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系辞上 (二)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2009年1月13日

 

今天要讲第九章,顺便配合着讲《筮仪》,这是朱熹所传下来的,大家可以依照说明,一步步学一下卜筮法。“筮仪”就是筮卦的仪式,筮跟ト不一样,卜是以龟甲来占,筮是以蓍草来占。卜算出来是哪卦或哪爻,你可参考卦爻辞,它可能是古人曾卜过所留下来的案例,但这些卦爻辞只是供你作参考,所以不是这个句子怎么样,而是你怎么解。有一个故事,很有代表性。不知真假,传说明末李自成造反,打入京城,崇祯皇帝扮成百姓仓皇逃走,到了城门口,看到有人摆摊测字,崇祯既然走投无路,想测一下,就写一个“友”字,测字的先生一看,就说,不好了,反字出头了,有人造反了,而且势力很大,因为反字上头突出去,就是友字。崇祯说,不是,不是那个友字,于是另写了一个“有”。测字先生脸色大惊,说不好,大明江山去了一半,明朝快亡了,因为大字和明字各取一半,便成有字。崇祯又说说不是不是,再写了一个“酉”字,那个算命人忽然痛哭流涕,说至尊没头没脚,皇上大概活不了了。后来崇祯真的上吊了。所以你说,算命要灵,有什么仪式呢?还是要什么卦爻辞呢?其实,最后只是一个当下的灵感。

 

故事的内容往往是假的,但是它的道理往往是真的,而有其理可能就有其事,甚至凡是心里能想到的,都有可能是真的。用逻辑的话来讲,凡是不矛盾的都是可能的,所以有俗语说“心想事成”,又说“有想便成缘”,因为它都是可能的。由这里想,一方面可以说世界广大,一方面也说人心广大,所以为什么人能够卜卦,能够算命,因为人心广大。依照佛教华严经“一切唯心造”的说法,世界都是一心所造,依照天台宗的说法,人心的每一念都很广大,广大到每一念都含摄整个宇宙,所谓“一念三千”,你每一个念头都含摄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这样,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讯息——三千大千世界不只是现在,还包括过去、未来,都在里面。所以,不只是这一生,前生、来世,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说人心广大。那么,假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消息,以某种方式从某个角度透露过来,被窥见了,当然就算得准,不只是专家算得准,原则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算得准,任何人都可以了解自己的一切,以及他人的一切、宇宙的一切,就像佛所说的神通——所谓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尽通。有一次佛和弟子舍利弗散步,一只鸽子被老鹰追杀,躲到他们身旁,佛问舍利弗知道不知道鸽子的前生的宿命因缘,舍利弗入定去看,但只能看到八万大劫那只鸽子世世都是鸽子,但为何成为鸽子,却看不出来。佛又叫他去看来世因缘,舍利弗又入定去看,也只能看到八万劫都是鸽子,不知何时能转世为人。佛就把这只鸽子在什么时候,犯了什么罪,从人转为鸽子,今后再过多欠会转生成人,他在转成人以后,他生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他的父母是谁,他长相如何,他这一辈子做了多少事,讲了多少话,他的头发长得什么样子,我通知通道,而且他什么时候可以遇到佛,开始修证,他什么时候成阿罗汉,什么时候成菩萨,什么时候成佛,都一清二楚。你看,厉害吧,要说算命,这才叫算命啊,没有宿命通,哪叫算命啊?但,是不是只有佛有宿命通?照道理,任何人原则上都宿命通,因为任何人基本上都一念三千,只是佛是明白的一念三千,我们有一念三千而不明白而已。所以,一念三千才是大道,算命是小道。宇宙广大,如果人心不广大,那么你就不能真算命,一般算命的只是偷得一点讯息,就足以惊世骇俗,但都不离小道。

 

