应相求,扩而大之,人与人相应相求,再扩而大之,人与万物、人与宇宙都可以相应相求,就看你的心量有多大了。这里所讲的,主要是九五之大人跟九二之大人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为共同都是为德而努力,共同都是不离群的,这样的君子,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好像水流湿火就燥一样,这是第一层意思;我们也可以广义地看第二层的意思:圣人在上位,所有的百姓都是他的同声同气,都可相应相求,所有的百姓就像水向低处流,火向燥处烧一样,带动天下,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为百姓之心本来就同于圣人之心,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同“水流湿火就燥”,也如同“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圣人一兴起,万物就有所瞻仰——万物不只是看见了,而且是受他所感化——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这也是比喻,像树叶就本乎天往上长,树根呢,就本乎地往下长,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意思,而圣人是人性的极至,凡是具有人性者必定向往圣人跟随圣人,教化的流行是自然而然的。“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各从其类”——人要以什么方式来带领人呢?人就要以人性的方式来带领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在哪里呢?治理天下的方法很简单,就在每个人自己身上。中庸说:“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的“以人治人”,不是派一个人去管另一个人,而是说以人的人性、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就好像诗经里说的伐柯一样,柯就是斧头柄,有樵夫要砍树枝做斧头柄,要砍多大的树枝呢?“执柯以找柯”——你本来就拿着斧头柄,要去砍一个能够做斧头柄的树枝,应该不会去砍一个大树干来做斧头柄,也不会砍一节小树枝来做斧头柄吧?执柯以找柯,其则不远”柯的大小的模范并不很远啊,就在你手上啊。治国的道理也如此,你怎么治国呢?治国的道理就在你心里面呐,就是人性啊,当然“其则不远”了。“犹以为远,不足以为道”,你如果说治国是很难的啊,要有哪些办法,要有哪些手段,才能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像这些都是“犹以为远”,就不是用人道治国,这样的作为就不是道。所以各位,我们中国的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孔子说知道“禘祭”的道理的人“其治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孔子指着手掌说,最高的治国道理就在这里,就像手掌一样啊。孟子也说“以齐王,犹反手也”,好像把手掌翻过来,又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一天下可以运作在你的手掌心里面,这不是说由你来控制天下,而是说治天下就这么简单,因为你以仁德行仁政,仁德在哪里呀?不就在你心里吗?

 

为什么现在天下这么乱呢?你去考察一下那些为者政,他们私心嘛,造作嘛!哪一个人是君子呢?哪一个人凭着人性治国呢?他们如果只知倾轧、斗争,就把国家败坏了。所以治国平天下很简单的,但是为政者要有德,如果无徳者在位,就会被一百年前那个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所说中,他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其实权力真的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真的会导致绝对腐败吗?你去叫孔子拥绝对的权力,看看孔子会不会绝对腐败?那是因为一个庸俗的人,没有修养,当他居了高位,就抖起来了,就好像落水狗上了岸,就抖起来了,因为它是狗嘛,当然会抖起来。不过也难怪,我曾听有一个人说他为什么还要继续竞选议员,他说:以前他当议员的时候,到了任何政府机关,大家都站起来打招呼:某某议员好,请问要不要帮忙?然后倒茶、请坐……后来他落选了,再去那里,连个柜台小姐都不理他。于是他立志:我一定要再选给你看!所以他后来不选议员,选立法委员,噢,选上了,更风光了,他说,你看,就这样,他还用这种经验传授给年青人呢。呵呵!真是小人嘴脸啊!让这种人当立法委员,天下苍生还能活吗?为什么这些有头有脸的人还会有小人嘴脸呢?就是因为没有学问,也就没有文化,没有教养,没有仁德。当然,也因为普天之下小人多,趋炎附势,才会助长那些有权势的人的气焰,为什么天下小人多呢?因为他们没有学问——我不是说没有读博士或没有出洋留学,而是没有这种生命的学问——这个社会就越丧失人性,这个国家就不能治,所以治国家就变得很困难了。本来,国家是很好治的,只要几个有德者,就可以把天下治好了,不是吗?“执柯以伐柯”,就这么简单嘛。这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有什么困难的呢?但现在,不是百姓本来没有德,而是百姓都被教坏了。讲到这里令人丧气,我们讲《易经》,就是要看你们,你们君子多一点,将来世界是你们的,将来你选上议员选上立法委员的时候,不要那种小鼻子小眼睛的样子。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为什么上九会说“亢龙有悔”呢?因为你太高,你居在高位而不能与民同在,就是“亢龙”,就会“有悔”。那么有人就解释说:九五就是天子,上九就是太上皇,太上皇就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这样解也可以。其实是说一个有德者应该化掉他的德相,不要着相,这样他的德才能够亲切而流行,否则,他身份越高就与人越隔绝,空有其德。所以孟子讲善德之大,讲到最后一定要化——孟子对修德的进阶,有一个很简略的划分,为什么说“简略”呢?因为比起佛教修行的“果位”来,划分没有那么详细。孟子只是随机大体指示一下,说修德有这几个历程,哪几个历程呢?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可欲之谓善”,你现在应该了解这个意思了,“可欲”,类似刚才讲的“乐则行之”,那个“乐”和“可欲”的后面有一个标准,你读古人的书要这样读啊,不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你的那个“喜欢”是有标准的,不是随着自己情绪和欲望的喜欢,而是从人性出发,合乎人之常性,这也表示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才是真正的“可欲”,要不然,人便会对不起自己,所以,千万不要把真实的自己跟假的自己混淆了。真的跟从你自己内心里面的呼声而做人,这样子就是你的可欲,这个叫善。

