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我们接着看“文言”,乾文言很重要,也很长,分成六段,所谓六段就是从六种不同的角度再讲全卦的意义,好,我们看第一段: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我们以前说过“元亨利贞”的断句,在彖传里面说“大哉乾元,”把“乾元”合在一起,现在这个文言呢,首先第一段说:元、亨、利、贞,把四个字分开来,变成四德,以四德比配仁、义、礼、智。“文言曰”,就是指孔子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对于乾坤两卦有详细的说明,后来就记载下来。依据文脉推测,孔子并不一定一次就讲这么多,或许讲过好多次,每一次讲得都不大一样,弟子就记忆所及记载下来,不一定是同一个人记载。有人怀它不是孔子亲说,不是孔子弟子亲记,其实这种考证,能考出来很好,不能考出来,也没关系。这是孔门的义理,是儒家的学问,总不会错。第一段讲四德,讲“元亨利贞”四个字。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本来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元,万物资始”这是讲形而上学,讲宇宙的创生,就类似所谓“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命之谓性”。在这里呢,这个“元”不当做天命,不当做天道,当做什么呢?当做“善之长”,“长”是“元”的引申义,长,也有为首、为大的意思,但是怎么为长呢?以善为长,所以“元者,善之长也”,这样解译,既不是就着古经的事件说祭祀,也不是就着天道说创生,乃是就着人事而说“善”,说“道德”,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就着圣人之德而说。所以,乾卦可以当做是大事件;可以当做是天道;可以当做是圣人之德。而圣德就是天德,就是“易”之德,所以《易经》中的易道与天道、圣人之道是随时互相透,乃至于是同一个意义,我们从这卦辞、彖传和文言三者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来。这三段通通在讲“元亨利贞”,讲的角度都不一样,“乾,元亨利贞”这是卦辞,这是原始的卜筮的记录。“彖曰:大哉乾元……”是彖传,是用“元亨利贞”讲形而上的哲理。“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这里的“元亨利贞”就变成君子之德。就像《中庸》“天命之谓性”是指形而上学,“率性之谓道”以下就是人之德,“修道之谓教”把天德与人德贯通而为一,这是儒家原始的智慧。我们读书,要有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精神,这边读读、那边读读,然后才能融会贯通。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就是人的德要以善为长,“亨者,嘉之会也”——不只要有德,不只要有善,善还要有“嘉之会”,就是能够通达出去,这个“会”当然是众人会合,而这个会合是以“嘉”的态度来“会”,“嘉”也是美善的意思,以美善来合会,以美善来通于群众,这叫“亨者,嘉之会也”。所以一个有德者他必定能够与人相感通,一个内圣者必定能够通于外王。本来,彖传的“元”就带着“亨”,这里的“善之长”必定往外通出去,就是“嘉之会”,而用什么来“嘉之会”呢?用“利”的方式,最顺利的方式,最有益处的方式——“利者,义之和也”,以“义”来“和”,有“义”才能够“利”,这里我们也可以想到《大学》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以及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义利之辩”是儒家很重要的观念。“利”是功利,有效果、有益处,但在什么情况下能有如此效益呢?就是要“义之和也”,以义来和,和于义,这个形势才能有真正的顺利。