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系列讲座(壹)自觉而后自决——大学生如何企近经典

能自立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能自立。后面有说明,说年轻人啊,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不要人云亦云。各位,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不是很重要么?我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叫做”自觉”。自觉就是自己觉察、自己觉醒。什么叫做觉醒?觉醒就是原来是在梦中,现在忽然醒过来了。

视频可全屏放大观看,总时长148分钟。

原文标题:大学生如何企近经典

 

时间:2011年6月1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

 

对不起,因为路上堵车,本来二十分钟的路程走了一个小时,所以迟到了;真不好意思,让各位久等了。听说是慢了二十分钟,不过,没有关系,我会怀着一颗补过的心,来跟各位表示我的歉意;因为慢了二十分钟,我会多讲两个小时,大家不要见怪。我去年退休了,以前我在学校里教书的时候,如果迟到了,那我一定下课的时间不下课来补偿,所以学生对我,本来应该是很欢迎,后来因为这一点,好像不大欢迎了……照情况看,我会讲到十一点,如果大家没办法听这么久,没有关系,下个星期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一场。乃至于假如我们大学生能够不因为期末考太紧张,都还来听讲的话,我会连续讲四场。本来是想讲六场,后来我看看海报,只有四场,如果大家真的想听,我就讲四场;如果听得不够,我下学期再来讲!大家不要鼓掌太早,等一下听得好再鼓掌。今晚听好了,再决定以后要不要再来听;如果今天听得不好,你以后就不用再来听了。如果听得好,以后请体再来。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再来的!唉,不鼓掌啊?呵呵,这次鼓掌是对我的信心。以后要多鼓掌,不要迟疑哦,不管为件么而鼓掌,我都很高兴。

 

“启近”与“企近”

 

我刚刚在外面看到海报,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是《大学生如何“启”近经典》,有一个插曲,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插曲和今天的演讲内容也有点关系——贵校徐勇教授要我来和同学们做一个系列演讲,我读经推广中心的职员就问要订哪些题目,我订了四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我说是《如何企近经典世界》,他复述了一遍,然后问,是哪一个“qì”,我说是企业的“企”,他说哦,是《如何“qǐ”近经典世界》,用电话把题目传给学校,校方就在网上发布了消息,标为《如何”启”进经典世界》,启发的”启”。有人打电话到读经推广中心问,什么叫“启进”,是不是有错字?我们的职员问我,是不是有错字?对,这里有错字,应该是企业的”企”。在台湾这个字念“qì”,照古音的韵部,念去声才是对的,如果念“qì”的话,就不会写成启发的“启”;但我们大陆这边念“qǐ”,叫“qǐ业”,所以本来是“qì”就写成“qǐ”了。写成启,当然是比较不通的。什么叫“启进”?当然也可以勉强而解,“启”就是“开启”啊,“进”,就是“进入”。开启而进入经典,经典里面好像有一个世界——经典世界——通过开启而可以进入。通过这个题,我们可以想到子贡所说的:“夫子之墙数仞,得其门者,或寡矣。”提到子贡这句话,我想先说说子贡的故事,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句话的份量,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子贡真是一个善于“启进”经典的人,可以作我们“启进”经典的榜样。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算做是最聪明的一个人,本来说他聪明,应该是可以的,虽然有人比他聪明,但是子贡好表现聪明,所以说他最聪。因为子贡自以为很聪明,也擅长表现他的聪明,所以,子贡的聪明大家都看得见。有故事这样流传,或许不是真实的,但是依理推之,或许如此——所以很多故事是无其事但是有其理——有故事说,子贡听说孔子很有学问,是当今天下最有学问的人。子贡想,真的有人那么有学问吗?然后他就去见孔子,跟孔子谈了一谈,说,好,你果然有学问,我跟你学。但是他心里想,我三个月就要超过你!很有自信。结果过了三个月,好像没有超过,他就想,我三年一定要超过你。过了三年,还没有超过,就比较服气了。虽然服气,但还是喜欢表现聪明。所以孔子常常会压他,所谓“折节”。孔子打压学生,不像我们现在用的一般手法那样粗糙,他是很精细的。怎么压学生呢?比如孔子曾经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位,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再自己去想一想,多想、多在心中盘旋一阵,才会知近这一句话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呐!在这个时代,在最近十几年,关心世界的学者越来越发现,同际间有一些潜在的危机,不是民族跟民族,国家跟国家争土地、争资源的危机,乃是思想上文化上的危机。英国一个叫杭丁顿的授说这是“文化的冲突”,将会是导致整个世界的不安,将成为世界动乱之源。世界将有哪些文化危机呢?杭丁顿说:将来威胁英美世界——就是威胁西方人,所谓主流世界——最大的有两种文化,一种是伊斯兰教,一种是儒家。这叫“文化威胁论”啊。

 

很多学者都看到人类的文化根植于思想,思想根植于哲学,而哲学往往用宗教表现。世界上有很多宗教,而这些宗教往往有自是非他的一种性格,就是所谓的排他性。人类在生活习性上的不同,有时还容易妥协的;但是宗教,其中有所谓的终极关怀,由终极关怀而产生信仰,如果所信不同的话,是很难沟通的。为了这一点,全世界有很多热心的大学者,他们发起了一个学团、一个个组织,称做“世界伦理学会”,研究世界性的伦理,就是整个世界如何在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为人处世的标准之下,互相体谅、互相沟通;当然,最好是互相尊重、互相赞叹、互相学习。世界伦理学会的学者常常聚会,建议人类需要有一个人人都

 

可以遵守的伦理底线,作为不分民族、不分宗教的普遍规则,使不同的民族、文化、思想宗教,都可以在此标准下相安无事,称为“伦理黄金律”。这个“伦理黄金律”是什么呢?我们怎么能找到一种人人都应该遵守、而且人人都能够遵守的、永远需要遵守的规则呢?这个黄金律哪里找呢?全世界学者,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有一句语可以当做伦理黄金律,这一句话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到了现在,这一句话都还是黄金,闪闪发光的黄金。各位,这叫做经典啊!

 

好了,我话讲远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叫做恕道。忠恕的恕——曾子继承了孔子的道统,曾子是怎么继承的呢?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忠”很重要,“恕”也很重要。“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了自己的本分叫做忠,而能够把别人当做自己看,推己及人,叫做恕。忠只是对自己说,恕是向外说,与人交际、待人处世就要用恕道了;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道。子贡有一天跟孔子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不想别人加到我头上的东西,“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也想都不要加在别人头上。孔子就跟他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说,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人容易做到的,为什么子贡做不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问题就出在“勿”和“无”两个字份量的不同。“勿”是随时检验的工夫,“无”是完全达成的境界,所以孔子只教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以为子贡能做到“无加诸人”,这样,不是压住这个聪明爱表现的子贡了么? 当然,孔子教学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这两句诗原来也是子贡引出来的———在《论语》的第一篇,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你凡是读到《论语》或者任何圣贤的书,说“可也”,你要注意了。这个“可也”,只是可以了、不错啦,但是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成就。所以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那么,子贡就说了,“《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老师啊,我讲了一个道理,您又把这个道理提升了一个层次。诗经所说的切磋琢磨,是不是就是这样精益求精的意思呢?”孔子就很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将来可以跟你讨论《诗》了。这个“诗”啊,在古时候特指《诗经》。当然后代,我们也有所谓的诗,汉诗、唐诗……等等,这些也都可以归入诗的范围,但是在孔子时,是专指《诗经》而已。《诗经》的章句是可以引申的,叫做“断章取义”。不只是《诗经》的章句是可以做引申的,其实任何诗都可以。因为诗的语言非常简洁,而内涵非常丰富,所谓言近而旨远。诗的内涵不只是他的文字所记载的表面的意思,字里行间都有弦外之音,所以诗具有让人无穷探讨引申的性格。因此孔子特别喜欢诗教,说子贡“可以言诗已矣”,是因为“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他前头,他就能知道后头、或者跟他谈一个道理,他就领悟到另一个道理、或者跟他讨论一件特殊的事,他就想到一个普遍的原则。孔子知道子贡引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子贡在一来一往的谈话间,心里巳经感受到老师又把他的学问提升了一层了;不枉费老师的一片苦心啊!子贡是这样亲近孔子的,一拨便转;又是这样运用《诗经》的,随手拈来。真是聪明的子贡!

