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与祖师禅|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3节

 

在南禅未开宗派之前,圭峰宗密(神会之法裔,又为华严宗第五祖)已有三宗之判:

 

(1)四祖下牛头法融一脉,弘法于江东。此一地区,受玄学之影响特深,法融之学,遂亦以「虚空为道本」,以「不须立心,亦不强安」为宗要,侧重非心非佛。故圭峰判之名「泯绝无寄宗」。(非心非佛,即荡相遣执之般若精神也。无寄,即不挂搭、不执着之意。)

 

(2)五祖下神秀一脉,化行京洛,多承愣伽旧义(传心),主「清净自心现流,渐而非顿」,故圭峰判之为「息妄修心宗」。(止息妄意,修清净心,使心合理。)

 

(3)六祖下神会倡顿禅于京洛,以立知见直显真心(灵知真性)为主,圭峰乃其四传法裔,自判为「直显心性宗」。

 

然而,直显心性之南禅正统,实不在神会一系,而在于湘赣中心兴起之「新禅风」。六祖云:

 

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为道。

 

此四句,先从正面说有(即心即佛),是存有地说;再从反面说无,是工夫地说、作用地说。成佛之「道」不能落于任何固定之形式,故须破斥一切相对有限之物,而显绝对无限之道本身。这是融合真常唯心与般若性空之新禅风。(从思想传承发展的脉络上说,是真常唯心与般若性空:若直从工夫上说,便是顿悟成佛。)

 

以是,青原南岳下之禅师,或说「即心是佛」,或说「非心非佛」(马祖道一),或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南泉普愿),南岳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表示对真心真空,既能不落二边,而又中道不住。

 

南方禅师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分,但其实指,不甚明确。因为禅宗语录,几乎不提神会禅,所以对神会一系未有恰当之确解。依牟宗三先生之疏解⑤,其基本关键是在「即心是佛」一语如何解释,也就是对「如来藏性」的了解与说法的问题。对于如来藏性,可以有三种说法:

 

1.如来藏自性清净理、亦即理佛性——此是相应阿赖耶系统而说者。

 

2.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在此,真心与真性是一,此是真常心系统之如来藏。

 

3.一切法趣色趣空、非色非空,只点实相为如来藏(实相无相,是谓如相)——此时,有实体意味的真心即被打破,而复归佛法真相,此是天台「性具」系统下如来藏。

 

说:神秀的渐教禅是第1说;神会的清净禅(如来禅)是第2说;六祖下的南禅(祖师禅)是第3说。有人误以为如来藏的「如来」指「如来佛」,这当然不对。又有人说如来禅是渐教禅,祖师禅是顿教禅,这也不中肯(半对半不对),因为如来禅与祖师禅都是顿教禅。简切地说:

 

(甲)如来禅——唯真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偏显真心真性(所谓立知见、立灵知真心)。有所立即同时亦有了限制,所以必须破斥。(般若「荡相遣执」,即是破斥的精神。)

 

(乙)祖师禅——不思善,不思恶,中道不住,不舍不着,归于圆实(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六祖禅。

 

一、神会的如来禅:顿悟真心,直显灵知真性

 

以上举第2个说法来解说「即心是佛」以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乃是神会禅之立场。其所着重者,是就「如来藏真心(真性)」而讲直下顿悟以成佛。《历代法宝记》说神会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

 

破清净禅,立如来禅。

 

可知「如来禅」之名是神会所立。而所谓「破清净禅」是要破斥假借「看心、看净」之方便以「息妄修心」(修心以合理)之渐教禅(神秀禅)。所谓「立如来禅」是立「顿悟如来藏性以得如来法身」,此即圭峰所谓「直显心性宗」。「直显」(不假渐修)即是「顿悟」。「心性」即灵知真性(真如心、重知性,心性合二)。这仍然是荆溪所说「唯真心」、「偏指清净真如」(指华严宗)

神会禅所不同于华严宗者,不过偏重在顿悟真心,而不甚重视此心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来藏缘起)之教说耳。

 

经教是教乘,禅家是宗乘。所谓「教外别传」,乃指佛教内的「教外」(经教之外)之别传(禅)

故神会之顿悟禅、如来禅,实同于《起信论》华严宗之「唯真心」此一系统必须预设一超越的分解,以显示一超越的真心(灵知真性)

 

(1)就华严教说,是别教一乘圆教;

 

(2)就神会顿悟禅说,是如来禅。

 

圭峰所倡『禅教合一」,便是以华严宗「显示真心即性」之教,会合神会「直显真性」之禅(宗)。但六祖及青原南岳下之禅者,并不同于神会禅。(圭峰亦知「直显心性宗」有二类,但他只讲第二类,而对第一类则引而不发。又 圭峰与百丈门下沩山同时·为山早圭峰九年生·而后卒十二年。沩山与德山、洞山临济,皆是亲歷唐武宗会昌法难之高僧大德。)

 

禅教合一之简示:

 

如来禅与祖师禅|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7章<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采>第3节

二、六祖的祖师禅

 

六祖之祖师禅,有三个重要的基本义旨。

 

无所住而生其心——直指本心,见性成佛。⑥

 