于是有了“善之长”为主导,开出“嘉之会”,而以“义之和”处事,必定能使世事完备,叫做“贞者,事之干也”,“贞”也可以解释为“正”,也可以解释为“固”,也可以解释为“成”,有了“正固”之德,就可以干事,一个人如果德不正,志不坚,人生方向不正确,又没有毅力,所谓不诚无物,是不能成事的,所以正与固是干事的要领,叫做“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再重新讲,君子要“体”这个“仁”。大家都知道,“仁”是孔子之教的核心主旨,我们读《易经》,在这第一卦的文饰之言的第一段,就提到这个“仁”字,更可证《易传》是儒家之言,是孔子之教了。我们说易经“无一字无来历”,必有所本。这个“仁”的意义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就从“元”的“善之长”引申而来,或许我们可以反头回去说,所以把元解释成“善之长”,是解释者心中原来就有“仁”的观念。所以用“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更进一步点出“元者,善之长也”的根本意义。元者善之长,是客观地说善德的实现,君子体仁,是主观地说善行的根源。而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不只是自己内在主观上以“仁”为首出,而且君子所体的“仁”,也能够首出于众人而领导众民。在领导众民的活动中,必有“嘉之会”,而“嘉会足以合礼”,从嘉会提出“礼”来。
“利物”足以“和义”,物就是事物,不只是东西,事事物物,义是在事物中表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决断的意思。但义之决断,是以仁为基础,所以古人说“内圆外方”,“仁”用圆来做象征,“义”用方来做象征,也可以说是“仁内义外”。但这不是告子的“仁内义外”,告子的义外是“从外决定”,因着外在事物的变化来决定行为。孟子反对告子的说法,而说“仁义内在”,仁和义都是属于内在,义是仁之表现于外,但义不是从外来决定,义当然是从仁来决定,以仁为标准,仁之表现在外叫做义,义就是表现在外的仁,仁呢就是在心中的义,所以仁与义是一体的,儒家的义是这样讲的。“利物足以和义”其中已提到“义”,而“贞固足以干事”不言而谕,其中有“智”——有了才智才可以干事,这样就把“元亨利贞”转成“仁义礼智”了。可以从四个方向来看人之德,或是说人德有这四方面的表现——仁义礼智。表现在内是仁,表现在嘉会是礼,表现在物上是义,表现在干事上就是智,所以“君子行此四德者”,君子以这四德为他的为人修身处事的要领,故曰:“乾,元亨利贞”,这里就把这个“乾”解释成“君子”了,君子的德行就是“元亨利贞。”这样把“乾,元亨利贞”转来转去,终于转出君子的观念,这是很奇特的解释法,这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断章取义”,借用古典的文句来发挥,讲自己的意思,但是并不违背整体的传统,这太特别了。
我们来看第二段,来,一面念一面思考其中的义理,这些句子解释起来好像通又好像不通,你很难用高中国文的翻译手段来给它翻译,一翻译出来就没有味道了,这样念一念本身就有味道,所以经典读到最后是不需要解释的,只因为我们现在的文言文程度实在太差,所以需要老师做训诂,文言文好的人一看,就马上心有戚戚焉,有所领悟,就不需要再翻译了。我希望以后上课,我渐渐不要再翻译,就这样念,你多念几遍,多体贴,就可以了。好,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这个文章很好,多念,就这样念,你心情好的时候念,更使你稳重,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念,它就会治疗你的创伤。
我们看第二段,刚才那一段是讲卦辞,下一段是解爻辞,一爻一爻解,来跟我念:“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先假设有人提问,然后用“子曰”来回答,“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这是对“潜龙”最好的解释了,解释得非常深刻大方,真是大手笔呀!你看对“潜龙勿用”四个字,能解成这样的格局,实在不简单,等一下我们再稍微讲一下。
