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儒家的形而上学导论

你一定要把你这个人的特质好好的把握,而这个特质最高的意义所在,就是探求你的现实生命之上有没有学问,还有没有可值得你追求的,乃至于你应该了悟到用生命,现实生命之上的学问来体贴你的现实生命,来提升、来润泽你现实的生命!如果不这样想,你如果没有赶快这样做,这一辈子真的是对不起自己啊!所以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应该是哲学家,也就是人人都应该有这一套的形而上的向往,最好能够形而上的体悟,这个体悟要透过你心灵的成长,这叫做实践。

 

时间:2012年5月12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今天的主题,我们发布的题目是《儒家的形而上学》。其实啊,我在来的车上啊,我就在想,讲这个题目适合不适合啊?好像不大适合啊,因为这是最高明、最伟大的题目了,那我何德何能啊,我能够讲这么高明这么伟大的学问呐!而我们的听众呢,有许多都还是年轻人,尤其是针对我们的师范班的同学,那么师范班的同学呢,有大部分都是刚刚开始接触到经典,一下子就要讲这么高明的内容,好像是不大应该的。不过呢,前几次就已经讲一些很高明的内容了,第一次讲什么?《诸子出于儒家论》,哎呀,那这个是,这个题目是太大了,不过大家也听下来了。为什么大家能够听下来呢?只要你长着耳朵,反正坐在那里就听下来了,这样。(先生笑。众笑)所以好像也能讲。那第二次呢,又讲一个《孟子的性善论》,这个尤其讲,我们知道孟子的性善论之后,对于所谓的人性的问题永远不必再讨论,我这也是很高明的一种题目啊。这个题目一听清楚了,就可以解决人生很重要的问题,解决人类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大家也都听下来了,因为没有人塞耳朵的,啊,都听下来了。所以今天讲这个《儒家的形而上学》,可能大家也都能够听下来,这样。

 

不过我听说有一些同学,朋友啊,他上一次来听,听完了以后,他觉得很失望,为什么?因为他说这个我都听不懂。(先生笑)或许不是他听不懂,或许是他认为他原来想要来听的,可能是听读经教育理论,所以他心里有这个预设,而我们所讲的呢,全部没有讲到读经,是纯学术的讲,纯哲学的讲。于是可能对他原来的期待不能应和,所以他说他失望是这个意思。不过他确实说,听不很明白,不知道主讲人在讲些什么。那么如果上两次听不很明白的,我看这一次会听得更不明白,(众笑)因为老实告诉你,我也不能够把它讲得很明白,这样。(众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如果讲得得很明白,就代表我是不明白的,这样。

 

这个问题是不能很明白的,但是呢,它还是可以讲的。讲到相当的明白,就是该明白的地方要明白,不该明白的地方不可以明白,该清楚地讲的地方就要清楚地讲,不能清楚地讲的地方你不可以讲清楚,你讲清楚你就讲错了。那听了这两句,那可能我们通常就糊涂了。你不要糊涂,这个《老子》第一章就告诉你“道可道”,是怎么样啊?“非常道”。这个第一个“道”是道理,是真理,老子一开口就说我要讲真理了。第二个“道”呢,是言说、道说,他说真理如果可以用言语道说出来,就“非常道”,那个“常”就是真常,它就不是真正的道,就不是常道。所以如果道理能够讲出来,它就不是道理,这个道理是最高的道理、超越的道理。所以,真正的道理是不能说的,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题目呢,却要讲那个真正的道理,那一个真正的道理号称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词源

 

形而上学是西方的一门学问,我们的翻译。形而上学在西方是来源是很早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就有这个学问的名称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人就称这门学问为metaphysics,因为亚里士多德他的学识广博,思考深刻,他不只是普通说的研究哲学,他还研究物理学,physics,研究物理学。在他写一本书叫《物理学》之后,他觉得学问还没有讲完,因为物理学只是讲现实的自然的世界的研究,他认为这样子学问还没有讲完。是不是现实的世界的研究还有另外的学问呢?于是,他在《物理学》写完之后,他就写一个meta,meta就是“之后”,在这个physics之后我再说,我再给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叫做metaphysics。metaphysics是讲什么呢?讲我们现实世界背后的道理。所以metaphysics也可以说后物理学或物理学之后。然后呢,我们也可以说,世界的学问之后,其实这个“之后”是“之上”的意思。在世界的学问之上,还有没有学问讨论这个问题。

 

各位,我们这一生当中曾经想过这一种问题吗?在我们的世界,在我们日常生活,在我们的所有经验之事的背后,或者上头,还有没有学问可以追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我们既看到、听到世界,感受到世界,我们对世界有知识,而我们能不能对世界的背后,世界之上,还有知识,讨论这种学问。这种学问我们中国人后来翻译,把“metaphysics”翻译成“形而上学”。

 

这个“形而上”这三个字是来自于《易传·系辞传》,《易经》的《系辞传》有一句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就是成形状、成形体,也就是说,存在。事物存在在现实当中,也就是说,事物存在在时间、空间当中,它是以有形体而存在的,虽然现在有,我们知道,有些形体是我们看得到的,比如说我们人存在,这个杯子存在、桌子存在、树木存在……我们是看得到的,有些存在是我们普通肉眼看不到的,比如说空气存在,细菌存在,你虽然看不到,但是它还是存在,它还是在现实中存在,在现实中存在我们可以用它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来定义它。凡是现实中的存在都在时间、空间之中,凡在时间、空间之中,它就占有了一个空间,它就有它的形体,不管它形体大还小,它一定在时间的某一段存在,或者存在的很短,只有几秒钟,或者存在了几个月。比如说,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就是只有生存一个早上的菌类,这个菌类,就是菇类啊,蘑菇啊,生存一个早上,有些菇啊,半夜长出来,到中午就谢了,是不是?这叫朝菌。朝菌是不知晦朔,“晦”是月亮暗的、缩小的时候。“朔”呢,是月亮还没有生长的时候,所以“朔”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晦”呢,是每个月的农历二十九或三十,也就一个月的意思。只生存一个早上的菌类,它是不知道这个世间有月亮的圆缺的,不知道一个月的事情。“蟪蛄不知春秋”,“蟪蛄”是一种虫,一种昆虫,这种昆虫呢,如果春生,就夏死;秋生,就冬死。它如果是春天生的,它过三个月,到夏天就死了;那如果是秋天生的呢,它过三个月到冬天就死了,所以它只能够活三个月,它就不知春秋,它就不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这是在时间中存在。用佛教的话,叫做:生、老、病、死。这是指有生命的一段时间。如果是普遍的说呢,就叫成住坏空,成住坏空应用在有生命的身上,叫做生老病死。那我们用成住坏空是讲得比较普遍,因为石头也可以成住坏空,它不能讲生老病死,至少比较不能讲,你不能说人家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不是有生命了吗?你不要这样跟我抬杠,啊,这样。(先生笑。众笑)这是一般的说,啊。所以凡是存在,必定在时空之中。

 

而这个存在在时空中,用《易经》的术语来讲,它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者说,我们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我们说,世界的万物怎么来的?照《易经》的系统,它说,是由太极生生不息而生的。太极的创化,而太极怎么创化呢?太极是一个总体说,太极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看太极图,假如把太极画成一个图,一般人都知道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有一个S形,S形左边,这个头的地方点一点,右边的头的地方点一点,这个S形看起来像鱼,所以太极图又称双鱼图,两条鱼。因为它又有一个眼睛,看起来真的像鱼,其实那不是眼睛。这个太极画一个圆圈做一个象征,象征它是一个整体,里面分成两半,这两半一边涂黑,称为阴;一边留白,称为阳。当然以中国人的观念,只要到了阴阳这个阶段,他就没有纯粹的阴、纯粹的阳,道理、太极是纯粹的,但是阴阳就不纯粹,所以阴中有阳,就在涂黑的阴里面点一个白点,又在留白的阳这一半点一个黑点,表示阳中有阴,这样子阴阳才能够相互变化。假如阴是阴、阳是阳,虽然你用S形,还不能表现它的变化之妙。

 