 

子贡虽然聪明,但跟孔子学,学了一辈子,他越觉得孔子的高明。对于孔子的高明,对老师的赞叹,在《论语》当中,记载得最好的就是颜渊的那句话:“颜渊喟然叹曰”,喟然是形容叹气的样子;颜渊有一次深有感慨地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越仰,就越觉得高,越钻,就感觉越坚。你不仰,不知道它高。假如一座山在你面前,这座山很高,但是你的头不抬起来、眼睛不抬起来,你不仰,你怎么能发掘它的高呢?所以仰才知它高,也就是说,永远看不见它的顶点。所以“仰之弥高”,不是只有稍微仰一下,仰一下、再仰一下、再仰一下……永远再仰。越仰,它越高。“钻之弥坚”,钻啊,像钻子钻东西一样;一块石头在这里,如果你没有钻看看,它跟豆腐有什么区别呢?也就说它的硬度,你要钻看看才知道。所以钻普通的石头跟钻花岗岩那个劲道不一样,如果钻钻石,劲道更不一样了。所以“钻之弥坚”,你不钻,就不知道它坚,你越钻,你才知道它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两句话太好了。不仅是表现在生命上想要契合的热诚,而且,在文学上、文字上,你当文学来看,它也是很美的文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好,接下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啊,“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这连续的赞辞,美得很。

 

颜渊觉得自己对夫子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越到后来,也应该越有这种感受了。所以当有人对子贡说,你这是谦虚吧?其实我看你比你的老师强!子贡就跟他说:哦,你这样看啊,我告诉你,“譬之宫墙,”啊,就好像人家的围墙,“赐之墙也及肩”我的墙啊到肩膀这么高,从外面过的人,探头一望,就可以窥见世家之好,看到里面亭台楼阁建筑园林的漂亮。而“夫子之墙数仞,”我们老师家的墙呢,它高数仞——一仞是八尺,数仞就是八尺的两倍、三倍……,八尺的几倍,总之就是比人高多了——“夫子之墙数仞”、万仞宫墙: 我年青的时候,有一次到台北,坐在公交车上,车子在一个红灯前暂停,转头看到一片很高的红墙,上面刻着“万仞宫墙”四字,我问旁边的乘客:这是不是孔庙?他说是的。这四个字的出处就是《论语》这一章中子贡的话,只有孔庙才配得这四个字,如果没有读到《论语》这一章,是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假如你没有从门口进去,你就看不见其中“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了。因为我家的墙高只到肩膀,我子贡的家当,你很容易就看到,所以你知道赞叹;而夫子的墙那么高,你没有走到里面去啊,你就不见他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所以子贡的富有,譬如民间的员外,而孔子之富有,就譬如诸侯或天子。但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因为“得其门者,或寡矣。”能够得其门而入的人,是很少的。“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所以你这样赞赏我,说我贤于夫子,我看你是说“对”了。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你说错啦!那为什么又说你说对了呢?因为你没见识嘛,所以以你的见识来说,也算说对了……子贡真是善于言语的弟子,人家赞扬他,他还骂人哪,而且不带脏字眼。因为他知道学问道德的艰难,他知道人格修为的层次,他仰慕他的夫子,他心悦诚服!

 

我们今天或许也可以用“夫子之墙数仞,得其门者,或寡矣”,来自我反省一下,我们得其门没有?我们怎么得其门?所以叫做“启进”经典世界,开启,然后进去,这样,“启进经典世界”这个题目也讲得通了。

 

但是我原来的意思是“企近”,“”是企业的“企”。“企近”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企”啊,我们看怎么写。一般的中国字,你会认、会写,从字形上,往往就能够读出字音,甚至了解字意。这个“企”没有声符,所以无法看到它的音,但是呢,我们可以知道它的意,因为这个企,是一个会意字。会意字就是两个字合起来,然后来体会它合起来所组成的新的意义。“企”字上边是一个“人”,下边是一个“止”。是不是?“人”,我们知道了,“止”,我们要说一说。“止”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止”是一个竖,这边一个湾,再一个弯……这个字,其造字的方法是聚形,就像一个人的脚底板;看,有只脚趾叉出向上——三为多,可以代表五只——整体就是一个脚底板,脚底板叫止。现在这个“止”字,我们等成“趾”,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足?因为原来的“止”引申为停止的意思,久而久之,忘了它原来是脚板的意思了,所以加了“足”字,还原“止”字的意思。这加了足的“趾”和原来的“止”是一样的意思。“止”叫本字,“趾”是后起转注字。本来,“止”字就完全表达了脚板的意思了,加了“足”,真的是画蛇添足,是不得已的、勉强的。因为“足”跟“止”是两个部位,这个“足”字下面是一个止对不对?而上面像口的笔划呢?是象征腿肚子。所以严格来说,“足”字是指脚板以上膝盖以下的所谓小腿部分——膝盖以上大腿部份另有一个字叫做“股”。古人把人的脚分成三部份,各有称呼,分别造字,“股”、“足”、“止”,但一般用法,“足”字可以作通称,臂如我们说“远足”、说“足球”,“足”字是通称整只脚的——我们既然是用脚板站着,站着就有停在那里的意思。所以“止”字就从原来名词的“脚板”引伸为动词的“停止”的意思了。从而又可造出地址的“址”字,代表所停居的地方。现任们头再看止这个字。一个“人”一个“止”,合起来。要我们来体会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一个人,我们特别注意到他的脚底板。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思呢?不是,这里特别说到脚底板用力。脚底板用力做什么呢?假如你曾有与好朋友来往、有送客的经验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好朋友?梁实秋先生曾经界定“好朋友”的意思:“他还没有来、希望他快来;他来了,希望他不要走;他走了,希望他再来。”这叫好朋友。那什么叫不好的朋友?“他还没来,怕他来;他来了希望他赶快走;他走了以后,希望他不要再来。”你送好朋友、很不舍得,他走远了,几乎看不见了,还想多看一眼……当年刘备送徐庶投曹操,徐庶走远,被树挡到了,刘备下令砍掉遮眼的树;你没有军队帮你砍树,所以会怎么样呢?你会脚底板用力,踮起脚跟,你的身高就多出了一、二十公分,就会看得远一点。这种情况叫做“企”。所以企的本义,就是举踵远望,引申为长远的期盼。

我们现在常讲,一个人有企图心,就是用了企字的引申义。这一个辞用的最准确的,就是现在所说的企业;古人没有所谓的企业,但是现在这个西方的商业模式,我们把它翻译成“企业”,翻译得非常准确、非常文雅,很古典。虽然“企业”这个词很新,但是它的意思是非常古雅的。为什么叫企业?要从“企业家”的心态来了解。既然叫企业,那个经营者就应该表现一个企业家应该有的心态;企业家应该像一个人踮起脚尖一样,眼光看得很远,如果只顾眼前的小利害的话,那不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赚钱的时机,跟摆地摊的引车卖酱者流是不一样的;摆地摊的人每天都要算账,盈亏多少,斤斤都要计较的。但企业家可是投资、投资、一再投资,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乃至二年三十年,才打算回本进胀。有这种信念的人叫做企业家,企业家经营的事业才叫做企业。以这个原始标准,放眼天下,我们可以领悟到,社会上有各行各业,但真正的企业并不多,因为世界上很少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他们脚跟踮不起来。同样的道理,社会上受教育的人很多,们真正成学的人很少,因为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立志求学的人,没有人肯踮踮他的脚跟了。

 

当想要企近经典,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万仞宫墙,挡着我们的视线。怎么办?你不要面墙而立啊,不要只望洋兴叹,一步都不挪动啊!你要怎么办?试看看,把脚尖踞起来,试看看,能不能就看到了?或增加看到的希望了?这叫企近。因为它高。至于有多高呢?是我踮着脚就能达到么?啊,不一定。但是连踮脚都不踮起来一下,就代表这个人连一点诚意都没有。所以,不管夫子门墙有多高,我们都用最大努力,企一下近一下,试试看。我用这个讲题,是这个意思。因为“企近”这两个字啊,一般少用,所以我先解释一下。虽然只是解释题意,但也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内容,智慧比较高、心思比较敏锐的人、善听的人,明白了题意,对内容的把握就八九不离十了。

 

民国初年的时候,东北有一位善人叫王风仪,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假如不知道,你可以去上网查一查。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个人的名字——王凤仪。姓王,就是我的王,风是龙凤的风,仪就是仪表、仪态的仪。王凤仪,他被称为是一个善人。所谓善人的意思,在《论语》中也有规定的:“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善人的意思是自然能为善的人,不践迹,是说他并没有受文化的教育,不是遵从古圣人的脚步,就自己能做出善事来,这是很难得的人物。不过,不免有些可惜。之所以可惜,也是因为没有圣贤的指引,他也很难进入到圣贤的堂奥。王凤仪,正是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的,但是,他是一个悟道的人,他由于实践而悟道。他做什么实践呢?道德实践。他什么时候开始做道德实践呢?他是一个乡下人,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化深入民心,纵使在偏远的乡下、偶尔也会听到有人说到成圣成贤的话;当大家这边也说圣贤、那边也说圣贤,他就渐渐知道了,圣贤是很伟大很值得敬佩的人物,所以他从很小就立志要成为圣贤。后来有人跟他说。“你知道圣贤是什么样子么?像你这样,怎么能成为圣贤?”他就说,“纵使我不能成圣贤,我赶也要赶他一步,我只要赶一步,也就够了!”怎么赶这一步?民间总有些教化的流传,他听说了事亲要孝,就当真,尽力地去孝亲;他听说了事主要忠,也当真,不管做人家的长工还是临时工,就尽力地去忠于主人;他又听说了对朋友要信,又当真,他不顾死活地走了几天几夜,赶到城里要救朋友……就在赶路的时候,他开悟了!

