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季谦先生:诸子出于儒家论
因为我今天所说的“诸子出于儒家”的儒家,跟一般说的儒家意义是不大一样的,它是所谓的广义的儒家,我们一般所用的儒家往往是狭义的儒家。什么叫作广义的儒家呢?就是以儒家来代表中华民族智慧的本质。希望透过把握了儒家,来把握中华文化的核心。如果儒家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核心,而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如果也是从中华民族的心灵所发出来的,也就说是从中华民族智慧的核心发出来的,那当然可以说诸子出于儒家了。
-
牟宗三:人类自救之积极精神
我近来不自量,写了一部讲历史的书,名曰《国史之精神发展的解析》(按: 已改名《历史哲学》,四十四年出版)。从黄帝尧舜起一直写到东汉止。此后暂不写。司马迁写《史记》,“通古今之变,成…
-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六章庄子的智慧第四节
一、道家的“道”要通过“无”来了解 道家以无为道,此“无”不是西方式的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修养境界上的一个虚静的境界。“境界”随主观之修养而超升(此不是心随境转,而是境随心转)。…
-
一死生、齐物我、泯是非|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六章庄子的智慧第三节
一、浑化生死(一死生)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生、指人生历程),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师)。形、生、老、死,乃形驱之成毁过程(与万物相同),道家视此为自然之运行,豁达…
-
道心显发的观照之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六章庄子的智慧第二节
一、心之本性,虚静而止 庄子言心,自是道家之道心。道心虚静而止,不起是非,不生好恶,所谓“圣人用心若镜,不送不迎。”⑥心犹如此镜,虚而能照,一照即过,不藏一物。此最合虚无虚静之…
-
道家的先期人物|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一节
《论语》所载孔子遇到的南方隐士,大致而言,都属于道家的先期人物。如: (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2…
-
〔朝话〕乡愿无是非,道家齐是非,钧之皆失其正
文/马一浮 原标题:答陈兆平(节选 字数:221) 引用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本站文言文阅读提示:遇文义不通处,初期可借助文末注解,静心凝神,一字一句慢慢疏解,假以时…
-
季谦先生:哲学之古义兼谈“智慧”、“最高善”之意涵(《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1讲 道德本义 第2节)(附视频链接)
康德在这里一方面说从希腊以来的对哲学的古义,其实就是对人间最应该追求的学问的本义,追求那个“最高善”,而所追求的“最高善”,其实只是心中的“理念”——理想中的观念——而一个人确实很难达到这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可以称为“哲学家”。
-
季谦先生:讲学之必要性与儒学在人类总体学问之定位(《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1讲 道德本义 第1节)(附视频链接)
假如内心的省悟深,刚才说的,它就具备有客观性乃至具有永恒性。再接着就是能不能表达的清楚,表达的清楚也是一种能力。因此,“立于礼”在现代的学术研究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
徐复观:我的读书生活——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
原标题:我的读书生活 我从八岁发蒙起,即使是在行军、作战中间,也不能两天三天不打开书本的。但一直到四十七八岁,也可以说不曾读过一部书,不曾读通一本书。因为我的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