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 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chí)民治(chí)民,贼(zé)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至,极也。
○人伦说见前篇。
○规矩尽所以为方员之理,犹圣人尽所以为人之道。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 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chí)民治(chí)民,贼(zé)其民者也。
○法尧舜以尽君臣之道,犹用规矩以尽方员之极,此孟子所以道性善而称尧舜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法尧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仁矣;不法尧舜,则慢君贼民而不仁矣。二端之外,更无他道。出乎此,则入乎彼矣,可不谨哉?
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幽,暗。厉,虐。皆恶谥也。
○苟得其实,则虽有孝子慈孙,爱其祖考之甚者,亦不得废公义而改之。言不仁之祸必至于此,可惧之甚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诗大雅荡之篇。言商纣之所当鉴者,近在夏桀之世,而孟子引之,又欲后人以幽厉为鉴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论世之君臣当以圣人为法,先比方说道:“古之圣人尚象制器,做下的法式,后世皆遵而用之。如欲为圆的必用规以运之,而后圆可成,欲为方的必用矩以度之,而后方可成,是天下之方圆至于规矩而无以加,所谓方圆之至也。若夫人之大伦,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件都有个道理。但众人有之而不能由,贤人由之而不能尽,惟圣人则生知安行,察知极其精,行之极其当,于凡贵贱亲疏等级隆杀,都合乎天理人情之极,不可加,亦不可损,所谓人伦之至也。不法规矩成不得方圆,不法圣人尽不得人道。”三代而后所以世无善治者,惟以圣人之道不明,而彝伦攸致也。然则为君者,其可以不以圣人为法哉!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 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chí)民治(chí)民,贼(zé)其民者也。
○孟子承上文说:“人伦莫大于君臣,圣人莫过于尧舜。如欲为君而尽人君的道理,欲为臣而尽人臣的道理,二者将何所取法哉?皆法尧舜而已矣。盖自古非无明君,而惟尧之为君,则放勋格天,光被四表,致治之盛亘古独隆,是能尽君道之极者,故必法尧然后可以为君也。自古非无贤臣,而惟舜之为臣则玄德在位,历试诸艰,辅相之业,后世莫及,是能尽臣道之极者,故必法舜而后可以为臣也。若为臣的,不以舜之所以事尧者事其君,则虽奔走为恭,不过承事之末节,皆为不敬其君者耳;为君的,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其民,则虽粉饰治具,终无爱民之实心,皆为贼其民者耳。臣而至于不敬其君,则臣道亏;君而至于贼其民,则君道失,其何以辅理一人君临百姓哉?此为君臣者,所以必法尧舜而后可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承上文说:“世之君臣,所以不法尧舜,而至于慢君贼民者,无他,盖有畏难之心,则谓尧舜至圣不可几及,有苟且之心,则谓不法尧舜亦可小康。此皆暗于大道,而未闻孔子之言者也。孔子曾说:“天下之道有二,只有仁与不仁两端。”一念无私而当理,便是仁,便与不仁为异路;一念徇私而悖理,便是不仁,便与仁为异路。未有出于仁不仁之外,而判为两途者,亦未有介于仁不仁之间,而别为一道者。”可见此是则彼非,出此则入彼,能法尧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为仁,不法尧舜则慢君贼民而为不仁,其几在一念之微,而相去悬绝不啻天壤,可不审哉。
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幽、厉,都是不好的谥号,动静乱常叫做幽,杀戮无辜叫做厉。
○孟子说:“君道惟在于仁,仁则能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而身安国宁万世称明矣。若不仁之君,暴虐其民,或横征厚敛以穷民之财,或严刑峻罚以残民之命,其为虐政多端,然人心既离,祸患立至。甚则身弑国亡,而不能以自存;不甚则身危国削,而不能以自振。盖恶有大小,则祸有重轻,未有不害于其身,凶于其国者也。然不但身受其祸而已,至于没身之后,考其行事,定其谥号,或以其昏昧不明,而名之曰“幽”,如周之幽王;或以其残贼无道,而名之曰“厉',如周之厉王。这等恶谥,定之一时,传之百世,虽有孝子慈孙欲为祖宗掩覆前愆,亦有不能更改者矣。夫一不仁,而身前之惨祸,身后之恶名,至于如此。然则欲尽君道者,可不知所鉴哉。《大雅·荡》之诗有云:“殷之鉴戒不远,即在夏后之世。”盖欲纣之鉴戒于桀耳,纣当以桀为鉴,则今人亦当以幽厉为鉴,正此诗之所谓也。夫鉴幽厉之不仁,则能法尧舜之仁,不特荣显当年,而且流芳万世矣,可不谨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