在西方人呢,也有这个图。西方人是画一个圆圈,代表人,代表人类所知道的道理,中间画一条线,这一条线是直线,左边右边有颜色也好,没颜色也没关系,反正两边是势均力敌,两边是非常的清楚分明,这叫做,它是一个完整的,这两边占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两边的互不交接,叫做排斥而穷尽。“排斥”就是这一如果是A,那一边就不是A,就是非A。A跟非A,它穷尽了一个道理。而且A跟非A呢,它是完全排斥。西方人,如果这是他们的图,他们的一个思想的图案,我们可以说西方人这个图也等同于我们中国的太极图。但是他这个太极图呢,是直截的,是分解的,就是分开的。我们用一个比较不好的词语来说它,这个太极图是死的太极。这个西方人真不行,西方人的头脑是死的。头脑有些时候要死一死才行,我们中国人就太聪明啊,所以就一直没有严格的科学,因为这个图是逻辑的图。

 

逻辑就代表人类思考的模型,人类的思考就是这样思考的,你主张有一个A,就必定有一个非A跟你穷尽地排斥。什么意思?比如说,你如果讲这整个的图代表世界的万物,你从中间分开来,一边,如果你说这是生物,有生命的物,另外一边是什么?另外一边就是无生物,或者是非生物。所以生物加非生物合起来是一个万物的整全,叫做穷尽,穷尽了万物。这叫真的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没有任何一个物超出这个图之外,这个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而排斥呢?什么叫排斥?既然是生物,就一定不是非生物;既然是非生物,一定不是生物。所以生物跟非生物互相排斥,而生物加非生物是等于穷尽。所以A如果加上非A,就等于一,这个完整。那如果是A乘上非A,A跟非A叠在一起,是不可能的,等于零,这就是逻辑的第一步。第一步要知道A跟非A,要知道A跟非A穷尽一切,要知道A跟非A是互相排斥。穷尽一切就用加法,A加非A等于一;互相排斥就用乘法,让它叠在一起,相叠,A跟非A是不能叠在一起的,它是矛盾的,所以A乘以非A,A叠非A等于零。西方人就靠着这一套,成就了近代的科学文明。

 

所以各位,人类的复杂的思考,丰富的文明,原来来自于简单的一条线,一个圆圈。不要轻看这个图。这个图我们如果会用的人你可以,这个圆圈代表人类,人类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男性,另一部分是什么?(有听众答:非男性)哎,不错,(众笑)这个受过教育了。(先生笑。众笑)你不可以说女性。为什么不能说女性?因为如果说男性跟女性,有的不男不女的,你就包括不进来了。或者说,它会重叠,它就不能够排斥,它也不能够穷尽。所以男性跟女性加起来还不等于人类,要男性加女性加不男不女性,(众笑)这样,它才叫做穷尽。那男性跟女性呢?也不互相排斥,因为这个又男又女,刚才是非男非女,现在是男又是女的那一种人,他会重叠,所以也不排斥。因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明的思考,怎么思考,我们说人类里面有男性,还有一个不是男性,总之不管你是女性还是非男非女、是男是女,统统是属于非男性这一类。于是它就既排斥又穷尽,这叫做逻辑的第一课。

我们讲这个逻辑图,这叫二分法。一切的逻辑的推演来自于二分法,二分法是逻辑的规则的首要条件。逻辑的第一个规则就是二分,没有二分就没有逻辑。用佛教的话来讲,叫做分别心。你没有分别心就没有知识,分别心简称识心,识心就是认识心。西方人对于分别心特别重视,特别开展,于是开展出近代的科学文明,了不起!佛教对于认识心,认为它是虚假的心、错误的心,它是让我们迷惑的心、痛苦的心,所以你要解脱,你要去掉你的认识心,至少你要转换你的认识心成为智慧心,叫做“转识成智”。所以佛教对西方文化是直接反对的。就从对识心的了解来讲,西方人认为我们人心的认识能力,尤其逻辑的分别能力,是很根源性的,我们是可以利用它的,而且广泛的利用的,利用的熟悉以后,就成就了数学,成就了几何。用数学、几何再去深度地研究所谓物的道理,于是成就物理学,成就化学。从物理学、化学综合创造出各种的科学成果。这个对于人类心灵的认识。

 

我们中国的太极图呢,其实也是对心灵的认识,乃至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乃至于对天地超越真理的认识,都可以用这个太极图来象征。所以刚才说西方的逻辑的二分法,可以用在各方面,中国的太极图也可以用在各方面。而从《易经》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太极图这条中间的一条线不是直线,是曲线。西方人擅于直线的思考,中国人擅于曲线的思考,所以西方人的头脑称为逻辑头脑,中国人的头脑称为智慧头脑。这两方面都对人生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个智慧头脑里面,他来思考人生、万物、天地、宇宙的道理,他画成一个双鱼图,这个叫做阴阳。而阴阳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阴阳造化”,什么叫造化?是阴阳和合、阴阳搭配,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总是阴阳相配而成就的,阴阳的比率不同,成就的事物就不同。现在我们看许多的科学已经到,已经去研究分子的结构的链,结构链,分子结构图。而这个分子里面呢,一个质子、中子,它外面有电子环绕,这些环绕我们现在也知道,它也有阴阳的关系,中间带着正电,外面带着负电。阴阳它常常要自我协调,所以它就要有动态。

 

中国的太极图的阴阳也是动态的,这个动态各种不同的搭配,就化生为万物。所以阴阳,我们称为气,叫做阴阳二气。太极是理,阴阳是气,所以太极这个理,假如它是纯粹的理,你中间就不可以再画曲线,就没有所谓的阴阳。这个太极的圆圈如果是空白的,叫做无极,给它一个名字叫无极。其实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那为什么称它为无极呢?因为里面没有景象,它没有景象不是里面没有内涵,里面的内涵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于是,无极才是纯粹的道理。我们加上了一个阴阳,就是这个纯粹的理不只是空的道理,它里面有丰富的内容,它里面有伟大的作用,这个作用由阴跟阳的两面来合成。所以阴阳已经开始有作用,叫做气。自从气以下,因为气以下会形成各种的,我们说存在,各种存在就落在时空中,而各种存在就有刚才说的它的形,因为它占有空间。时间,既占有空间,时间就在里面,所以不要再说它占有时间了。只要占有空间的事物一定占有时间,只要占有时间的事物它一定在空间中,所以时间与空间是两个连生词,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我们只要讲空间,就已经知道有时间;只要讲时间,就已经知道有空间。所以,我们说阴阳造化而成形,这个形,我们用另外一个字来讲,叫做质,本质的质。这个形是由气而形成的,所以质是由气而形成,称为气质。

 

什么叫气质呢?就是禀赋的意思。天生的禀赋叫做气质。你禀什么气,成什么质。比如说,石头它可能就禀着太多的阴气,所以它就凝固,凝固而成它的质,它的本质,它就是硬的东西。水呢?就是阴气之外,还有阳气,所以水就能够流动,这就是水的质。我们人类也禀受了阴阳之气而成为我们人的生命,而这个生命呢,我们也是成了质,所以我们也有我们的气质。所以人的气质跟石头不一样,跟水也不一样。而每一个人的气质也都不一样,有人气质比较清朗,有人气质比较沉着,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的,这个阴阳造化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你要用宗教的解释,这是可能你上一辈子怎么样怎么样,所以这一辈子变成这样的气质,也可以。你不解释也没关系,反正儒家是不解释的,儒家就说这个是气质,气质为什么会如此,不可说,不可说,你说了也没有用。但儒家重什么呢?重变化气质。变化气质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改造命运的意思了。你有这个气,有这个质,你就有这个命,这个运。佛家叫做业障,儒家不讲业障。儒家也承认一个人有他的天生的气质,有他的运,有他的命,但是儒家对人给予相当高的理想,所以说人可以变化气质。气质是天生的,怎么变化呢?就可以变化。

