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乾卦(二)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六十四卦的“大象”已经抄过的请举手: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抄一半的请举手,好。要抄完,抄一遍你的印象就加深很多,抄一遍等于读三遍,你可以随时拿起来读,《易经》的精粹都在这里面,你可以抄在簿子里面,也可以抄在一张大的纸上面贴起来。

 

好,上一次我们讲过“大象”,现在接着讲“小象”。我们先把这七个“小象”念一遍:“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这是韵文,押韵的,你再念一遍看看,“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再念一遍,越念越顺了,就好听,听着令人愉快,有一种气象弥漫……

 

这里的每一句和爻辞一一对应,我们每一次看小象都要回头过来看爻辞。首先我们讲第一爻的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是初九的象,小象表现的方式大体上都先引用爻辞的整句或是某部分,如果爻辞短,几乎就整句引用,然后再加以一个适当的解释,所谓适当,有各方面的解释法,没有一个特定的解释方式,看多了,你就知道了,等一下你看乾卦这六爻,就有各种解释的手法。所以要读《易经》的人心灵要活泼一点,有鸢飞鱼跃的机趣,不能够太过死板。比如说“潜龙勿用”是讲初爻,它用“阳在下也”来解释,就好像给它一个理由,为什么初爻是“潜龙勿用”呢?原来是“阳在下也”。“阳”虽然是阳刚之德,或说龙德,或说天德,都可以,但是“阳”还在下,就譬如是“潜龙”,因此就建议卜筮的人“勿用”。“阳在下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卜到这一爻就应该“潜龙勿用”,这给了我们一条了解爻辞的路,哪一条路呢?就是从“爻位”来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阳”的关系,而主要是因为“下”的关系,是不是?“潜龙勿用”这四个字所表现的意思,固然其中的“龙”是一个意思,但是最主要不是要表示龙的意思,因为整个乾卦的精神都是“龙”,几乎不需要强调龙了。所以“潜龙勿用”这四个字重点是在“潜”跟“勿”,这两个字是需要解释,“龙”跟“用”不需要解释,所以特别强调了“阳在下也”。不过我们要晓得,爻象有这样的解释法,但你不要认为以后的三百八十四爻都这样从爻位来解释。从爻位解释的固然有,但只占一部分,接下去看乾卦的第二爻,就不是这样解释了,因此我们要融会贯通,你才能够对于《易经》的丰富的内涵有深度的把握,不能够一概而论,这也是《易经》所以号称“变经”的意义之一。

 

不过,“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这样用“爻位”的解释的小象,是具有典范性的,以后的小象,或许不从爻位作解释,但我们要想到,以后六十四卦中凡是初爻,都具备“在下也”的意思。如果一个卦整体的方向是趋向光明吉利有福的,那么在初爻的地位都还是“在下也”,就是还没进入到整个事件的核心完满的时候,所以在初爻的时候还不那么吉利,要有孚要保守要等待等等;假如整个卦是一个凶卦,其在初爻的时候大部分都会是一个警诫,要谨小慎微,守正无邪等等。以后每读一爻,就应该与整部《易经》相关的象义都拿来比对,融会贯通。

 

我们看第二爻的小象,“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这个爻辞也是先引经文,再做解释,但和上一爻的引用法不同,上一爻是把爻辞“潜龙勿用”全引,这一爻是把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只引一半。这种部份引用的手法,或者是用部份代表全体,或者是专门提出那一点来作重点解释,在整个《易经》里,情况不一,但读《易经》的人,都要互相参照才好。现在这一爻只引了“见龙在田”一句四字,以这一句来代表全部的两句八句。接下去解释为什么爻辞会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呢?这里就不是从第二爻的位置上来解释了,而是说了“德施普也”——是从内容从意义上来解释,说明为什么在野的“龙”还有表现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利见大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为什么如此讲呢?因为“德施普也”。“德施普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解释为什么它“见”,第二个解释为什么它“利见大人”,就是因为它有德,而且还普施。这里就表示如果是龙,然“见龙”只是“在田”,不一定在位,但它也可以德施而普,所以可以有所“现”而有所“利”。也就是在野者也可以担当起天下的时运,这里就明显地表现了儒家的思想了,尤其是孔子以后的“君子”之德。

