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佛家释意——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二)

佛教的起源是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感受说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虚假的、无常的,是苦,是我们要厌离的。一个教就从这么一个虚幻的、不实在的感受开始说起,这种说法很动人的,因为仔细想想,人往往真的生活在虚幻当中,都生活在痛苦当中,所以佛教为什么能够传遍全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一个特质,就是你的人生是虚假的。但是,一般人虚假一辈子,他还以为真实,误以虚为实,误以苦为乐,现在有智慧的人来告诉你,这是苦,是幻,所以听了佛法就会起大的触动,于是你也想从其中解脱出来,请问怎么解脱?

目录

 

        一、人类所有学问的总根源(含视频)

        二、佛家释意(本章)

        三、道家义理兼论佛道之异同

        四、儒家的学问(含视频)

        五、面对西方文化一一新儒家的三大志业

 

注:本文原演讲视频总长为198分钟,分为上下两集,分别放在第一章和第四章正文上方。

 

二、佛家释意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创造,早期中国文化的发皇在春秋时代,号称诸子百家。东汉班固举出九流十家,而这九流十家当中,早在西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特别注重六家,所以诸子百家,其可观者可归结为这儒、道、墨、法、名、阴阳,这六家。六家当中,所有中国知识分子饱读群书的人,都知道其中高明而成型态,能给人类指出人生方向的学派,只有两家,就是儒家和道家。其他都是不成型的,也可以说都是从儒道两家开出来的或可归入儒道两家的,乃至于终极地说,道家也是从儒家开发出来而可以归属儒家的;所以严格地说,整个中国文化总和起来只有一家,叫做儒家。

 

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当中,到了汉朝,东汉时候,又有另外一个文化传到中国来,就是印度的文化。印度的文化有很多种表现,但是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种,而这种是他们文化的最成熟的表现,就是佛家;佛家里面又有成熟的成熟,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中国人吸收佛教,我说中国人吸收印度文化是从它的核心——佛教——去吸收,而且是吸收佛教成熟中的成熟——大乘佛法——所以中国人对于人类的智慧是有洞见的。自从吸收佛法以后,中国文化有什么变化?本来儒道两家,现在吸收了佛家,佛家和儒道两家有很大不同——通常我们说东西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的特色在生命的智慧,但在东方文化之中还可以做分别。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不同,这个分别除了是民族不同之外,也有智慧表现的不同。而这两种智慧表现的不同,也刚好就是智慧应有的两种表现,这两种表现总合起来,就是全部的实践智慧,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完整性。自从吸收了佛教以后,中国实践的文化就完整了,于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所以各位不要看不起我们古人,古人比我们贤能,古人比我们平和,比我们中正,比我们大方,因为古人可以接受外来不同的文化,接受之后努力学习。怎么学习?学到把印度文化也变成中国文化。乃至于印度人后来不信佛教了——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是没有信众的,因为他是印度教的改革者,就好像耶稣是希伯来宗教的改革者一样。所以耶稣要上十字架,这是改革者的代价;释迦牟尼后来不被印度人所信,这也是改革者的代价,这是两个可怜人!但也是两个圣人,他们明明知道要付出代价,但是,他们一定要这样做!所以伟人和伟大的信念是令人赞叹的。中国人看到了这样高度的智慧表现,不惜真诚地赞叹、尊敬、学习、效仿。所以印度佛法,尤其是大乘佛学,是靠中国人传下来的。传到近一百年,中国人又把它忘记了,日本人接去传扬;真是莫名其妙的现代中国人啊,我们对不起古人,对不起祖先!甚至我们现在又遇到西方文化,请问我们有古人的心胸吗?有古人的远见吗?有古人的大方吗?我看这一百年来的中国人是最窝囊、最无聊、最卑贱、最可耻的,因为我们丧失了思考能力,我们丧失了我们的自信,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忘了人性里面有多少丰富的潜能,我们忘了我们的心灵到底能够容摄多少宝藏,我们忘了这些宝藏本来就在人类的心灵里面,本来就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我们忘了我们文化的方向和价值了,近代的中国人什么都忘了。所以今天我们重新来讲这套学问,这套大学问,因为中华民族要复兴了,中华文化要复兴了。但我们怎么复兴?你的心要重新活过来。我们死了一百年了,你要从源头开始活过来,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现在先讲中国的文化传统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里又从比较容易的外围的讲起,儒释道三家最简单明白的,就是佛家,所以我们从佛家讲起。

 