我看《曾国藩全集》,他有一篇日记,说他今天看了一本《古麻衣相法》,相人的方法,有各种相法,有一种叫麻衣相法。穿麻布的衣服叫麻衣,有一个穿麻衣的道士他传下来的一种相法,叫麻衣相法。麻衣相法上说,人的各种的相都可以改变,比如说面相可以改变,相由心生啊。手相可以改变,听说有人的手纹从小到大时常在改变,你如果看你的手纹都没有改变,你这一辈子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众笑)你要改变呐,他说唯骨相最难变,下面不是有一种叫摸骨吗?摸骨也是相你的相啊,有的人看相,有的人看手,有的人听说看照片就可以,有的人听你讲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是有的人看骨相,他说骨相最难变。天生的骨,很难变的。他说,麻衣相法里面加上一句,“唯读书可以变化骨相”。了不起啊!所以我们才说读书变化气质啦!你读书就可以改变天生的禀赋,改变禀赋、改变气质其实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我们有些同学来这里参加师范班,听说要读一整年的经典,我恭喜你!你将改变你的命运,变化你的气质!(鼓掌)所以我建议你赶快去拍个照,(众笑)你的骨相有没有变我们不知道,但是你的面相可以看得见的,你的手啊,先打一个整个手掌印,(众笑)降龙十八掌!(众笑)往墙壁一贴,这个墙壁留下你的掌印,过一年之后你再留一个掌印,你看看这两个掌印如果一样,那你是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一定不用功,这样。(先生笑。众笑)所以可以变化骨相。那当然面相、手相,一定会变化,这叫气质。

 

有气就有质,有质就有形,这叫做形而下。在还没有形、质之前,只有气,但是这个气已经就要成形质了,于是从气以下,都叫形而下,只有纯理才是形而上。《易经》的系统就是这样说的,所以《易经》尤其是《易经》的传的部分,《易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孔子以前所留下来的原文,那是为了卜筮用的,或者说卜筮的记录,卜筮就是卜卦了。那卜跟卦是两个问神明的方法,一个是卜,卜是用龟甲,用牛骨来卜;一个是筮,筮是用一种蓍草,来分那个蓍草,看它的数量,然后记下阴划阳划,成一个卦,叫做卦。所以卜跟卦是两种方法,我们统合起来,就是问神明的方法,我们叫卜卦。每一个民族在最古老的时候,都一定有这一段的历史,这一种敬神敬天的文化,其实就是畏惧神明的文化。他畏惧神明,因为由于知道人性,人的有限性,所以他要对于比人的有限更超越一层、两层、三层的存有心存敬畏。而且据说每超过一层存有,就可以完全了解下层的存有。所以我们是活在时间空间中,而且我们只活在当下的时间空间中,你对过去有记忆,对未来你没有印象,对于未来你完全不知。据说高一层次的存在对于你的未来有所知,越高的知道越多,知道越精细,知道越远。于是,我们要做什么事,这一件事情做了是吉是凶,你就要问所谓的神明。这是《易经》的来由。你问神明的这些内容加以记录,传下来到孔子的手里,这部书就称为《易》,我们后来称为《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读《易经》据说是晚年才读《易经》,据说,有一章《论语》说“五十以学易”,可能孔子五十岁以后才开始读《易经》,其实孔子读《易经》不是像我们普通读书一样,孔子是研究《易经》,孔子是努力地去研究《易经》。孔子研究《易经》的第一步是读经,司马迁《史记》说孔子读《易》是韦编三绝。韦就是皮韦,皮晒干了叫做革,我们西装革履,所以我们的皮鞋,其实叫做革鞋。晒干了叫革,煮熟了的皮是很软的,叫做韦。这个韦呢,这个皮就可以切下来一条线一条线变成韦纬线。古代的书是用竹简写的,竹简写了一大片后要把它穿起来、串起来、编起来,有的用丝,有的用麻来编,比较重要的书是用皮韦来编,这叫做韦编。这个古代的书,竹简编起来成一卷,有的书是好几卷,所以现在我们书说第几卷第几卷,因为古代的书是用卷的。而卷的要读的时候就要张开来,右手拉前头,左手翻书,左手翻竹简,那么读到中间,右手再卷过来,卷到最后都拉开来,然后再重新把它收拾。把它收起来,再卷回去。所以中国的书,你读书的时候为什么是直行,因为竹简就是直写的。为什么从右边读起?因为我们用右手拿竹简比较方便,我们中华民族直行右起这种读书法,已经延续了五千年。直到最近几十年,我们改了,改成我们的书写是从左到右,我们读书是从左到右横读。这是不孝啊!(先生手敲讲桌三下)

 

还有据说中国古人读书是从上读到下,所以每次读书的时候都说:对的、是的,yes、yes!(众笑)现在我们读书是从左读到右,都摇头no、no!(众笑)你读书还能读好吗?所以现在用横写读《论语》,当然你要批孔扬秦啊,因为每读《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no!不亦说乎,no!有朋自远方来,no!”(众笑)活该!(鼓掌)

 

韦编呢,皮革是很坚韧的,孔子呢,翻来覆去翻来覆去,为什么要翻来覆去呢?因为据说《易经》的每一个字,不是每一句话哦,也不是每一个卦哦,当然每一个卦,卦与卦之间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啦,每一句话,前面提到,后面提到,每一字,哪边有一个字,它都是相关的。因为《易经》是一整套的,经过人类也是几千年的智慧的累积而写定的这部书,所以读《易经》要非常地仔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背起来,从头背到尾,不漏一个字,而且滚瓜烂熟。现在你不用这种方法读《易经》,你可能成为易学专家吗?绝无可能。所以我们中国文化就这样子丧失了啊,你丧失你主观上想要攻击它、要打倒它,这种丧失固然是丧失,你现在想要说我要复兴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还是有一些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连读书的方法都不对,请问你可能去复兴你的文化吗?所以孔子读《易经》就留给我们一个模范,要韦编三绝。他翻来覆去翻来覆去,把这个韦线翻断了,翻破了,就读破万卷那个“破”。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要把文章做好,你要饱读群书,这叫读书读万卷,而且读书读万卷的方法是破,所以诗人每下一个字,他都是非常中肯的。所以杜甫说读书一定要破,要把书读破。孔子读《易经》把韦线读断了,他再去重新再编一次,再断一次,再编一次,总共韦编断三次,叫韦编三绝。所以现在我都劝我们读经的孩子,你如果读《易经》,要把这一本《易经》,我不管你读几遍,你要把这一部《易经》读烂了,读烂三本《易经》,我允许你成为易经专家。要不然,门都没有,假的!古人读书是这样读的,这样读书,你说这么辛苦读书,那读破三本《易经》不是要读好久吗?我这么浪费时间?告诉你,不浪费。你那一种读书法才浪费,你已经浪费了几年了,浪费了一二十年了,浪费了三十几年了。人家读下一部就是一部,绝不浪费。

 

欧阳修立志要成为作家,当然欧阳修后来成功了,他也是古文八大家之一,而且成为苏轼的老师,因为苏轼考状元,他作主试官。欧阳修他怎么会做文章的?他学啊,他怎么学?他就向他所敬佩的人学啊,他敬佩谁呢?韩愈!韩愈是当时开古文的先河,所以苏东坡写《韩文公庙碑》的时候,他劈头第一句就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当然这一句话是来自于《孟子》了,他对于韩愈是很恭维的。欧阳修喜欢韩愈的文章,喜欢他文章的什么东西呢?喜欢他的文气,文章中有气,这样。如果我们要知道文章中要有气、没气,你当然也可以读韩愈的文章,大家都认为韩愈的文章中有气,其实韩愈的气是学谁来的呢?他学太史公,他学司马迁,司马迁的文章有气,还有庄子的文章有气,孟子的文章更是正气浩然,所以要学文气。所以文章不只是写得通顺啊,不只是写得内容丰富啊,你要写得有气。这个通顺是一般人可以感受的出来的,你读一读就知道通不通顺,还有内容不内容是可以了解出来的,至于文章的气,是要体会出来的。而这个气是最高明的部分,就好像写书法,你的笔法是可以检查出来的,你的结构是可以分析出来的,但是你的行气就比较难了,你的风格更是你的气的表现,那是更虚的东西,叫做字里行间呐,叫做弦外之意啊!

 

那欧阳修怎么学文气呢?他也用读经的方法,怪了!这个人都已经年纪大了,都已经是朝中元老了,他还这样读书。他把韩愈的文章抄在纸上,古人的纸都是宣纸,用毛笔抄,抄在宣纸上,然后把这一篇文章贴在一块木板上,然后他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读,用手指头顺着读。这一种人呢,大概一篇文章读个三五遍,最多读个一二十遍就已经会了,但是欧阳修一直读下去,一直读、读…读到他的手指头,用手指头摩擦的那些字已经模糊了,纸已经磨破了,他才换另外一篇文章。各位,你可以去试验一下,一张宣纸写上字,你用手指头磨一次,再磨一次,看这个字会被你磨掉,纸会被磨破,至少要一千次。欧阳修这一种人读文章还要读一千次啊,但是他还是要这样子读书,这样读书难道很笨吗?你就比较聪明,笑话!