现在我们再念九二,“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行”念xìng,念xíng当然也没有关系了,xíng是动词,xìng是名词,xíng是正在行走、行动,xìng是名词,已经行动完成的品行、操行,所以这个地方假如你把它念成庸行xíng,看成行为、行动,也可以,念成庸行xìng,看成品行、情操,也可以。
“……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写文章写到这样,真的叫“笔歌墨舞”啊!笔都可以唱歌,墨都可以跳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这个文章念起来令人感到一片天地光明畅达之气,这个叫“嘉祥之气”,又嘉善又祥和,你光念这个文章啊,修身养性就在这里面了,命运改造也在这里面了,不要再去修什么身养什么性了,不要再去算命了,多念这个文章,你命就改了,真好啊……“同声相应,相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漂亮!这个文章真漂亮!你去看《古文观止》,并没有这样的文章,我不是说《古文观止》不要看,还是要看。但《古文观止》的文章差多了,差很多啊!原来那些古文作家也都学这经典文章来的,但他们学不到,这是很难的。就像孔子称赞舜的音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舜的韶乐为什么尽善尽美,而武王的音乐尽美未尽善,武王也是圣人啊,但说差一级就差一级,何况其他人的音乐呢?所以“诚于中,形于外”,不得了!文章写到这个地步,不仅是要有学问,乃是学问之上还要有一种颖悟,对于人生宇宙之道的颖悟,那颖悟来自于内心的原始智慧,那智慧要絶对的清纯,才能契接上宇宙天德的清纯,似有似无,虚空灵动又充实饱满,于是不动声色自然地地从心灵中随机流露出来,他才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后世读书的人,就从这个地方悟进去,直接从这里悟进去,就节省了多少的误打误撞。我们提倡读经的最深理由,就在这里。
好,接着念上九:“上九……是以动而无悔也”,这样,六爻通通以“何谓也”的方式引出“子曰”来解释。你如果聪明一点,默默中你会发现其实我以前跟你们讲课,解释这六爻,大体都参照这些意思啊,千古以来都参照这些意思,所以孔子是不简单,他这样解释了,后人两千多年就遵照这样解释。并不是中国读书人都被孔子牵着鼻子走,不是这样!乃是如果你是人,你就要这样想才是最高明的,最切实的,最有意义的,这是千古同此一心!而不是我们中国学者没有长进,孔子怎么说大家都不敢有异议——你要了解这两种心态的差别,以后如果有人说“孔子这样说,后世学者都跟着这样说,跟着走,就是盲从”,我告诉你,不要说是不是跟着走,是不是盲从了,他连跟都跟不上!“跟着走”和“盲从”这两种意义是不一样的,有人把它混为一谈,认为中国的后代学者根本没有再长进,都跟着孔子走,所以我们要离开孔子、忘掉孔子、超出孔子,中国才会进步。你去离开吧,去超出吧!五四时代就这样看孔子看经典,一百年了,中国人对得起世界吗?对得起自己吗?呵呵,你们怎么没反应啊?好吧,我讲书吧,讲书比较切实。“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这里用“龙德”一辞,九二也用“龙德”,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并且进一步说“君德”也。本来爻辞里面的龙没有“德”这个字,到这里就顺便加上一个“德”字,但加得很顺当嘛,似乎本来其中就隐含了这个字。“德”的意义有两种,一是中性的,指“品质”,二是赞美的,指“品德”,这里的德可能两者都有,这龙德,一方面可以说是龙的品质,一方面也可以说是龙的品德。但比较倾向于道德义的“品德”。我们不感觉《易传》在扭曲古经的文义,因为我们读了爻辞以后,心中也有一种品德的观念,只是它没有讲出来,孔子在这里点出“德”来——原来是“有德者”,才能够真“隐”,才能够“利见大人”,孔子点出这个字,就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涵显发出来,这就是大手笔!