为什么能够有这神通呢?因为有“明”。六通之中,还讲三明,所谓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得天眼就已带天耳、得宿命就已带他心、得漏尽就已带神足,所以有三明便有六通。《水浒传》不是有个戴胜吗?脚上绑竹马,画了符,喊一声“起”,他就能日行千里,所以宋江有急事要传达,统统叫戴胜去。不过戴胜的本事只是祝由符咒,还不是神足通,神足通厉害多了,是从这里消失那里出现,根本不需要时间,听说幽浮的飞行类似如此,现在科技电影最喜欢耍这一套了……。有通有明,通就是能推拓出去,比如视觉只能及于所见的范围,但天眼一通呢,他就可以扩充感受的范围,通达远处,通达多远,要看功力了。那么什么叫明呢,明比通更进一步,明不只是通,还要透,什么叫做透呢,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种透彻,就已经进入到物自身界。所以明是一种超越心灵的显现,所谓“自由无限心”,既然显发了无限心,它就透入无限世界,无限世界就是超越世界,超越的世界就是无分别的世界。虽然依照“华严宗”的说法,超越世界的万法与现实世界是一一相对应的,但现实世界的万法在时间、空间的杂染中,是有分别的,在超越世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差别而无差别,所谓“差而无差,无差而差”,才可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天台宗”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讲一念无明法性心。这一念无明法性心讲得比辟卢遮那佛法心还要圆融,但这两种心是在超越界成就的,从超越界说,就能够通达一切。比起通达一切,当然算命就是小道了。但是要推究算命所以可靠的道理,一定要以这种境界做根据。世界原来是一,世界原来就在,《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过去的世界没有过去,未来的世界已经完成,世界就是当下这一点,而全体通透。那为什么你的心不能从当下这一点而全体通透?因为你的心的当下是在时间中,是在空间中,你还有过去现在未来,你这个当下,就不是真当下,你的生命在空间中,那么你的身体你的心理就滞浊不通,在这里就不能在那里。你这种滞浊不通是无始以来就堕落了,要起一种心肠的革命,才能够从六通进入三明,那样就可以不用卜筮而了知一切。人在原则上是有这种潜能的,如果没有,那么人生是可悲的,就接近动物了。所以人生为什么可贵,因为他有一种可向往于超越的潜能,可以发一种向往于超越境界的理想。当然如果没有立起这个理想,没有用心去追求,人就会越来越庸俗。西文文化传到中国来,就是教导人成为庸俗的文化,尤其是美国,是最庸俗了,我们现在的教育都采取美国的手段,把百年来的中国人越教越庸俗了。让全国国民没有理想,这非常可恶,五四时代真是一个堕落的时代。

 

