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天才科学家杨定一:读经是我找到的最好的基础教育
问:多年来您花了不少心思在推广“儿童读经”,为何您如此重视这个项目? 答:孩子是我们最重大的责任,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不仅要满足他们身体上的成长需求,且应该采用各种方…
-
牟宗三:友会之基本精神与愿望(附:唐君毅先生复牟宗三先生书)
我们由向内向上开启纯理想性﹐自然就接上了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也自然就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生命与智慧。这里是基本原理基本立场的所在。这里有最根本的肯定。所以由向内向上从正面开启我们的理想性﹐才能有正义与理想的表现。
-
季谦先生:先立乎其大
一个有志者,他一方面要维持他永恒的向往,一方面也要随时地使其理想在生活中实现。假如他能够在现实中实现永恒的意义,则现实中的琐事一点一滴也都具备有无限的意义。这样的人生才真的令人向往。
-
牟宗三:人文主义与宗教
贯之先生惠鉴: 大示拜悉。人文友会定期与诸子讲习,亦无甚高深学理。主要目的,只在疏导时代学风时风病痛之所在,以及造成苦难症结之所在。如此疏导,点出主要脉络,使人由此悟入,接近积…
-
人生教养之学
在许多文化活动中,必须有以“铸造人”为任务的文化,成为其他文化的骨干乃至母体。若以铸造人为任务的文化失掉了效用,而又没有另一种新文化来加以代替,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将模糊、混乱而…
-
摄宗教于人文
人类文化的第一阶段,几乎都是宗教为主。其中有的发展为高级的形态,有的停滞而无大改变,有的则随其文化生命之自觉与开发,而有质的转化与提升,华夏文化即是如此。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孔子之前…
-
以“不朽”代“永生”
凡宗教,皆对人的终极关怀有所措置,或往生净土得解脱,或进入天国得永生。等而下之的种种传说,皆就人死之后的归宿作为宣说之重点。而中国文化对此问题的因应,则不从人死后的世界着眼,而要求…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二章|第六节 宗教性与宗教精神
一、孔子对原始宗教的态度 在人类文化初起之时,每一个文化系统都经过一个宗教的阶段。而中国则自三千多年前(西周之初),便已显发人文精神之自觉,使原始宗教渐次走向转化的过程。下及春秋,…
-
季谦先生: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许多理论的不同都来自于对心性了解不同,宗教的不同,也是由于人类对心性了解的不同。
-
季谦先生: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儒释道三家综论(二)
这样,儒释道三家对人性的把握不一样,导致其修行的入路不一样。不过,佛家的佛性、道家的道心、儒家的圣性,虽然其原始意义与实践入路不一样,但到最后所显发出来的境界,都是超越的,其内容都是无限的,都是相通的,都是盖天盖地,涵摄一切。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大教,所以三教都是大教。全世界再也没有像儒释道三家这样的大教了,基督教也有超越面的肯认,但是不透。为什么不透呢?上下两面隔绝,其超越的根据是“起绝”的,所以上帝永远在本体界,人生永远在现实界,你只能靠上帝来救赎,你永远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圣,不可能成耶稣。但是,东方学问就不一样: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圣性,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逍遥,皆可成真人。这是人生大智慧,把这两层的分合弄通了,其他道理都通了。牟宗三先生认为这两层的划分是一切哲学的基本模型,世界所有的学问都要收拢在这两层系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