 

你看,王善人这种“纵使不成圣贤,也要赶他一步”的精神,这种决心、这种志气、这种心愿,叫做“企近”。讲到志气、决心跟愿望,我就想起,今年的青年节,五月四号,青年节前夕,五月三号,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接见全国的青年代表,在座谈中对青年们讲话,他勉励这些年轻人——不只是勉励这几十个代表,他其实是要勉励所有的年轻人,甚至勉励全国的百姓——他的讲辞归结为五点,希望年轻人,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善学习;第三,要讲道德;第四,要能自立;第五,要奋斗。这些话头,其实是一般人常常听到的,这种常听到的话,我们叫老生常谈。什么叫老生常谈?老生,可指唱戏的老生,又可指一般年纪比较大的人。老生常谈,就是说这些老生、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现在用“老生常谈”这成语,意思是说我听腻了、听烂了、不想再听了。不过,我曾看过曾国藩写给他子弟的家书,有一封书写着写着,他自己觉察到了,这些岂不是常说的么?不只是我常说,别人也常说的么?所以就加了几笔,说:“以上虽然都是些老生常谈。但是,你要知道老生为什么会常谈?因为事关重要,所以才会常谈,切不可以其常谈而忽略了!”

 

自觉而后自决

 

所以,各位,我们应该具备做人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就是能够从老生常谈中发现它新的意义。或许不是发现新的意义,而是发现,它本来永远就新鲜的,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叫“温故而知新”啊!这些不是“故”么?“故”就是大家都谈过了、从小就听过了,但是常常听,听多了,难道它的意义就真的淡了么?假如因为常听,所以忽略了,可见这个人的心灵也闭塞了、污浊了。所以一个开放而清明的心灵,是随时可以从旧的、老的、常常听的教导中继续地体会出鲜活的意义的。虽然温先生所说的五点是老生常谈。但它如果确是人生很重要的指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温一温温先生的话?大家看这五点,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能自立、肯奋斗。各位你想,这五点,哪一点最重要?或者说哪一点你最有感觉,你可以体会出鲜活的意义,它在你面前还是活的,好像击中你的心灵,令你感动?当然,或者无感,或者有感,而每个人有不同的侧重。我当时看到报纸啊,我就特别注意到四点——能自立。我认为能自立一项贯通了五项,所以这一项最为核心;或者可以说,当代年青人,乃至于整个中国人,所缺的主要就是这一项。能自立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能自立。后面有说明,说年轻人啊,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不要人云亦云。各位,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不是很重要么?我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叫做”自觉”。自觉就是自己觉察、自己觉醒。什么叫做觉醒?觉醒就是原来是在梦中,现在忽然醒过来了。梦中的世界是虚假的,醒过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或者说生命如果在梦中,那个生命的意义是虚幻的、可疑的。西方近代有种学派,叫做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说: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都是路人,路人是不存在的。在这里,存在主义者对存在有一个特别的定义:能够自觉的人,他才有其存在。意思就是说,能够为自己而活的人、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活的人,他才是存在的。如果他这辈子既不知道为何被抛到世界上、又不知道到世界来要做什么,他只会跟着别人走,至于为什么跟着走,一点儿也不知道;总之,他不曾为自己打算过,而这个打算不是要升官发财的打算,乃是为了活着的意义做打算:为何活呢?如何活呢?假如自己对自己没有这样的觉察、觉醒。就叫做随波逐流啊,就叫做浪生浪死,所谓行尸走肉、会走路的尸体……那么他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整个人生恍如在梦中。何时觉醒了,他才算活着。这是一个存在不存在的抉择关键。

 

中国古人对这关键老早就很有感触,叫做“梦觉之关”。“梦觉之关”是人生在世的第一个关口,也是读书人要过的第一个关口。其实也只有读书人才需要过这个关,一般的芸芸众生,我们是不便苛责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如果能善解这两句话,也很有意思;它不是士大大的骄傲,而是知识分子自我的责任。像王风仪,他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宇,只听到圣贤的名号,就立志做圣贤,像这种人是不多的。所以古时候的人,比如像孔子,他只责求君子。什么叫君子,在孔子以前,君子是社会地位的名称,是指士人以上的贵族;到了孔子这里,君子一词,就渐渐采取它的内在意义,而不是社会的意义。它的内在意义是由于古代只有贵族才读书、才受教育,而孔子把读书的机会下放给一般百姓。“有教无类”,这个类,是品类。但不是聪明不聪明的类,也不是贫穷富有的类,而是社会地位的类;就是不管你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叫“有教无类”。所以,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凡是读书受过教育的人都叫做君子了。在《论语》中,古人注解君子的意思是:“有德有才之人”,或者我们退一步说,向往于进德修业的人。对德与才起向往之心的人,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如果能够一直依循所向往的道路前进,就是做工夫;工夫做到相当的程度,有所成就。叫做贤者;而如果能走到向往的极点,彻底地完成生命的理想,就叫做圣人。所以啊,一个士人、一个君子,他应该和一般人不样的,他应该自我要求,也应该按受社会的要求。要求什么呢?要求他要有生命的自觉,要求他要醒过米、要活过来,他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能为自己生命负责,叫做“内圣”,而内圣的同时,即包涵外王。大学所谓“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就是内圣,亲民就是外王;明明德必包涵亲民。而这涵着“亲民”的“明德”,也问时涵者“止于至善”。对人生有这种觉悟。叫做自觉。

 

如果一个人受制于他原始生命的浊劣,他对自己内在的质量没有深度地反省、没有所谓的自觉,那他的生命就只停留在某一个层次。什么层次呢?最差等的层次、与动物相近的层次,他便难以称为是一个人。比较高一点的层次是停留在现实的层次,平生只有现实的计较,这叫做庸俗。膺俗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一样,你不接受教育,或接受教育而不反省、不努力、不用功,这就叫作庸俗。一个人很容易知道要追求现实的富贵享乐,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的真正价值别有所在。如果对这别有所在的价值没有清楚地认识和诚挚地追求,他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这点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他在历史洪流之中,是随波逐流,他在生死的大海中,像海浪一样起来了,好像生了,又海浪下去了,又好像死了……—辈子就这样折腾过来、折腾过去,不知在忙什么,有朝一日,与草木同朽了,不能在这个宇宙中留下一点儿痕迹,他的生命就白废了。所以人生的第一关口,读书的第一关口,就是要自觉,自己觉察、自己觉醒。

 

刚才针对能自立自主,说明一个年轻人应该有独立思考能力习惯的真正意义。不过说得有点深远了。现在我们回到现实,从眼前日常生活所谓的独立思考说起。让么叫独立思考?谁能够独立思考?谁在独立思考了?几十年来,我们常常听到许多政治领导及关怀社会、关怀教育的学界先进,感慨年轻人——尤其指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这种评论,一般人往往解释成我们没有出科学家,我们没有研究的精神,我们没有科技的发明等等。这样解释,也对。但,为何没有科学?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道理摆在那里。要科学,不能只从科学上思考;所以前年,也是温家宝先生,他去探问钱学森的病,钱学森在去世前发出一个大疑问:为什么我们大学一百年来,培养不出大师?照钱先生的意思,大学应该是培养大师的地方,而堂堂的中国,这么多人,我们的大学建得这么多、这么大,结果一百年培养不出一个大师。这就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这真是世纪之问,时代之问,民族之问!所以问题一出,震动全国,议论纷飞,但一年多下来,大家既然耳熟能详了,也成为老生常谈了,就很少人再去提那问题,也没有人再费神去想解决之道了。其实啊,要想一想啊,有心的、还活着的一个年轻人,要常常想这种话头。大家为什么不想了呢?或许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但我认为总体的理由是,一般人大概认为想也没有用。为什么想也没有用呢?一百年来不都这样过了吗?一百年来,大家也都是满怀希望啊,但一百年来就是不出啊,总是难出啊,所以干脆不要想了。啊,有的人认为人微言轻、有的入认为兹事体大,想了也没有用,是不是?中国年青人是已经养成了一个不愿思考的习惯?还是真的思考过了,但确实是思考不出一个道理?各位,现在说能自立,最重事的关键是愿意常常思考。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其中必需先懂得思考的方法,然后才做思考的实践。《中庸》所调“思之弗得弗措也”,既然思考了,总是要一层一层地追索,一定要想出个所以然,不得到答案不罢休,这样才算是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一个人随时可以扪心自问:平时行没有这样发现问题、对待问题?这句钱学森之间,就可以作为考察独立思者能力的范例,把它当作是你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百年来中国整个国家民族的大问题——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面对的问题!

