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孔孟荀哲学》绪论 之三 儒家学问的特质


导航:本文选自蔡仁厚《孔孟荀哲学》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儒家学问重实践,而不习惯于作概念性的思辩和知识性的论证。所以,儒家之学应该是行为系统的学问,而不是属于知识系统的学问。儒家重视所学的与所做的通而为一,所知的与所行的打成一片,因此主张学行合一、知行合一。这都是重实践的表示。因为重实践,所以就特别正视这个实践的主体——生命。儒家是以人的生命作为学问的对象,因而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所谓“生命的学问”。

 

人的生命,可以从正负两面去说。正面的是德性生命,负面的是气质生命(或情欲生命),对于正面的德性生命,要求涵养充实、发扬上升,以求得最后的圆满的完成。对于负面的气质生命或情欲生命,则须予以变化和节制:(1)变化,是对气质而言,化掉气质中的偏与杂,使生命变得中正合理而无所偏,变得清澈纯一而无所杂;(2)节制,是对情欲而言,使情欲纳入轨道的限制中而不放纵,不泛滥。这从负面说的变化气质和节制情欲的工夫,固然为儒家所重视,但其用心着力的重点,则集中在正面的积极的德性实践方面。

 

就正面的道德实践而言,又可以分为主观面的实践与客观面的实践。

 

(1)主观面的实践,以完成德性人格为目标。这是各归自己,以要求生命内部的合理与调和,亦即调和“天人、理欲”的关系。

 

(2)客观面的实践,以淑世济民、成就天下事物为目标。这是由自己出发,而关联社会人群与天下事物,以要求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事物之间的合理与调和,亦即调和一群己、物我”的关系。无论主观面或客观面的实践,要想得到合理与调和,都必须从“内省修德”做起,以培养德性的主体。所谓“德性的主体”,就是内在的道德心性,亦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和孟子所说的“本心、善性”。

 

但仁心善性这个道德的心性,却不只是内在的,它同时亦是超越的。譬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乃至孔子所谓:天生德于予),是天道天命贯注到我们生命之中而成为我们的性,这是由上而下,由超越而内在。而孔子所谓“下学而上达”(上达天德),易传所谓“与天地合德”,以及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则是表示,人有了天所赋予的仁心善性,再通过尽心尽性的工夫,上达天德,以与天道天命相合,这是由下而上,由内在而超越。由上而下是来,由下而上是往,在这一来一往之中,主观内在面的心性,和客观超越面的天道天命,便通贯而为一,这就是所谓“天道性命相贯通”。儒家就是根据这个“既内在而又超越,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心性本体,来进行他们学问的讲论,来展开他们人生的实践,来完成他们价值的实现和创造。

 

总括地讲,儒家这“生命的学问”——

 

(1)由主观面的纵的实践,要求与天道天命通而为一(上达天德,与天合德),这是成就生命之“质”的纯一高明。

 

(2)由客观面的横的实践,要求与天下民物通而为一(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广大博厚。

 

纯一高明以配天,广大博厚以配地。当我们通过实践而把纵横两面的意义通合于一身时,人的庄严高贵与充实饱满的生命,就可以得到真实的完成了。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孟荀哲学》。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8小时前
下一篇 2021年7月4日 上午11: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