当初六祖半夜听五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⑦,六祖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谓空寂性)。他对五祖陈述自己之所见: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期、谓料想)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犹今言「何曾料想到」。自清净、无生灭、自具足、不动摇(不浮动摇荡)、生万法,凡此,皆在人的期望与料想之外(没有想到竟能这样)。「自性」指自己的本性,即「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性。但此空寂性,必须通过「无所住而生其心」,始能如如呈现。不住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此即般若心、清净心、无念心。般若呈现,空寂性始呈现。可见六祖并不像神会就无所住而分解成一个灵知真性、分为空寂之体与灵知之用而成真心即性;而是无任何住着之般若心照见空寂性。空寂性「本来无一物」,而「般若非般若,是之谓般若」,般若亦本来无一物,此之谓智如不二。不二而二,亦可说为「如如智与如如镜」。如如智即心,如如镜即性。故五祖谓六祖曰:

 

不识本心,学德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句中之「本心」,即无所住的般若心:「本性」,即空寂性。「若识本心」数句,即「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之义。必须直就着「无念无住的般若清净心」而无心(不住着),始能见「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性而成佛。

 

念念住着,即是生灭缘起的万法;念念不住着,即是般若。自性若迷,即是众生;自性若悟,即是佛。⑧故曰:佛自性中作,莫向心外求。

 

佛是觉,不是释迦(不是个体(某某人)成佛,而是觉者成佛。觉者即是佛)。「性」是纲主(性是王),故「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中论》云:「以有空寂故,一切法得成。」此乃就「因缘生」而言之,并不是本体论的生起论也。

 

二、自性生万法——「性生」并非本体论的生起论

 

既然性生不是本体论的生起论,然则五何期句中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应如何了解?

 

曰:「生」是依前第三句自性本自具足」之意而来。「自性能生万法」,即「自性能含具万法」之转语,故「生」乃含具义、具现义,实则其本身并无所谓「生」也。自性真空,故真如本性本无所谓起不起、生不生。生起变化而成万法,是由于思量(心识活动幻起万法)。识万法不离空如(自性真空),以如为相,以如为位,于是而有「自性生万法」(自性含具万法)的漫画式(写意的,描述的)正表词语。实则,此乃含具不舍不着、无生无灭的万法实相而为功德聚(法身佛)。六祖所说,正是智者所谓「点空说法」也。

 

六祖全靠自悟,他并无经院式之训练,对经院式之分析与教相之分判亦无兴趣,故必须以天台圆教之「一念心即具十法界」加以规范,方能对它有恰当相应的了解。⑨

 

圭峰宗密——

 

(1)以教方面之空宗配禅方面之「泯绝无寄宗」(牛头禅)

 

(2)以教方面之唯识宗配禅方面之「息妄修心宗」(神秀禅)

 

(3)以教方面之华严宗配禅方面之「直显心性宗」(神会禅)

 

圭峰明知直显心性有二类,却只讲第二类的神会禅,对第一类直显心性之「六祖禅」无所交代,此表示圭峰对天台宗仍然无安排。牟先生以为——

 

(4)当以天台圆教配六祖之圆顿禅,亦即后来所谓之「祖师禅」

 

(三)无念、无住、无相——不舍、不着、不断断

 

六祖又云:

 

以无念为宗,以无住为本,以无相为体从此三句,尤可见出其精神与天台圆教相应。《坛经》机缘品载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认为此偈未明心地,因示一偈:

 

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惠能、慧能,通用。)

 

卧轮自以为有伎俩,实则为法所缚而陷于滞执。他是「息妄修心宗」。而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此正是天台宗所特重的「不断断」(以不断为断,不断而断),于百思想中无住无着,乃是思而不思,此便是解脱。「本来无一物」是一法不可得;「不断百思想」,则是不坏假名(有)而说诸法实相(空),三千宛然「即空即假即中」,两者(不断与断,或假名与实相)似相反而实相成。

 

至于「无念」乃境界语、工夫语,不是存有论上的有无语。「无念」乃「于念而无念」(不为念所缚)。「于念」是存有论的有念,而「无念」是工夫上的无执无着,亦「于诸境心不染」之意。「无念」显示一个宗旨,故曰「以无念为宗」。

 

「无住」是所以实现此无念之宗旨者,「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矣,此便是「以无住为本」。

「无念、无住」,即是「无相」。「无相者,于相而无相」(不着相),亦即般若经所谓「实相一相,所谓无相」。无相乃是他的体性(故名实相),所以说「以无相为体」。

 

彼「看心、观净,不动不起」者,是有相禅。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直从自性空寂处直心而行(由无念心而行),则一切还归于无相——禅、戒、定、慧、忏悔……一是皆无相,此即是「一行三昧」(万行化为一行),只此一行,更无余行,此便是圆顿禅、祖师禅。

 

 

⑥直指本心,本心指佛家之般若智心(非儒家之道德仁心)见性成佛」性指空寂性(非儒家的内在之道德性)

 

⑦无所住(不住着)故如如呈现。是为「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执滞,万法自生。本心具足,无待于外。

 

⑧由此四句,可见佛家不离众生而成佛众生之外,并无一个「本非众生」的佛。

 

⑨依牟先生,无论「天台性具」(性具一切法)、「华严性起」(性因缘生起一切法)、「禅宗性生」(自性生万法),皆非所谓「本体论的生起论」。佛家之空寂性,不同于存有层说的实体性的本体。佛陀说「如来藏我」,已自言乃为接引外道(之怕说无我者)之方便权宜。说梵天,是执实;说藏我,则无我相(中道第一义空)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9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