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门人与后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8章<朱陆门人后学与元初诸儒>第2节

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

 

杨慈湖(西元一一四一~一二二六年),字敬仲,浙江慈溪人,学者称慈湖先生。慈湖在象山门下,年辈最长(少象山二岁),享寿最高,造诣最深,影响最大,而传衍亦最久远。慈湖之学,以“不起意”为宗。其奏宁宗有云: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宁宗日:然。问:日用如何?宁宗曰:止学定耳。慈湖曰: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是非贤否自明。慈湖“不起意”之旨,实本象山。黄梨洲曰:

 

象山说颜子克己之学,非如常人克去一切忿欲利害之私,盖欲于意念所起处,将来克去。故慈湖以不起意为宗,是师门之的传也。而考亭谓除去不好底意见则可,若好底意见,须是存留。……案:慈湖之告君曰:“此心即道,惟起于意即失之:起利心焉则差,起私心焉则差,起权心焉则差,作好焉,作恶焉,凡有所不安于心焉,皆差;即此虚明不起意之心以行,勿损勿益,自然无所不照。”然则,不起意之旨,亦略可识矣。

 

象山以为天下学问只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又说“愚不肖之蔽,在于物欲;贤者之蔽,在于意见”。又说“与有意见人说话,最难!”一般的议论意见,皆是绕出去说话,与自家生命有何相干?必须“先立其大”“尽我之心”,做成一个人,才是立人品的德性之学(即所谓朴实之学)。在道德的践履上,只有“义之与比”,岂能容你顾念思虑、作好作恶(好、恶,皆读去声)?当你意见一萌,便是“起于意”,便是作意计较,便是“放心”而歧出,而不是“本心作主”循理而行了。慈湖教人“不起意”,岂是使你槁木死灰,做个痴呆?只是要人“复其本心”“由仁义行”而已。

 

学问必须与“己”打成一片,已与道、己与物,皆不容分隔为两截。慈湖有“甲乙稿、冠记、昏记丧礼记、家祭记、释菜礼记、己易、启蔽”等书,而以“己易”最能见其意。《宋明理学·南宋篇》页三〇五、三〇六有节录,可参阅。

 

“己易”一文,实亦发挥象山“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心同,此理同”、“人与天地不限隔”、“能尽此心,便与天同”之义。天道不外人道而立,易道易理亦不外吾心而别有所在。“生生之谓易”。易道生生,仁道亦生生。己之仁,己之本心,即是易也。故曰“己易”。

 

慈湖弟子袁甫(蒙斋)云:“慈湖先生平生践履,无一瑕玷。处闺门如对大宾,在闇室如临上帝。年登耄耋,兢兢敬谨,未尝须臾放逸。学先生者,学此而已。若夫掇拾逞论,依放近似,而实未有得,乃先生之所深戒也。”而朱学之徒(陈北溪尤甚)每诋象山慈湖为禅,此固是门户之偏见,亦实由学识之有差。(既不识儒家之大义、深义,亦不解禅之所以为禅,复不知作用层上的工夫与境界,乃儒释道三教所可共同而相通者。)

 

与慈湖同时,有袁燮、舒璘、沈焕,亦陆氏门下,与慈湖合称甬上四先生。

 

袁燮,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学者称絜斋先生。先从象山季兄复斋游,后学于象山。一日,豁然大悟,乃笔之于书:“以心求道,万别千差;通体吾道,道不在他。”为国子祭酒时,延见诸生,必告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为道本。每言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闻者竦然有得。尝谓“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得。惟此身与天地并,广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砺,必欲追古人而与俱。若徒侪于凡庸,而曰是亦人尔,则吾所不敢也。”又曰“道不远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谓不差矣。吾道一以贯之,非吾一以贯之。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若致力以行(仁义),则犹与仁义为二也。”

 

絜斋有子名甫,号蒙斋,官至兵部尚书。少从父训,又从慈湖问学。自谓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我心契,其乐无涯云。着有“蒙斋文集、中庸讲义四卷”,所阐多陆氏宗旨。有题慈云阁诗云:“不见慈湖二十年,忧心如碎复如颠;我来忽见慈云阁,恍若慈湖现我前。”

 

舒璘,浙江奉化人,学者称广平先生。与兄琥弟琪同受业于象山之门,琥与琪皆顿然有省悟,广平则曰:“吾非能一蹶而至其域也,吾惟朝夕于斯,刻苦磨砺,改过迁善,日新有功,亦可以弗畔云尔。”唯广平虽立身方严,教学者则循循善诱,讲求涵咏,时人称其如熙然之阳春。慈湖谓广平孝友忠实,道心融明。絜斋亦说他平生发于言语,率由中出,未尝见其一语之妄。定川、慈湖,皆以女妻广平之子,则其家风之循谨可知。著有“诗学发微、诗礼讲解、广平类稿。”