好,我们来看《筮仪》,第一句“泽地洁处为蓍室”,蓍是蓍草,蓍室直接的意思是放蓍草的房间,其实就是进行卜筮礼仪的地方,要选择干净的房间,“南户”,门在南边,就是坐北朝南的房子,因为向南,就是向明。“置床于室中央”,这个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说一张比较矮,像床一样高的长桌子,放在房间的中央,应该是在靠里的中央。朱子自己下注解说桌子的规格:“大约长五尺,广三尺”,“勿太近壁”,不要太接近墙壁,讲得很详细。“蓍五十茎”,“韬以纁帛”,熏是深红色,韬,是包起来,用深红色的布包着,“贮以罩囊”,罩囊,黑色的布袋里面,就是两层保护,以示珍贵,以显敬重,蓍草长在野外时,并不珍贵,但一做为卜筮之用,就珍贵了。像大家今天大家的筷子用塑料袋装着,不恭敬,卜起来当然不灵的了。“纳之椟中”,包了两层布了,还要放在盒子里面。“置于床北”,把这个椟放在床的北边,什么叫北边?门南向,你放在北边就从你南边进来,放在这个桌子的比较靠墙的地方,下面注解讲椟的质料,是用竹筒,或用坚木或布漆做成,布漆是用布折起来,涂上漆,也很坚硬,“圆径三寸如蓍之长,椟是圆形的,直径三寸,长度像蓍草差不多,就是可以装下这一卷蓍草。蓍草的长约八寸或一尺。“半为底,半为盖”,椟有底有盖,“下别为台函之,使不偃仆”,盒子下面要有另一个台座承受着,可能那装着蓍草的椟要直的放,下面的台座要大些,中间挖个孔,让椟插着,才不会倒来倒去,也显得更为庄严。“设木格于椟南,居床二分之北”,再设置一块木版,上面画有格子,放在椟的南边,就是在我们这边,但在桌子中间偏北。“格以横木板为之,高一尺,长竟床”,这有格的木板,其长度和桌子一样,约五尺,高度是一尺,可见其后面的椟子的台座要高些,才不致被格子横木板挡到。“当中为两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许。”横木板的中间画上两个大的记号,相隔一尺,大刻的西边,也就是我们面对它时的左边,画上三个小记号,相距各五寸左右。“下施横足,侧立于案上”,因为横木的高有一尺,所以下面要有脚,才可以站立在床上。再来,“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在格板南面,就是靠近我们这边,依次有香炉,还有香盒。以上是蓍室的布置。“日主香致敬”,每天要烧香致敬。“将筮,则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将要卜筮的时候,把房间和桌面等清理一番,洗好一面砚台,注上水了,又准备一支毛笔,一条墨,还有黄漆板,就是用黄色漆成的一个板子,都排置在炉的东边,就是右手边。“东上”,注意啊,开始动作了,就是从右边走上来。“筮者斋洁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主持卜筮的人预先要斋洁衣冠,这个斋也可以说整齐的意思,也可以说斋戒的意思,这里应该只做整齐讲,斋洁衣冠,就是穿着浩净整齐,东上以后,走到床前中间,北面,就是对着香炉,蓍草,要洗手,然后梵香致敬,然后开始如仪筮卦。注解又说“筮者北面,见《仪礼》”,凡是主筮的人,都要向北,就是面向床桌行仪。注解又说“若使人筮,则主人焚香毕,稍退,北面立。筮者进,立于床前少西。”如果不是自己亲自筮,而是请人来筮,则焚香以后,退下一两步,也是面向这个床桌站定,而主筮者也是从东,也就是从右手边上来,立于床前稍微偏西,就是主人站在正中间,退后一点,筮者比较靠近桌子,但是中间偏左一点。“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许诺。主人右还,西向立;筮者右还,北向立。”南向受命,就是筮者转过头来,面对主人,“受命”,就是接受主人的意愿,看主人要问什么。主人就是直接述说他要请问的事,卜筮的听完,许诺,说“好的,知道了”。本来主人是站在中间的,等告完事,筮者许诺以后,主人向右退去,大概退到床的东边上,面向西站着。而本来筮者的位置偏左边的,现在向右移回来站在正中间,北向立,向着香炉。好了,开始动作了。这个筮者“两手捧椟盖,置于格南炉北,出蓍于椟,去囊解韬,置于炉东。”用两手掀开装着蓍草的椟盖,把椟盖放在格板和香炉的中间,从椟中把蓍草包拿出来,然后褪去黑色布囊,解开红色布包,把囊和布啊都放在椟东,就是放在原来放椟的右手边上。