 

不过,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翻看了一些资料,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人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思考了,但不见有人提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大家把它当成一个大科学家与大政治领导之间高来高去不切实际的问题了,所以虽然也曾激起一些人心里的惊叹,但惊叹过后,没有任何行动。各位,难道世界要这样过么?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过吗?我们整个民族要这样过吗?假如没有人思考,就没有人活着,没有人活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希望可言。钱学森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他胸怀广大,他时刻为国家民族着想;我们暂且不敢说要为国家为民族着想,但每一个人总是应该为自己着想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我们先为自己着想再说……哦,也不是先为自己,讲到最后,一切本来就只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先把我们自的生命活过来。其实只要把自己的生命活过来,刚才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既有主观的内圣,又有客观的外王,内圣是成德,外王是功业;而外王必由内圣而发,内圣必开出外王。自古儒者之教同时注重内圣和外王,内圣不可能没有外王,没有外王的内圣不是真正的内圣;同时,外王也离不开内圣,不从内圣开出的功业不能是真正们外王。有的人或许会觉得用内圣和外王这些大观念来讲话,好像陈义过高,不切实际,还是用“自我的觉醒”比较亲切。其实如果知道它们的意义,讲自我觉醒和讲内圣外王,都是一样的。譬如有人听到“一个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句话,这个人忽然有所感触,认为既生而为个人,本来就应该成为如此的人,这个人便有了理想;而理想,最后一定通于那最高的理想,唯有通透了最高的理想,生命才安得住,所谓安身立命。有了理想之后,你一定会用功,而且肯用功,把用功看成是自己的事。有了理想的人怎么可能不用功呢?怎么会放弃自己呢?不放弃自己、肯用功,便是对自己负起责任,便不会无所事事地辜负自己。负责任的范围是无止境的,首先对自己负责任,再来自然会对他人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首先要对自己的家族负责任,所谓“身修而后家齐”;然后对国家民族负责任,所谓“家齐而后国治”;然后对整个世界负责任,所谓“国治而后天下平”。要负这样的责任,一个人怎么可以没有学问呢?所以你会好学……这一切的根源都在生命的觉醒。生命既然觉醒了,就会有理想,这个自觉本身就道德的、同时是学问的,既有主观的要求、同时又有客观的要求。所谓的道德不是一般人说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道德的本义是“行道有得”。任何一个人,只有依循人生之道而行,你才有道德。《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依照人性而行,叫做道,人生所应走的路;而人性由于天命而来,所以依人性,即是依天道。儒家自古以来,即是天逝性命相贯通的,行天道人道而有所得,真正是自己身上见了工大了,这才叫道德。所以道德不是去帮助别人、不是去做做社会服务,真正的道德本义是要通于道。唯有一个有自觉的人,一个知道生命意义的人,向往于他的生命意义并尽情地去实践完成它,才叫做道德。所以,讲到最后,道德一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教为标准。

 

温家宝先生对年青人也提出讲道德一项要求,其实,假如有了生命的觉醒,必有所实践,这才让是真正的讲道德。一个对自我生命有所觉醒的人,难道你一般生活中为人处世还会出大问题吗?当然不会了,他必然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们达人”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了。如果德不够,他一定会对自己有所警惕;才华不足,他一定会自我勉励;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一个人能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念兹在兹地进德修业,还要人管么?近几年,我们常听到当政者忧心社会,提出“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呼吁,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要青少年提升道德素质,我去每个学校,都会看见墙上高高地挂着红牌标语,但却很少人问,究竟什么是道德素质?怎么培养道德素质?一个人假如没有发自心底的自觉,去想自己该怎么去做人,只凭几个口号,他能有道德的素质么?所以讲道德要从自觉开始。再说“肯奋斗”,遇到艰难不会退缩,没有自觉的人会肯奋斗么?没有生命的自觉,如果有所奋斗的话,他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呢?只是迫于外在的压力,或现实利害的驱使,那奋斗是不能得到自我肯认的;那种奋斗对自己来说,是生命的自我摧残,对他人来说。也不能造就世界的幸福。仆么叫肯奋斗?要有生命的自觉。则那奋斗本是自己生命的,乃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才是真奋斗啊!

 

所以自觉自主,是所有德行学问成就的根本依据,借用温家宝先生的话,凡是有理想,训讲道德,善学习、肯奋斗,都要通过自觉自主,才能真实化。而自觉可以从深远的境界去领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每一当下去体会。总之,随时随地,事无大小,都要记住一个人生态度,就是要问自己:这是我所觉醒的吗?这是我所思考过的吗?这是我所决定的吗?所以“自觉”而后“自决”。第一个觉是觉醒的觉,醒过来的意思;第二个决是决定的决,你自己决定要如此,包括要如此说话、如此做事、如此做人、如此自修。如此,则学校的功课不是因为要修学分,而是我自己要学的,啊,这就很了不起了;孝顺父母,不是要给别人看的,是我本来就要做的,这一种孝顺才是真心的。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最当前的事情做起,从而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觉与自决。可以说,一个自己觉察非常清明的人,才是真正活着的人。孔子说“下学而上达”,在当下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含有无限深远的意义,因为你从道而来,而道是你的自决,这样你的生命就活了,而且是活得非常的充实饱满,有光辉。所以自决很重要。自己决定,任何事都要自己决定。

 

说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决定,这样讲的话范围太广了,所以今天我们就用一个例子,来看看我们当中有没有自觉的;然后我们再讲应该如何自觉、自觉之后要怎么做某事。做哪一件事情呢?就是我们今天的讲题,“如何企近经典世界”。今天我先用这一件事做一个示范,并不是说只有这件事能这样做,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遵循这个方法,所以所有演讲的精华都在这一讲了。以后你来听我演讲,每一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呵呵,如果听懂了,以后都不用来听讲了,我讲一次也就足够了。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如何企近经典世界”这个题目呢?这个题目、乍一看,还是很新鲜的话题,因为讲的人很少,虽然最近一、二十年来,讲的人渐渐多起来,但是以这个题目出现,估计还是第一次,讲的方式大概也不一样。但是我今天所讲的是从根源上说起,也就是说,今天听我讲完之后就不要再听别人的了。其他人讲的,各位,你要通过你的自觉和自决,自己党察那个人讲得对不对,而且往往不只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够不够,意思就是说,有时候讲的是对的,但是往往很肤浅,肤浅也可以对啊。他是讲得肤浅还是深刻呢?他是讲得一般呢、还是讲得很高明?这个要自我觉察。假如讲得对,而且讲得又高明,那么通过你自己的判断——这时候就是你独立思考的时候——假如你自己判断它是对的,告诉你,你在觉醒了,而不只是演讲人一个人在觉醒。演讲人可能会有自己的觉醒,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演讲人不是很觉醒,他只是随便讲讲,讲一些老生常谈;你听了老生常谈之后,有了新的体会,这叫“温故而知新”嘛。所以不以人废言,自己觉醒,你会受益良多;就算人家讲得不对、不善讲,那你要善听,这样的话你也会有所收获。至于我,我是讲得很好的,所以你就更要善听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从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今天的主题说起。我们曾经有过独立的思考么?假如有,今天就不必讲这个题目。为什么?因为两千多年来,所有的读书人,从一开始读书是读经典的,他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领悟经典中的道理,叫作悟道。所以这真的是老生常谈,不需要再讲,谁再来讲如企近经典世界会被别人笑话的,因为从幼儿园就开始讲。但今天我们讲这个题目,大家觉得还是蛮新鲜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远离了经典世界一百年了。刚好一百年。这个百年的百,有些时候会作为虚词使用,指的是很多,比如说“三五成群”不是说三个跟五个,而是一群一群人;十全十美,不一定刚好十个,还有什么百问千答、万紫千红,这里的数字都是虚数。但是今天说的经典已经断承一百年了,这个“百”是实数,刚好一百年,因为国民党刚刚建国一百年。但自从国民党开国的那一年,也就是1912年,元月十九日,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很有名的教育部长,叫做蔡元培,这个蔡元培下令,中小学废止读经。意思是说,本来中小学生是读经的。什么叫中小学?中小学是属于新制的学校,或是可以叫做洋学堂,就是向洋人学习的学堂;古代的时候是自己私下开的学堂,也称私塾,这个是国家开的学堂,效法西方人,国家来开学堂,当然他们也叫学堂,洋学堂,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是从清朝末年就开始逐渐产生并发展的,到了民国正式以学校形式建立。这个第一任的教育部长,在开国后的第十九天,就下令中小学废止读经。各位,这是一件大事!这是两千五百年来的一件大事,但一般人注意不到,为什么?因为一般人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一般人不能够做独立的思考。这样子下令废止,请问为什么会有这一场动作,还有,这个动作产生的效果如何,一般人是不思考的。不要说一般人不思考,连教育界的人大体上都没有思考过。所以我常感慨,这百年来中国的教育界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件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不仅是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对整个国家民族产生重大的影响!刚才不是说吗,很多国家政治领导人、学者,都在说我们年轻人要怎么样?告诉你,正中要害!乃至于现在还要提倡青少年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以前受教育的只有君子,君子就要自我负责任。那现在人人都受教育,现在还有君子么?为什么现在读书人没有了君子之德?甚至以君子之德自我要求、相互要求的人都没有。这样对吗?假如你认为对,而且你真的认为对,你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认为一个人不需要做君子、在这个国家不需要做君子、我们的教育不需要教一个人成为君子,不需要修德讲学、不需要使自己的道德境界有所提升、自己的才华不需要长进……假如你认为对,你若通过思考认为这是对的,你就这样做,我会很佩服你!因为你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你做了独立思考了。假如你是这样想,只要生活着就好,不一定要追求生活的意义,假如你这样想过,生活的意义是不需要管的,你这样想你这样自己觉醒、自己决定,不用别人管,我也佩服你!但假如没有想过呢?假如你没有独立思考过,而你还过这样子的生活,你对于你的大学生活是迷茫的,乃至于对将来做什么都是迷茫的,就算有一点意义,也是在你将来要如何讨生活,而不在于使你的生活有意义……如果这一点都不曾在你的心中盘旋,连这一点都没有想过,或是说没有常常盘旋在你心中,那这个人就是行尸走肉。他的心灵就是死的。你就是随波逐流、浪生浪死,将来与草木同朽。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啊,你没有活过、没有过来,就等于不存在,如同你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信不信由你。

 

各位,你不要觉得我们在给你高帽子戴,不是的,刚才不是说了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事,乃至于你为什么要来考大学,你有没有想过?以前在高中时代,十七八岁,你没行有想过,现在总该想想吧!你为什么要修学分?你总该想一想吧!你将来有什么愿望?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愿望?你要想一想啊!我以前在大学里面教过一些科目,讲学问与人生,期末考试时出这样一个题目,叫《你是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生涯的?》学生们写道:我要在哪一年赚到一百万、在哪一年要周游全世界……差不多都这样写。不是不能这样写、不是不能这样想,只是这样想的话,就枉做读书人、枉费你读了这么多书。但是我们现在读的书,都没有教我们这些啊!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从一百年前,国民党的教育部就告诉你,这些书都不要读了。这些书你知道是哪些书吗?叫做”经”。就是废除读经了嘛。什么叫做”经”,你想过吗?很少人想过。不然的话,诸位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清楚的意识?可能你会说:我又不是专家,我又不读中文系,我为什么要有清楚的意识?