佛家为什么简单明白?因为它的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它如果不是这样,它就不能成为大教。如果释迦牟尼佛讲的道理我听不懂,那根本不能流传,不能动人;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间的实况,所以它能成为大教。要了解佛教,首先你要知道印度人怎么样看待人生的,乃至于释迦牟尼佛怎么走向修行之路的,他凭什么悟道的?印度人从很早期开始,就把人生看成负面的存在。释迦牟尼佛的人生历程和我们也差不多,尤其在最初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在年轻时候,他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最痛苦的有四项,叫做生、老、病、死。请问各位,你看到了人生这四种痛苦了吗?当然有,每个人都有。那你为什么不成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看到了,是有感受的,我们看到了是:不关我事,等我遇到了再说吧;遇到再说就来不及了,没智慧了!所以佛教的原理就是一个字,由这个字可以了解整个佛教,所有人不了解这个字,或者不以这个字为中心,他说信佛是假的,他不可能悟道的。当今天下所有佛教徒,假如有人问你,佛教的最核心的观念,用一个字表达——很像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假如你不能回答,假如这个最核心的你都不了解,你怎么可能了解这个教,你怎么可以说你在信这个教?所以佛教一个字就可以表达:苦,而苦的总根源是“无明”。从无明的逐渐积累,最后有生命产生,所以生命本身是痴迷的,是不清明的,是染污的,于是众生的生命是痛苦的,乃至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苦,无处不苦,像海一样深,像海一样大,叫做苦海,苦海无边。有智慧的人听到这四个字“苦海无边”,听到一个字“苦”他立刻悟道。

 

佛教就是从苦中觉悟出来的。苦,人人都知道,都感受到只是你没有正视它,乃至于你没有解决它,甘愿流落在苦海当中,头出头没,过了这一辈子。下一辈子是不是还是人?不知道。人生是无限的迷茫,无限的恐慌,你不苦吗?你以为你乐吗?有的人说、是啊,有时候虽然觉得苦,但有时候还很乐啊,但佛教说的苦,不是和乐相对的苦,它说什么叫做苦——无常即苦。你的苦固然是苦,你的乐,能乐到什么时候?它是变化的,它是会消失的,它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是不能常保的,这个乐还是真的吗?所以乐也是苦,无处不苦。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以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自享法乐两个七天——“七”这个数字很神秘的,上帝创造世界,到第七天就休息,所以我们也要休息,看到这个数字我们松了一口气,还好上帝也休息,要不然我们也累死了——释迦牟尼佛悠游享受两个七天之后,便开始说法,佛教的历史说佛陀第一次说法,是坐庄严道场说很丰富广大的华严经,那是神话,其实应该不是,释迦牟尼佛刚出来说法的时候,是丐帮的帮主,很穷苦的,正因为他穷苦,而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过好日子,这种人才值得我们尊敬。信佛的人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有一个大地主、一个大员外奉献给佛怎么样漂亮的园林,让他去说法——因为如果那样,便不值得我们尊敬,就好像康德说,我们宁可把耶稣看成是木匠的儿子,我们才会尊重他跟他学习,如果他是上帝的儿子,我们对他的尊敬便会减低。释迦牟尼自悟道后一直说法,直到去世为止,说了四十九年,他说的法记录下来叫“阿含经”,阿含经所记录的教导便是佛教的原始智慧,直到现在依“阿含经”而修的佛教,叫“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佛在《杂阿含经》第一篇,算作第一次说法吧,可能在第一次说法的第一句话,就把他累积几年修行的功力直接喷流出来——我发现每一本古书的第一句话都很重要,都是全书的要旨所在,譬如《论语》最重要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这五个字,不要说五个字,《论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第一个字“学”。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孟子》书的第一篇《梁惠王》的第一章,孟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读《孟子》读到这里还不醒悟,你就不了解孟子的真精神,那你读一本《孟子》有什么用?所以,你要了解中国的智慧,只要读懂《论语》和《孟子》的第一句话,也就够了,如果书读到这两句话,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圣贤,不知道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人,你凭什么去了解世界?圣贤开口见胆,从五脏六腑发出来,没有一句是虚假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力弥满!我们说第一句话很重要,当然,第二句话也很重要,其实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因为每句话都一样,都是智慧的显发,陆象山说“狮子搏虎搏兔,都用全身气力”,这种书,叫做“经典”,经典的句子,了解一句也就够了,能从一句见全体,这才叫读书的本领。读书是要有本领的,你读《论语》,读到“学”这个字,到底学些什么?怎么学?假如读书没有本领,你就一辈子不知道孔子生命的本色。

