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疏之<滕文公章句下>第4章

彭更问曰:“后车jū数十乘shèng,从zòng者数百人,以传zhuàn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dānsì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shí,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nǚ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zǐ匠轮舆yú皆得食shí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shí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wéi哉?其有功于子,可食sì而食sì之矣。且子食sì志乎?食sì功乎?”

 

曰:“食sì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màn,其志将以求食shí也,则子食sì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sì志也,食sì功也。”

彭更问曰:“后车jū数十乘shèng,从zòng者数百人,以传zhuàn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dānsì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更,平声。

乘、从,皆去声。

传,直恋反。

箪,音丹。

食,音嗣。

○彭更,孟子弟子也。

○泰,侈也。

 

曰:“否。士无事而食shí,不可也。”

言不以舜为泰,但谓今之士无功而食人之食,则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nǚ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zǐ匠轮舆yú皆得食shí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shí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wéi哉?其有功于子,可食sì而食sì之矣。且子食sì志乎?食sì功乎?”

曰:“食sì志。”

与,平声。

可食而食、食志食功之食,皆音嗣,下同。

孟子言自我而言,固不求食;自彼而言,凡有功者则当食之。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màn,其志将以求食shí也,则子食sì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sì志也,食sì功也。”

墁,武安反。

子食之食,亦音嗣。

○墁,墙壁之饰也。毁瓦画墁,言无功而有害也。

既曰食功,则以士为无事而食者,真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彭更问曰:“后车jū数十乘shèng,从zòng者数百人,以传zhuàn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dānsì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彭更,是孟子弟子。后车,是随从之车。传,是乘传,即今驰驿便是。泰字,解作侈字,是过分的意思。

孟子在当时应聘列国,车徒甚众,诸侯之廪饩甚丰。弟子彭更疑其过分,乃问说:“今有一介之士,周流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乘传而食于诸侯,岂不过于侈泰乎?”孟子晓他说:“君子之处世,其辞受取舍,只看道理上如何。如道所不当得,则虽一箪之食,极其微细亦不可受之于人,况传食乎?如道所当得,则虽虞舜以匹夫受尧之禅而有天下,亦不可以为泰,子岂以舜之受尧为泰耶?如不以舜为泰,则士之传食犹其小者,亦不可以泰视之矣。”夫尧舜之授受,与士人之辞受不同,孟子特举其最大者,以明义之当否耳。

 

曰:“否。士无事而食shí,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nǚ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zǐ匠轮舆yú皆得食shí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shí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事,是事功。羡,是有余。梓匠,是木工。轮舆,是车工。

彭更对孟子说:“舜受天下于尧,此是他功德隆盛,天与人归,所以有此。吾所谓泰者非谓是也。盖以一介之士,未事诸侯,上无功于国家,下无功于民庶,而偃然食人之食,略不辞让,则非道之所宜,故疑其泰而以为不可耳。”孟子晓之说:“子以士为无功而食,不知士之功固甚大也。试以农工之事观之,且如农夫种粟,女子织布,各有所为之功,与所司之事不能相兼。若使子不肯通融交易,以此之有余,补彼之不足,则农夫必有余粟,而不足于布;女子必有余布,而不足于粟,此势之所必不能行也。子如不免于通融,则我之所不能为者,必待人为之。如造室的梓人、匠人,造车的轮人、舆人,虽一艺之微,皆得以其所有事,而易子之食矣。今有士人于此,以先王之道莫大于仁义,而仁义之实不外于孝悌,二者独能入而孝亲,出而悌长,守先王仁义之道于当时,使异端不得淆乱,传先王仁义之道于后世,使后学有所师法,继往开来,有功于世道如此,不特一梓匠轮舆之事也。乃反以为无功,而不得食于子,是何尊重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之士哉?知仁义之不可轻,则士之传食于诸侯,非无事而食者矣。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wéi哉?其有功于子,可食sì而食sì之矣。

彭更因孟子之诘,乃变其说以应之,说道:“吾非敢尊梓、匠、轮、舆而轻仁义之士也。诚以梓、匠、轮、舆乃技艺之流,原其本心固将以艺求食耳,食之可也。若君子为仁义之道,其抱负甚重,其期待甚高,岂其志亦将以求食与?志非在食,而乃传食于诸侯,此吾所以谓之泰耳,岂可以梓、匠、轮、舆例论乎?”孟子折之说:“人之所志固自不同,然子以食与人,何必问其志为哉?惟当计其功之多寡,以为廪饩之厚薄。其人果有功于子,于理当食,即当称其事以食之耳。然则君子之志,固不在食,而其功则可食也。如以其志而食之,是率天下而为利矣,岂尚贤论功之道哉?”

 

且子食sì志乎?食sì功乎?”

曰:“食sì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màn,其志将以求食shí也,则子食sì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sì志也,食sì功也。”

墁,是墙壁之饰。

孟子承上文诘彭更说:“劳力者食于人,用人之力者食人,此常理也。吾且问子平时以食与人,果以其志在求食,遂食之乎?抑因其有功于子乃食之乎?”彭更之辞已屈,又强应说:“食志。盖梓、匠、轮、舆之人,皆有求食之志,吾故因而食之也。”彭更之言,与前所谓无事而食者,已自相背驰矣!故孟子又诘之说:“子之食人固因其志矣,设使有人于此毁败子之屋瓦,画坏子墙壁之饰,不但无功,而且有损于子,乃其人之志,却将以此求食,则子亦肯食之乎?”彭更到此再说不得食志了,只得答说:“毁瓦画墁无功有害,不可食也。”孟子遂折他说:“毁瓦画墁以无功不食,则子之食人,原非为志,还是因其有功而后食之也。既曰食功,则有功于斯道者亦在所当食矣。乃谓其无事而食,岂非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乎?”夫孟子抱道德言仁义,使其见用,必可以致帝王之盛治,开万世之太平,其功甚大也。战国之君但知举尊贤之礼,而不能尽用贤之道,使其志不得行已,非孟子之初心矣。更也犹以泰议之,何其待君子之薄耶?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管理员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5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