 

不是这样子的啊!有些东西是分科可以分开的、有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并不是我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说只有我这一科是重要的,不是这样的——虽然我姓王,同样也可以老王卖瓜——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你不能这样看,不能说天下的学问都分科了,其他科目就不关我的事了。有些确实不关你的事,但是有些却是关的。虽然从最深远的意义上来讲,任何事情都是相关的,但是我们现在先不讲那么深远,先不要一体化;我们只说某些相关、某些不相关,而有些是你不能够推辞的。你把所谓的“经”,这一种书废掉、这一种书不读了,这不是你该觉得轻松的时候,你不能说没有它你就轻松了,这恰恰是你在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啊……你好可怜啊,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想过!所以各位,今天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你要做一个独立思的人、不要被这一百年来演变的风气所淹没,除非你真的想过为什么不要读经,否则只是浪生浪死;假如想过,你就很了起,你可以不读。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什么叫“经”呢?这个书,有无穷的义海啊!经有经的义海,道义之海。意义的海洋,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说、可以从各种门路了解,最后总结出无穷的意义,讲不完、说不完。提到“经”,我们就想到,中国的书,在清朝整理出来的《四库全书》分为四部分,经、史、子、集。这是从书目上分。另外呢,有一点佛学知识的人便知道,佛家的书一大堆,但是它也分为三类,叫做经、律、论。大家要注意,虽然佛教的书是从印度传来的,我们翻译并分类为经、律、论,但是也不是中国人自作主张分类的,这有分类的道理,印度人也是这样分的。中国人把自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印度把佛教这些教导的书籍分为经律、论,我们要注意一件事,不管四类还是三类,其中都有一东西叫什么?经。而且经摆在什么位置?摆在第一位。光这个够我们想一想。以前如果没有想过,现在就想一想,虽然这个简单,但是以前忽略过去;现在开始,对每件事不要忽略、你就活了!你就活在当下,当下你就知道你在思考东西、你在做判断,而这个判断是你自己判断过的,这样你就活了。所以今天至少知道了,经是摆在第一位的。什么教第一位?是不是因为它目多一点儿,所以排在第一位?并不是。是因为它比较重要。那是不是比较重要就一定要排在第一位呢?是这样的!那它有多重要呢?跟其他的类别相比而言,它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超越的重要。

经、史、子、集,经跟史当然不一样啊,经最重要的是讲义理,史最主要是讲事实。虽然中国文化说经、史不分,可以不分,但是该分的时候还是要这样分。子也是讲思想,但是经跟子分成两类,而且子还排在史之后。什么叫子?“子曰”、“子曰”,我们翻译成“老师说”、“老师说”所以“子”指的是老师,就是有思想、有成就的人,乃至于他的思想和成就能用来教导别人让别人学习,所以“子”有“师”的意思。比如诸子百家,所谓“诸子”就是那么多有学问的老师、有思想的学者;“百家”,什么是“家”?凡是“子”就容易有“家”。“家”本来是家族的意思。但是“子”,这个老师,他传授他的学问,一代传一代,就好像我们自然生命一代传一代一样,一代传一代,就成为一个学派。

 

而“诸子百家皆是家,唯有儒家不是家”,你要知道诸子都是思想家,但这个诸子、这个所谓的百家,告诉各位,不包括儒家。一般说儒家是家,儒家的这些代表人物也是子,比如说孔子啊、孟子啊、荀子……等,不都是子吗?他们也是子。所以你可以把儒家看成是百家之一,也可以把儒家这些重要的思想家就看为诸子之一;但是呢,现在我们看经、史、子、集的分别,“经”特别指儒家的书,“子”就是指百家的书。所以呢,儒家是从百家中特别挑出来的,孔子、孟子,是从诸子中特别挑出来的。他们所传的重要的著作,这个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要到它能够与孔子、与孟子的境界相提并论,像这样的书才叫做“经”。所以荀子虽然是儒家的大师,跟孟子齐名叫做“孟荀”,但是《荀子》这一本书,就不列入在经中,而列入在史中。至于《孟子》,后来也从诸“子”列入到“经”里面,就跟《论语》一样,同时列入十三经里。那么什么叫做经呢?很简单、它是指儒家的重要著作,这是最简单的说法。至于为什么他们的书特别提升为经,是因为有它的特殊性。什么特殊性?佛教的经、律、论,律摆在中间,因为其相对重要。释迦摩尼佛要死的时候,弟子问他,请问老师,您死后我们哪里再求老师?他说,以律为师。以戒律做你们的老师,可见这戒律很重要,所以律摆在中间。律是戒律,是戒条等一些规范修行的规范啊,其实那里也没有多少有思想的,有思想的是在经和论中;中间隔着律。为的是把论压低一层。就好像经、史、子、集,集是文集不用说,但是经跟子都是思想,中间还隔着史,就是把子压下去压低一层。

 

那么什么叫做论?什么叫做经?你去看看佛书,大体上,一打开来,假如前面记载着,现在,这个佛要说法了,不管是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佛、释迦摩尼佛、还是远方的佛,只要这一本书记载的是佛说的法,这一本就叫做经。那么什么叫做论呢?论是菩萨所造。它的境界还没有到佛,他是一个修行者,一个高度的修行者,他可以体会佛所说的教,所以他来讨论这个教、他来说明这个教、来演绎这个教,就好像《春秋》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所以中国叫“经传”,印度叫“论”。佛所说为经、菩萨所造为论;论是用来说明经的、是来讨论经的。经就好像是国家的宪法,论就好像法律;由宪法延伸至法律、法律不能违背宪法,宪法是只有少数条目,这个法律的条目就非常地精齐,所以叫做“论无精品”。论是很富有的、很丰富的;经是很贫乏的,只有几句话,那几句话,一讲再讲,一讲再讲。这个菩萨呢,读书人读得都烦了,这句话一讲再讲、一讲再讲,一进入《金刚经》,于意云何、于意云何,到最后只这几句话翻来覆去,一部经,几乎只讲一句话,所以经是很贫乏的。从内容看,从内容的这个表现来看,它是很贫乏的,只有少数的观念;乃至于三藏十二部经等,全部佛经其实也只讲一句话——不是一部经讲一句话,而是全部的经总加起来讲一句话——这叫做经的性质。所以经是很贫乏的,它的丰富性不够。但是你要知道,经有尊贵的地位,尊贵不是因为它贫乏,尊贵是因为它高明,它是原则性的表示。所以,经就是原创性的书籍,经就是永垂不朽、历久弥新的著作,叫作天经地义!

 

所以,如果你只人云亦云,你瞧,在古代,每个人从小就读经啊,那就读经吧、要说圣人很伟大,就说圣人很伟大吧、说我们要学圣人,你就去学圣人吧……各位,这叫做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的判断,这叫作人云亦云、这叫作浪生浪死、叫作“与草木同朽”。所以胡适之在当时,所谓的五四时代,他借用袁枚——就是袁子才,清朝的一个诗人——他借用他的两句诗,来教导年轻人怎么去做学问,袁枚的诗是这样说的:“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双眼”,两个眼睛,“自将”自己来用,“秋水洗”,秋天的水来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一辈子不受古人的欺骗,“双眼自将秋水洗”。为什么叫秋水呢?“秋水”是有来由的、有典故的,这个“秋水”的典故可能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个“秋水”最早用,大家最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秋水”这个词,是来自于《庄子》一篇文章,又名叫《秋水》章;一开头,就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秋水时至”,秋天下雨了,发洪水了,这个时间、这个时刻到了;“百川灌河”,所有的小川都灌到河里面去;那个这个河水涨啊,涨到多少呢,“两涘诸崖间”、两岸,从这岸到那岸;“不辨牛马”,看上去好像有动物在那边走来走去,但是牛啊、马啊,都看不清楚了,你看这个水面有多宽。然后水神,“河伯”啊,他很高兴,说你看,我的水这么大,但是他顺流而东,跟着水一直走,向东走,走到海里去,才看到海那么大;他就感叹啦,我以前认为我的水已经很大了,看到海,我才知道我实在太小了。这个故事叫“河伯观海”,也叫“井蛙窥天”,这个可以下对的——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是成语的来由。

 

河伯观海是比较积极的,这个河伯,自己已经有醒悟了,原来我是不够大的,我不能够自我尊大,他就醒悟了;至于“井蛙窥天”呢,是不醒悟。所以这两个成语,还是“河伯观海”较好一点儿,用“井蛙窥天”就真的是讥笑人了;虽然“河伯观海”也是有讥笑的意思,但是他现在醒悟了。所以“双目自将秋水洗”,因为秋水是大水,两只眼睛啊,用一点点水洗不够,用很大的水来洗,可以这样子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是说,这个水是最清的水、干净的水。为件么呢?因为暴雨吗,大概都在夏季,夏天下雨的雨水是比较污浊的;到了秋天,就不下雨了,所以这个水就清了,这个也叫做这个秋水。

