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陈亢、申枨、林放

导航—>>本站《儒学研修参考目录>>蔡仁厚《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目录及内文链接


 

编者按:《孔门弟子志行考述》是蔡仁厚老师早年著述。既可帮助人们了解孔门弟子之行谊,又可作为解《论语》之参考书籍。蔡仁厚老师曾自己介述自己撰述此书:

是以《论语》为据,旁采古籍,列叙孔门诸贤之生平行谊、学识艺能、志节风义、人格精神,兼及其资禀气度,才情声光。娓娓道来,庶几引人入胜。既情味深醇,又发人深省。而附录之“孔门弟子名表”与“孔门师弟年表”,简明醒目,不仅可以供参考,尤能显孔门师弟之时代社会背景,以加强读书之效果,引发阅读之兴味。

兹连载于此,以飨诸君。

 

陈亢

 

陈亢,见于孔子家语,而不载于仲尼弟子列传。今本家语说:陈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人。(弟子解)学者也多认为陈子禽就是陈亢。但论语子张篇记载陈子禽对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这种话实在不像是一个弟子所说的。所以皇侃义疏认为陈子禽是另外一个人,不是陈亢。他的意见似乎值得尊重。而汉书古今人表,正列陈亢与陈子禽为二人。关于陈亢,论语亦有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伯鱼所闻于夫子者,诗与礼而已;这都是孔子所雅言的(雅言、常言也),当然不算“异闻”。伯鱼的回答,朗然无隐,而陈亢之问,则不免以私心度圣人之意了。王船山说:

 

意圣人有甚秘之藏,一言而即可入圣,愚矣;以子为可私,而圣人偏爱之,愈愚矣;以伯鱼之诚慤,谓可诱之使言也,愚不可瘳(音抽,病愈也)矣。使伯鱼而果有异闻乎,又岂向陈亢道哉?······甚哉,亢之愚也!”(四书训义)

 

船山的话,自然是严正之理。不过陈亢“问一而得三”,虽然掩不住私心沾沾之喜,但也不能说他没有几分解悟之智。礼记尝载陈亢之兄子车(齐之大夫)死于卫,子车之妻与家宰商议认子车病死时,没有臣僕在旁侍养,因此想要使人殉葬,以侍养子车于地下。商议既定,而陈亢至,亢曰:

 

“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孰若妻与宰?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指子车之妻与家宰)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檀弓下)

 

陈亢这段话很有智辩。因为若只说殉葬非礼,未必能劝阻殉葬的事,于是他指出既是为了要人侍养子车于地下,那末最适合殉葬的,莫如子车之妻及其家宰;而二人既不想死,殉葬便自然“弗果用”了。

 

申枨

 

申枨(音程)之名,误衍最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字周;孔子家有申续,字子周。党字,或作棠、又作堂,作傥,皆因与枨音相近而变;(诗丰云“俟我堂兮”,郑笺:堂、当作枨。可证也。)续字,或作绩,又作缋,作缭,都是形近传写之误。史记索隐谓文翁图有申枨与申棠,而今所传礼殿图,则只有申党而无申枨,文献通考亦说文翁石室图,无所谓枨与棠也。则文翁图本止申党一人,诸字皆由音近通用,所以才形成“莫知其孰为正”的纷扰。自唐宋以来,皆以申党申枨二个名字配祀孔庙,下迄明代嘉靖九年,更正孔庙祀典,保留申枨,撤去申党;至此,申枨才算恢复本来面目。

 

申枨生平事迹,无多可述。论语有一章记载: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

 

朱注引谢氏之言:“刚与欲,正相反。能胜物;之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为物揜,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无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见也。枨之欲不可知,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为刚,不知此其所以为欲尔!”谢氏所谓“悻悻自好”,大概是说意气甚盛,自以为是的意思。枨之欲自不可知,但总与“刚”有近似,而决非软性面之放纵恣肆。大抵尚勇强,好声,而不能于世情无繫恋;以是,常徇于物而不能胜物。枨之欲,或者是这一类。

 

刚为柔之对。常言刚正、刚直、刚大、刚强、刚烈,皆有阳刚之美。所以刚是乾德,是天德,而近于仁。(仁非柔也。仁之性,觉与健而已。仁道生生不已,所以刚健创造,都是仁的发用。)一个人如果多欲,则枉而不正,曲而不直,自然将失其刚正刚直之德,而馁其刚大之气。“无欲则刚”,岂不然哉!

 

林放

 

林放,鲁人。仲尼弟子列传与家语皆不载其名氏,而文翁礼殿图则列为孔子弟子。文翁于西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立学宫于成都市中,首祀孔子,又画弟子七十二人之像于壁,其中有林放。论语书中,有两处孔子称道林放的话。一是称赞他问礼之本,一是季氏旅(祭名)于泰山,子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孔子之意,是说林放尚且知道问“礼之本”,难道泰山之神祇反而不如林放,竟会安然接受季氏非礼的谄祭?问礼之本一章,亦见于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鉴于世人竞务于礼之虚文,而弃灭礼之实质,于是特别发此一问。孔子赞赏他能探求本原,因此大其问,大者,赞美之也。礼,本于人心之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之为礼,贵能适度中节。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外不足而内有余;外不足者其本尚在,内不足者则其本将亡。所以说“与其奢也,宁俭”。而丧者,死生之际,其礼益重。故孔子又举出丧礼一端,说“与其易也,宁戚。”礼记檀弓记载子路之言:“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这正可用作“与其易宁戚”的解释。

 

礼者,仁之表也。故礼有内在之质与外在之文。质为本而文为末;礼贵得中,必须本末兼尽。所以林放问礼之本,而孔子并没有以何者为本而答之。想是恐人执本以贱末,又向偏处领会吧。今攀“与其奢宁俭,与其易宁戚”之两端以告,则本末自见,而礼之“中”亦便可得而知了。这正是孔子“举一反三”之教,故言似卑近,而意实远到。

 

 

编辑排版:行知

 


【相关文章】

 

季谦先生|颜回的生命境界

|孔门弟子及其流派

 

【相关专题】

 

认识孔子

《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目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门弟子志行考述》。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7月7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