 

所以各位啊,要开始认真读经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重要的书,重要的文章,不妨多读它几遍吧!“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众笑。鼓掌)这是蔡琴的歌的歌词,我只会这两句。(众笑)这两句太美了,不过后来她年纪比较大了,她透露其中的秘密,因为替她写歌词的特定的这一个人,他是一个西洋的教徒,大概是天主教徒,他写这一首词的时候,所谓“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一般人认为蔡琴是在唱情歌,后来才知道不是,那是在读《圣经》。(先生笑。众笑)所以我们读经也有这样的心情,“读它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你要终身地濡目于经典呐!你才能够这样去读书,这样读书,你才心灵上有受用。

 

好了,我们讲回头了,我们就讲到气质,又讲到文气,你如果变化你的气质乃至于你作文如何有你的气,本来没有气,变得有气;本来气弱,变得气比较强;本来气就比较污浊,现在变得比较清爽。这也是变化气质啊!都要靠读书,而且要读好书。不过,纵使会写文章,文章还是在气中的表达,散文是于你生命中的情感的表达,你虽然所表达的是义理,但是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在现实中。所以古人才说“文以载道”,文章所要表现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所表现的那个不能表现的、那个字里行间的弦外之意。不过,能够变化你的气质,已经不错了。你的文章能够有气已经不错了,虽然它还是在形而下的世界。

 

我们讲了形而下,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形而上。所以,阴阳以下,叫做形而下;阴阳以上,叫做形而上。于是形而上用《易经》的道理就是一个“太极”,叫做“道”。所以“道”是属于形而上的世界,阴阳以下是属于形而下的世界。我们用“形而上”这三个字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是非常贴切的。所以人类的学问就分成两个层次,不可以叫做两类,当然两类也没有关系,但是不是两边,是两层。学问有些时候要分两边,有些时候要分两层。比如说,东西的文化,东西的文化你可以分为两边,就好像我们把地球的地区分为东边跟西边一样,东边就是东方的文化,西边就是西方的文化,而且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各占特色而分庭抗礼,所以有人把东西文化分成两边。不过,也有人把东西文化分成两层。

 

各位,这个分两边跟分两层是不同的一种眼光,乃至于不同的智慧。我想请问你,你生长在现代,是一个东西文化冲击,或者是交流,或者是汇通的时代。有人认为它是冲击,有人认为它应该交流,有人认为它应该汇通。我先不管你是冲击、交流还是汇通,总之,你对于东西两大文化传统,你是左右地分为两边呢?还是上下地分为两层呢?假如你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你从今天开始要想这个问题;假如你以前想的是两边,没有人说你错,但是对于两层,你有没有想过,应该不应该这样分?还有,如果分成两边,倒无所谓,因为大家都是齐头并进。但是如果分为两层呢?啊,我们就有一种价值的判断了,有高下之分了。当然每一个人都想站在高点了,那请问,那是中国文化站在上层,西方文化站在下层呢?还是西方文化站在上层,东方文化站在下层呢?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课题。如果这一种的分法丝毫没有印象,没有在你生命中真正地去面对它,没有真正解决它,你不能够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你对于中国文化是负不起责任的,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生的一种抉择。只要你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你读过书,你都应该有清楚明白的认识。

 

我们这一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尤其是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有许多有名的高级知识分子,是社会名流,就是对于东西文化到底是两边还是两层,他是弄不清楚的。这一不清楚,他们又是青年导师,让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清楚,而且不清楚了一百年,还不清楚!中华民族会有前途吗?各位,中国文化没有前途,世界文化会有前途吗?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这个要建设我们的头脑,要打开我们的思想的眼界,要开天眼。要不然你是不能够讨论这个问题的。

 

好了,这个从形而上、形而下的上下两层,我顺便讲到文化的两层。现在我们又回头来看,我们人类的文化,或者是我们人类的心灵所面对的学问,是不是可以有两层?这也是一个疑问。尤其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的一些哲学家,他们受了科学发达的影响,他们一切以科学为标准,他们兴起了一种学问,叫做科学的哲学。而且认为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哲学是为科学而服务的。既然为科学而服务,就是为形而下的世界而服务的,人类的认识只能基于现实的世界,没有所谓的现实以上的世界可以让你去了解,你去追求现实以上的世界,你再追求所谓的道、形而上的学问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满足你的情感,它没有学问的意义。

 

各位,依照中国古人,是不这样看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乃至于“道”是在“气”之上,不仅在“气”之上,“道”是最重要的学问。《老子》一开头就是“道”,而且所有学者他志在见“道”。能够体悟到“道”,能够体悟到形而上的真理。如果一个人,他的学问不能达到这个地步,那是白费了他的心机,他这辈子的学问算没有做成。

 

在南宋初年,陆象山跟朱熹,他们的学问的路数,学问的路数是不一样的。在《陆象山全集》里面,他的语录中有一条,这个弟子包敏道记陆象山,叫做“一夕步月”。有一天晚上,在月下散步,“喟然而叹”,陆象山就叹了一口气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就是说朱熹啊,他的人格像泰山一样,这么样的高耸,令人敬佩,可惜他的学问并没有见“道”——没有看到“道”,没有体会到“道”。各位,说人家学问没有见“道”就是代表他这一辈子工夫白费了。那是非常严重的批评啊,弟子在旁边就很紧张,说,那先生为什么不作一篇文章来告诉他?陆象山就颇为不高兴,说,你怎么恁地没长进,你且道这个世间多一个象山,少一个晦庵,又曾多了什么,又曾少了什么!也就是说,学问是自己做,别人有没有见“道”,他是不是听我们的,这个我们不必管那么多,你只管你自己有没有见“道”,你不要叫我去再教晦庵见“道”,这样子,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人的老师啊,是非常严厉的,“古之学者为己”啊!所以朱子“学不见道”,这一个批判呐,太严重了,太严重了!而这个批判到底是陆象山自己私人的恩怨呢,还是他有客观的评判?各位,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公案呐!每一个人也要去读一读他们的书,也要有相当的智慧,你才能够判断陆象山这一句话到底说中了没有。如果说中了,那朱熹实在太可惜了。如果陆象山没有说中,你要替朱熹啊,你要替他去澄清澄清啊,以免让我们的祖先呐,蒙尘不安啊!但是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没有,愧对祖先!

“学不见道”。可见朱熹的心里面他是要见“道”的,陆象山的心里面,当然学问是有“道”的,有“道”的一面,就是有超越的一面,有形而上的一面。中国古人做学问,孔子所谓的“下学而上达”。朱熹的注解“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德”,这个天理就是“道”。所以孔子的学问“下学而上达”,你可以作两种解释:我们从下学做起,日渐高明,最后能够上达天德,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呢,下学就是上达,所以“下学而上达”那个“而”不一定在时间的历程当中,我下学下学下学…渐渐上达上达,这个也是下学而上达嘛!那个“而”也可以是而且的而,下学并且上达,即在下学中就是上达。各位,请问你是怎么解这一句话?就代表你对于孔子的智慧了悟的深切。既然孔子“下学而上达”,可见孔子的生命当中有两套学问。不是两套,是两层学问同时俱在,要不然孔子不会说这句话。

 

其他的所有经典,你去读一读,都可以发现这两层的学问,而且讲的都非常的通透,就是通达而透彻,乃至于透明。如果在这两层学问不够透彻,那叫做不成熟。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你都要读出这种味道,如果读不出来,那就代表还不能够读这种书,头脑还没有建设起来,你还不能够了解所谓圣贤的智慧。所以形而上学是必须讲的,乃至于在中国儒释道三家来说,形而上学是真实的。在西方呢,刚才说,亚里士多德不是有physics、metaphysics的这两层学问吗?不止是亚里士多德,从他的老师柏拉图那里,就已经建立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柏拉图的学问来自于苏格拉底,但是成熟于柏拉图。所以我们不讲苏格拉底建立了形而上学的系统,我们说,柏拉图建立了形而上学的系统,这并不代表苏格拉底心中没有形而上学,但是形而上学的确实的建立,把它写出书来,是在柏拉图手上。

 