 

不过你可以想一想,这里可能有一个问题: 庄子是周朝人,春秋时的东周时代。而周朝的日历啊,是所谓的建子——夏朝是建寅,商朝是建丑,周朝是建子,所谓子丑寅卯嘛,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那么夏朝呢?是从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月这里开始算,所以我们现在一月是夏朝的正月;商朝呢,是推到十二月,十二月是它的正月,春天开始是十二月;周朝呢,是推到十一月。其实推到十一月也有道理,因为十一月中间有一个冬至,那时候已经进入冬天了,冬至的那一天就是春天的开始,所以你可以这样看,周朝的正月是十一月开始的。至于秦朝,灭了六国之后,秦国来了一个很特别的举动,就是再往前推一步,它建亥,是以十月为岁首;秦朝以十月为岁首,这个算法就跟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到了汉朝之后啊,汉朝又把它改回来,以夏朝的夏历为准,所以我们现在称我们的日历为夏历。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如果是要用日历的话,最好的是夏朝的日历,孔子这样说。汉朝改为夏历,从汉朝以后我们就用夏历,直到现在,夏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啊,总之不是所谓的“公历”,不是阳历、是阴历。我们用的夏历就是阴历,夏历的正月就是现在所谓的一月,从一月开始算,一、二、三月是春,四、五、六月是夏,七、八、九月是秋,十、十一、十二月是冬。但在庄子那个时代,就是周朝时,十一月、十二月、一月是春,二、三、四月是夏,五、六、七月是秋;五、六、七月正是下大雨的时候,叫做“秋水时至”,所以庄子的“秋水时至”,其实在我们现在看应该是夏天的水。“双眼自将秋水洗”你可以用两种解释法:用很多水来洗,才能把眼睛洗得很干净、很明亮,或是说我用很清澈的水来洗;总之秋水是形容这个人眼睛眸子非常地明亮,叫明眸如秋水。庄子所指的“秋水”,指清净干净的水,所以“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是古诗词教导我们年轻人要这样做学问:不要受古人欺骗,眼睛擦亮一点儿。各位,这种教导不是很好么?是的,是很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胡适之,他是所谓的五四运动的健将,五四运动是从1919年开始,胡适之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为青年导师,他教年轻人做学问,要“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袁枚认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被古人欺,所以我们要自觉。胡适之更提倡这个自觉。所以有人说五四运动是我们这个启蒙运动,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要自觉,不要只是被古人牵着鼻子走。

 

这讲得没错啊,古人会欺我们啊,古人欺,这个也有典故的啊。“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个“古人欺”三个字啊,也不是袁枚自己杜撰的,这是在《孟子》上就有的:孟子引颜渊文,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说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当然不如舜啊,但是“有为者亦若是”,只要我有为,我也可以像舜一样,也成为至贤。这句话之后,《孟子》又引一个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文王是我老师,我应该跟文王学,而且涵盖地,我愿意和周公学;“周公岂欺我哉?”周公难道会骗我吗?各位,孟子引了两个人的话,一个是颜渊,一个是公明仪,我们再来体会这个话。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现在就想了,颜渊这样讲,颜渊有没有在骗我们?我们可以想这句话。因为公明仪说嘛,“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文王跟周公都没有在欺骗我们呐!这个文章的意思就是说,他们没有骗我们,他说的是实话。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听他的话,依照他的话去做。“道一而一”,天下的路只有一条,对的就是对的。什么路是对的呢?颜渊讲的话是对的,公明仪所讲的话,也是对的。因为公明仪是学周公,他说周公也不欺骗我们,文王跟周公讲的话是对的,这个意思是说,古人不欺骗我们;到了袁子才,他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各位,颜渊跟公明仪,他们骗了我们吗?或说文王周公骗了我们吗?那我们现在说,我们不要受古人骗,哪个人骗了我们?要想一想。确实,很多人都受古人骗。有人说,古代不是从小就只读经么?就是要读这些书,而且读经为主,读儒家书为主,其他的书老师是几乎不教的,看别的书就要被老师责骂。读儒家的书要我们做什么?做圣贤!所以因为老师这样教,书也这样写,所以我就是做圣贤,告诉你,你被古人骗了,所以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是对的,不是只引这一句话是对的,这叫做不要抱残守缺,不要两千多年的传统都不敢变化、不敢变动。但是,我们再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那就是我们把经典废了,蔡元培用政府的力量把经典废了,一般的民间呢,用民间的力量把经典也废了,废了一百年;到现在,各位,我请问,每一个人自己,包括我,每一个人自己扪心自问,我曾经想过要不要读经典么?我曾经想过我要不要照着经典做吗?我曾经想过经想过经典有骗我,还是没有骗我吗?假如你没有想过,讲这些话是没有意义的,古人骗你还是不骗你是没有意义的,你“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讲这句话也是没有意义的。而一百年来,中国就在一个没有意义的情况下过了这一百年,中华民族整个没有意义。

你有意义吗?有意义,钱学森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不是每个人都要成科学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大师,但是连一点儿我要怎么办的想法都没有,你不是太懦弱,你不是太愚昧了么?所以我们今天不要讲我们要读经,讲这个问题时,我们先讲有没有想过要不要?刚才讲了什么叫经,经的意义是什么,它只是中文系的专科才需要读的么?还有,假如它不是,是全民都应该学的,每个人都要学,它是至理名言,它是天经地义,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做呢?接下去,假如我们认为应该去读,应该怎么读起呢?没有人想这个!所以今天我们就要讲这个问题,这个“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们一定要常想。这个古人包括谁,你知道么?中国自从这个学问成熟以来——从孔子开始算,是两千五百多年;孔子之前的学问,从皇帝开始算,五帝加三皇,五帝之前,还有伏羲、神农,那些渺渺茫茫的岁月,假如从伏羲神农开始算,从渺茫的岁月开始算,到孔子也是两千多年,而孔子到现在又是两千多年,加起来是五干年。所以中华文化千年,这不是虚词,这是实词,这是实实在在地说。中华民族自从有思想以来,思想从哪里始,一般都是说伏羲画八卦。那是灵光的爆破,是人的心灵与天道有所感通而开启的文明,像这样子从伏羲开始算,到现在将近五千年——五千年,五千年整个华夏民族,她的所有的经历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这些痕迹纵使非常简洁地记录,那也是汗牛充栋啊,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所收的,不到王宫藏书的十分之一,乃至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的书不收了,不收的书统一都湮灭了,从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心血被湮灭了,但是留下来了这些。留下的这些又把它分类,分列为比较高的一类,就是经典。请问我们要不要特别去认识?所以我们今天就先讲一个文化的态度。

 

文化的态度,我们说,去面对经典的态度。这些所谓的经典,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在佛家,刚才我们说,佛所说叫做经。什么叫做佛?彻底了悟的出家人,在修行历程中有高度的修行,还没有彻底了悟出家的是菩萨。所以菩萨只能了解佛,但是他毕竟不是佛。彻底了悟,彻底了悟了他的心灵,就是叫做“如如”,如其所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又叫做真如;真如是他对于世界的观感,他的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叫做本来面目,这叫真如。真如即是彻底了悟。一个彻底了悟的修行者,他的所言所行,那是永恒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永恒的意义;他说的话,都是从最深的法界等流而出,这就是经。他的内心就是一个法界,一个已经领悟了的生命内涵,它里面有无穷的法,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变成功德,为功德海。他的心灵是通透的、丰富的,从这个法界等流而出,平等平等地流出来,所以他们所讲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不只是一句话、一件事,你不可把这些最高智慧者的一句话一件事当做普通的一句话一件事来看,因为他是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而出的,所以它有特别的意义。

 

各位,如果我们的思考当中,不曾有一种想法,或是一种向往,告诉你。我们的生命就永远是庸俗的。你相信居然有人能够如此么?人就是人嘛,活着吃喝拉撒,你也是人、我也是人,人所作渐为,所说的只不过是一句话、做的也只是一件事,一句话就是一句话,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嘛;但古人认为不然,而凡是读过万卷的人,凡是在进德修业的路上曾经精进过的人,他念会告诉我们。有一些一句话不只是一句话,有些一作事不只是一件事,他们这一句话这一件事,连通到整个清净的法界,是从清净的法界等流而出!所以虽然也是文字的记载,也是由一字一字记载成一句,由一句一句记载成篇,由一篇一篇变成这一本书,但是这叫做文字般若;文字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有些文字就是文字,有些文字还让你多看了,你就会变成和他一样庸俗,跟他一样污浊,但是有些文字本身是般若、是智慧,这叫做经典。因为这种智慧,一旦流出,它就是永恒的,它一到永到、一成永成,它涵盖虚实、遍及万世;这一种书,叫做经。

 

你不要说这是宗教的词语啊,不是的,凡是圣人的表现,虽然用文字记载下来,你读的也是这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巧言令色,鲜矣仁”、“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就这么简但,但是你可以当做这么简单来看吗?世界上没有高明的人吗?这是必须要想一想的。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想,永远不得醒过来,永远不得觉醒,永远都是随波逐流,浪生浪死,将来就与草木同朽,你就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不知道人生之广大,不知道义理之深远,不知道圣贤之高明,不知道这世界是可喜可悦!所以,我说每个人都要自觉。从哪里自觉?从“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胡适欺”、“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元培欺”、“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独秀——陈独秀——欺”、“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鲁迅欺”开始。信不信,由你!

