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
〔周末连载〕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发(弁言)|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
(一) 从魏晋到隋唐这七八百年中,中华民族的心智力量并没有衰竭。 (1)魏晋阶段,文化生命有歧出,有虚脱,但仍有道家玄智之开显与玄理之畅发…
-
〔周末连载〕公案话头举隅(六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5节
禅家之分派,实无基本宗旨上之差异,而只是接引手法之不同。公桉话头,有时能显示一规路,但有时则只是当机之表现手法。手法既须「当机」,故局外人之揣想,常不免刻舟求剑,强作解人。但中…
-
〔周末连载〕华严宗思想述要(下)|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4节
法界缘起,必有缘起之法,“法”是因地中随缘起现、随缘修行,以至成佛之长串过程中,所显示的种种差别事。这些事当初只是随缘起现,至还灭成佛后,复由佛心映现,即于佛海印定中映现为法界缘起…
-
〔周末连载〕华严宗简史及其判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2节
一、华严宗简史 杜顺(西元五五七一一六四0年)于隋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年)依华严立说,著有《法界观门》等书。弟子智俨(西元六0二一一六六八年)著有《搜玄记》、《一乘十玄门》等…
-
〔周末连载〕玄奘回归印度的佛教运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1节
佛教传入中国,发展到天台,而完成一个通盘的大消化。但唐兴之后,天台转衰。三论宗自吉藏以下,亦后继无人。唯摄论自隋初以来,盛行各地。玄奘(西元六0二-六六四年,此据汤用形《隋唐佛教史…
-
〔周末连载〕天台圆教及其思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5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4节
四、圆教 圆教者,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圆实之谓。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此是相应《法华经》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成之圆教。凡圆教,笼统言之,…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五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三节|天台五时判教
判教之判,乃分判义,亦即安排之意。依佛教,一切经皆佛说。但佛陀所说之经典,何以彼此有不同?有异议?佛之所说,不能有错,各经所说既皆无错误。则其异说,亦应各有所当。大小…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五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一节|天台宗简史
北齐慧文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为“心观”(一心三观,观空观假观中)。慧文传南岳慧思,更弘法华。唯托名慧思之《大乘止观法门》一书,不可信: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下册第二分第…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四章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下)|第五节 真常心系的代表论典: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标名为马鸣造,真谛译。印度无此书,后由玄奘倒译为梵文。但如来藏心之思想,则已见于《胜鬘夫人经)、《楞伽经》、《密严经》。《起信论》很可能是以真谛为代表之摄论师与地论师…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二章小乘部派与大乘三系|第一节小乘部派佛教
小乘部派佛教,上承原始佛教,下开大乘佛教。 佛灭百年倾,佛教发生部派之分裂,各部派歧异的说法,见于各部派之论书,论书旧译为阿毗达磨或阿毗昙,其任务是解释佛教的教法(教义)。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