柏拉图怎么建立他的形而上学呢?柏拉图认为,我们对于世间的认识,是虚假的认识,世间的万物是虚假的存在。真实的存在在哪里呢?真实的存在在天上,我们的灵魂是从天而降,降到世间来。我们的灵魂本来在天上,可以看到天上的世界,我们与天上的世界同在。等到你的灵魂下降沦为人类的时候,你的灵魂就被你的肉体所包围,我们肉体就污染了我们的灵魂,或者是把我们的灵魂就封闭了。我们的灵魂只能透过一些像山洞的通口来看外面的世界,看的是很小的世界,乃至于是曲折的,经过光线曲折以后的世界,是不纯粹的、不真实的世界。而且你的灵魂永远没有办法独立出来操作你的肉体,除非你做一种学问,叫做哲学。所以,有一句话还很有名,到现在我们都还在用,肉体是灵魂的什么啊?坟墓。这一句话就是柏拉图说的。我们灵魂被肉体所掩盖了,我们灵魂从肉体的小小通口中所看到世界,是不真实的。你看你眼前的这些世界,他都只是我们在天上的世界的回忆。我们还记得天上的世界,然后再看到现实的世界,我们认为现实的世界也有这一种的特质。

 

比如说圆,我们看到一个圆,圆的东西,这个茶杯是圆的,那我们看我们的铜板,是圆的;我们看碗盘,是圆的。请问这么多圆的东西,请问哪个是圆的?他就要问了,很有意思啊。你能说茶杯的圆是圆吗?那碗的圆就不是圆吗?而且茶杯是真的圆吗?他说真的圆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圆的复制品,叫做copy。现在我们去影印叫copy,那个copy这一个词语就是柏拉图用的。我们现实的世界是天上世界的copy。请问是原件比较真还是copy比较真?请问是原件比较清楚还是copy比较清楚?当然是原件呐。但是我们世界上不可能有原件。我们灵魂再清明也不可能在世界上看到原件。所以我们灵魂要自我提升,提升回归到天上的世界。所以我们的现实的心灵只有一半,不圆满,我们的另一半还留在天上,所以我们一定要追求我们的另一半,而且可能永远追求不到。

 

所以,现在还有人用这个讲法来说恋爱。一个人单相思,自己想爱对方,他的另一半,他要追求他的另一半而永远追求不到,他还是不死心,追求了一辈子,这叫柏拉图式的恋爱。(众笑。鼓掌)你一辈子永远要回忆,永远在追求真实的世界,那一个真实的世界就是理想的世界,那一个理想的世界叫做Idea。Idea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对我们灵魂的原来的记忆。所以,柏拉图的学问也有两套,传到了亚里士多德,他也是两套,从此以后,西方的所有的哲学,都有两套。所有的哲学家,都要完成两套。乃至于形而下的世界的学问,因为它非常丰富,而且引人注目,而且一研究就有成果,因为它是用认识心做研究的,乃至于用逻辑、用推理做研究的。那么这一种逻辑的研究、推理的研究是很确实的,是让人不能反驳的,它等而下之可以做实验给你看,它有客观的确实性,于是就能够吸引人。而且你越研究、越精细,它的内容越丰富,一发不可收拾,孔子说“致远恐泥,虽小道必有可观”,于是,就成就这一方面的学问。那这一方面的学问一到了很丰富的地步,有系统的地步,这套学问就成熟了,成熟了,就从整体的学问中分出去。所以,依照西方的古人的看法,人间的学问就是人类心灵的学问。而人类只有一个心灵,所以人类的学问就只有一种学问。那一种学问是无穷的丰富,所有的学问都是这个学问,于是以整体的学问来包含一切的学问。这一种学问就是智慧的学问。

 

贯通所有学问的学问

 

追求智慧是我们人类的内心一个主动的、必然的一个愿望。那么这一种学问你一追求,就是要明白他的道理。所以,明白道理,你越想明白道理,道理是在你面前的世界的进一步或者退一步。你追求这个事物的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在事物之上,而这个事物之上呢,还有他的道理,又提升一层。在他的道理再提升再提升……提升到最后就是一个超越的世界,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性的世界,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叫做形式的世界。形式的世界就是超越的世界,纯粹的世界,纯粹的世界的更纯粹,纯粹世界最纯粹的地方,就是形式中的形式,号称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是一种代表,一种意义。这个最原初,这个世界的最原初的真理,称为形式的形式,称为神,翻译成上帝。这一套一直往上追求,明其道理,乃至于最后,明其最后的真理的学问,明理的学问就是明的学问,叫做明学。中国的明跟哲是相通的,明哲保身。就是你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来安身立命,所以明、哲两个字相通,所以不翻译成明学,就翻译成哲学。

 

追求智慧的学问就是哲学,而智慧呢,是一切的智慧,那刚才说一切的智慧,有些学问自己分出去了。比如西方最先分出去的学问叫做逻辑学。逻辑在亚里士多德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系统,那有人就一辈子去研究逻辑学,他可能会忘了整体的人心,人类的心灵的学问,那就是逻辑学家。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都要有整体的认识,然后有特殊的表现,不过这个特殊的表现确实是一套很丰富的学问。然后呢,再成熟分出去的学问呢,就是天文学。因为人类也很喜欢观察天象,成就了天文学。天文学大概在哥白尼、伽利略的时候就成熟了。后来又成就了各种的学问,比如说现在的人文科学,太多了。心理学也是一门独立的学问,你读什么的?我读心理学。你读什么?我读教育学。你读什么?我读军事学、我读政治学、我读法律学,甚至我读艺术学。各位,这些所有的学从哪里来的?从人类的心灵来的。人类的心灵只有一套学问,叫做明白的学问,叫做哲学。所以如果人要问你,你是学什么的?你就说我是学什么的;你是什么专家?我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各位,你已经很小气了。人要问你,你是学什么的?我是学哲学的。为什么?我是学明白的学问,这叫通识。所以现在我们很重视通识教育。在分科教育已经分得很细的时候,马上再拉回来。那美国人就有这个觉醒,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通识,然后有专才。我们中国呢,看到人家西方的专才的教育,分科的教育,非常喜欢,就一直往分科的教育上推。人家已经在推通识了,我们还回不来。

 

各位,学问难呐!既要有专才,又要有通识,通识是本,专才是末。而依照人类的人性的发展历程,通识要在早期就奠定。通识怎么奠定?不是一五一十地了解去奠定,是一种酝酿、熏陶的奠定。将来的专才是你的理解力高了,你可以做研究了,你去研究那些丰富的学问,加以系统的思考跟论述,你就成就专才。我们人生如果这样成长,我们读书,我们的学问这样做出来,不是非常顺乎天理、合乎自然吗?不是让我们既有一个稳重的底盘,我们又有自己突出的表现吗?这样岂不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完美的学问吗?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不这么做?各位,我是老王,老王可以卖瓜,我要自卖自夸一下,你要读经才能完成这样的学问啊。(鼓掌)因为经典不告诉你专门的知识啊,经典告诉你对人生的通识啊!贯通整个人生,贯通所有的学问的那一种学问,叫做明学,叫做哲学。而哲学一直爬,爬到最高是形而上学,是对于现实的世界之外,问还有没有学问的根源。我们人的心灵,能够面对世界,我们心灵的这个能力从哪里来?也就是问你自己的能力的能力,那一种问题才是最深度的问题。你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

 

各位,可见形而上学虽然不容易,但是它很重要,所以的学问都是形而下的学问,它一个一个分出去了,它分家了。这些兄弟都分家了,留下父母怎么办?我告诉你,父母就守着最高明的一块。人家分不出去的,他就守着度他的晚年吧!这叫做哲学,所以哲学是古老的、有智慧的,而且是永恒的学问。其他的学问分不掉的地方,就是哲学。而哲学还有雄心大志,它还想要照顾所有的学问,希望所有的学问都在它的笼罩之中,都在它的辅助当中,让所有的学问都可以成就它自己的特色,而都不互相妨碍,而能够互相的沟通,互相的协助,最后成为一个学问的总体。有这种思考的人叫做哲学家,能够把这样的思考实现在他生命中的人叫做圣人!(鼓掌)能够一心一意来从事这种教育的人叫做教育家!(鼓掌)你现在如果聪明的话,应该了解我在讲谁是教育家了。(众笑。鼓掌)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教育家,最少要教育自己。你如何成为一个教育家可以教育你自己呢?要对刚才所说的那一套最少最少要有一点了解,有念兹在兹的那一种迫切感。如果没有,你的生命就浪费了,你在做什么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也不知道,都在做别人叫你做的事,都在做这个时代要你做的事,都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做事,你自己又在什么地方呢?这叫做不存在的人,你的存在是虚假的,你不能替自己负责,你对不起天地!所以天地生人有这种气质,有这种“心”的能力,动物是没有的,植物更没有,石头更没有。虽然他们可能有,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但是我们人现在就有。你一定要把你这个人的特质好好的把握,而这个特质最高的意义所在,就是探求你的现实生命之上有没有学问,还有没有可值得你追求的,乃至于你应该了悟到用生命,现实生命之上的学问来体贴你的现实生命,来提升、来润泽你现实的生命!如果不这样想,你如果没有赶快这样做,这一辈子真的是对不起自己啊!所以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应该是哲学家,也就是人人都应该有这一套的形而上的向往,最好能够形而上的体悟,这个体悟要透过你心灵的成长,这叫做实践。

