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善言德行的伯牛

导航—>>本站《儒学研修参考目录>>蔡仁厚《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目录及内文链接


 

编者按:《孔门弟子志行考述》是蔡仁厚老师早年著述。既可帮助人们了解孔门弟子之行谊,又可作为解《论语》之参考书籍。蔡仁厚老师曾自己介述自己撰述此书:

是以《论语》为据,旁采古籍,列叙孔门诸贤之生平行谊、学识艺能、志节风义、人格精神,兼及其资禀气度,才情声光。娓娓道来,庶几引人入胜。既情味深醇,又发人深省。而附录之“孔门弟子名表”与“孔门师弟年表”,简明醒目,不仅可以供参考,尤能显孔门师弟之时代社会背景,以加强读书之效果,引发阅读之兴味。

兹连载于此,以飨诸君。

蔡仁厚:善言德行的伯牛

伯牛的德行

 

伯牛,姓冉名耕,或曰名犁,伯牛其字也。鲁人,少孔子七岁。(据圣门志、阙里广志)他是孔门最早期的弟子之一,与颜子等同列十哲“德行”之科。孟子尝言:

 

“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公孙丑上)

 

照朱子的解释:“德行、得于心而见之于行事者也。三子善言德行者,身有之,故言之亲切有味也。”从祀名贤传也说:“冉伯牛以德行称,亚于颜、闵。孔子为司寇,以为中都宰。尝从厄于陈蔡之间,弹咏不辍。设教于洛,乐道不仕。”关于伯牛“为中都宰”与“设教于洛”的事,不见于经传,未必可靠。我们所可确知的,伯牛乃是以德行著称,而且善言德行的大贤。而他整个人格的造境,则孟子书中曾有这样的话: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上)

 

具体而微,是说具有圣人之全体,但规模未扩大耳。如此看来,是伯牛已经达圣人之域了。至于其言行少见于论语与其他书籍,则可能是有疾而早卒之故。

 

伯牛之疾

 

白虎通德论曰:“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恶疾。”淮南子精神训亦说:“子夏失明,伯牛为厉。”厉即疠字之省。说文曰:“疠,恶疾也。”疠癞声近,故朱注谓:“先儒以为癞也。”果然,那就是近世所谓麻疯了。《论语》有一章伯牛病重,孔子亲往探问的记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古贤有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伯牛之贤德,自无患此奇疾之理。不应患而竟患之,是天命不齐之数,有殊不可解者存矣。患之而又不复可救治之,则其伤痛惋叹为何如!孔子之“执其手”,与其“命矣夫”之叹,又岂仅是师生之情而已。伯牛危言正行而竟受此恶疾,岂非命乎?虽说逆来顺受,安之若命,然有贤德者而天降之疾,终伤人情!这就无怪乎孔子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之叹了。王船山曰:

 

“由夫子之言,则伯牛之贤可知;而君子之言命者亦可见矣。人尽而后归之天,性尽而后安之命。自非伯牛,则疾病凶折之至,方当以之自省,而岂可徒诿之命哉!修身以俟命,身之不修而俟命,自弃而已矣。”(四书训义)

 

船山这几句话,很有警策之意。必贤如伯牛,而后可受“命矣夫”之叹。常人不能修己之身,尽己之性;动辄兴“天乎”“命也”之欢,则是怨尤而已,自弃而已!可不戒哉,可不勉哉!

 

编辑排版:其嘉

 


【相关文章】

 

季谦先生|颜回的生命境界

|孔门弟子及其流派

 

【相关专题】

 

认识孔子

《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目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门弟子志行考述》。

(0)
蔡仁厚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1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8日

相关推荐

  • 季谦先生:儒家的形而上学导论

    你一定要把你这个人的特质好好的把握,而这个特质最高的意义所在,就是探求你的现实生命之上有没有学问,还有没有可值得你追求的,乃至于你应该了悟到用生命,现实生命之上的学问来体贴你的现实生命,来提升、来润泽你现实的生命!如果不这样想,你如果没有赶快这样做,这一辈子真的是对不起自己啊!所以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应该是哲学家,也就是人人都应该有这一套的形而上的向往,最好能够形而上的体悟,这个体悟要透过你心灵的成长,这叫做实践。

    季谦文集 2022年9月16日
    05610
  • 季谦先生:只讲高明的部分,就反而不高明了——儒释道三家综论(一)

    佛家是从现实人生开始说起的,现实人生是无明的、染污的、烦恼的,所以要来个翻转,说无常、无我,以回归真实,叫做“解脱”解开无明虚妄,让生命从染污烦恼中挣脱出来。无明烦恼在我们的生命中,其根源是无限深远的,其内容无穷无尽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完全解除。譬如我们的思考,不仅恶的念头不能有,连善的念头都不能有,甚至对于最高真理的欣喜向往也不能有。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28日
    11.4K0
  • 曾昭旭:生命的正面存在感与负面存在感(《让孔子教我们爱》之三十九)

    生命的正面存在感。是指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充实、饱满、自由、自在,这当然是一种生命充分存在之感,它的主要表征就是悦乐。至于负面存在感,即是一种生命的不存在感(或生命不充分存在之感,也就是一种残缺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残缺、不存在,当然就会起一种“我可能消失、不存在”的恐惧与优虑(例如人会怕死),也会有一种因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让生命恢复存在的彷徨(惑),此即孔子所谓“忧、惧、惑”。(一个生命健康的人是不会对自我存在感到忧惧惑的,反之,当人生命受伤,变得不仁、不智、不勇的时候,忧惧惑等负面情绪就自然会在他心上浮现。)

    情感婚恋 2022年6月2日
    09480
  • 庶民“至愚”而“至神”

    王船山讲庶民是“至愚”,但在另一方面,庶民又是“至神”。在这个意思上,至愚与至神间的分际是很不同的。 由“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来看,民是至神,对为政者的作为有一定的自然反应…

    儒学义理 2021年12月5日
    01.5K0
  • 季谦先生: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许多理论的不同都来自于对心性了解不同,宗教的不同,也是由于人类对心性了解的不同。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30日
    11.4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