“合五十策,两手执之,熏于炉上。”合,总共,总共五十策,用两手拿着,在炉上熏一熏,这个炉刚才梵了香,现在已经香烟缭绕了,熏一下,一方面代表净化,一方面代表降神。“命之曰:假尔太筮有常,假尔太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之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命就是口令,以言告之,向蓍草祷告祈求,这时蓍草已经变成是神明了。说“假尔太筮有常”假,就是借,太是大,表示恭敬的意思,有常,恒常具有灵性。我想借着你的灵性,借着你的灵性。然后告诉蓍神,这一个主人、或自己,姓什么名什么,今天因为有某事如何如何,是不是可以这样办。爰,于是。我于是来请教我心中所疑于神之灵,如果是吉是凶是得是失是悔是吝是忧是虞,希望你大神在上,明白地告知。以上是祷告的词语,于是就开始卜筮了。“乃以右手取其一策,返于椟中”,这就是用两手捧着五十根蓍草,熏香以后,祷告,祷告完了以后,用右手取一根,放回椟中。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意思呢?《系辞传》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整整五十策代表天地全体之数,但要留下一个一,真的起作用的只有四十九策,为什么?这个一代表原始的意义,《通书》所谓“无极而太极”,老子所谓“道生一”,这个一是不能变的,变的是阴阳以下。所以用右手取其一策返于椟中,“而以左右手分四十九策,置格隔之左右两大刻。”然后用左右手分——随意分,分这四十九策为两组,放在格板的左右两大刻上。那加了注解,“此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营是操作,这是筮法的第一个动作。筮法操作的程序,就是根据《易经》的《系辞上》第九章而来,这一章又称“大衍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所谓的“天”跟“地”就是“阴”跟“阳”或者是“刚”跟“柔”的意思。阴阳是从气化说,刚柔是从成形后而说,阴阳或刚柔最大的象是“天地”,所以用天代表阳,用地代表阴,奇数表阳,偶数表阴,而数到十,就认为可以例推一切的数量。所以这段话其实就是“阳一,阴二,阳三,阴四……”这个意思,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二、四、六、八、十是阴数,取到十就算一个圆满。“天数五”,就是阳的数有五个,“地数五”,就是阴的数有五个。“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位互相感应,而成一对对。“天数二十又五,地数三十”,一、三、五、七、九加起来二十五,二、四、六、八、十加起来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又五”,这是小学的算数,从一加到十就是五十五,天地之数当然是无穷,但是无穷的数,可以以天数五地数五来概括、来象征,这就是执简御繁的意思。用这十个数所推出来的变化,“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就可以代表天地的变化和鬼神的作用。天地鬼神只不过是数的变化,数的变化只不过数到五十五就可以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大衍”,大的衍化,用卦时数目的变化,来象征天地的衍生。数目的变化总共有五十,本来是天地之数是五十有五,但是其中有五做为本数,本数居中不动,能够动用的数是五十,所以用五十根蓍草代表,蓍草一根称为一策。而其中又有一个“一”象征道,这“一”或“无极”,是虚的总体,也不用,所以“其用四十又九”,只用四十九策代表“太极”内涵的总数,而用揲来揲去的方式模拟阴阴的絪缊变化,到最后演成了一个卦,表象了所问之事的吉凶,这是自古传下来的一种算卦的方法。首先,“分而为二以象两”,这四十九策蓍草代表太极,太极是动的,而太极有阴阳两种性质,所以就把四十九的这个数量分而为二,“分而为二”就是卜卦的人用两手把这四十九策随意地分而为两组,就象征了太极生两仪。