 

西方自从柏拉图有了两层世界的区分之后,西方所有的大哲学家,成熟的哲学家,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讲形而上学的。刚才说过,不讲形而上学你的学问就只有低等的学问,没有高明的学问,所以西方哲学界有一句话,说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重复。什么叫重复?每一个哲学家都要再重新讲一次形而上学,虽然每一个哲学家都尽量讲出跟古人不一样的形而上学,但每一个哲学家都还是要这样讲,所以这个重复就是都要讲两层存有,都要讲两层学问,都要讲两个世界。如果你不讲两个世界就不是哲学家,你就不成熟。中国古人呢?任何一个读书人,不要说哲学家,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追求要见道,他的生命是两层的。所以,任何一个人,你都要好好思考,好好了解,好好追求,这样子的学问叫做形而上学。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他是形而上,他就在我们认识心灵之外。什么叫认识心灵之外?他在世界之外,就是你心灵所面对的现实环境就是你的世界,你的认识心灵有多少,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认识心不是说你的眼睛所及,耳朵所及而已,你的眼睛所及、耳朵所及,你的眼耳鼻舌身所及,你还有意可及。这个眼耳鼻舌身的所及是你的经验的世界,你的意念所及是你的推理所及的世界。你可以推理啊,这个推理,你如果依照逻辑来推理,依照一个规则来推理,这个推理是有效的,而推理就可以扩充你的经验世界的天地、范围。所以一个人要善于推理,而你的推理不够,你可以去吸收别人的推理。所以我们要看那些聪明的人,他怎样告诉我们他的经验的知识,而且他凭着他的经验,他的聪明,他再推理,再推理,再推理…所以我们读很多科学的研究,我们就可以,自己虽然没有去研究,我们也可以知道他们研究的范围是那么样的精密,而且有时候还很完美、很动人。我们也可以去看很多的思想家,他由于他的生活经验以及他的学问、他的聪明,他也去推论,推论出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受到益处,所以开卷有益。不过我们所开的卷一定要是有高度生命体贴的人、有丰富的生命内容的人所写的书,我们才开卷有益,要不然开卷是无益的。所以很多小朋友,他看书看什么?看一些童话书,看一些儿歌。这些书啊,告诉各位,不看也罢。因为那些书不是生命很有深度的人、很丰富的人所写的。所以开卷不一定有益,有时候开卷是有害的。那我们如果这样子自己用自己的努力以及接受别人的努力而开拓我们的世界,开拓我们的认知世界,这个认知世界都还在知识的范围之内,而我们的认识的心灵,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不仅是现实存在的世界以及我们推理所及的世界,他都是有限的,他都一定在我们认识心灵的限度之内,我们的认识心灵是有限度的。

 

我举个例子,这是康德所举的例子,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因为哲学家所说的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知道的话,只是哲学家说明得比较清楚。他要说明清楚的时候就用比较啰嗦的话来讲才能讲得比较清楚,所以我们就觉得哲学家很啰嗦,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讲得那么不明白。所以你如果听我演讲,你听不明白,我很高兴,因为我是哲学家。(众笑。鼓掌)哲学家就是把一般人都了解的事情说得让人不了解。其实不是让你不了解,而是他说得比较明白,我们一般人的了解都模模糊糊的,他说得明白了,你若认真地跟着他一起思考,你也明白了,而且你这种明白是非常明白、透彻的明白。这种明白是永远的明白,所以你明白一个问题,你只要一生你明白一次,你以后都不必再努力了,这是何等划算的一种交易啊!你费力少收功多啊,但是一般人就不读这个书,这个书读起来就很艰难。我时间都没有了,我还有时间去磨这个这么罗嗦的学问吗?你不去磨它,告诉你,你一辈子永远是模模糊糊的。

 

所以要静下心来,要跟着聪明人一步一步走。你走过一次,这一辈子就不必再走。要不然你永远在那里摇摆,永远在那里浮动,你的生命是不安稳的,你连一件事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天下有那么多的学问。所以上一次我讲说,我们讲一个孟子的性善论,告诉你,你对孟子性善论了解了,以后性是善的是恶的,你都不要再讨论了,永远就定案了。一般人说,哪有可能是世界是这样子的,学问总是可以讨论吧?我告诉你,有些学问是可以讨论的,你就再去讨论,有些学问是不能讨论的,你就不可以讨论,连这点都分不明白,说一切学问都可以讨论,一切学问都可以进步。有些学问是不会进步的,因为它不可以进步,进步就是错。你说天下哪有这样子,进步不是更好吗?你进步,人家释迦摩尼佛成佛了,你去学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实皈依僧要皈依法,皈依法为了皈依佛。你到皈依佛了,你学成佛了,你说你比释迦摩尼佛进步吗?笑话!那是不可以进步的啊!一个人信基督教,你说你成耶稣吗?你如果生活在古代你会被烧死、打死。(众笑)你怎么可以超过耶稣呢?笑话!你说你学儒家,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学到最后,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已啊,你能够比从心所欲更逾矩吗?笑话!不要那么肤浅,有些学问是可以进步的,有些学问就不能进步。我们既要追求那个可以进步的学问,也要追求那个不能进步的学问。

 

这个形而上学,每一个哲学家都想要再说一套,所以西方的形而上学啊,就成了一个形而上学史,就可以写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形而上学变成又是一套学问,你去读哲学,读西洋哲学一定要读到形而上学,而他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历史,就是每一个哲学家怎么说,又怎么说……好像都推翻前人的说法,自己另外有一套新说,好像形而上学有很多套。各位啊,真理只有一个,形而上学怎么会有那么多套呢?所以,我告诉你,凡是一个民族,他有很多套形而上学,就代表这个民族的智慧没有成熟。(低声笑)你不要认为西方人好伟大哦,每一个时代都出哲学家,他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形而上学。他是很伟大,伟大到让我们考博士生考得很辛苦而已。(低声笑)他不是伟大,伟大就没有那么多套形而上学了,懂吗?形而上学只有一个,因为天理只有一个,太极只有一个。你那么多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都瞎子摸象。(鼓掌)为什么是瞎子呢?因为柏拉图告诉你了嘛,我们的灵魂原来是清明的,在天上,现在降到世间,被肉体的坟墓所盖住了,你不是瞎子是什么?当然是瞎子。那么你又一心向往于那个最原初的智慧,最高的学问,那不是摸象是什么?当然是摸象。所以人家柏拉图就告诉你了,形而上学就是瞎子摸象,虽然柏拉图以为自己说的才对。后来所有的西方哲学家都说柏拉图说的不对,至少是不够,所以他们要另说一套,说到现在还在说,说个不完。

 