 

沈焕,字叔晦,浙江定海人,学者称定川先生。杨、袁、舒,皆师象山,定川则师事复斋。复斋称其“挺然任道之资也”。居官服职,辄有善举。而秉性刚劲,所至小人忌之,故宦途多阻,终贫病而卒。丞相周必大闻其讣,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絜斋状其行云:“君虽人品高明,而知非改过,践履笃实。其始面目严冷,清不容物,久久宽平,可敬可亲。面、攻人之短,退、扬人之善。切磋如争,欢爱如媚,古所谓直而温、毅而弘者,殆庶几乎。”

 

黄梨洲曰:“杨简、袁燮、舒璘、沈焕,所谓明州四先生也。”慈湖每提“心之精神谓之圣”一语,而絜斋亦曰“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源治道者,一言以蔽之,此心之精神而已。”是可以观四先生学术之同矣。文信国云:“广平之学,春风和平。定川之学,秋霜肃凝。瞻彼慈湖,云闲月澄。瞻彼絜斋,玉泽冰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

 

二、傅梦泉与槐堂诸子

 

傅梦泉,字子渊,江西南城人。少时习举业,读书不过资意见,及学于象山,始知入德之方。尝谓人曰:“人生天地间,自有卓卓不可磨灭者,果能于此涵养,于此扩充,则良心善端,交易横发,塞乎宇宙,贯乎古今。”子渊机警敏悟,疏通洞达。象山论及门之士,以子渊为第一。中进士后,分教衡阳,士人归之者甚众。象山知荆门军时,有人呈送子渊与周平园论学五书,象山见后,大为叹赏,说:“子渊擒龙打凤手也。”后为宁都知县,化之入道,乡俗大变。时人以为有西汉循吏之风。张南轩称其刚介自立,朱子亦称其刚毅,而不满其论学。象山则说子渊疏节阔目,佳处在此,病处亦在此。

 

黄梨洲曰:“陆子在象山五年间,弟子属籍者至数千人,何其盛也!然其学脉流传,偏在浙东,此外则傅梦泉而已。故朱子云:浙东学者,多子静门人,类能卓然自立,相见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然则此数千人者,或多旅进旅退之士耳。”

 

邓约礼,字子范,江西建昌人,而寓居临川。师事象山甚早,在槐堂中称斋长。有求见象山者,象山或令先从子范问学。学者称直斋先生。象山尝谓“梦泉宏大,约礼细密。”为温州教授时,与叶水心甚相得云。

 

黄叔丰,字元吉,江西金谿人。为象山仲兄之婿,师事象山最久。象山论及门之士,首傅子渊,次邓文范、次即黄元吉。象山知荆门军,元吉从之,记所问答语,题曰“荆州日录”。时傅子渊分教衡阳,与漕使陈傅良(君举)论学,傅良心折其言而未能深信,适元吉自荆门至,傅良闻其讲论,始深信之。象山曾说:“元吉相从十五年,最得老夫锻鍊之力。前数年病于逐外,中间数年换入一意见窠窟,又数年换入一安乐窠窟,近年痛加锻鍊,始壁立无依傍。”同门严松以为元吉之学,当出于子渊之上。

 

傅子云,字季鲁,江西金谿人,学者称琴山先生。年方成童,即登象山之门,以年少,象山令先从邓约礼学,后升弟子之位。象山四十九岁登应天山(后改名象山)讲学,学者以年齿列席次,季鲁居末。象山令设一席于旁,时令季鲁代讲。有疑之者,象山曰:“季鲁,天下英才也”。及象山为荆门守,执季鲁之手而语之曰:“书院事俱以相付,为我善永薪传。”又谓诸生曰:“吾远守小郡,不能为诸君扫清氛翳,幸有季鲁在,愿相亲近。”象山曾说季鲁骨相寒薄,虽能明道,恐不能行道。后奉大对,葛丞相期以首选,不果。季鲁曰:“场屋之得失,穷达不与焉。终身之穷达,贤否不与焉。”时人以为名言。绍定四年(距象山之卒已三十九年),慈湖弟子袁甫持节江西,修明象山之学,为建象山书院。时槐堂高足惟季鲁在。所著“易传、论语集传、中庸大学解、离骚经解”等。抚州守叶梦得乃季鲁弟子,建三陆子祠于金谿,以先生配。

 

三、陆学的传衍

 

陆学的传衍,盛于浙东。尤其慈湖一脉,遍布江南,四明一郡尤盛。

 