 

读佛经也要有本领,读四阿含,知道原始的洞见,知道它引导人生要走哪一条路。就好像你读《六祖坛经》,你要了解中国的禅宗,就要去读禅宗的代表作《六祖坛经》,要好好体会《六祖坛经》的第一句话“菩堤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释迦牟尼佛开口说法的第一句话是“当观色无常”,这个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灵去体会,用你的心灵去照见;“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就这一句,或这一段话,就定了佛教这么一个大教的基本方向,让它可以流传两千多年乃至于还可以再传下去,传几万年,传遍人间,永不衰替。佛教三藏十二部经,讲来讲去,不是就讲个无常么?但佛教讲无常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众生从无常解脱出来。即使佛教发展到最高的教法,还是不能离开这一基本方向,大乘经典记载了佛最后的一场说法,记录为《涅槃经》,什么叫做涅槃?涅槃本来是完全的寂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现在用“涅槃”来称一个修行人的死亡——《涅槃经》就是佛陀在垂死之前的说法。到死前还说法不停,这叫做圣人——佛陀八十四岁最后的这场说法,除了交待了他一生的各种不同的法教要旨之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他和三十五岁刚开始说法时完全相反的观念,他第一次说法强调的是“苦、空、无、我”,现在强调的是“常、乐、我、净”,从“苦空无我”到“常乐我净”,是两个极端,所以你要了解佛法,要从这两个极端来了解。这两个极端分属在不同的层次,在现实层次中的万法就是“苦、空、无、我”,假如“转识成智”,将你凡夫的心灵转化成圣者的心灵,则万法就转成“常、乐、我、净”。

 

但是这里有些问题,初步的“苦空无我”是我们能了解的目的的“常乐我净”是我们所不能了解的。所以我们怎么去信佛教?为什么我们常说“信佛教”,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佛教”两个字我们或许懂一点,佛教就是佛的教导,但那“信”字是什么意思?我们很少说信孔子、信儒家,但是你一定要说信佛教,信佛教就类似于信基督教,或者信什么其他宗教。为什么要强调“信”字?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没有信就不知道之所以为道,就做不了功德,就不能开智慧。这里指明“信”是很重要的观念,甚至是最首出的观念,不过问题也就出在这个“信”字。信什么?佛教是信三宝。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一定要信,而且一定要信这三宝,它是一贯的。本来是要相信佛,但是佛已经不在了,我们很难直接信佛,所以你要信法,什么叫做法?佛所传的教叫作法,法在哪里?法记录在经典中,你信法等于信佛。但是法你不能自己懂,所以要有人引导,引导的人叫做僧,所以僧称为“法师”。法师就是说法传法的导师,假如不能说法传法他就不能做信众的导师,所以古人不随便称人家法师,也没有人敢自诩为法师。而且说法要说正法,正法就是指向成佛的教法,所以僧是要替佛负责,要“担负如来家业”的。但有一句话说,“和尚是佛陀的罪人”,当然,“牧师、神甫是耶稣的罪人”,“秀才是圣人的罪人”……,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他的教主的信念。你不懂法,而僧懂,由僧来引导你,所以你叫他师父。但你跟他学,不是学他,而是学法,所谓“依法不依人”。所以你皈依,要看你所皈依的这个僧,这个和尚、这个法师讲的法对不对,假如不对,不要信他;但是他往往是对的,至少当时比你对。等有朝一日你发现他不对的时候,要赶快转换老师,因为你是为了学法,不是为了依师;有些为人师父者太执着,叫你不可以信别的僧,信别的僧就是欺师灭祖;有时候是弟子自己执着,不敢去转益多师,转益多师就负了欺师火祖的罪。这种心态是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的,你反而罪过无边,你障碍了自己的慧命,甚至作为一个法师,你障碍了别人的慧命,是要下地狱的。

 