其实,西方的形而上学到康德以后,就不可以再说了。因为康德他的哲学有一个伟大的成就,就是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有一篇文章叫做《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未来形而上学,就是将来如果有形而上学的话,要按照我这样子的思考去做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我已经把它定了。他说,以前的形而上学都好像是一个自己宣称为它是一个血统很纯正的皇后,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怀疑皇后的贞操,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大家怀疑来怀疑去,没有一个人可以树立起他的王国。这一个王国一树立,就有许多游牧民族把他攻垮了,游牧民族就建立一个王国,又有其他游牧民族把他攻垮。所以,所有的人都想建立一套形而上学的王国,结果就有许多的怀疑主义来怀疑它。一怀疑就垮台,为什么一怀疑就垮台?刚才说,形而上学就是我们认识心灵之上的学问,使我们认识心灵所达不到的学问。而我们所有的学问都是用认识的心灵来接近的,我们用思考来思考它,用我们的言语文字来写它。而这个形而上学是不可思、不可议——叫做不可思议——你用思议的方法来做不可思议的学问,你能够做的成功吗?所以你一建立起来别人就把你打倒,而且一句话就把你打倒。所以要达到形而上学最容易,要建立形而上学最难,但每个哲学家他很不死心,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他的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告诉我们的,了不起啊!两千多年呐,出了一个康德。西方哲学界就有一个大的转变,不能够再随便讲形而上学啦,因为你讲的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形而上学,建立的方法有几种:第一种叫做智测的形而上学,用你的智,智心,其实不是智心,是认识心,就是用你的认识心,这个智啊,就是你的认识心,用你的理智思考能力去建立的形而上学,叫做智测。为什么叫测呢?你去窥测、去测量、去测度、去揣摩,用你的理智去揣摩的形而上学。这是西方自从柏拉图以来一贯的传统,他们的形而上学都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思考,建立的形而上学。这一种智测的形而上学已经被康德批判掉了,这是不可能建立的,因为它直接的就是矛盾,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佛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的意思。你不可说还说,你不是自我矛盾吗?而且说的好像是真的,那你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所以,智测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说的。所以各位,你如果有智慧的话,你就不必再去研究那些西方的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了啊。因为都是自己造一套,结果呢,都建立不起来,自以为他了不起了,后来的人马上把他打倒。这样子造就了西方学问的多彩多姿,看起来好像日新月异,其实都是在开倒车。所以,最开倒车的是西方人。

 

形而上学的建立

 

那形而上学不能建立了吗?不是,刚才说形而上学建立还有别的方法。不只是用智来测,第二种方法,叫做天启的形而上学,其实叫做宗教的形而上学。天启,是用基督教的传统所说的,上天的启示,叫做天启。上天的启示往往不是启示你哪里有一座山,哪里有一条河,不是启示你什么科学知识,上天的启示都是启示你上天有道,世界是由上天所创造,而这个上天,西方人号称为上帝。上天是一个客观的称呼,上帝是一个主观的存在。中国只讲天,在《诗经》上有上帝,但是后来转化,纯粹的天、道,而不再讲上帝。因为上帝是由天再转成的,依照康德的哲学,他说上帝这个观念,是虚妄的,是假的,是不能成立的,这个讲得非常的骇人听闻。他说上帝这个观念,是我们人类追求最高、最圆满的概念的一种客观化。本来我们人类就有一种追求最高、最圆满的愿望,我们心里面有一个最高、最圆满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自然产生的,因为我们人类去思考问题,都会思考到最高、最圆满。刚才说我们的认识心灵也会推理推理……你会推到最高、最圆满。但是你会产生自我的矛盾,你会自己很沮丧,因为你推不到最高、最圆满。虽然你想追求最高、最圆满,但你推不到。

我们举个例子,现实的经验,你看到现实,我们生活在空间中,这是你现实可以感受的到的。比如说你抬头环顾我们四周,这不是有一间房间吗?这个房间就是我们现在听讲的空间。而这个房间,你可以从窗户、从门看去,哦,这个房间外面还有空间。我们这个校园,这个校园被围墙围住了,你看不到外面,但是你可以推理,校园之外它还有地方,这个白羊沟这个地方。你说白羊沟之外还有没有地方呢?当然有。这个还有昌平区,昌平区之外呢,还有北京市。北京市之外就没有了吗?有,整个中国。整个中国之外就没有了?还有整个地球,地球之外没有了吗?虽然你没有出过国,你没有离开地球,地球之外还有啊,还有太阳系啊!太阳系是有,天文学告诉我们,但是平时我们抬头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的太阳,啊,不是,太阳黑子。(众笑)太阳跟月亮还有很多的星星,而且这个星球不在太阳系里面,那天文学家告诉我们,那是在外星的,等于是在我们太阳系之外,这个外星球啊!而这个外星球之外,还有没有空间?现在我们所知道最远的行星可能是,不是几万光年、几百光年、几千光年,是几亿光年,甚至几十亿光年,乃至于如果有几百亿光年,那么远的星球我们都可以感受的到,也都可以用望远镜看到,难道那就是世界的尽头吗?你可以再推,外面还有对不对?你说,外面还有,还有到什么地步呢?你如果说,你就下一个结论: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啊,这个叫形而上学的命题。因为虽然在你的认识当中,但是它已经超越你的认识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可以说这句话,这一句话不合理。你怎么可以说世界是无限的,你用什么来证明?就是说世界没有个边,没有个边怎么会是世界?那有人说世界有个限度,现在有所谓宇宙是有限论,宇宙是有限的,那我们会请问。宇宙之外是什么?那是非宇宙,非宇宙还不是宇宙吗?所以我们讲宇宙就是无限的意思嘛!那无限,可能无限吗?又是有限的。如果这个空间你还不了解,不了解它们的争锋相对,到那个地方模糊掉,我们的理性模糊了,我们的理性产生辩证了,我们理性产生了自己反对自己,自己打架。那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的认识心灵所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我们的眼睛、耳朵达不到的地方是你的知识的界限,是你连推理都推到那个自己不能决定的地方,就是你的认识心灵的界限。

 

我们说时间,未来时间我们不说,我们说以往的时间。今天之前有昨天,昨天之前还有昨天、再昨天、再昨天……然后这一个朝代有别的朝代,然后夏商周之上有尧舜、有五帝、有三皇。你就说到三皇以前,还有盘古。中国说盘古开天,那是神话。那盘古以前呢?盘古以前没有东西,没有东西怎么有盘古呢?(众笑)所以世界的时间有没有开始?有人说,没有。那没有开始,怎么有现代?那世界时间如果是有开始的,那开始那一点的前面是什么?所以,你讲一个开始他就还可以推,推到前面。所以世界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结束?这两个非常平常的问题,那是三岁小孩都会问的问题,哲学家费了一生的努力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哲学家就等于三岁小孩,叫做“不失其赤子之心”呐!(先生笑。众笑)我们都很成熟,这个问题都不问呐。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不是问题,我告诉你,我们愚昧啊,才不问这个问题啊,你要聪明一点,一定会问这个问题,而且要问一辈子。

 

问来问去问到最后你就知道,你的认识心是有限的,认识心有限,我们刚才说认识心有限,认识心的认识的学问到这里为止,是不是人生就没有了学问了呢?人生还是不满足,一定要冲破它,冲破它你可能就不能够用你的认识心来认识了,你如果还要用你的认识心来认识,你要冲破的那一个世界啊,你要进入那个世界啊,你就犯法,违背了自己的心灵的规则。所以,你不可能用智测,来猜想一个形而上学。猜想的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有人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有根源的,这个世界的根源虽然你不能了解,但是有某种存在能够了解,乃至于这个世界就是它之所创造。这一种存在,它是完美的,它是永恒的——世间没有完美的东西,世间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我们一直追求完美跟永恒。——我们追求完美跟永恒这一种的心灵向往、这一种的情谊,这个最完美、最永恒的概念,把它客观化,变成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思考的对象,把它对象化。然后呢,我们想,它是实在的。假如没有这一种对象,没有这一种创造世界的存在,我们世界怎么来的呢?那是一种伟大的存在。伟大的存在一定是存在,如果不存在它怎么叫做伟大?这样等等等等加上去,于是就把它实体化,实在是有这一种存在的。那这种存在呢,只是完美跟永恒,现在我们又加上,这个完美和永恒的存在它是创造世界的,创造世界它还要管理世界,它既能够创造又能够管理,他一定是一个像人一样有知情义,他全知、全能、全爱,他的知是全部知,他的能是全部能,他的爱是全部爱。全知、全能、全爱,这一种存在,我们就称为,给祂加一个称号,叫做上帝。

 

