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
季谦先生:新儒家圆教理论之特殊性
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1994 前言 在此面对西方文化,毁弃中国之时代里,新儒家奋然而起,以为不管喜欢不喜欢中国文化,凡中国之知识分子皆应正视中国之曾有思想的成就,…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二卷第一章汉初思想概述|第四节 杂家中的道家——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西元一七九~一二二)为汉高祖之孙,景帝之堂兄弟。武帝即位,刘安入朝献“淮南内篇”,即今所谓《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另有外书甚众,中篇八卷,皆佚。 西汉初年,道家…
-
〔朝话〕马一浮略说佛道源流,驳三教同源之说
文/马一浮 原标题:答刘君(节选 字数:778) 【正文】 【正文】 惠书并见示大著《三教异同说》,具见贤者之用心在融通综贯,志则大矣,然其持说似未能择之精也。儒家…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四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一、道生物,“生”乃“实现”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⑯ 依老子,“无”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本”,此“本”即是“道”。凡是“道”,皆可以说: 客观性、实体性、创生…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三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
一、以无为道与道体的形容 “道”是通名,人人可讲。老子是通过“无”来了解“道”,进而又以“无”来规定“道”。由“无”而“有”,再进到“无、有”与“物”的关系,这就是形上学存有论…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二节“无”的智慧之进路
一、以“无为”对治“有为” 对周文之弊,是诸子各家共同感受到的。儒家认为当时的周文(周代的礼乐文化),不但出现“文胜质”的偏差,甚至已经落到“有文无质”的地步。因而主张要以生命…
-
〔朝话〕乡愿无是非,道家齐是非,钧之皆失其正
文/马一浮 原标题:答陈兆平(节选 字数:221) 引用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本站文言文阅读提示:遇文义不通处,初期可借助文末注解,静心凝神,一字一句慢慢疏解,假以时…
-
曾昭旭:让浪漫自己来敲门(《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十)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篇》24章) 有朋友看到《让孔子教我们爱》这个书名,好奇地问我“像…
-
道家”无“的境界
无的境界就是虚一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著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著在这个地方,就著于此而不能通于彼,你生命黏著于此,我生命…
-
道家所要“无”的是什么?
为什么反对造作呢?大概可以分成三层来说。 最低层的是自然生命的纷驰使得人不自由不自在。人都有现实上的自然生命,纷驰就是向四面八方流散出去。这是第一层人生的痛苦。这在现在的世界特别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