 

古人随时都在骗你,当然也可以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孟子欺”、“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孔子欺”,“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文王欺”、“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周公欺、不受尧舜欺”;至于做教育的人,则是“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杜威欺”。但是谁欺谁不欺,这不是谁能说了算的;尧舜、孔孟都在骗我们,这是胡适之、陈独秀说的,告诉我们要小心,但现在你连他讲的话可信不可信你都未曾思考过!而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已经过了八十几年了、九十几年了,这九十年来,请问,你想过么?经典是要废除的,是不需要读的,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如果读中国的经典啊、读儒家,我们就被害了;如果你这样想过,你把理由说出来,说得有道理,并且是你自己说的,不是胡适之说的、不是陈独秀说的,你说得有道理,我佩服你,你不要做,我佩服你,你这辈子还是活过的,然活的不见得很好,但你是活过的,了不起!能活就了不起啊!假如连这句话都没有想过,你就在这个氛围之内,一百年来,都被它所笼罩,而你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从三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岁了,读了十几、二十年的书了,号称是大学生,号称是重点学校的大学生,居然连这一点都没有想过,请问你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资格做大学生?有什么资格做年轻人?有什么资格做中国人!

 

想要企近经典世界,就要有这个态度去问:经典是什么?有了自己的觉醒,自己再做决定要不要。假如你要,我一下就讲如何企近经典世界,进入主题;假如你不要,那就算啦,我也讲啦!大家如果要,我就讲。今天来这里做讲座的时候,一些轻的朋友、号称是我的学生啊,就一直叮咛我,不要像今天样、辅垫铺得太久——以前讲两个小时,铺垫是要铺一个半小时的、铺垫讲完后,大概人都走光了,你还没有进入主题,不知在讲什么。我说:“我会注意、我会注意的。”我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但是我又告诉他们说,你听我的讲听那么多次,你应该知道我所有的讲座,铺垫的那段最重要,铺垫越久,就越有意义。而虽然铺垫那么久,听得人都听厌烦了,但是往往再回头看录像的时候,那铺垫还是很有意思的。最有意思的是铺垫,因为铺垫懂了,后面就不要讲了。你懂了自觉,以后该怎么做,还用我讲么?自觉和自决的道理是永恒的,是经典。至于如何去读经典、如何从经典受益,这个事很多门路的,不一定要照我说的做,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行之道,所以以下讲的是比较不重要的。刚才有一些人,他听到了一半走了,我很佩服他,他已经听懂了,只有不懂得人还在这里。

 

企近经典世界

 

这个意义讲不完,这是对时代的感慨;你不要认为我是发牢骚哦,我会对时代发牢骚,但不是骂人,不是的。什么叫骂人?我有情绪、我不理性,我脾气发起来了,我责备,尤其是不恰当的责备、过分责备,这叫骂人;但我是照道理而说,不是骂人,我也很尊重他们,他们也相当了不起,他们也是性情中人,只是他们讲的没道理的地方,我们也要指出他们没道理,所以不是骂人。再说我不是发牢骚。什么是发牢骚?看到一些缺点,他看到,他就不安,这种不安有些时候表现得不好,他就会唠唠叨叨的;有些人发牢骚,发得很切中、恳切,非常地切中,真的讲到要害了,那么有些呢,只是模模糊糊; 总之发牢骚有两种,一种是精明的、一种是胡涂的。但纵使是精明的,我认为还是没有意义,所以我不发牢骚。那我刚才不是讲了很多的时代遗憾么?这是发牢骚么?不是。假如我讲到这里,没有提供解决的方法,我就是在发牢骚。但我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就是包括去思考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这就不是发牢骚。要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把那个问题点出来,所以刚才点出问题,现在才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我不是为发牢骚而来的。

 

我们如何企近经典世界?有几个步骤。第一个,端正你的态度,就是自己要,自己决定,不要受一百年来、五四以来的欺骗:经典是不要读的、中国文化的传统是没有意义的,乃至中国文化传统是害人的,害得中华民族受欺负……各位,你要去读一读历史啊,远从汉朝,我们不要讲别的,就讲GDP好了;远从汉朝唐朝,我们中国整个GDP都是占全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全世界其他国家合起来的经济能力不如中国,一直到清朝初年,那算作很衰败了吧,明朝末年开始衰败嘛,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朝初年,我们的GDP都还占到全世界的30%以上。中国古人害人么?要读读历史啊,你要跳出来,跳出时代看整个历史,才能把时代定位啊!所有的人都不要再受五四的欺负啦、欺骗啊,一提起来就是中国古人害人,中国古人没有尽到责任,使我们现代人没有尽到责任……你知道吗?是我们近代人对不起祖先。你知道吗?

 

所以第一点。先端正心态:经典是什么?要不要读?谁来读?假如说大家都要读,非读不可,那么读它是有助于自己的命的觉醒的。为什么?因为它每一句都叫你觉醒。除了这个书外,没有一本书有这么强大的力道。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这是明朝的一个笔记集,很有名的——里面有一条,有一个人跟他说,哎呀我读那么多书,读得都累了,没有一本书是可以醒人耳目的,书读到最后,读得胡里胡涂的,越读越胡涂,越读越想睡觉;他说,你为什么不去读《论语》呢?他回答说,听到《论语》我更想睡觉了。他说,你不会读书,《论语》是醒人之书啊!所以各位,你去读《论语》,要是读到睡着啊,你就完了;越读越高兴,法喜充满啊,你就是会读书的!因为它是从最清净等流的法界而出,智慧之言,每一个字都是智慧。你读得出来么?读不出来,你当然说这书没有用啊!是你没有用,还是书没有用?先想一想!

 

接下来讲要怎么读。各位,你自己、每一个人自己,就现在,从今天开始、从下一秒钟开始,你就立志去读,读这些所谓的智慧之书,看看能不能也启发你的智慧。那么当这个智慧之书启发你的智慧的时候,你是不是跟孔子、孟子去随波逐流。随他们的波?不是的。刚才讲了,假如说胡适之,陈独秀,这些五四时代的运动人物,他们所讲的,要你打倒传统,你思考过了,这个对,这就不是随波逐流。什么叫随波逐流?人家说,你就跟着这样走,包括圣人,圣人跟你这样说你也这样走,你这叫随波逐流。什么叫不随波逐流?自己读书,能够独立判断,判断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圣人的教导,你若体悟的话,不是圣人牵着你的鼻子走,是你自己自觉的,要这样读书。怎么读呢?这经典那么深,它的境界那么高,我怎么读呢?每个人都这样想,对不对?你受胡适之骗了!胡适之在骗诸位,我告诉你他怎么骗你的,你自己被骗了都不知道,你是很可怜的。这样,我来告诉你,他怎么骗你的。胡适之在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做《我们不配读经》。怎么叫不配读经呢?他说,就算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他对《诗经》还有十分之二三不懂、对于《尚书》,有十分之五六不懂。胡适之就问你,你是何许人?你怎么敢说要读经?你自己都不懂,你还敢教你的孩子读经?这叫做自欺欺人。所以胡适之告诉你,你不配读经。从此以后,中国人心里面就想了,哦,经典那么深,经典真的很难了解,我不配去读它;假如有人不甘愿,我就是要读一读,一打开经典,这个真是有字天书,望洋兴叹,颓然而返,就不读啦。

 

现在我要告诉你,“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胡适欺”!胡适之骗了我们八十几年,骗了整个中华民族十四亿人口,现在我们就要问,第一问: 这些经书深吗?高吗?“夫子之墙数仞”,高吗?深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它真的高深,我不懂、你不懂,所以不可以读呢?还是我不懂,我就一定要去读,读读看看会不会懂?胡适之的推理是这个样子的:经书很难,你不懂,所以你不能读。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永远不懂!听懂了么?我再讲一遍:经书很难、不容易懂、所以你不可以读。结论是什么?永远不懂。正中他的下怀!胡适之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现们我们要独立思考,经很难,我不懂,但是,它里面是精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那我怎么能得其门呢?我至少要读一读嘛。就是因为这书难,我不懂,所以我才更要去读一读。我读了看看会不会懂;这是我们推理。这个结论是什么?我可能会懂。

 

所以如何企近经典世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读。但刚才说了,经典那么深,我怎么去读?我先解答第一个问题。刚才说了,经典那么深,我怎么去读?我先解答第一个问题。经典深吗?难吗?请问哪一本书最难?很多人都说,他看到哪一本书都难啊,凡是古代的书都难,何况是经典,那更难,每一本书都很难。最后大家往往得出一致结论:《易经》最难。好啦,我们用《易经》做例子。易经真的很难哦,《易经》很难,是因为它的高度很高,不只是“墙数仞”,那你的程度这么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所以就把你难倒了。在这里我们要独立思考了,《易经》这么深,你的程度这么浅,所以它很难,现在我们要问,是客观的《易经》真的很难?还是你的主观没有能力?所以你要记住,不要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去说什么书很难。谁来对我说哪一部经很难、《易经》很难,我就马上笑他,你是无能之辈。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能力提升了,《易经》就不难了,你的能力高超了,《易经》就很容易了。不是么?客观的难度是既定的,主观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客观的难度不会增大,但主观的能力可以长进;所以你终有一天,会让《易经》不会再那么难。你为什么不去做这个事?无非是你认为做这个事没有意义。那我现在就告诉你,做这件事有意义,而且有重大的意义。你为什么不做?所以,最终还是态度没有建立起来。

 

还有就是胡涂;思考胡涂、被骗,被五四时代的人所骗。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打倒中国传统文化,要打倒中国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中国人不再读中国书,而让中国人不再读中国书的一个策略,不是让你不再读而已,它是让你连读的能力都没有,你只好放弃。各位,它怎么让你连读的能力都没有,你知道么?就是从蔡元培开始,在学校里面不教你读经,到了五四更咒骂读经,然后让父母亲不可以教孩子读经,让老师不可以教孩子读经。经过九十年,整个中国,十四亿人口,没有人能够读经,中国文化就灭亡了。所以,各位,这是一个策略;他们成功了,中华民族就失败了。他们成功啦,中国人再也不能读经了,不仅是不能读经了,连中国书都不能读,刚才说了,什么叫中国书——经史子集,五千年来的书,我们都不能读。你还是一个中国人么?你不要再说那是中文系的事,你是中国人啊!