上帝的存在,他就是无限的存在,我们人生的存在就是有限的存在。当有人这样想的时候,于是就创造出一种神话,叫做创世纪的神话。就是上帝与道同在。有一天上帝说,应该有个世界,就有了世界。他说,首先说,应该有光,就有了光;应该有各种星球,就有了各种星球;各种星球有花草树木,就有了花草树木;还有人,就有人了。这就是创世纪的神话。而当这样创世纪的神话一出来之后,人就永远是被造的,上帝是永远超于世界之上,于是西方的两重世界就一道线这样划开了。这叫形而下的世界,这叫形而上的世界。(先生用手比划)形而下的世界是有限的世界,我们人类是有限的存在,有限的存在你所能了解的世界还是在有限的世界范围之内。你对于无限世界是不可能了解的,无限世界只能透过上帝的指引来传到人间,叫做传福音。这个传福音的人,就是上帝在他心灵里面启示,让他感动,他忽然觉得有一个真神来告诉他某些事情。这些事情呢,他要传播在人间,这一种人叫做先知——先知是觉后知,先觉是觉后觉,这一种人号称先知。从古以来就有许多的先知一直在传达上帝的讯息。那人类呢,就稍微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之上还有我们的造物主,于是就产生了宗教。后来各种先知有些时候所讲的话不大一样,于是,就有一个最后的先知,这个最后的先知说,从此以后没有先知,到此为止,我是最后一个先知,这一个人叫做耶稣。耶稣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那些以前的先知,地位都没有我这么高,他们只是被上帝所感动,我直接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派我来,我代表上帝。所以,耶稣就是上帝,上帝就是道,这叫做三位一体。圣父、圣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圣灵。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所以圣子就圣父,也就是圣灵。因此,耶稣之后,再也没有耶稣,就不需要再有先知了。你看耶稣这个人多么了不起,他如果是骗子,是大骗子。(众笑)他如果是圣贤,是大圣贤。你觉得他是骗子还是圣贤呢?那就由你自己去决定。(鼓掌)他告诉你,他来自上帝,我们人都是上帝所造,将来我们的灵魂,也可以到上帝身边。但是,你不能变成我,你不能变成耶稣,你更不可能变成上帝。这就是基督教。所以基督教是有灵魂不灭,这个灵魂不灭是当你死的时候,你的灵魂就等在一个地方,等到耶稣再度降临,来做最后的审判。你要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天堂是永远的天堂,地狱是永远的地狱,叫做炼狱。所以,西方的人生很简单,只有两条路,而且这两条路是定的,不能转的。

 

各位,你信这一套吗?当然,你比那些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可能还好一点,因为你至少有两层的观念在你心中。虽然有一层是你永远达不到的,但是比糊里糊涂还好一点,对不对?所以,有上帝信仰的人,他会觉得他比你高明,因为你是糊涂的,他是清明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你如果遇到有一个教徒,非常骄傲,跟你传教,你千万不要怪他,因为他有骄傲的本钱!他的信仰叫做上帝!(鼓掌)你如果什么都没有,他当然可以对你骄傲。这叫做天启的形而上学,由上天来启示,而这个启示不是启示给每一个人,是启示给先知,先知再传达给你,虽然后来的基督教有各种的改革,改革到最后,人人都可以自己向上帝祈祷,而且上帝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这已经不像以前最初的基督教了,不是希伯来人原来的基督教,现在只有犹太人还保持他们原来的基督教,所以犹太人是最骄傲的,他们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当然了,还有比犹太教更骄傲的宗教,那是更可怕的。但是这都是人类心灵永恒的追求,所以宗教的存在,你是不可能禁止的。没有宗教存在,人类是不安的。因为,你的心灵就要追求一个高明的世界,作为你的现实世界的依靠。要不然你不能安你的身,立你的命。

 

不过,形而上学只有这两条路吗?智测的,要不然就是天启的。智测的是假的,天启的是不关系到你的,是从外来的,别人告诉你的。告诉各位,还好,整个世界上,我们还发现了有一种接近形而上学的学问,叫做“实践的形而上学”。这个实践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心灵有一个理想、一个理念,一个你还没有达到的一个向往,而这个向往呢,可以发动你的生命去往这个向往一步一步地前进,这叫实践。而一步一步前进,到最后这个学问告诉你,你可以把你所向往的那一个理想完全表现出来,完全在你现实生命中表现出来。所以,你向往于那个道,你就以你的肉身成道,而不是像耶稣,是道成肉身。这一种实践的学问,在世界上,古今中外看起来,只不过三家的学问是实践的,就是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都属于实践的学问,而这个实践的学问里面都有一套形而上学。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就不可能成为实践的,因为你人生不可能有向往,或者你向往不够高明,也不叫做实践的。所以有些宗教让你去修行,你问他最后达到什么地步?他说,你只能够到某一个地方。我告诉你,你最好不要信这种道,不要信这一种宗教,这一种宗教连西方的一神教都比不上,太低级了。但是儒家、道家、佛家这三门学问都告诉你,人生从心里面就可以有一种高明的向往,而你透过了你的生命的努力,你可以把高明的境界实现在你生命中,完全,你的生命就是一个智慧的实现。

 

不过这三家所讲的方式不大一样,虽然都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人类的心灵就可以实现出一个形而上学,乃至于形而上学就在你的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之中,融合一体。刚才不是说“下学而上达”吗,用佛教的话来讲叫做“真俗不二”,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玄之又玄”,因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所以,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假如你是把无有分开,那就是西方的这一条线。老子要讲的是无就是有,一个玄;再来讲,有就是无,再一个玄。总之,无也是有,有也是无,无中一定有有,才叫做无;假如无只是无,不是有,那只是无,不叫做真的无。有中一定有无,才能够叫做有,假如有中没有无,只是有,那就是死的有、定的有。那无如果没有有,就是虚的无,所以,无不是虚的,是实在的无,叫做无中有有。有不是死的有,有是活的有。那就是真正的有,所以无是一个玄,有是一个玄,叫做玄之又玄,这样子“众妙之门”。(鼓掌)所以,佛道两家都可以讲一个形而上学,而且这个形而上学不是用你的理智去猜测而已,也不是先知来告诉你,而是,他说你是可以实证出来的。不过,佛家跟道家的实证是走另外一条路,是走消极的路,因为佛家跟道家基本上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污浊的、是烦恼的、是执着的,所以你的修行、你的实践需要去掉,要去掉、去掉…去掉你的有限,忘掉你的执着,取消你的识心,或者转变你的识心。这叫做消极的实践,但是他也能够达到一个形而上学。牟宗三先生称这一种形而上学叫做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在境界处,才能够呈现你的形而上学。

 

至于儒家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而上学呢?刚才有人递纸条,又有人拿纸板,又有人跟我鞠躬,就是跟我说,时间到了。我还没有进入主题,(众笑、鼓掌)今天的主题叫做“儒家的形而上学”。我要替自己打圆场啊,有人说我的演讲铺垫太多,你觉得今天铺垫没有意义吗?(听众齐答:有)今天的铺垫是有意义的,不做这个铺垫,我们不能知道今天所讲的这个议题的重要性,而且这个铺垫之后,要讲儒家的形而上学,是易如反掌。“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儒家的形而上学就在这里。所以今天不讲也等于讲了,时间既已经到了,我就不可以再讲了。(鼓掌)

 

这样子好了,我们把以下的第二次跟这一次还没有讲完的合在一起讲,因为下一次可能要讲,下一次的题目是《<大学>“格物致知”解》,就是要解格物致知。那么再下一次呢?要讲阳明的哲学,王阳明的哲学,讲“知行合一”跟“致良知教”。那么,讲王阳明哲学,其实是要讲心学。心学、理学,讲心体、性体,讲心性之学,其实它连通着儒家的道德学以及形而上学。所以如果把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教”,把它综合起来,放在儒家的形而上学一起讲,这样也可以。所以把“格物致知论”放在更下一次,所以下一次我们再接着讲儒家的形而上学,把王阳明、陆象山的学问收拾到这里来,这样讲,也会更加丰富,而且也会有整体感。因为我今天的时间安排不恰当,所以做这种调整。我希望大家不要怪罪,谁叫你一定要来听我讲啊,(众笑)这你要怪你自己啊!你识人不明,这样子。(先生笑。众笑。鼓掌)

 

好!那今天本来我是准备讲两个小时,然后留半个小时问问题,现在不只是半个小时没有的问了,时间超过了,而且还没有讲完。但是,我们不要把它当做是听演讲,当做是讲学。学问是讲不完的,从哪里进去都可以,到最后都是相通的。大家如果没有说,我来听一次演讲是要从头到尾讲一个完整的主题,如果你没有这一种期待,就没有关系,我讲得也比较轻松愉快。当我轻松愉快的时候发挥比较好,那大家的收获肯定也比较多。那我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各位!(完。热烈鼓掌)

 

编辑排版:行知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四辑《道德的形而上学——2012春季系列讲座》。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2)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9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