 

《论语》《孟子》里,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意思,因为孔子、孟子都不得其位,但是他们也都有天下的担当。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个“位”就是“飞龙在天”那个位,是真正的“位”,而“患所以立”的“立”,却不需要靠“位”。在位,固然是“立”于其位,但那是现实上外在的立,在内在的实质上,不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所立,这是立于“有其德、有其才”的立。所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正所以表示出“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利见大人”这些话的意思,不是吗?但是德行要做到如此的充实饱满,是不容易的,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三年求学不至于谷——心里不汲汲于追求奉禄,这种人是很难得的。也就是自己有才学了,往往都想要出去社会表现,而去社会表现往往都要有一个位置。一个有德者当然希望行其道于天下,不过据孔子的教导,有位无位,另有命数,是不需要患得患失的。

 

孔子对其弟子有这种要求,有一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这一句话很重要,一般人都喜欢“用之则行”一句,不喜欢后面那“舍之则藏”。“用之”就是在位,“舍之”就是不在位,或者是纯粹的“潜龙勿用”,或者也可以“见龙在田”啊。同样是“舍之”,颜渊是“潜龙”,孔子是“见龙”。“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这个讲话讲得很重啊,“唯我与尔”就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看来整个天下都是求“谷”之徒啊。能够做到“用之”则大行其道,可见他的才华够、本事大,但是“舍之”则可以安然内歛,没有发牢骚——你看这种人不简单吧?孔门三千弟子之中,只有一个颜渊做得到。

 

孟子就讲得更清楚了,孟子讲有关于“行”跟“藏”的意思,你们想到哪一句?非常明显的是这一句:“得志泽加于民”,这不是“飞龙在天”吗?“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不是“见龙在田”吗?立志与修身到这个地步,才能够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又说:“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的“性”就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那个“性”,君子以此为他的本分,“虽大行不加焉”,大行其道就是“得志”,这时,他在性分上并没有增多一点,君子本来就是如此,不会因为他的地位提高了就夸大点;“虽穷居”就是在“不得志”的情况上,也毫无减损,不会因为不得志,性分就减少一点,因为“分定故也”。为什么孔子孟子一直讲这些话呢?因为本是真理所在,但又很难得。其实,要行德行道,不必在位,“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在朝在野都可以行德,尤其在当今的世界,价值表现的管道已经多元化,古时候如果不得位,你就很难行道,现代社会不然,到处都可以行道,而且影响重大。譬如你将来毕业了当老师,就可以在班上行道,一个班级交给你就有三、四十个人,你教一两年就可以影响他们一辈子,你如果教了十几二十年书,不知有多少学生让你带过,不知你能培养出多少人才,像这样不是在行你的大道吗?这辈子,你不一定能做“飞龙在天”的大人,但也可以做一个“见龙在田”的大人。不要认为“飞龙在天”,才能够普施其德,而能够“泽加于民”,有时候,那些飞龙在天的人反而误国害民,你好好当老师,不也能“德施普也”吗?凭什么?不是凭社会的地位,乃是凭你内在的德行志气,你的德行层级高,自然会流行,不一定要靠在位。所以儒家之可贵,就是在政治笼罩天下的情况之下创出德行的价值。政治有价值,政治有力量,德性也有价值,德性也有力量,这个叫做“德施普也”。要不然“德施”怎么“普”呢?