佛教的起源是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感受说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虚假的、无常的,是苦,是我们要厌离的。一个教就从这么一个虚幻的、不实在的感受开始说起,这种说法很动人的,因为仔细想想,人往往真的生活在虚幻当中,都生活在痛苦当中,所以佛教为什么能够传遍全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一个特质,就是你的人生是虚假的。但是,一般人虚假一辈子,他还以为真实,误以虚为实,误以苦为乐,现在有智慧的人来告诉你,这是苦,是幻,所以听了佛法就会起大的触动,于是你也想从其中解脱出来,请问怎么解脱?刚才说了,你要信。信什么?信已经解脱了的人所说的道理。已经解脱了的人所说的道理,就等于众生不了解的道理。这样,便有一个弔诡的问题产生:你所要追寻的是你不了解的道理。虽然不了解,但只好先信再说,假如你没有这种心态你信佛就是假的,你以为自己先是懂了佛教的道理,再去学佛,那是不可以的。因为天下只有一个人了悟了人生的道理,就是佛自己;当然,假如还有另外一个人也了悟了,诸佛同一佛,他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都叫做佛。菩萨或所有的和尚,是还没有完全了解佛的道理的众生,但他们自信已经走在路途当中,所以他叫你跟着他们走,而你只能跟着他走,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去,所以你只能信。这叫做佛教。

 

佛教传到中国来,一直发展,从汉朝经过三国、经过隋朝,到了唐朝,中国把佛教的各个宗派系统完全吸收进来,乃至于自己开宗立派。印度有的宗派中国大体都有,只要它传过来,我们就有,它还没有传过来的,中国人自己到西天去取经,再把那些法引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人学佛是认真的,中国人对文化的吸收与消化是虚心的、努力的而有成就的。除了印度传过来的,中国人自己又开出三种宗派,这三个宗派都是高明中的高明,称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到了禅宗,算是佛法的烂熟,以六祖慧能为代表,他开口就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不善于了解这四句,你就误会了佛教,什么意思?刚才说所谓信佛,就是你所要走的路是你自己不了解的路,所以你要跟着已经了解的人去走,这叫做信。六祖慧能一开口就说“菩提自性”,菩提者,觉悟也,觉悟的能力是我本来即具的生命性质;“本自清净”,我这个可以觉悟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但用此心”,我就着我这觉而能悟的本性,发而为心——性和心有稍微不同的意思,性是指存有于生命之中的品质,心则是那品质在现实的生命中表现出来的活动,“但用此心”,就是只要就着此性此心之表现,“直了成佛”,我就可以直开智慧,了脱生死,斩断无明而成佛道。

 

六祖慧能讲这四句话,跟释迦牟尼佛一开始的说法——“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两种的说法一样不一样?你说一样,我告诉你,错了;你说不一样,我告诉你,也错了。到底一样不一样?是一样,又不一样。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你要知道它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你有菩提自性吗?佛不是告诉你吗、人生怎么来的?无明。你哪有什么清净的自性?但是你没有清净的自性吗?没有清净的自性怎么成佛?这其中显然有两难,六祖慧能解决的办法是以了透了生命的最高智慧,也就是修行悟道的“果”,作为人的最初开始修行的“因”,说为“自性”。这样一下将果与因贴合,“以果为因”而成就了中国的佛法,也畅达了佛陀最初传法的本愿。

 

中国的佛法和印度的佛法可以是不一样的,但是它又一样,因为六祖慧能没有那么愚昧,他真的认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吗?他没有那么愚昧,他是把直了成佛这一刹那、这个当下的觉悟作为我们觉悟的因,所以说他是“以果为因”。可不可以以果为因?当然是可以的,大智慧者,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直了成佛就是当下成佛,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够这样一步到位修证成佛的人有多少?千百万人不得一个,所以六祖慧能特别交待:“我此法只对上上智人说”,没有上上智,不要随便去修什么禅宗,你是妄自尊大。当然你要修佛法,一定要修禅宗,要不然你永无了期。

 

为什么中国人能开出禅宗,等一下你会知道,它是来自中国文化的背景渗透到佛法里面去,就开创了禅宗。没有中国人的智慧,佛学不能这样烂熟,开不了像禅宗这种高明的教法的。但中国的禅宗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初衷?没有的。释迦牟尼一开始说话,他的深远的内在,以及高远的境界就已经涵摄了禅宗在里面。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叫做佛,才叫做如来,才叫做天人师,才叫做世尊,这叫做大法,这人叫做教主。天下哪一个人不信佛,他就是没智慧者。所以,佛法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千万不要把它摆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之外,你不去追究佛法,对你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处的;追究了佛法,对中国文化是有意义的、对整个人生是有意义的、对全人类是有意义的。但是佛法要信得准确,要有一个方向,每一个信佛人都要反省,你以什么为佛的最原始教导,你要被引导到哪里去?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相关文章】

 

  季谦先生|儒释道三家综论

  季谦先生|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蔡 仁 厚 |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

  牟宗三等|中国文化中之伦理道德与宗教精神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儒释道西》。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4)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1年7月31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