 

以下营变的过程,《筮仪》这样做:“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挂于左手之小指间。”这就是第二营,所谓“挂一以象三”。挂一,就是取右边的一根夹在左手小指跟无名指之间,叫“挂一以象三”,就是象征了三オ。

 

然后做第三营如下:“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次归其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扐之之左手无名指之间。”这就是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这是先用左手去拿起左大刻上的蓍草,用右手以四四一数,握在右手手里,象征四时的变化,这样数到最后,会剩下奇零之数,就是不到四的零头,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扐”起来,扐的意思是挂在左手中指跟无名指之间,“以象闰”,闰就是剩余,象征天地除了四时的变化之外,还有闰年。“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左手四揲之。”把右手四四揲过的策放回原来的左大刻。然后用右手拿起右大刻上的一组蓍草,而用左手四四一数,握在左手手里,这样数到最后也会剩下,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把这些零头又挂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这样象征四时不断交替和会剩下零星的闰月。“故再扐而后挂”,扐两次的意思就是一闰再闰,所谓“五岁再闰”。

 

什么叫做“再闰”?因为中国古时候是阴阳合历——阴历跟阳历合历,月球公转十二圈和地球公转一圈,对于一年的日子的计算出入,所以用“闰月”的方式来调整日月的差距。一般说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这是阳历,是观察太阳而订的历法,其实是看地球的公转,但地球公转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而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是二十九天多,十二次就是十二个月,总共约三百五十四天,比地球公转一周还差约十二天,经过三年之后,就剩下三十六天,于是阴历每三年就要闰一次,闰是闰一个月。但三年一闰,不是还剩下六天吗?所以累积五年,就又剩下约三十天,所以每隔五年,又要闰一个月,这叫“五岁再闰”。阳历也有闰年,但阳历的闰年只闰一天,因为每年多出了四分之一天,四年就多出一天来,所以每四年就有一年的二月是二十九日,一年总共有三百六十六天。

 

“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右大刻,而合左手一卦二扐之策,置于格上第一小刻。是为一变。”然后用右手从左手手里接过过揲之策,放回原来的右大刻,以上用右手数左手上的策,用左手数右手上的策,是第三营,而一扐、再扐,是第四营。经过这四营,左手上已有一挂二扐的零星之策,首先的一挂,只有一策,而后来的二扐,“左一则右必三,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这样,把这些挂和扐全部合在一起,或者五策,或者九策,放在右边的第一小刻。“是为一变”,以上叫做第一变。

 

“再以两手取左右大刻之策合之”,这时本来的四十九策,因第一变的四营,全部可用的策,只剩下四十四策或四十策而己。“复四营,如第一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为二变。”用这四十四策或四十策,再四营,就是“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这四个动作。这样所挂扐之数,“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总之,非四即八,收放在右边的第二小刻。“又再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这时只剩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了。“复四营,如第二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为第三变”。这第三变所挂扐的策,与第二变同。也就是非四即八。这样“三变即毕,乃视其三变所得挂扐过揲之策,而画其爻于版。”三变之后,扣掉所有挂扐之策,最后所过揲之策,有四种可能: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各除以四,则为九、八、七、六,四种可能。九、七为奇,是阳爻;六、八为偶,是阴爻。把爻画在黄漆版上。七为少阳,画一条阳爻;而九为老阳,画一条镂空的阳爻,叫做“重”。八为少阴,画一条阴爻,而六为老阴,则画一个交叉,叫做“交”。或者用简便的记法,阴爻阳爻都只画阴爻阳爻,而在爻的右旁记上或六或七或八或九。这样就得到第一爻了。

 

“如是,每三变而成爻,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像这样演算,即最先的四十九策蓍草,经过“四营”,即“分而为二,挂一象三、揲之以四、归奇于朸”的四个动作,叫做一变。再把那些揲过的或者四十策或者四十四策合起来,再四营一次,是为第二变。把这些第二变过揲之策再四营一次,是为第三变,经过三变就可以画成一个爻。既然每一个爻都要经过三变,六爻就有十八变了。经过十八变,得到一个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得到的卦,有本卦,有变卦。所谓本卦,是就其六爻的阴阳而成的卦,而变卦是看六爻中的阴阳,如果是老阳或老阴的,都要变其爻,老阳的转成阴爻,老阴的转成阳爻,这样就变成另一个卦,又称“之卦”。“之”的意思是“往”,就是从这一个卦走向那一个卦。要用本卦和之卦和参,考之于卦辞爻辞和象辞,来断吉凶。

 

看变卦的方法,早已失传,近人高亨参考《左传》、《国语》等古书所记录下来的卜筮资料,在其《周易古经通说》一书中拟出一个求之卦的公式。也不复杂,有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用大衍之数减去六爻的阴阳之揲数。譬如六爻全为老阳,则六爻之揲数为6乘以9,得54。用55减54,余数为1。如六爻全为老阴,则六爻之揲数为6乘以6,得36。用55减36,余数为19。其他各种情形则依或六或七或八或九之变化,而余2至18。

 

第二步:依所余之数,从第一爻往上数,看数到第几爻;若多于6,则接着从上爻往下数,看数到第几爻;若多于12爻,则再从下爻往上数,如此反复,看数到第几爻。

 

第三步:如所数到的爻为七或八,则为不变之爻,如所数到的爻为六或九,则为宜变之爻。

 