 

孔子德施之普就是走教育的路,孔子晚年专做教育,不做官了。本来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他是要去做官的,做官要做什么?不是要求奉禄,乃是要行道,但是道之不能行,孔子也没有气馁啊,“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不知所以裁之”,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到晚年专心于教育,弟子益进。他教育所造成的德施之普,恐怕比他当年如果得位施政还要普,普到什么地步呢?普到二千多年后,我们今天还在讲孔子,还在读《易经》。这个德施之普不是比任何九五的大人还要普吗?所以你要知道,德最后是超出位之上,当然最好是德、位互相匹配,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宜在高位”,仁者能在高位,就是“九五”的利见大人。假如在高位的是不仁者呢?那就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这话讲得一针见血,历史上血迹斑斑啊!

 

现在我们讲九三,九三的象辞是“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也是截取爻辞的片断代表整体,本来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串,但其中就以“终日乾乾”这一句话最重要,引了“终日乾乾”,作了“反复道也”的解释。这“反复”的意思是从“乾乾”两字而来,乾而又乾,不是反复吗,而在“乾卦龙德”笼罩之下的反复,是要反复于什么呢?反复于道,乾而又乾是反复于道。

 

“反复”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复”当做“重复”讲,于是反反复复,一次再一次,也就是随时念兹在兹的意思。第二种解释是把“复”当做“回复”讲,是回归,返回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也相类似,而且结果相同,都是反复于道。但第二种讲法比较有力道,为什么呢?因为人常常会怠惰、迷失,这个“乾乾”的意思就是使你的生命刚健不已,从怠惰迷失中回归。如果讲得详细一点,这个“复”字,是“再”的意思,是对事件在“时间”上的形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向前的时间,一个是向后的时间。向前的时间,是“接下去再如何”,向后的时间,是“回到以前的如何”。古人有两个读音以对应这两个意思:一个是去声,一个是入声。去声的“复”,读为foù,意思是“接着而来”。现在国语里没有这个音了,只我的读经本,还注为foù。现在“复”这个字,只有一个fù的音,这是古时候的入声转过来的,所以这个“复”应该点一点,让人知道它是入声,意思是“重新再来”。比如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弹琴复长啸”的“复”就要读foù,就是这件事过了然后再来一件事,也就是“然后”的意思,弹完琴了接着长啸,“弹琴复(foù)长啸”。而这理“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如果它的意思是现在乾了,等一下再乾,一直是在乾中,就读“反复(foù)道也”。至于什么时候要念入声fù声呢?就是向后返回来,而不是向前推出去。这个“复”念成入声,现在念作复(ù),是回归的意思,比如说复兴,本来很兴盛,衰落了,然后呢,现在又兴盛起来,叫做复兴,所以这个“反复道也”如果是返回去的意思,本来在道中,后来失去道了,现在用“乾乾”的心再返回去,返回到道,就要念成“反复(fù)道也”。因为这一爻是在一个君子的自修的过程,因此它应该解释成:随时失道,随时回归于道。所以“反复”应该是“回归于道”的意思,终日乾乾是为了回归于道啊,不是一直在道中,回归于道是重在自修,一直在道中是德行完满的情况,第三爻应该是反回于道,才需要“朝乾夕惕”。

 

这样看来,大家一直在谈“复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台湾的火车有“复兴号”,政府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台湾十月二十五日是“光复节”——光荣地回归。我们认为复兴很好,其实说复兴就代表你现在很衰落。中国文化为什么要复兴呢?因为中国文化没落了,而且复兴只是说要回去呀,还谈不到承先启后,还谈不到往前创造啊。所以复兴这个辞很不好,我很不喜欢这两个字,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又不能不用这两个字,因为已经没落了,所以“反复道也”不是很好的现象,不过人生总是常常会悖于道,因此我们要终日乾乾来反复于道。

 

接下去,“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或跃”不是“进”吗?“无咎”代表没有过错,没有责备。配合卦爻来看,应该是由于有德,由于生命的充实饱满,自然而然的“或跃在渊”,才能“进无咎也”。假如这个“或跃在渊”是投机份子试看看能不能得到机会占上位置,恐怕不一定能“进无咎也”。譬如台湾那些参选的政客,都说选选看,选一次不行再选一次,好像是“或跃在渊”,其实如果没有龙德,你跃上去了,反而是受罪,怎可能“无咎”呢?所以爻象劝诫你要以“无咎”的方式来“进”,才合于龙德的“或跃”。

