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好,我们看复卦,剥、复两个卦是相综,所以排在一起。两卦画的结构都很奇特。一个是五阴一阳,一个是一阳五阴。跟我念:
复卦第二十四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这个“复”跟“剥”卦爻相反,意思也相反。“剥”的断语只有一句“不利有攸往”,而“复”的结果是“利有攸往。”“复,亨”,因此它有亨通之道。复就是大震卦,小震卦,八卦中的震卦,是两阴在一阳之上,现在呢,全部五阴都在一阳之上,这叫大震卦,所以这个阳爻所担负的责任之重就更大了,所以要了解震卦请你来看复卦,你知道了震卦就了解了复卦,你看了复卦之后就更知道震卦的重要。所以“复。亨。”“出入无疾”,就阳气出来而入于阴气之中,叫“出入”。“无疾”就无病,“出入无疾”就是强健,虽然入于阴气之中而强健不疾,“朋来无咎”,这个“朋来”就是阴气这么重,阴气为朋,但是“无咎”,就是纵使阴气为朋也无咎,因为一阳的动力是很强的,“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不怕阴来剥阳,阴剥阳到最后阳气还是可以复兴。“反”就是反回来,这个“反”不是相反的反,是回返的反,是“反复其道”,反而复阳之道。多久可以反复呢?“七日”。七日也可以说七月,也可以说七个阶段,都可以。第一个阶段是姤卦,姤卦是五月,代表阴气长,然后,姤、遯、否、观、剥、坤,五、六、七、八、九、十,这个六个月过去了,阴气从一生开始,就是从五月开始阴气生,阴气生,阳气不是就渐消吗?但是到了第七阶段的时候阳气就来复,所以,姤、遯、否、观、剥、坤,再来就是复,所以“七日来复”。就是经过七个阶段它就会返回一次。“利有攸往”刚才讲过,是阳渐长,有利之势。
“彖曰:复。亨。刚反。”刚反回来,“动而以顺行”,动是震,顺是坤,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刚才那个是阴变阳也,现在是“刚长也。”所以看卦,要从下面看起,这是看卦的一个基本态度,“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句很好,就是我们可以从复卦看到天地之心了吧?以前用邵康节的诗来咏复卦,还记得吗?邵康节就是读了这句话而有所感写了一首诗来咏复卦。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复”就是冬至的时候,“至日”就是冬至这一天。这一天是等待天机的回复,所以这一天是非常地谨慎,非常地敬重,所以就非常地安宁地等待,这一天呢,“闭关”,这一天呐,把关口全部关闭,“商旅不行”,不让商队来往,“后不省方”,王者也不外出,“省方”就是去考查四方,王者不外出,商旅不行动,关隘全部关闭,在冬至这一天。为什么呢?静候天命之来临,这是一种形象,什么形象呢?当你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当你觉得你生命的阳气日渐涣散的时候,你怎么办呢?你要把你的心安定下来,等待天机的回复。等待你的生命力的再振作,这个就有一点冬至的意思,在这个时候你要闭关,你要把自己的心思完全安定下来,然后去感受到你那一颗不死的心它重新的跳动,这个叫做“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等待天心再来临,为了等待春天的天气再回复,然后呢,商旅就可行,“后”就可以“省方”。静候天命之来临,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你时常要对于天命啊,对于你自己的心灵啊,有这种的敬畏之感,你的良心是不泯灭的,你不要那么样地痛苦,不要那么样地伤心,不要那么样的绝望,在最绝望之中“七日来复”,在最绝望之中你安定下来,你的天心就会再回来,所以“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所以我说复卦就是希望之卦,一个没有希望的人赶快来看这个卦。自己把心灵安定下来,你停了下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渐渐地你的阳气就再复兴。这个卦很好,希望之卦啊,假如没有复卦,假如气一来阳气就不再回复,剥卦一来就把你的阳气剥尽,不再回复,你就怎么样?就死了。人的生命的死亡,包括肉体跟你的心灵,肉体有时还没有死,你心灵先死,叫做恢心丧志,不要恢心丧志啊。随时要做这种工夫,随时要“至日闭关”,随时不要乱动,不要乱想,好好地反省自己,好好地去体贴你心灵的呼唤,那你会觉得你的生命力又重新涣发,就好像冬至以后春天会再来临一样。