 

各位,如果这是强求——这太难了,我们的工作太多了,你还叫我们学这个,我们现在只要能过生活就好……但如果它不难呢?追也要追它一步,要追一步是很容易的啊!我现在就依照语文教育的理论,来介绍怎么开始读经。

 

怎么开始读经呢?第一,我们要选择,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多;不是这里讲座的时间不多,是我们一辈子读书的时间不多。所以我们读书要求到最高效果,求到最高效果的第一个办法就是选择有最高效果的书、最高内涵的书,就是无穷的、从最高法界等流而出的书,那就是圣人之书。中国的圣人你都知道,所以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请你选《论语》。怎么去读呢?依照语文教育的道理,语文教育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要通过反复诵读、自我酝酿,然后渐渐自我成熟。

 

我们从小受语文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我们的语文程度是很差的、不及格的,不能够读经史子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按照语文教育的方法。语文教育的方法是什呢?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你要他将来能写作什么语文,你就要提早用这个语文教他;假如是能够从小教,最好,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已经失学了,就从现在开始“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你就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按照语文教育的方法:反复。儿童容易记忆,一个儿童反复读,读到很熟,就让他背书;但我们大人对背书没有兴趣啊,所以就反复读。

 

我现在介绍一个读经的方法。大家去选一本《论语》,《论语》有很多种印刷的版本,不一样,但是没有关系,最好是全本,不要选选本。为什么?你不要吃那些别人嚼剩下的东西,你不要吃人家的吐哺,要原汁原味;所以你不要读《论语》的选本,你要读《论语》的全本。拿来了,你就开始读。怎么读?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读完第一个字怎么办?就读第二个字。读完第二个字、读第三个字……读完第一句话怎么办?读第二句。第二句读完怎么办?就读下一行,把一行一行读完。读完一页了,怎么办?你要记住,一定要翻到第二页,再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读完第二页怎么办?一定要读第三页。你不要笑哦,这是救国救民之道啊!

 

你不这样读,你就永远没有了,中国文化就永远没有了。这样读、这样读,一句一句读,直到把这本书读完。号称是大学生的人,居然中国圣贤的书都没有读过,而孔子的书这么少……一本《论语》,有多少字呢?一万五千七百个字。多久们以读完呢?你读得结结巴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把圣人的书读完,你居然没有读!我告诉你啊,你对不起祖先、对不起你自己、对不起天地!你良心不安!好,可以读。但是,这样读有效么?有,这样有效,不过效果还没有太大,只是有一点基础;必需再从这基础上进,你的收获才会越来越大,所以你要再读第二遍。当你读完第一遍后写个“一”,读完第二遍的时候画一竖,第三遍后画一横,第四遍的时候画一竖,读完第五遍后画一横;读完五遍,写下了一个“正”字。每读一遍就记录,最好是记录一下哪一天读完的。还有,最好呢,如果你想鼓励你自己,我请你去找两个见证人,你跟他们说,“我要开始读《论语》了。”朋友若说:“你发疯了是不是?”“我就要做!”然后朋友说:“我不相信。”这样用激将法,你就开始读了。每读完十遍,就跟他们说,你看我读完十遍了,你叫他们给你签个名,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总共读多少遍呢?读一百遍。当你读到二三十遍的时候,就比较熟了,就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读到五十遍,就更快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十分钟可以读完。你读过七八十遍、一百遍以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十分钟读完。所以读一百遍一共要多久呢?平均下来,一百个小时。你每天花半个小时,五十天读完、每天花十五分钟时间,一百天读完。这个,各位,宗教说发愿,我们儒家叫立志!

 

那读了有什么效果呢?告诉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依照我们推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任何人读过了,不管是谁,只要他十三岁以上、稍微有点自觉——十三岁以下不用说,十三岁以下就是读、呆呆地读,就是要先做个书呆子——十三岁以上,自己稍微有个领悟,什么领悟呢,不知道,每个人领悟的点是不一样的,但是你毕竟有领悟,而你所领悟的那一当下,那几句话是要的,那一个当下是你生命的觉醒! 你会发现你精神焕发,你发现你好像开了天眼。各位,这只有自己去体会,没有读,就永远没有体会,你读了,就有机会;而且,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所有读过《论语》一百遍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脱胎换骨”!

 

我推广读经,最早是推广儿童读经,后来发现,幼儿也可以读,所以推广到幼儿园;后来发现六岁之前这一阶段很重要,所以推广零岁到三岁读经;后来又发现胎儿阶段非常重要,所以现在推广读经胎教——读经从胎儿就开始了。近来又发现,要让这个怀孕的父母能够给孩子做胎教,一定要在他们结婚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而结婚之前最重要的阶段是大学,所以我们就推广大学生的“论语一百”。现在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参加了,今年暑假,我们还再办一个“论语一百”的夏令营,就在北京,也有其他的学校都响应——去年我们是七百人,今年我们是六千多人要读“论语一百”,就是把《论语》读一百遍!这个夏令营是比较集中的,它只要一个月就可以把《论语》读一百遍以上;这一个月,大家就住在一个营里面,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点睡觉,一天读经八个小时。我保证你三十天内,把《论语》读过一百遍以上,那你就“脱胎换骨”,一辈子过不一样的人生!有理想、肯读书、能读书,而你读书了、肯奋斗了、讲道德了、能独立思考、能自立了,将来子子孙孙,受益无穷。所以现在,假如你还没有开始做,赶快开始做!

 

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效果,我这一套方法可以顺便教你如何去谈恋爱、找对象。这方法不管你有没有恋爱对象,有了,可以用,没有,也可以用;你要问对方,男孩子要交女朋友,女孩子要交男朋友,一定要问对方:你读过“论语一百”么?如果读过,准没错,如果没有读过,你考虑考虑。因为他胎还没脱、骨还没有换,他还没有自觉嘛!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不能理性地跟你讨论问题,所以你要考虑考虑。假如有读“论语一百”的,那就有理想的共勉,比较情意相投。结婚以后呢?怀孕了,两个人才会有共同的做法:要开始让孩子读经啦。从胎儿就开始读经,读经十个月,教孩子十个月,这个孩子终身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他十个月就应脱了胎换了骨了。任何一个做读经胎教的孩子都是天才儿童,这个天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的天才,叫聪明;一方面,是品德的天才,他的性情比较平正,智慧比较高超。教育就在十个月完成。你如果想要了解其中比较丰富、比较细的道理,请你多多注意读经胎教这一块的消息。你可以上“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我再讲一遍,“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为什么叫”全球”呢?因为我要把读经教育推广到全球。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读经,不是都只要读《论语》,是都要读自己祖先最高明的作品,行有余力,再读其他民族祖先的最高明的作品。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就在文化的深度吸引和引导之下,大家互相欣赏、互相赞叹、互相学习;国与国之间就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我今天带来一本书,每个人赠送一本,这是去年参加暑期夏令营的七百多人读完《论语》一百之后的心得体会,选出比较好的做成的选集;其中有一些理论的介绍,也记录了我在开营仪式和闭营仪式的演讲,大体上也都是鼓舞我们读书的态度以及文化的情怀。希望大家能够自己读,最好是自己读;你自己不能读,就来参加这个夏令营。今年也有暑假夏令营,在科技大学,参加办法可以上网查询,书上也有介绍。等一下每个人都有,我们带足了,书的数量是超过今天来的人数的;所以不必太急忙,慢慢地来,谨此作为我迟到对大家的一些弥补,希望大家不要再怪罪。那今天这演讲,你一定要跟别人说:“他的演讲很好”,万不要说“他又迟到又晚退”,干万不要这样讲啊,这样讲会影响学习的。好,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

 

谢谢各位!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专题学习】王财贵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系列讲座:

 

(一)大学生如何企近经典(附视频)

(二)为什么性善论是不容反驳的(附视频)

(三)如何看待《论语》中的糟粕(附视频)

(四)年青人在大时代的大担当(附视频)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四辑第二本《大时代大担当——中央民族大学讲座》。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2)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1年6月30日 下午5:06
下一篇 2021年7月4日 上午11: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