第四步:如数到的爻为不变之爻,要参看本卦有其他多少宜变之爻,如只有一个或两个宜变之爻,则用本卦的卦辞占其吉凶。如有三个直变之爻,则用本卦和之卦的卦辞合占,若有四个或五个宜变之爻,则用之卦的卦辞占之。如数到的爻为宜变之爻,除了六爻皆为变爻,则用之卦之卦辞占之之外,无论其他情况,皆以该宜变之爻之爻辞占之。但有两个特例,如六爻皆九,则用乾卦之用爻占之。如六爻皆六,则用坤卦之用爻占之。

 

“礼毕,韬蓍,袭之以囊,入椟加盖,敛笔砚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占卦礼毕,由相反程序收起所有用具。如主人自筮,则在床前焚香礼敬,然后从西边退下。如请人筮,则筮者向后略退,主人走到中间床前焚香礼敬,转身向筮者揖礼答谢,然后带领筮者,两人从西边退下。

 

“乾之策,二百一十又六,坤之策,百四十又四,凡三百又六十”,说乾之策坤之策是什么意思?

 

阳以九为老为变,阴以六为老为变,是比较能给人指示的爻。现在如果六个爻都是九次的四,就是都揲过三十六策的,就是六爻皆阳,就是乾卦,又六爻都是老阳,那么,这个卦的策数就是三十六乘以六,就是二百一十六策,所以说“乾之策,二百一十又六”。如果六爻皆阴,是为坤卦,又六爻都是老阴,则每爻揲过的策数是六个四,二十四策,二十四乘以六,就是一百四十四策,所以说“坤之策,百四十又四”。二百一十又六加上百四十又四,等于三百六十,就可以“当期之数”,“期”就是一年。“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二篇就是上下经,上下经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一半是阳一半是阴,这样子192×36+192×24,总共算起来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你算算看就知道了。“当万物之数也”,这样就可以比喻万物。“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样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可以有小小的运用,等到八卦再用同类的方式,引而申之,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又一千五百二十策等增长,则天下的万事万物可以象征而尽。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像这样易数的变化,就显示出道之神妙,德之流行。“是故可以酬酢”,酬酢就是宾主或是人祭神时以酒相往来互动的礼节。佑者助也,佑神的意思是帮助神明,因为神明也希望他的意志能够显示在人间。所以这个营易卜卦,就是要显神明之德,可以跟神互相往来,协助神明把他的意思传达出来,这也就是《说卦传》所说的“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引孔子的话作结,代表以上所说者,是可信的,这种作文法,在庄子就叫做“重言”,引古人的话以加重可尊信的份量。这个神的意思就是“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的那个神,所以神的意思就是阴阳造化,“知变化之道者”就是知道阴阳变化之道的人,就是以卜筮来佑助神明的人,他是能通于神明造化的意旨的。

 

我们看第十章,跟我念一遍: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可以让圣人使用之于四个方面。第一,“以言者尚其辞”,圣人可以拿易的辞来充实并修饰他的言论,所谓的“修辞立其诚”。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可以使一个人的言辞优雅或善于议论,易也可以供给圣人一种优雅、深刻的言辞,你想有君子之言,那你就要对《易经》之辞有所研究。第二方面,“以动者尚其变”,《易经》的变能够做为你在动的时候的一种参考跟指导。“以制器者尚其象”,《易经》有象,在制作器物时,可以从易象得到灵感。在《系辞下传》第二章,就有许多制器尚象的例子,我们念一下就知道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就是伏羲,我们以前讲过相传是伏羲首先画卦的,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好,你看这里就是制器尚象,看着离的象而制作出罔罟,离跟罔罟怎么有关系呢?来看离卦,甚至不必要重卦,只有八卦的三画,两阳中有一阴,这样就好像一个罔眼一样。“盖取诸离”,伏羲因为看到了离这个卦外面实中间虚的象之后,就想如果东西也象这样,不是有它的用途吗?于是发明了罔罟,罔罟有实有虚,虚可以滤水实可以捕鱼。再接下去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未是耕地的用具,耨是除草的用具。风雷益,上是巽卦,其象为木,下是震卦,其义为动,上木下动,受到这样的意义的启发。而且下一爻和上两爻都是阳,中间有三阴,看到这样的象,或许就这样想:我们或许可以发明一种东西,上面是木,下面能动,而上下都是坚硬的东西,而可以使中间变得比较虚化,也就是我们能不能用比较坚硬的木,或者削的比较尖的木,而使土地松动,于是就发明了未耨用来耕田除草。再来,我们看下面一个:“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下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雷电噬嗑,以前我们讲过噬嗑的卦爻排列就是上牙下牙合起来而咬住一个东西,从这里想到什么呢?想到交易,那边有人要卖东西,这边有人要买东西,本来是不相干的,现在把它合在一起了,这样叫做噬嗑。这个是用卦画的排列之象来想到人的活动,跟刚才取象的方法不大一样。可见取象要活泼,不一定要用同一标准,这也是读易时所要保持的心态。这些就是制器而尚象。