好,看爻辞,跟我念:“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这个象是很奇怪的,这个象是非常奇特的象。为什么?因为别的象都是讲一些卦爻的关系,或者讲一些中正不中正啊,这些关系,这个呢,直接指出“以修身也。”这个“以修身也。”其实就是一个劝戒,他不直接指为什么初九是不远复,他就直接引不远之复,我们就对着这个复卦的第一爻认为不远,因为远了就消失了嘛,世界还没有完全死亡以前,就回复生机。“不远复,无祈悔”,悔恨不会太大,这个是大吉,所以“吉”上加一个“元”字最好的,比吉还要吉,大吉,并不是万事顺利才是大吉哟,而是在已经丧失将近的时候,你能够猛然反省,这才是大吉,人生是这样看的,人生不保证你永远顺利,不保证如此,但是人生可以保证什么呢?可以保证在艰难、颠沛游离当中,而我依然阳气时时回复,这样就是大吉,这样已经是大吉了,人生只能在这里求大吉呀,说我要万事如意这都是虚妄的人生、虚妄的幻想。古人的体会已经很深了,对人生的体会已经很深了。所以中国是一个很长寿的民族,老早就知道你怎么长寿,老早就知道你怎么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转危为安,在危险的境地里面可以转回来。“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常常要唤醒你的良知喔,你要能够修身喔。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这个下仁有类似什么意思呢?下仁有类似坤卦“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下仁”这个仁者在下,也有类似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的意思,“六二,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这个“频复”的“频”有类似“乾乾”,“频复”就是“乾乾”,乾而又乾,从阳气不丧失的地方说“乾乾”,从阳气丧失而再回复的地方说“频复。”所以“乾乾”就是“频复”,“频复”虽然“厉”,但“无咎”。“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也是“厉无咎”,可见复卦的精神完全从第一爻里来取这个意思。在复卦当中六三是不定,复、不复是不定的,六二是定的,六四可以复,因为六二距离初九很近,初九阳气一长就到六二,这叫“休复”,“休”者美善也,美善之富。复到第二爻的时候是非常美善的,到了第三爻的时候又有了许多的波折,所以叫做“频复。”“频复”就是一次一次地“复。”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以从道”,就是从六五之道。“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复”,“敦”就是笃厚,敦笃啊,非常笃厚的复,复的非常地平实、实地,六五是坤卦的中爻嘛,所以它有非常实在的意思。坤为腹、为母、为釜,坤有实在的意思,所以六五的复是“敦复”,“敦复”就无悔,为什么?“复”啊,不只是复,频复,一直复完了又消失,复完了又消失,不是这样子的,而且是非常笃厚地复,一复呢,就把持的很紧,不让它失去,叫“敦复”,所以坤为柄,柄就可以把持。“敦复,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这个复卦到了最后已经要变化了,变化就是复卦的精神渐渐地消失,叫“迷复”,迷失了复卦的话就“凶”。所以随时要“复”,复归于什么呢?复归于天理,复归于良知。假如你迷了这个复,你不知道要复,或者复的方向不对都是凶,“有灾眚”,“用行师”就大败,“国君凶”,还有你不复的话,你十年就回不来,就是远啊,就是远而不复了。初九是“不远复”,这个“至于十年不克征”是远而不复,你一败涂地、一蹶不振,这叫“迷复”,所以不要丧失太远才想要复啊,一定要在不远的地方就给它复。