 

而这样的善,不只是可欲一下而已,“有诸己之谓信”,自己常自觉地拥有这样的在自己身上,这就可信了,进一步,这样的善日渐“充实”饱满,这是人生何等的美事啊,这真是漂亮的人格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样的悦,不是很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乐,不是很美吗?切切实实站稳脚跟的人生,叫做“充实之谓美”。这样的美,还可以一直扩充,到达“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善德之充实,至于脺面盎背,施于四体,那种人格的光采足以动人,叫做“大”,但人格光大了,还要“大而化之之谓圣”,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这个“大”字,“大”再化掉,大没有大的样子,叫做大无大相,不着相,这样才可以真的成“圣”,这样才能与民感应,“圣人作而万物睹”。假如大而没有化,那就是“亢龙”,将陷入“有悔”的地步。本来“大”,已经是有“亢”的意思了,但是圣人可以马上把它大化掉,没有“亢”的意思,就是“大而化之之谓圣”,永远安止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境界里。孟子再进一步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是圣之上还有一个“神”的阶位,因为圣就是不可知,就是神了,所以圣跟神常常合在一起讲?这个神不是鬼神那个神,乃是“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的神,表示圣人之德,有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神妙”作用。善、信、美、大、圣、神六个阶位,你自己可以反省一下,你现在的德在哪个阶位上,还是连第一阶都没有走上去?“可欲之谓善”,你有没有呢?有了以后,真的让它在自己的生命中生根而可“信”了吗?“信”以后有没有持续“充实”起来而有悦乐之“美”感?此“充实之美”能有“光辉”放射出来而动人吗?如果真有如此“大德”了,能忘了自己的大德,而进入“圣神”的境界吗?这是可以随时自我考察的。孟子这些句子很美啊,漂亮啊!真是千古名作!像这种句子,我们读一遍就就可以背起来了,假如你还背不起来,就代表你心中没有所感,你对人生是冷感的。说读一遍就背起来,其实是不需要背的,你有感动,它就进入到你生命当中,忘不了的。要这样读文章啊,譬如你读《古文观止》也是一样,有一些好句子,读一遍就记起来了,这样读多了,你也就渐渐有学问了。好,我们念一遍,你记起来:“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很好,我们今天讲了两段文言,剩下的以后再讲吧,好久没有看你们的《古文观止》进度了,现在我调查看看,大家都看完了吧?是不是越看越有心得越有兴趣,乐在其中呢?不要越看越辛苦喔,看得越辛苦的人是你自讨苦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要真用功,要时时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所长进,你要常常这样反省你自己,安慰你自己。一个人认真地把一部《古文观止》从头移注到尾,必有学问的长进,所以恭喜大家。以后你一定要高高兴兴地读书,不要愁眉苦脸。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下)》。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1)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7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