 

我们再回来“以卜筮者尚其占”,“占”是卜而告之的意思,占字上面有一个卜,下面有一个口,就是以口断言。想要卜筮的君子圣人,可以研究《易经》的占断,以利于卜筮。圣人可以从易得到这四种的益处: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这是从卜筮的方面来发挥,“问焉而以言”,卜筮就是一个君子将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时,去请教神明,先把你要问的说出来,“受命”就是蓍草或龟甲接受你所给予的任务,“如响”,它接收到你的告辞,跟你的心意互相感应,就像响之应声一样迅速而准确。对声音的回应叫响,响是回声的意思,你有一个问题问过来它就有一个回应回过去,这叫“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不管问的是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它就知道未来的事物——易是逆数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卜筮所用的龟甲蓍草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东西,又有什么东西能够这么样的受命之速而能够知来之精呢?这都是来赞叹易道的广大、神妙。“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经》又是天下的至变,在《易经》里面表现出来是参伍以变,参伍以变就是三三伍伍,参伍代表各种数目或者说它们是三五参差,“参伍以变”,有许多参差的数目一直在变化,“错综其数”,错综就是交错复杂,后来有人用“错、综”两个字来命名卦的相反或是相交,相交者就是交错,阴阳相对叫“错”——错卦,上下位序相反叫综——综卦。“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经》的变化就象征着天地的表现,“文”就是表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极”就是到达最深远最精密的地方,筮卦的仪式数到最精准的地方,就定了天下之象,就象征出天下变化的象状。所以《易经》是天下之至变之书,天下之至变才能够象征天下所有的事物。《易经》只不过是这样的一部书,二万多个字,上下经只不个一万个字,一万个字就能够代表天地所有的事物,可见《易经》是天下之至变。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这几句很有名,这几句一定要熟记。“易无思也,无为也”真正的旨意是要说易的道理,但这里是用蓍或龟来代表,蓍龟本来是无思无为的,我们明天学卜卦的卜筮的用品,不管是真的蓍草,还是一些竹签,你都要把它当作是神物,它代表神明,至少是通神明的媒介,而它们都是无思无为的,都是寂然不动的,虽然它寂然不动,但是它能感应,于是通于天下之故,所谓“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它一方面能够感应到你的疑难,一方面能感应到天地间过去未来的变化,于是它就能通达天下之故,能够把天下任何的事物都启示给你。“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易经》如果不是天下的至神,它怎么能够通达得那么样的深远呢?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圣人透过易“极深而研几”,追究到事物最深刻的地方,穷究到最细微的地方,“几”就是事物刚刚发动,也就是最细微的地方,“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因为见“几”的发动,从初起时把握关键点,“故能成天下之物”,因为易道“神”妙不测,学易道也可以达到神妙不测的境界,“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以看起来不迅速,却是最迅速的,看起来没有行动,却默默间就把事做好了。这一段文章很有名啊,不好解释,也不必解释,念着念着就懂了。

 