所以对于这个复卦的感受,对于人生堕落的感受要非常地灵敏。孔子讲复卦初九,在系辞里边有,这一节跟《论语》是可以相通的:“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祈悔,元吉’”“祈”就是大,没有大的悔恨,“庶几”就是差不多,将近了,就是颜家的孩子啊,其庶几乎?几乎能够做到、几乎能够表现这一个爻的意思了,“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请问孔子这样解释、这样讲颜氏之子跟《论语》哪一句话最相似?“不迁怒,不贰过”嘛。“有不善未尝不知”,有不善他一定会知道,知道就不必再做嘛,不会再做第二次嘛,或者说不会再做出来,有两个意思,心中一有不善就马上知,“未尝复行”就是没有表现,立刻在心中化去,在心中就化除了,那么第二种呢,是已经做出不善,他马上知道,知道以后“未尝复行”,第二次就不做,第二次不做也是“不贰过”的意思。“不迁怒”,“不贰过”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一样恢复很快。“迁“有两个意思:时、空,我们一般都是从空间来讲,现在我们一般的用法说,不要迁怒于人,就好像对这个人的怒不要迁到那个人身上去,这样好像是空间的变化,其实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延续就是时间的延续,你现在的怒迁到下一个时刻,这也是迁怒,余怒未息,这也是迁怒,因为你余怒未息,所以哪一个运气不好的家伙,刚好来触犯到你,你就迁怒在他身上,那这个迁怒是空间的转移也是时间的转移。如果这个怒,时间空间不会转移,就是该怒的时候怒,对谁该怒就对谁怒,这样的怒是义理之怒,假如是情绪之怒就会留下来,或者说一时的情绪之怒,马上知道他就化除,这样子也是叫“不迁怒”,所以“不迁怒”是很困难的,“不迁怒”就包括很多种情况啊,你现在心情不好,虽然不至于怒,是“愠”,“人不知而不愠”那个“愠”,你这个“愠”也会迁呐,你现在心情不好,对人都是脸错错的,中午你们没睡饱,下午来上课的时候表现是没有精神的样子,你们也“迁怒了”对不对?睡完了上课精神要好起来嘛,为什么还搞的像中午睡觉的样子呢?所以你们德实在不够,无德哈,对我就是一种不尊重,不要“迁怒”啊。“不贰过”也是这个意思,“有不善未尝不知”,就是有不善马上知,这里也有两种,一种是在心里,这个不善的心一生就马上知道,知道就连做都没有做出来,当下化除、消化,第二种呢,就是已经错了,讲一句错话了,做了一下错事了,马上知道,知之,下一次就不做了,这是第二种,第二种是比较粗浅的解法,第一种是比较深刻的解法,所以解经有深浅,个人的体会也有深浅,而且你体会的深,深到什么程度呢?“有不善”这个不善的心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觉察呢?这个很深很深,深到它一开始发芽就觉察了。王龙溪就说“才动即觉”心念一动的时候就觉,一觉就化,他用这个“化”来解释什么呢?来解释立刻心体就回归光明,心体没有一丝一毫的遮蔽,有一丝一毫的遮蔽的时候马上就化掉,这样心体就恢复光明,这个是宋明理学家讲成德之教讲的最精细的地方,就是“才动即觉,才觉即化”,就是成德啊,你怎么成你的德业呢?你这个教导从哪里做起呢?你这个工夫从哪里做起呢?做的最精密的工夫就是这个了,而不是已经犯了大错了再来后悔,要“不远复,无祈悔”,你越远地复啊,后悔越大,越不远,就越没有后悔,不远到什么地步呢?不远到心里的动念一生就马上化去,这样永远没有悔。你还可以有各种解释嘛,比如已经犯了法了,被关在监狱里边了,你才来后悔,这样也算作“不远复”嘛,因为还没有到达被枪毙的地步嘛,你还可以有恢复的机会嘛,但是那已经太远了嘛,你为什么要到那个地步才恢复呢?对不对?已经被人批评了,然后才来后悔,这样也是很远了,你一开始起心动念的时候就马上恢复,这样就“无祈悔”,越远那个悔越大,越不远那个悔越小,到了最后那一点几乎没有动的时候,就马上化除,这是圣人之道,所以圣人之道要在这里做工夫,不要在已经犯了错了再来改,不要在那里做工夫,在这里做工夫,这是宋明理学讲工夫讲的最精密的地方。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下)》。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