 

我们再看“九五,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个“造”不是“创造”的意思,是“至”“达到”的意思,我们说“造诣”,“造诣”两个字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到达,你有什么“造诣”,不是你创造了一个“诣”,而是你达到什么地步的意思,“大人造也”是大人所到达的极点,大人之极点的意思就是德大而且位高,这是对飞龙在天的一种解释。

 

接着,“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凡是达到这个地步,或是德达到这个地步,或是位达到这个地步,都叫做盈,但是在盈当中应该有虚,在自满当中应该有谦卑,这样才不会“有悔”。“亢龙”为什么“有悔”,“亢”就是“盈”“太满”,满则溢,谦卑才能够长久,老子说“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最懂得这一套,大家以后读《老子》、《庄子》,不要先认为道家是弱者,不要认为道家是隐居的哲学,是颓废的思想。你要知道,老子、庄子最主要的精采就在讲“盈不可久”这个道理,所以号称高明的学问,是高明以上的学问——已经高明了,在这个以上要怎么办?讲这层级的学问。所以道家的学问是高明当中的高明,积极当中的积极。积极到什么地步呢?积极到以不积极的心来积极,这种积极才最积极——这样的话,叫做“玄谈”。举例而言:你们不是学生吗?有的人很用功,白天用功,回去宿舍也用功,然后跟人家讲说:“你看,我这么用功!”我看这种用功还不是真用功,真用功就是:人家说:你怎么那么用功?你说:有吗?我有用功吗?做学生本来不是应该这样吗?这种用功才是真用功。你回到家里说:妈妈我很孝顺你,你知道吗?已经不是孝顺了。如果人家说:咦,你怎么那么孝顺?你说:有吗?我没有觉得啊。这才差不多有些意思了。

 

实践的工夫到了最高点,之上再上一层,不是更上一层,而是如何常保安泰,所以老子是一个比积极还积极的人,他要保住那积极。他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对“生而不有”,你不要只在“不有、不侍、弗居”上看,你要先有了“生”才能讲“不有”,先有了“为”才能讲“不恃”,你要先有了“功成”,才能讲“不居”。也就是因为“不有、不侍、弗居”,所以那“生”和“为”才能成真,而“功”才能不去。你若“功成而居”就是“亢龙”,那有功就会转为骄奢控制,就将“有悔”了。

 

有年青人学老子学错了,认为老子就只是讲“不有”“不恃”“不居”,跟他的朋友说:我啊,这一辈子只要平平淡淡过人生就好了,朋友们一听,觉得这个人好清高!如果让我听到,我会说:你这个人也只好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了!所以“平淡”是人生最后才能讲的话,要光辉灿烂以后,才能说,在光辉灿烂之后的平淡,才是真的平淡,而这种光辉才能够真正成为光辉,如果一直在光辉之中,就马上会去“有悔”,这叫“亢龙有悔”。你注意一下全世界、古今中外,凡是自己建造铜像的,很快这个铜像就会被拆掉——“亢龙有悔”,不会被拆掉的铜像就不是自己造的,像孔子的铜像,就不会被拆掉。

 

最后一句是“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把爻辞的“群龙”视为“天德”,就是把原来卜卦时神明对某一件事物之断语,普遍化为整个人生,甚至超越化为形而上学,这是《易传》的特色。从上一段《彖传》我们已经看出乾德具有“天道”创生的意义,所以小象用九,一方面总说阳爻之用,一方面把乾德看成天德。而说“天德不可为首”,一方面说天德宜转为地德,方能创生万物;一方面沿自我天德无限,不可停在任何固定的方向上,警诫人的心灵也要如天德一般活络、圆转、融会贯通,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泛应曲当。

 

好了,讲过了我们把小象念一遍,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午再讲。

 

谢谢各位。

 

附:诗词吟唱——《秋夕》和《回乡偶书》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下)》。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5月29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