怎么隐呢?他“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易”就是改变,他这个时候怎么能改变世界呢?不可能嘛,对不对?譬如在家庭中你是为人子女的身份,你感觉父母对家庭的管理似乎不大合理,但当你还年纪小的时候,当然是“龙德而隐者也”了,你还不能“易乎世,成乎名”,不过,现在你是大学生了,似乎可以“见龙在田”了,但不是叫你去闹家庭革命,而是你可以用你的德参与进去,“身修而后家齐”。不过,如果你的德还不够,你不能改变父母的做法,你也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你也要“遯世无闷”,“遯”就是隐遯,好像从世间逃遯了,而且“不见是而无闷”。“不见是”或许你的德还不够,还没表现得让人可以看见,或许你有大德,但别人装做看不见,你都不可以有郁闷,“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这两个“无闷”,用论语“人不知而不愠”来解释是最好不过了。朱子解“愠”为“含怒意”,就是心中闷闷不乐。无闷,不愠,是连闷闷的心情都没有,这样才算是有德者。大部份的人都很在意自己,只要有一点“人不知”,就觉得心里老不畅快,一定要辩一辩。现在,《论语》和《易经》都告诉我们越是这样子,就代表越没有德。何必呢?有德自然是“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你就不必辩了,所以叫做“遯世无闷”。随时都要做“遯世无闷”的工夫,韬光养晦的工夫,不是故意地要隐藏起来,乃是不需要做这种特意的表现,这种意境叫做“潜龙”。
“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这个“乐”跟“忧”不是情绪,而是合于仁义礼智就可“乐”而“行之”,违反于仁义礼智就可“忧”而“违之”,是出于道义的决断,出于道义的涵养,所以确乎其不可拔”,虽然处在“潜龙”的地位,也没有人能扰动,好像根深蒂固定在那里,好像一辈子要做“潜龙”,这样的潜龙才是真潜龙。心理不是天天想着待机欲飞。“潜龙”就好像一辈子在这里,所谓“若将终身焉”——孟子就这样说舜,舜在还没有被尧发现以前:“舜居于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舜最先是住在深山里面跟木头石头一起住,跟麋鹿野猪一起游玩,和深山的野人没两样,舜在那时也没想要表现给人看,也没想到日后可以飞黄腾达。这叫“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接着看九二,“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这个龙之能出“见”在田,而且能“利见大人”,当然是以“德”为主,所以用“龙德”这个辞。“龙德而正中者也”,这个“正中”两个字要稍微讲一下,“正中”——是《易经》或《易传》常常出现的两个字,有时说“正”说“中”,也有时说“不正”、“不中”,而有时候是“中而不正”,有时候“正而不中”。什么意思呢?六爻——下卦三爻上卦三爻,分下、中、上爻,一般的情况上,是以中为贵,所以第二爻跟第五爻是一个卦的核心,要了解这个卦最重要的是看二五两爻。二五两爻居上、下卦之中叫做“中”,而得位叫“正”。什么叫得位,一三五是阳位,二四六是阴位,如果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所以六二和九五才是中正。现在,九二其实是“中而不正”,因为它不得位,不过,为什么在这里说“正中”?在别的卦里面没有这样讲的。别的卦,如果是九五,可以说是中正,但九二是“中”而“不正”。就只有在乾卦,连九二的不正,也说它“正”,这或许是因为整个卦的气氛把它带了上来,所以说它也“正”了。这是后人就着古人说了“正中”而做的额外的解释,当然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乾卦太过光辉灿烂了,九二之德很隆重崇高,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说“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就是“平日、平常、每一刻”,平日平时每一刻的“言”都能“信实”,人言为信嘛。平日平时每一刻的行,都能“慎”。《中庸》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可见《易传》和《中庸》有关。“闲邪存其诚”,这句话很重要。看这个“闲”字,外围是门,“门”就是两个“户”,一扇的门叫“户”,两扇的户叫“门”,所以门是大门。古时人家的厅堂白天里是开着门的,屋子里有小孩,外面庭院有鸡鸭鹅,为了防止小孩子爬出去,鸡鸭鹅跑进来,就在门口设栅栏围起来。现在你去庙宇,都还保持着古制,大门有木栅,只从小门出入。那门中设有栏杆,写成会意字,就是“闲”,“闲”的意思就是栏杆,引申为“防止”,叫防闲防闲。所以“闲邪”就“存其诚”,就是防止,防止邪念邪事,你把“邪”挡住在外,“诚”才能存在心中。“闲邪存其诚”这句话很好啊,我们平常就可用这句话当座右铭。
“善世而不伐”,你善于世,你有功于世而“不伐”,伐者自夸。《论语》里颜渊言其志是“无伐善,无施劳”,可见“善世而不伐”是从《论语》来的,“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德广博而能够教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这个在田的见龙,虽然是在野的贤者,而他的德等同于在朝的君王之德,所以这里说“君德也”。可见我们以前解释的没有错,九二之大人,他就有九五大人的功能,这里就解得很清楚了。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下)》。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