1)袁甫蒙斋,已略说于慈湖与絜斋一节。

(2)鄞县史弥忠、弥坚、弥巩昆弟,皆从慈湖、絜斋学。方史弥远当国之时,弥忠等或避嫌辞官,或守正不阿,皭然不染,时论称之。

(3)史弥远之甥陈习庵亦从慈湖游。在太常博士时,独为袁絜斋议謚号,余皆搁笔谢绝。而居官论政,尤切直敢言。史弥远问之曰:吾甥殆好名耶?习庵答曰:“好名,孟子所不取也。夫求士于三代之上,唯恐其好名;求士于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耳。”

(4)慈溪楼石坡,问道于慈湖,慈湖告以“心之精神之谓圣”。石坡讲学之语,多本于师说,日明诚,曰孝弟,曰颜子四勿,曰曾子三省,其言朴实无华叶,而以躬行为务。石坡享耆寿,东浙推为杨门硕果。

(5)慈溪又有童居易,学者称杜洲先生,亦师事慈湖,世传其学。其孙童金建杜洲六先生书院,讲学甚盛。

 

四明而外,慈湖之徒,还有有严陵一脉。

 

(6)钱时,严州淳安人,学者称融堂先生,为慈湖之高弟。袁甫为江东提刑,建象山书院,特延钱时为讲席。其论学大抵发明人心,指摘痛决,闻者皆警然有得。著有“周易释义、尚书演义、四书管见、春秋大旨、冠昏记”等。

(7)融堂门人有夏希哲,学者称自然先生。究明性理,洞见本原,杜门不出者三十余年。家无隔宿之粮,而泰然自若。有三子,皆传其学,而仲子溥最著。

(8)夏溥,字大之。博通经学,诗亦自成一家。入元,遂为大师。郑师山、赵东山,皆尝从学。

 

至于江西,乃陆学之家乡,而槐堂诸子之声光反不如浙东。象山卒后,槐堂诸人亦渐次老死,乃有——

 

(1)鄱阳三汤出而讲学。伯氏汤千存斋与季氏汤中思庵大体主朱子学,而仲氏汤巾晦静则由朱入陆,其从子汉主陆学。

(2)汤汉,号东涧,为太学博士,迁太常少卿,度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有文集六十卷,今佚。东涧有警语云:“春秋责备贤者,造物计较好人,一点莫留余滓,十分成就全身。”王应麟谓此老晩节,庶几践斯言也。

(3)晦静另一门人徐霖,号径畈,原籍西安。理宗淳祐四年,试礼部第一,授沅川教授,上疏言史嵩之奸,见者咋舌。迁著作郎,乞外,知抚州,一月举政,以言去,士民遮道,至不得行。后知汀州,卒于任。理宗特赐以田以旌其忠直。径畈乃晚宋陆学之大宗。衢州守某,尝筑精舍请径畈讲学,听者至数千人。然宋史排陆学,故径畈论学之语不可得而详。

 

四、谢叠山之气节

 

谢枋得(西元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年),江西弋阳人,学者称叠山先生。叠山从学于徐径畈,径畈称其“如惊鹤摩霄,不可笼絷”。宝祐间举进士,官至江东提刑招谕使知信州。明年,元军入临安,信州亦陷。叠山变姓名走福建建宁唐石山,转茶坡,寓居逆旅,麻衣履鞋哭于道,人以为颠病也。已而走建阳,卖卜于市,拒不受钱,惟取米物。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教子弟。

 

至元二十三年(文山死后之四年),集贤殿学士程巨夫荐宋臣二十二人,以叠山居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奉旨来召,叠山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姓名不祥,不敢奉诏。”尚书留梦炎又荐,叠山曰:“吾年六十余,只欠一死耳。”福建参政魏天佑见朝廷以求贤为急,欲荐叠山以邀功,叠山不从,强之北行。至京师,问谢太后欑所及瀛国所在(恭帝与太后北搪,太后忧死,恭帝降为国公,故叠山问之),再拜恸哭。叠山在北行途中,绝食二十日而不死,乃勉强略进菜蔬,及至京师,困殆已甚。寻病,迁悯忠寺,见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持药杂米进之,怒斥曰:吾欲死,汝乃欲活我耶?终不食而死。

 

叠山与人书,尝曰:“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志。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末句“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真足为忠臣烈士生色!

宋亡之后,叠山遁迹山野,欲为遗民而不可得,屡征不起,逼迫入都,与文山先后死燕京,气节凛烈,大义昭然。

 

 

《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黄宗羲案语。

引见慈湖学案、附录。

引见《宋元学案》.卷七十五、絜齐学案所录粹言。

《宋元学案》卷七十六、广平定川学案、定川案后,黄宗羲案语。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傅梦泉案后,黄宗羲案语。

上引四明、严陵为陆氏之学者,皆见《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

徐径畈与下述谢叠山,皆见《宋元学案》卷八十四。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4年4月20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