这一段“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其实这个圣人之道四焉者,最主要还是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因为易是逆数也,所以遂知来物,它怎么知来物呢?它寂然不动,好像是死的东西,但是这些寂然不动的龟甲或是蓍草,却能够受命如响感而遂通。因为它是至变,它是至神,它是极深,它能研几,所以它“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你没有看到它走,但是它却来了,你没有看到它很快的走,但是它其实是很快的、快速的。最快的速度是没有速度,叫不疾而速;最能够走动的是不走动,叫“不行而至”,这里很玄啊。如果是你来听受别人的疑问,你是不可能都解答得好的,因为你不能够通天下之志,所以不能成天下之务,而这些蓍草呢,它却能够有这样神妙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它无思无为,它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作为,它完全寂然不动,寂然不动就可以感而遂通,其实这是用蓍草的寂然不动来象征一个人心灵的寂然不动,一个卜筮的人必须斋戒沐浴修身养性,不可以心浮气燥,你若心浮气燥,所卜的卦也不准。明天你们要卜卦,今天要斋戒沐浴,你身心要非常地清净、安宁,就像这个蓍草一样,无思无为,才能受命如响,于是你卜的卦就灵。平日为人处世也是一样,你的心灵也是一念精诚,寂然不动,那就可以光明遍照,感而遂通,这样你这个人就有神妙的处世能力。如果一个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想来想去,畏首畏尾,这种人的人格是自私的,而且是不能做事的,它的判断往往都是错误的。这也是以卜卦的道理来教导人生,你要时常保持非常清净的心灵,才能够真正地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物。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故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心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这一章真的是所谓的易学概论,首先是讲易的作用,再来讲卦的形成,然后再来讲易的功能等等,要多读,这个文章义理已经溶入在整个中国文化里面,这是非常高远的理想,通天、地、人、物,我们大略说一说就好,要详细说是说不完的。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易有么用呢?易是“开物成务”,这个成语是讲中国文化常讲的一个惯用的词语,什么叫开物成务?物就是事物,物跟事常通用,物有本末的物和格物致知的物,都包了事,而有事亦必有物,故常说事事物物。“开物”就是开启各种事物,也可以通于自然与天地。“成务”,“务”是事业,成就事业。“开物成务”,就是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冒天下之道”,冒是冒出,总冒,含盖,冒就等于是首出的意思,“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那个首出,“冒天下之道,就如斯而已者也”,“如斯而已者也”好像很谦虚,其实是天下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包含其中了。是故圣人以《易经》之理来“通天下之志”,来“定天下之业”,来“断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有蓍有卦,蓍是尚未演卦的蓍草,卦是蓍策演后所成的卦,蓍跟卦是有因果的关系,有蓍然后才有卦。当在蓍的时候,数还没有开演,它的涵蕴是可以圆转而变化无穷的,所以叫做“圆而神”,卦就是已经形成的定数,方是端正,而清楚地明白。大学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圆而神;“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方以知。圆而神,方以知,这两种性质,也可以来形容一些文化现象,唐君毅先生就用“圆而神”来形容东方的文化,东方的智慧之学,尤其是中国儒家的道德实践,高明圆融,有如圆而神。用“方以知”来形容西方的文化,西方的逻辑科学,是端方准确,真是方以知。这是人类心灵所开发出来的两种文化系统。“六爻之义易以贡”,“贡”就是呈现。卦用六爻的变易来呈现神明之旨意。“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这两句话非常有名啊,“以此洗心”,有人认为“洗心”一辞不经见,把这个“洗”读作“先”,以此先心,意思是你要有所判断的时候,先参考易的卦爻,所谓“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但是这样解释的人不多,一般都将“洗”解“洗”为净化,净化心灵,“而退藏于密”,圣人就着易道而清静其心,让心灵回归到最奥秘的地方,也就是能通天地之德,而与鬼神同其吉凶。“吉凶与民同患”,与百姓在一起,与百姓有共同的忧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这个“神”和“知”,就是刚才说的“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的“神”和“智”,但这里说的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是互文,神和智都知来藏往,只是一个隐涵,一个显着而已。其实《易经》或易道的整个功能就是“知来藏往”。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上)》。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5月20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